网摘:文明的巅峰:世界历史上的帝国时代

作者:sujie_alex  于 2009-10-7 13:4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网文|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1评论

关键词:

“秦汉——罗马文明展”系列讲座 第一期

主题:文明的巅峰:世界历史上的帝国时代

主讲人: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主编 徐波

时间:2009年8月9日14:00-16:00

地点: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大屏幕厅

提要: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大帝国同时存在的若干时代,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几次高潮。在第一帝国时代,“秦汉——罗马文明展”系列讲座、罗马帝国、印度孔雀帝国和波斯安息帝国次第相连。在第二帝国时代,有隋唐帝国、东西欧的拜占庭帝国和法兰克帝国、印度的摩伽陀帝国,以及在亚洲西部兴衰更替的波斯萨珊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但从第三帝国时代的初期开始,世界历史酝酿着千古未有的变局:中国的明清帝国、印度的莫卧尔帝国、波斯的萨菲帝国、西亚的奥斯曼帝国看似主宰着欧亚大陆,但已经成了时代的“恐龙”,而政治上依然分裂的欧洲,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列蓄势待发,即将改变整个世界。

 

正文

主持人董丽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的讲座现场,我是主持人董丽丽。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历经数年筹备的秦汉罗马文明展,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这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秦汉与罗马两大文明瑰宝同台展出,史无前例地展开了一次东西方文明超越时空的历史性对话。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分别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两个最大的帝国,存在历史时段也大体相同。两个强大帝国的同时存在可以说是一种偶然。那么,这样的偶然在人类历史的前进道路上是否还曾出现过?它的出现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又产生了哪些必然影响呢?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主编徐波先生为我们作出解答,欢迎徐老师的到来。

徐波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研究及媒体工作。著有《情感与利剑——民族主义何以重构世界》等著作,也曾主持并参与主讲过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的《伟大的世界文明》系列讲座。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徐老师开始今天的讲座:《文明的巅峰:世界历史上的帝国时代》,有请徐老师。

徐波

要在短时间内讲这么大一个题目是比较困难的,我努力完成任务。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在座听众有多少人去年和前年参加过《伟大的世界文明》系列讲座?有不少。今天的讲座可以说是在前年和去年的伟大的世界文明两个系列讲座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同时,它又是围绕现在正在举办的秦汉罗马文明展这一大型展览举办的服务型讲座。

刚才丽丽介绍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能够把两千年前欧亚大陆东部和西部两个文明古国的这么多的重要的历史文物汇聚在一起,做一个生动的、直观的、对比性的展览,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使我们能够比较直观地对人类历史上两个最重要的文明区域,我们的先人走过的历程有一个生动的了解。

我们知道,希腊罗马文明是现代的欧洲以及整个西方文明的重要形成之一。在我们世界艺术馆同时还在举办着一个《伟大的世界文明》这样一个展览,这个展览中的六大文明中就包含着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现在,西方世界仍然是主导着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甚至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所以,了解希腊、罗马文明有助于我们了解今天的西方和今天的世界。同时,我们说我们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的复兴,把我们已经熟悉的我们的古代文明与西方古代文明做一个对比,是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的。

今天这个讲座就来介绍一下除了两千年前欧亚大陆东端和西端分别存在着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之外,在世界历史其它时期,还曾同时存在过哪些重要的文明?

我想来看这个展览和听这个讲座的听众、观众,可能都是对世界历史,对世界文明,对世界文化有非常浓厚兴趣的人。我们在学习了解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文明的发展是多样性的,它们的起源是多样性的,它们的发展是多样性的,它们在着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交流、影响,共同构成了现在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文明。

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也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历史的若干重要时段,曾经多次存在着几大文明同时并存这样一些历史时期,两千年前秦汉与罗马文明的并存是其中例证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例证。我想世纪坛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是因为这两大文明至今都对世界有重大影响,在历史上它们曾经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交流和影响过。

我把历史上这些文明并存的时代定义为巅峰时代,我们看到在这些时代,往往是文明的繁荣,人类文明的发达与帝国的建立和强盛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巅峰,往往也是帝国兴盛的时代,我就在讲座中擅自把世界历史上这些时代定义为一个帝国时代。在我看来,在两千多年甚至更长的人类历史上有三个这样的帝国时代,我们下面一一道来。

人类文明的曙光与帝国时代的序幕

1.早期的帝国

2.帝国时代的序幕。

首先,我们讲一下在帝国时代到来之前,人类文明的曙光与帝国时代的序幕。

我曾经讲过《西亚——文明的太阳升起的地方》。我们把西亚地区,不仅仅是美索不达米亚,因为我们伟大的世界文明展览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或者说两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我把它定义为人类文明的太阳升起的地方。它们是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方,以前的历史教材中,往往把古代埃及作为第一个文明。但是,最近几十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也许西亚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方,并不否认古代埃及文明的意义。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出现,人们发现也许西亚这个地方更应该作为文明的发源地——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就是在西亚这个地方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初几个帝国。

我们回顾一下有哪些帝国:

1.早期帝国:

阿卡德

亚述

古巴比伦

新巴比伦

埃及最早形成城市国家,同时在美索不达米亚,或者说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也出现了若干城市国家。我们知道最早的有苏美尔、阿卡德等等,其中阿卡德这个国家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

这个帝国出现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纪,这个年代有什么意义?公元前二十世纪有多早?我们知道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出现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就是说阿卡德建立成一个帝国比我们的夏朝早很多年。阿卡德和苏美尔两个城邦国家的出现,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比中国要早许多,早一千年左右。

我们去年还讲到阿卡德帝国创建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萨尔贡一世,我们《伟大的世界文明》展览中有一个人物,萨尔贡的女儿,是阿卡德第一女祭司。

阿卡德之后还有亚述古国,亚述是一个军事上非常强大的国家。它的首都就是尼尼微,在现在的伊拉克北部。前年正好在现在的伊拉克尼尼微发生过一起非常严重的汽车炸弹事件,这个地方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多次出现严重的恐怖事件。

还有古巴比伦。

它最有名的历史遗产就是大名鼎鼎的汉穆拉比国王和汉穆拉比法典。

新巴比伦。

新巴比伦最大的历史遗产就是空中花园、巴别塔。

前年讲座的时候正好当年获奥斯卡奖的电影是《巴别塔》,就是巴别塔的典故,讲述了现代人们心灵之间彼此陌生、隔膜和对立等等。

2 帝国时代的序幕:

阿契美尼德帝国

希波战争

马其顿帝国

也就是在西亚这些早期文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并且至今这种影响依然清晰可辨的大帝国出现了,这就是伊朗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

说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我们回顾一下以前的讲座。首先进入我们头脑的恐怕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朝创建者阿契美尼斯,著名的暴君冈比西斯,希波战争的发动者大流士一世。

说到阿契美尼德帝国,我们印象中的第二个事件就是旷日持久的希腊和波斯战争。希波战争直到现在仍是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前年有一个大片叫《斯巴达三百勇士》,讲的就是希波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这个电影正好出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围绕伊朗要发展核武器展开,所谓伊朗核问题,伊朗正在严重的对立之中。在伊朗人看来,这个电影严重丑化了伊朗人的祖先。电影中的伊朗国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薛西斯一世,这个电影确实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半人半妖的形象。波斯人发动战争完全是为了侵略、掠夺、奴役希腊人,而以斯巴达人为首的希腊人,所从事的是一场捍卫自己的土地、尊严和自由的战争。确实把现代西方艺术形态灌输到电影里了。所以,不但伊朗的民众和媒体,连伊朗的政府都提出了强烈抗议。

阿契美尼德帝国建立在公元前550年,正当中国春秋时期。经历两百多年,在公元前330年灭亡。灭亡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手下,这样我们引出第二个帝国,就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国。

为什么我说阿契美尼德帝国是一个孤独的帝国呢?

因为在阿契美尼德帝国存在的两百多年间,他们站在伊朗高原的中间,环顾四周,整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它。当时中国还处在春秋的纷乱之中,西方的希腊世界,在政治上仍然是一盘散沙,尽管希腊文化繁荣、昌明,但是政治上始终不统一。当阿契美尼德帝国建立之后,大军西指直扫地中海东岸,把希腊在当地建立的一些殖民地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对当地征收苛捐杂税引起当地希腊殖民地的反抗。因此,希腊必然派军队援助反抗,这又引起希腊和波斯长期的战争。

转瞬即逝的亚历山大帝国

希波战争前后有三次重大战役。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说以温泉关战役为代表,第二次以斯巴达三百勇士为代表。正是在抵抗和反对波斯入侵战争中,在希腊的晚期,终于有一个希腊的城邦国家把希腊各国暂时统一在一起,就是在希腊世界北部的马其顿,马其顿在希腊世界中是一个文化相对滞后的地方。但是马其顿人崇尚武功,面对波斯的多次入侵战争,马其顿人就是以抵抗波斯入侵为旗帜,依靠强制手段相继吞并了斯巴达、雅典等众多希腊城邦,也是唯一一次把希腊世界统一在一个帝国之下。马其顿王国缔造者叫菲利二世,他的儿子是亚历山大大帝,若干年前有一个电影叫《亚历山大大帝》。

当亚历山大把帝国巩固成为一体,开始挥师东进的时候,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由于长期的战争、内乱,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所以,亚历山大对波斯的征服是异常顺利的。

亚历山大帝国为期非常短暂,从帝国建立到最后垮台也就是三十几年,但是它的军队却横扫欧洲东部、北非、西亚,直到印度河流域。

我们看几张图片。

这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首都波斯波利斯的遗址,现在仍然存在。

这是波利斯遗址上的一些雕刻和壁画。

这是当时波斯波利斯侵略军手持长矛身背弓箭。

这是中亚其它部落国家的使团牵着骆驼向波斯国王进贡。

这是波斯的朝廷上朝晋见国王。非常精美。

这个图片大家可能熟悉,这是我们展览中的一张图片,是亚历山大大帝与大夏贵族之女结婚的婚礼,这个反映了亚历山大大帝挥鞭东指,在扫除了地中海东岸、埃及、波斯以后,直接进入了现在所说的中亚大夏地区,大约是今天的阿富汗地区,在当地娶了当地贵族的女儿。

这个图片本身还说,也可能是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女儿的婚礼,也有可能。因为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据说有多次政治婚姻。

看下面的图片,这是描述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战役中的一个场景。这个画表现得非常生动。

下面的画,惊慌失措的国王,就是阿契美尼德的国王大流士三世。亚历山大在消灭了大流士三世的帝国以后,确实娶了大流士的女儿。

在帝国的序幕时期,环顾世界只有一个孤独的阿契美尼德帝国,还有一个短暂的,为了与阿契美尼德帝国作战而生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的文化意义不再多说,去年讲座里曾经讲述过,他的大兵只打到印度河流域,带来了西亚、中亚、南亚政治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同时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这些地区。有时候我们想想,世界文明史上这种冥冥之中的互相影响,非常神秘莫测。比如现在我们到了山西大同看了云冈石窟,我们会联想到云岗大佛眉宇之间是不是有希腊雕塑的痕迹?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中国人没有直接向希腊雕塑学习过,但是由于马其顿把希腊文化的影响带到了印度河流域,而我们中国又从印度引进了佛教,包括佛教的造像艺术,通过印度媒介,间接上希腊文化的风格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冥冥之中这种影响非常有意思。

在文明帝国的时期,还要说一说中国,刚才说中国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一个预备时期,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为秦王朝的统一逐渐创造着条件。

春秋五霸中我们着重说说秦穆公。

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在位)

“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

不仅仅因为秦穆公的后代创建了秦国,还因为秦国处在中国春秋各国的最西部。秦穆公多次进入中原与中原各国争霸。但是受到强大的阻碍,不得已,到秦穆公时期采用了一个谋士叫由余,制订了方案,不再向中原争霸,转而向西方开拓领土,向西方征战少数民族地区,吞并了“益国十二”,增加了自己的领土。在西戎称霸,西戎称霸意义是什么?意义很多,我们只讲一个,就是使中国的名字传到世界。中国在世界上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 China。China 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就是秦这个名称的转音。由于秦穆公称霸西戎,在公元前七世纪,当秦在西方地位巩固的时候,正好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鼎盛时期,中国势力向西扩展,波斯向东扩展,通过中间一些游牧、半游牧的民族,两大民族的影响开始逐渐出现。最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古代波斯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支那,秦”这个名称。到公元前四世纪,到了印度孔雀帝国时期的文献中,也开始出现秦。

China 名称的由来:

Sina,Cina支那,至那,脂那

Cinastan震旦

震旦就是“支那”加“斯坦”。我们知道斯坦是在整个中亚、南亚、西亚广大地区表示人居住的地方,比如中亚五个斯坦。

我们中国也曾经被叫做斯坦——“支那斯坦”,重新翻译成中文就是成了震旦这个词,这是帝国序幕的小小插曲。

然后就到了我们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时代:

第一帝国时代

中国: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公元220)

印度:孔雀帝国(约公元前324-前185)

贵霜帝国公元1-3实际)

笈多帝国(约公元320-540)

波斯:安息帝国(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萨珊帝国(公元226-651年)

欧洲: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

安息帝国是张骞取的名字。

这个时代实际上有以上几个帝国。

整个欧亚大陆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几个帝国。

在中国就是秦汉帝国,也叫中华第一帝国,也是我们这次的展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印度相继出现了印度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和笈多帝国。

在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衰亡之后,一百多年间出现一个小型帝国叫安息帝国。

我们回顾一下以前所讲的内容,安息帝国这个名称是谁起的?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外交家张骞。根据当时的读音习惯、翻译习惯起这么一个名字。安息帝国也只是当时波斯另一个更强大的帝国萨珊帝国的前奏,就像秦帝国是汉帝国前奏一样。

印度第一个帝国是孔雀帝国,其存在的时间大概稍稍早于我们的秦帝国。印度孔雀帝国怎么建立的呢?是亚历山大东征的结果。亚历山大灭掉波斯之后,大军直指印度河流域,本来野心勃勃的亚历山大还想继续向前征服,但是手下的将领和士兵觉得已经走到世界尽头了,再也不想走了。而且,当时印度那些古代帝王的军队也非常厉害。亚历山大以骑兵为主,但是印度却以战象为主,欧洲战马见了亚洲大象非常害怕无法打仗。同样欧洲的士兵见了亚洲人,印度人也没有作战的底气。所以,亚历山大没有深入印度本土就匆匆回师,回到巴比伦,并在那里去世了。亚历山大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的323年,他去世之后他所建立的所谓亚历山大帝国也就立刻分裂成了几块。

由于亚历山大的大军扫荡了印度河流域若干地区的统治者,为孔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末期,亚历山大撤出印度河流域不久,有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贵族建立了印度孔雀帝国,据说他家是给宫廷养孔雀的人,所以叫做印度孔雀帝国。

孔雀帝国统治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是印度孔雀帝国留给我们的重大记忆是阿育王。有一个电影叫《阿育王》,我们上网搜索阿育王,首先出现的就是阿育王电影的海报。阿育王是孔雀帝国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的手中把印度孔雀帝国扩展到几乎整个印度四大陆,这是印度在历史上第一次统治在一个统一帝国之下。阿育王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这个,还在于阿育王一生中经历了这么多南征北战之后,目睹战争带来的血流成河、尸骨遍地,他痛心疾首。当时佛教已经产生两三百年。但是基本上是默默无闻,是仅限于地域性的小宗教。但是由于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主张和平,主张友爱,给阿育王很大的启发,据说他与若干佛教高僧彻夜长谈后,做了三个决定:

第一,停止战争;第二,停止高压统治,改用仁慈政治;第三,弘扬皈依,弘扬佛教。

正是由于阿育王皈依,并且弘扬佛教,才使佛教从一个地区性的小宗教变成整个印度全国性宗教,并且以印度为基地,扩展到周边若干地区和国家。由于阿育王有弘扬佛教这样一个丰功伟绩,所以,他在信仰佛教的各地都被广泛地尊崇。

这是阿育王的一个石像,这是斯里兰卡的阿育王雕像,这是阿富汗的阿育王石塑,这是正在南京展览的新近出土的非常小巧的七宝阿育王塔。

孔雀帝国你可以不知道,但是由于有阿育王的存在,由于他对佛教的贡献,孔雀帝国足以名垂青史,阿育王这个名称是玄奘翻译的。

贵霜帝国和亚历山大东征有一定关系,与中国历史也有一定关系。但是,贵霜帝国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真正的印度帝国,它的统治中心在中亚地区,但是它的统治及于印度很多地区,他是什么人建立的呢?为什么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呢?

因为汉朝面临着与匈奴的战争。派张骞去西域联合常受到匈奴打击的大月氏。但是,当张骞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大月氏人的时候,发现大月氏人已经向西迁徙,到了大夏这个地方,占领大夏,那个地方水草肥美,生活安逸,已经不想再打仗了。大夏大概在今阿拉伯地区。大月氏统一的大夏,这个时候,大夏已经在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统治之下很长时间了,当亚历山大帝国崩溃撤走以后,大夏人陆续进入该地,但是被大月氏人压迫,大月氏人就把大夏人分成几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后来在中亚和印度建立了贵霜帝国。

这是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互相记载,彼此印证交叉的地方,非常有意思。

这个时候在波斯进入了波斯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时期:安息和萨珊时期。

张骞到西域以后,他本人没有到过波斯,但是派他的副使到过波斯。张骞回来以后向汉武帝所写的报告中就着重介绍了西域大国安息。为什么叫安息?因为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叫阿萨西斯,根据汉朝的翻译习惯把他叫做安息。张骞说,汉使到了安息的时候,安息国王派了两万人迎接汉使,这个消息似乎不大确切。因为从遥远的地方来了来历不明的使团,安息国王怎么会派两万人迎接呢?夸大其词。现在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这不是安息国王派两人专门迎接汉使,而是因为,当时安息帝国正在东征西讨,正在国家的东北部对一些当地的一些部落开战,大军在边境地区集结,看上去有点像是为了迎接汉使。可能是这么一回事。

安息帝国给人印象深刻的依然是罗马战争。希波战争可以说是开辟了波斯这个国家与欧洲长达千年战争的序幕。这时候阿契美尼德帝国早已经衰亡,而希腊世界也已经整个被罗马帝国所统治的时候,当波斯之后建立第二个王朝就是安息王朝和萨珊王朝的时候,波斯与欧洲的战争就引申成了波斯与罗马的战争。

所以,中期安息、萨珊两个朝代,波斯与罗马帝国,以及与后来的拜占庭东罗马的战争也是接连不断。

这个展览中有一个图拉真,公元二世纪初期罗马皇帝的塑像,图拉真皇帝曾经是为罗马帝国开疆拓土非常有功的皇帝,他的攻击主要是在罗马东部,把东南欧地区并入罗马版图,把小亚细亚即现在的土耳其并入罗马版图。这样他向东开拓领土与波斯帝国向西开拓领土正好迎头相撞。所以,图拉真皇帝统治时期曾经多次与波斯发生小规模冲突。

我们看这个展览中还有一些图拉真的军团、军队、士兵的形象。

这本书叫《沉思录》,由于温家宝总理的推荐,从前年到去年,到现在长期处在国内畅销书排行榜。

这是本书的作者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大秦王安敦)。

这个皇帝是个哲学家皇帝,不爱当皇帝,爱作学问。但是,非常不幸,他不得不从事一生的戎马生涯,在波斯边境在帝国东北部与各种蛮族,与波斯进行了顽强不懈的斗争,巩固了自己的国土。这个皇帝我们去年讲过,他是罗马帝国唯一一个在位时期,名字传到中国的罗马皇帝。

在东汉时期他的名字叫大秦王安敦,公元166年,历史记载他曾经派有使臣来到东汉宫廷,这个使臣是真是假不知道,不管怎么说,他把马可•奥勒留这个皇帝的名字带到了中国。当时中国把罗马叫做大秦。根据当时的翻译习惯,把这个皇帝的名字翻译成安东尼•奥古斯都。温总理虽然推荐了这本书,但是他未必知道这本书作者在两千年前就被中国人熟悉。他也曾经与波斯作过战。

波斯的萨珊王朝,公元三世纪建立的王朝,它的版图比安息帝国扩大了许多。萨珊王朝的若干皇帝也接连不断与罗马帝国作过战,多数情况下取得胜利,俘虏过一个罗马皇帝,以及整个的罗马军队,杀死过一个罗马皇帝,还迫使另一个罗马皇帝与波斯签订一个屈辱的合约。

这是波斯的一个浮雕,是一个罗马皇帝拜见沙普尔。不知道是真是假,至少表明波斯跟罗马之战,曾经取得过辉煌的胜利。

我们的展览讲的是欧亚大陆东部、西部两个文明古国。但是在两个文明古国中间,我们讲了印度若干王朝,波斯若干王朝,它们共同构成了欧亚大陆从东到西几个大帝国的基本格局。

我们以公元200年为一个时间基准,我们看到,东边是中国的秦汉帝国,南边是印度的若干王朝,中间是波斯的两个王朝,再往西就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分裂,分成东罗马西罗马。到公元五世,在蛮族打击之下罗马垮台,欧洲陷入中世纪混乱和黑暗时期。在地中海东岸东欧和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还是存在下来了。

这是我们所讲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时代,就是展览所介绍的时代。

第二帝国时代

中国:隋唐帝国(581-907)

印度:戒日王帝国(606-647年在位)

阿拉伯帝国 倭马呀王朝(661-750)

阿拔斯王朝(750-1258)

拜占庭帝国(395-1453)

法兰克帝国(5-10世纪)

我们可以以公元七百年为时间基准点,作为我们第二帝国的时间坐标。我们看这时欧亚大陆存在哪些国家?

中国的隋唐帝国,史称中华第二帝国。就像秦是汉的序曲一样,隋是唐的序曲。

自从笈多王朝灭亡之后,印度再一次陷入分崩离析。直到公元七世纪初年,大约唐王朝建立的时候,印度才再一次几乎把全部的土地统一在一个帝国之下,就是印度的戒日王帝国。

而在中国印度往西,欧亚大陆中部,这时候正经历着波斯帝国的衰亡和阿拉伯帝国的崛起这样一个阶段。在欧洲,公元五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庭帝国,或者说东罗马帝国又在地中海东岸挺立了将近一千年。而在欧洲西部,在众多蛮族建立的若干小国家之中崛起了一个法兰克帝国。

这是当时欧亚大陆从东到西依次并立的几个国家。

我们先看与中国最近的印度。

印度历史上我们去年讲座有两讲涉及印度。一个是“中国通往印度的道路”,再一个是“东来佛子与西去高僧”,讲印度两国佛教文化交流。讲印度历史要与中国历史有严格区分。因为:

一、中国历史一脉相承,中国帝国国家体系一脉相承,尽管王朝更替统一与分裂的局面并存。但是道统始终存在,即使在分裂时期,分裂各国仍然在追求一个道统,追求统一。

二、中国的历史学非常发达。

历史中的每一个趋势,每一个事件,每一个进程,几乎都有确切的年代记载。而印度跟我们正好相反,印度历史上始终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样一个概念和形态,而且印度历史记载非常薄弱。所以,我们说讲印度历史整个一个糊涂帐,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同一个过程,前后估计的时间可以相差很久,因为历史太不发达了。而罗马和中国是历史上唯一唯二的两个特别重视历史的国家。

所以现在看印度的很多历史进程,还需要依据中国古人的记载。那么,在笈多王朝分裂之后,印度分成好多国家。与中国最近的是北印度,当时中国管印度叫天竺,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当时的北印度或者北天竺分为五国,叫东、西、南、北、中五天竺。

武德宗唐高宗时,中天竺这个国家出现内乱,有一个国王叫尸罗逸多,引领他的部下南征北战,不但评定了国内的内战,而且使东西南北四天竺臣服在中天竺国家之下。尸罗逸多是这个国王的名字,唐高僧玄奘按照当朝翻译印度人名的习惯意义过来为:戒日王。

“天竺国,汉身毒国也,或曰摩伽陀,曰婆罗门……分东、西、南、北、中五天竺,皆城邑数百。南天竺濒海,出师子、豹、犭军、橐它、犀、象、火齐、琅墯、石蜜、黑盐。北天竺距雪山,圜抱如璧,南有谷,通为国门。东天竺际海,与扶南、林邑接。西天竺与罽宾、波斯接。中天竺在四天竺之会,都城曰茶镈和罗城,滨迦毘黎河。有别城数百,皆置长;别国数十,置王。曰舍卫;曰迦没路,开户皆东向;曰迦尸,或曰波罗奈,亦曰波罗那斯。其畜有稍割牛,黑色,角细,长四尺许,十日一割,不然困且死。人饮其血,或曰寿五百岁,牛寿如之。”

——《新唐书•西域上》

新唐书:

尸罗逸多(戒日王)建国之始,他自称叫摩伽陀王,摩伽陀就是印度孔雀帝国的别称。因为戒日王自称是摩伽陀国王的后裔。

这条史料是讲震旦名称的由来。戒日王存在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和中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贞观十五年(641),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尉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伟大的意思)震旦(China斯坦)的使者到我国乎?”皆曰:“无有。”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

——《新唐书•西域上》

戒日王遣使者上书,派了使臣到中国唐朝来,从此开启了中国和印度互相派遣使臣的经历。

玄奘在中国历朝历代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人中最突出,最有名的一个。他到印度的时候,正好是戒日王时期,不但赶上了印度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安定,而且赶上了戒日王崇奉佛教,弘扬佛法。尽管戒日王本身不完全是佛教徒,但是他非常尊重佛教,正是在戒日王的帮助之下,玄奘在印度不但站住脚跟,而且取得很高地位。玄奘本人跟戒日王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

这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他与戒日王的对话:

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大唐国者岂此是耶?”

对曰:“然。至那者,前王的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

——玄奘《大唐西域记》

这是玄奘非常巧妙地利用戒日王已经有的关于至那国的知识,向他介绍唐朝的情况。戒日王怎么知道摩诃至那和大秦天子的情况呢?可能就是刚才讲到的唐太宗派梁怀璥到了戒日王的宫廷。

所以,戒日王王朝虽然历史短暂,但是在中印交往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玄奘其它高高僧,正是在戒日王的帮助下得以在印度学习佛法,并且树立了自己的威望。戒日王帝国在他死后很快分崩离析。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值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爱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镇惧。

——《旧唐书卷一四八 西戎传》

戒日王之死,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记载,正是戒日王去世的时候,他的宫廷中有一个唐朝的使臣,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玄策,王玄策一生中曾经受唐太宗委托,三次或四次到戒日王宫廷中去,这一次,正赶上戒日王去世,国中大乱,有一个叛叫那伏帝阿罗那顺,篡夺了王位,把印度四天竺兵加到一起攻打唐朝使臣王玄策,玄策手下只有三十多个人,结果作战不利,“悉被擒”。我们曾经讲过,王玄策这个人不愧是大唐使臣,不是一般的人,跟他的先驱张骞、班固等一样,碰到困难绝不退缩而是不屈不挠。

张骞被匈奴扣留十年才逃跑,继续寻找大月氏人。班固也是一样,班固随着主人出使西域,正好匈奴的使臣也去了,结果当时西域诸国对东汉使者非常傲慢,班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率领三十六个随臣把匈奴使节杀掉,西域各国震惊全部归顺了汉朝。

王玄策也一样,他被叛臣俘虏之后,挺身宵遁半夜逃跑,没有跑回家,而是整治吐蕃。当时吐蕃正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国王的时候,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同时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婆罗(尼泊尔)公主。所以,当时唐朝、吐蕃、尼泊尔三国实为一家。王玄策翻过喜马拉雅山山口,跑到吐蕃,调遣一千二百人的军队,又从尼泊尔调遣七千多人,一共八千多人浩浩荡荡回到中天竺与叛臣大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人。天竺震惧,整个印度被王玄策所征。把叛臣带到长安,后死在长安。

这本是唐朝使臣帮助中天竺国平定一次叛乱,是中印两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但是在现在一些愤青网友的眼中变成唐朝大军横扫印度。

昨天我们中印两国边界使团刚刚进行一次划界谈判。大家比较关注,因为中国印度两大东方古国同时在崛起,彼此都比较在意对方,彼此互相羡慕,也心存戒惧。中国老是防备印度,印度更加防备中国。所以才有所为唐朝军队横扫印度这样的说法。

这是王玄策帮助戒日王平定叛乱的事情。但是尽管王玄策这么神勇这么帮助,平定判乱。但是戒日王帝国还是分裂了,这次分裂又是好几百年。

在几乎与玄奘同时,还有一位唐朝高僧,叫做玄照法师,也曾经追寻其它取经人的足迹到印度取经。但是他的经历非常坎坷非常不幸。玄照法师和玄奘一样先经过河西走廊,穿过新疆,翻过帕米尔高原,先到东亚,再从东亚向南,应该到印度去。但是玄照有一个奇怪的途径,他没有像法显、玄奘等其它人一样走。而是跑到吐蕃境内找到文成公主,在文成公主帮助下穿越喜马拉雅山山口才到了印度。为什么走这么大的弯路呢?去年讲座分析过,非常有可能,他去的时候正碰上戒日王去世,国中大乱,干戈四起,道路阻断,他无法直接进入天竺境内,所以,他只好先进入吐蕃,在文成公主帮助之下,才来到天竺。

这个玄照法师,在印度求经之后碰到了唐朝使臣王玄策,王玄策回到唐朝以后向唐朝讲了玄照法师的经历,这时候唐太宗去世,高宗继位,高宗也非常同情和钦佩玄照法师,又派王玄策去印度召玄照法师归国。玄照法师回到长安,过了若干年之后,唐高宗又派玄照到克什米尔迎请三位高僧到唐朝来,玄照不辱使命又去了,在去克什米尔的时候他再次去了印度。但是当他第二次去印度想返国的时候,亚洲大陆的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回不来了。

“但以泥波罗道,吐蕃拥塞不通:加毕试图,多氏捉而难度。遂且栖志鹫峰,沈情竹苑。虽每有传灯之望。而未谐落叶之心。嗟乎苦行标诚利生不遂。思攀云驾坠翼中天。…… 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唐太宗去世以后,吐蕃与唐朝关系恶化,双方爆发了长时间的冲突核战争。所以,尼泊尔到吐蕃的路拥塞不通,“多氏捉而难度”意思不太好懂,多氏是大食国的意思,阿拉伯帝国的名字。因为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大军直逼印度边境,从印度西北部,东亚那条路也不通了。所以玄照法师只好留在印度。虽然想回国传播佛法,但是,落叶归根的心愿没能实现。最后在中印度染病身亡,春秋六十余矣。

由此引出另一个大国的崛起,就是大食国的崛起。由于大食国的崛起,东征西讨,征服了东亚,并且兵力并吞边境,使玄照法师无法回国。

我们看看大食国是怎么回事。

阿拉伯帝国: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661-750)

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750-1258)

大食是唐朝历史对阿拉伯的一个称呼。大食或是当地某个地区的名字,或者是某个部落的名字。总之,古代是以大食国称呼阿拉伯帝国。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二个帝国时代中的另一个大国。

我们知道,大食国是由伊斯兰教创建者穆罕默德,及其子弟创立的国家发展而来的。穆罕默德创教时间是公元622年,正好也是唐朝中间的时候,他后来在公元632年去世,他的继承者们先是四个哈里发时期,我们看《一千零一夜》里面都是哈里发,是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宗教的最高领袖。经过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帝国相继经历了两大王朝,就是倭马亚王朝,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因为这个王朝崇尚白色。然后是阿拔斯王朝,称黑衣大食,因为这个王朝崇尚黑色。

阿拉伯的征服:

第一轮,7世纪中期

北线

东线

西线

这个帝国的兴起非常迅速,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四大哈里发时期开始了帝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张。阿拉伯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在地图上这个地方,阿拉伯半岛的西部。首先是立刻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的全部,从四大哈里发开始,就开始了一手持剑,一手持古兰经的东征西讨,建立帝国的过程。

阿拉伯的征服前后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第一轮征服就发生在公元7世纪中期,穆罕默德去世一二十年期间。阿拉伯大军的锋芒直指北线、东线、西线三个方向。

北线首先是叙利亚,这个地方当时在拜占庭帝国统治之下已经一千年时间。叙利亚的首都是历史名城大马士革,这时候马上落入阿拉伯帝国的手中,大马士革成了阿拉伯第一帝国白衣大食的首都。接着经过一番围攻,历史名城耶路撒冷陷落,耶路撒冷至今仍是国际政治的焦点,为什么?首先,它是犹太教圣地,基督教圣地,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期,根据伊斯兰教传说,穆罕默德曾经在一个夜晚,乘坐一匹有翅膀的白马,飞耶路撒冷上空,从这儿上天见到了阿拉伯人以前的若干天使。所以,耶路撒冷成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城。公元七世纪中期阿拉伯人攻陷耶路撒冷,埋下了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直至二十一世纪,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争夺耶路撒冷斗争的伏笔。一千多年以前,可怕不可怕?

向西非常明显,首先是征服埃及,这是拜占庭帝国的千年粮仓,埃及一陷落,拜占庭帝国在地中海南岸整个失守,阿拉伯大军一直向西征服了地中海南岸所有地区,现在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直到大西洋沿岸,隔直布罗海峡与欧洲对峙。

向东灭掉了波斯萨珊帝国。萨珊帝国从公元3世纪创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四百年时间,最辉煌的时间已经过去。因为与罗马、拜占庭的战争消耗了大部分国力,由于不断与罗马作战,在国内就不断地增加苛捐杂税,又引起国内的不稳定。所以这时候的萨珊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阿拉伯军队征服波斯帝国可以说是异常顺利。

伊嗣侯懦弱,为大首领所逐,遂奔吐火罗。未至,亦为大食兵所杀。

——《旧唐书•西域传》

伊嗣俟不君,为大酋所逐,奔吐火罗。半道,大食击杀之。

——《新唐书•西域传》

伊嗣侯(伊嗣俟)(Yazdigerd 三世)

卑路斯(Perozes而,Firuz?)

尼涅师(Narses?)

萨珊帝国的末代皇帝按照我们现在的翻译应该叫耶玆德格德三世,唐代叫伊嗣侯(伊嗣俟)。

《旧唐书》叫伊嗣侯,《新唐书》叫伊嗣俟。大体相近,所以说中国史料还是比较可靠的。这个人虽然大势已去,但是,他率领的波斯军队对阿拉伯的抵抗还是可圈可点的。因为在他看来这场抵抗战争,不但是挽救自己帝国命运的战争,也是挽救自己所信奉的拜火教先教的战争。这个国王也把战争看作是一个拜火教抵抗伊斯兰教的战争,但是毕竟他寡不敌众。中国史料对此记载不是很确切。无论《新唐书》《旧唐书》都说伊嗣侯这个人懦弱,其实不是。唐史中说他是被国内叛臣所驱逐,也不对。他是被阿拉伯所驱逐所歼杀,在吐火罗到了中亚,阿富汗这个地方。还有一个说法,他是为大食兵所杀,也不对,他虽然被大食兵所追赶,但是他却是死在当地谋财害命的地方势力手中。

不管怎么样,以他的死为表示,在波斯帝国历史上存在了四百年的萨珊帝国寿终正寝了。

波斯国王死了,他的王子去哪儿了呢?王子叫卑路斯,这个人辗转跑到唐朝首都长安,寻求唐帝国帮助复国。当时是唐高宗时期,唐高宗曾经派人护送卑路斯回国复国,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卑路斯和他的儿子尼涅师一直住在长安,而且相继死在长安。

萨珊帝国告一段落。

阿拉伯的征服:

第二轮,8世纪前期

北线

西线

东线

阿拉伯帝国向北、向西、向东经过短期征服已经建立庞大帝国,时隔半个世纪,到了八世纪前期,阿拉伯第二轮征服又开始了。这次战争的锋芒仍然是北线、西线、东线三个方向。

北线越过叙利亚、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对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进行一次围攻,但是没能成功,撤了回来。

向西他的帝国领土已经达到地中海北岸,直到大西洋沿岸。隔着直布罗海峡,与欧洲遥遥相对。到了八世纪初期,阿拉伯军队终于渡过直布罗海峡进入西欧,并且穿越现在伊比利亚半岛,翻过西班牙和法国之间隔着的比利牛斯山,进入了现在的法国境内。

法国当时是什么情况呢?在公元五世纪末期,罗马帝国是被日尔曼诸蛮族所灭亡。蛮族中有一支最强大的叫法兰克人,入居了现在法兰西这个地方,建立了法兰克人这个国家。当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越过直布罗海峡,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法兰克的时候,正值法兰克力量上升的时期,阿拉伯军队遇见了敌手。在公元732年春天的某一个时候,阿拉伯军队由南向北来到法国境内一个叫普瓦蒂埃的地方,与法兰克军队迎头相撞,一场恶战在所难免,两方军队相互对峙七天七夜之后一场恶战开始了。法兰克军队步兵为主,历史上曾经有描述,身上披着兽皮,头发乱蓬蓬的披在肩上,手持盾牌大刀一个接一个站在一起,构成一个紧密的方阵,阿拉伯以骑兵为主,不管骑兵怎么冲击,法兰克军队只是挥舞大刀砍马腿,抵住了阿拉伯骑兵一轮又一轮的攻击。直到夜幕降临,天黑以后,双方分隔开,各自回营。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法兰克军队突然发现对面阿拉伯阵营里静悄悄的,原来阿拉伯军队知难而退,趁着夜色掩护全部拔寨而起悄悄退走了。这么一退可不是后退三十里,而是一直退过了比利牛斯山脉以南,回到现在西班牙地区,再也没有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西欧。

阿拉伯人在现在西班牙地区后来的统治一直到公元十五世纪,1492年才被兴起的西班牙王国彻底驱逐出去。

我们看,公元732年普瓦蒂埃战役,这场战争如果不是法兰克军队获胜,结果会怎么样?那么,整个西欧全会沦落在阿拉伯统治之下,现在学外语不要学英语法语了,也不要学德语,学阿拉伯语就行了。留学也不用选英国、美国、法国了,选阿拉伯就行了,只不过你去阿拉伯的沙特阿拉伯省,我选阿拉伯的法兰西省就可以了。学专业也不用选文科理科了,只选一门古兰经就行了。

所以说这场战役意义非常重大。当然,法兰克军队的顽强抵抗是原因之一,可能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当时阿拉伯西线军队是强弩之末,没法向前了。帝国西部的边界到欧洲南部西班牙地区为止。

东线怎么样?二十年之后又一场战争在东线展开了,公元751年大唐天宝十年,阿拉伯军队在东线与中国唐朝军队一场恶战“怛逻斯战役”。正好是普瓦蒂埃战役二十年之后。

阿拉伯第二轮扩张,从东线开始,东线矛头直指两个方向,一个是东北方向,直指中国西域边境,一条向东南直指印度。当时阿拉伯人的伊拉克总督向他的两员大将发出号召,两员大将一路主攻中国,一路主攻印度,谁先拿下中国,谁就当中国总督。当时阿拉伯人说中国只对中国的西域。我们去年讲过,唐玄宗、唐高宗两朝皇帝先后发起了反击突厥的战争,唐高宗时期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从东汉时期以后,曾经长期未能由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西域地区这时候重新回到中央帝国统治之下。唐朝在中国新疆以及帕米尔高原以西相继建立了安息、碑亭等都督府。阿拉伯帝国向东北方向的出击正与中国安息都督府所辖地区迎头相撞,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势均力敌锋芒相对,大战早晚要爆发。

这场战争在公元751年爆发了,当时中国方面唐朝的将领是高仙芝,高丽人,从小随着父亲到了中国唐朝,从军打仗是一员猛将,他当时担任唐朝在西域的最高长官安息节度使。

高仙芝是唐朝名将,战功赫赫,经营西域非常有功。但是高仙芝有几个致命弱点,决定了他的悲剧。

第一,穷兵黩武。

本来唐太宗唐高宗由于平息突厥战争的胜利,在西域享有崇高的威望,被西域人叫做天可汗,高仙芝在中亚东征西讨他巩固了唐朝的威望,但是高仙芝用兵过度,接连发动对中亚若干小国的战争。

第二,背信弃义。

当时本来受到阿拉伯帝国的侵略,中亚小国纷纷向唐朝上表,要求唐朝保护,这时候正好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抵抗阿拉伯人的好时机。但是,高仙芝显然没有抓住这样一个机遇,为什么说他背信弃义?当时中亚有一个石国,即现在的塔什干的国王得罪了唐朝,高仙芝认为他是僭越无理,高仙芝向唐朝上表请求平息这个国家,大兵攻打石国,石国当然打不过唐朝打不过高仙芝,就投降,高仙芝也统一石国国王的投降,按约定地点去举行投降仪式的时候,高仙芝派人把已经投降的石国国王抓住斩首,这一下西域各国非常害怕,这就等于把西域各国推向阿拉伯人的怀抱。西域各国反而暗地里与阿拉伯联合,共同防备中国。

第三,贪财。

平息石国以后,他把石国大量金银财宝据为己有。

所以,高仙芝这样做把本来打算联合唐朝共同对抗阿拉伯帝国攻势的中亚国家又推回阿拉伯方面去。

当高仙芝听说阿拉伯军队开始向中国边境进击的时候,他率两万大军主动出击,寻找战机。

公元732年,普瓦蒂埃战役。

公元751年

时间,天宝十年(公元751年7月或8月)

地点:怛逻斯。

人物:唐朝将领,安息节度使高仙芝,阿拉伯将领,齐亚德•本•萨利赫,只是一员副将而已。

战争进行了五天不分胜败,到了第六天,双方鏖战正激时,高仙芝军队中一支盟军葛逻禄人临阵倒戈,使战局发生了逆转,结果:

“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率数千。事急,嗣业谋曰:“将军深履贼境,后援既绝,而大食乘胜,诸胡锐于斗,我与将军俱前死,尚谁报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岭以为后计。”

仙芝曰:“吾方收合馀尽,明日复战。”嗣业曰:“实去矣,不可坐待菹酝。”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

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虏骇走,仙芝乃得还。

——《新唐书•李嗣业传》

高仙芝不愧是一员猛将,尽管大败,还想收拾余部明日复战。他有一个副将叫李嗣业,说大势已去,不能任人宰割,不如我们退去。高仙芝听从了李嗣业的建议,只好仓促后撤。

公元751年的战役以唐朝惨败结束,高仙芝后来死在平息安史之乱的战役中。唐朝是非常强大的国家,从初唐到盛唐都有很多少数民族将领在唐朝军队中供职。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长期在高仙芝副手封常清幕僚中任职,封常清继高仙芝之后担任安息节度使,后来与高仙芝一块死在安史之乱中,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昏暗不明的朝廷手中。

这场战争唐朝失败了,大石和唐朝是不是变成了敌国了?也没有。为什么?因为阿拉伯和唐朝这段时间都发生了国内重大变化。唐朝处于安史之乱,阿拉伯处于白衣大食向黑衣大食两个王朝交替过程中,也无力向东扩张。所以,双方在中亚地区基本上还保持着平和态势,反而在平息安史之乱过程中唐朝曾经向大食借兵,大食也确实派兵援助唐朝平叛。可见大食也没有进一步向中国扩张的企图。

所以,阿拉伯帝国的第二轮扩张从西到东都达到了底线,建立了以阿拉伯半岛为核心,向西到大西洋南岸,和欧洲的西南部西班牙半岛,向东直达中国,中亚边境,向东南直到印度河流域,向印度河曾经发起进攻,但是没有深入进去。向南囊括整个阿拉伯半岛,向北一直到现在的外高加索地区和克里米亚地区,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

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贡献不多说了。当欧洲正处在中世纪蒙昧黑暗状态中时,是阿拉伯人保存并发扬广大了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有一句话说,当阿拉伯人研究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时候,欧洲那些国家的君主们还在边写边图练习拼写自己的姓名呢,不识字。所以,后来欧洲能有文艺复兴,能有重新崛起,阿拉伯的贡献不可忽视。可以说没有阿拉伯人,就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

这是阿拉伯帝国。这个时候其它帝国,法兰克帝国虽然很强大,但是也只局限于西欧法兰西地区一隅。欧洲尽管后来建立所谓罗马帝国,但只是一个松散联盟,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国家,整个欧洲还是分崩离析的状态。欧洲东部是然拜占庭王朝。

第三帝国时代

中国:明清帝国(1368-1911)

印度:莫卧尔帝国(5126-1858)

波斯:萨菲帝国(1502-1736)

奥斯曼帝国(1299-1922)

欧洲的崛起

这个时代,就必须从我们第二个时代开始讲起。因为,决定这个时代欧亚大陆政治面貌的第一个推动力,发生在中国唐朝首都长安城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去年讲座中有一讲叫做《欧亚大陆的蝴蝶效应》。什么叫蝴蝶效应?就是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千里万里之外掀起一场风暴。我们用这样一个概念来比喻欧亚大陆不经意的事件对这个系统全局产生的始料未及的影响。

唐太宗就是这只翅膀,这只蝴蝶,他在长安城里扇动了一下翅膀,他万万没想到,使整个欧亚大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直到现在仍在影响世界。

中国历史上对整个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帝王,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他作出一个打击匈奴的决定,西汉、东汉对匈奴进行了长期彻底的打击,迫使匈奴不断西迁,西迁带动中亚、西亚、东欧、西欧各个民族波浪式的不断向西迁徙,就给了已经分崩离析,风雨飘摇的西罗马帝国致命的一击,改变了欧洲历史面貌。所以,汉武帝是第一只蝴蝶。

唐太宗是第二只蝴蝶,他作出了打击突厥的决定。在唐太宗和唐高宗两朝,唐朝彻底完成了打击突厥的战争。

唐代对西突厥的决定性战役: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

唐代对西突厥的最后一场是公元657年进行的,经过场战争突厥被彻底打败。

作为一个统一的突厥游牧帝国不存在了。大量的突厥人不得不向他们的祖先匈奴人那样,不断向西迁徙,进入中亚、西亚地区。西亚地区存在众多文明古国,文化发达,经济发达,8国家形态发达,社会政治制度发达,都比突厥人先进,突厥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不能像以前那样在漠北草原上自成体系,进可攻,退可守,通过袭击抢劫战争赢得财富,他们也没有这个实力。他们必须跟当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种居民,混杂居住在一起,这样几代下来以后,很难说还也没有原来意义上的突厥人,谁是原来意义上的突厥人,大家已经不分彼此混在一起了。只是由于他们讲这种那种突厥语言,都是来自漠北草原,来自西贡草原,所以当时的波斯人,或者阿拉伯人统称他们为突厥人。现在也是仅仅把他们当做操同一种突厥语言的人看待。

这些突厥人是谁?

他们在广阔的欧亚大陆舞台上干了些什么?建立了哪些国家?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这个过程纷繁复杂,我们讲一些要点。

塞尔柱(1037-1194)

他们在中亚、西亚,翻云覆雨,建立一个个政权,其中有一支叫塞尔柱突厥人向西迁徙过程中皈依了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腹地。阿拉伯帝国扩张这么庞大,他们没有能力进行统治,只好大量从被统治地区吸引一些地区贵族,统治者充实他们的统治队伍。突厥人有幸被他们选中,充当他们帝国的边境守卫者,和帝国军队的兵源。突厥人大量进入阿拉伯行政系统,这些突厥人久经考验,怎肯轻易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他们很快在阿拉伯帝国境内翻云覆雨,上下其手。几经反复,事实上篡夺阿拉伯的军政大全,成为阿拉伯的实际统治者。阿拉伯的所谓哈里发名存实亡。他们还曾经在地中海西岸建立了政权,他们的政权引来了欧洲十字军东征战争。

再一支:

帖木儿(1336-1405)

在塞尔柱人在阿拉伯内部翻云覆雨上下其手的过程中,欧亚大陆又发生一个重大变化:蒙古人崛起了。大军西去,把突厥人、阿拉伯人、现在东亚、西亚各个帝国全都摧毁了。

公元十三世纪中期,1258年,阿巴斯王朝灭亡是这个年代,蒙古人灭亡了阿拉伯最后一个王朝。蒙古人进入中亚、西亚、欧洲广大地区以后,与阿拉伯人同样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行政和军事力量进行统治,也是吸纳当地人充当他们的行政力量和军队。突厥人又开始在蒙古各个汗国的政权中上下其手,充当了蒙古军队的共盟军。

到十四世纪后期,帖木儿在中亚登上历史舞台。他是突厥人后裔,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他以撒马尔罕为中心东征西讨,杀人如麻,非常残暴,建立了一个非常短暂帖木儿帝国。这个人统治虽然残暴,战争不断,但是非常喜爱文化,他统治下文化非常昌明发达。这个人在最后阶段踏上了整顿大军进攻明朝的征途,当时我们明朝刚刚建立。但是,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他死在向明朝进军的征途上,这场战争没有打起来。

明朝非常不幸,从始至终都在打仗,早期推翻元朝之后是与蒙古势力不断作战,在北方、西方。中期是在东部、东南部与倭寇作战,晚期在东北与满清作战。

如果明朝建立初期,帖木儿没有死在进军明朝的途中,可以想像强大的帖木儿帝国与明朝肯定又有一场恶战,幸运的是这场战争没有打起来。

帖木儿帝国的打打杀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讲他是为了讲他的一个后裔。一百多年以后,他的一个后裔叫巴布尔(1483-1530)是帖木儿直系后裔,也是突厥人后裔。但是由于蒙古过于强大,他们都自称是蒙古后裔,巴布尔在十六世纪初期率领大军进入印度河流域,打败了当时德里苏丹政权,建立了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莫卧尔帝国。所谓莫卧儿就是蒙古人的意思。

巴布尔和他的突厥祖先一样都是伊斯兰教徒,十二世纪佛教在印度衰落以后,印度民间是印度教,这就形成了莫卧尔帝国统治当局是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臣民是伊斯兰教,但多数是印度教,这就形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张皮的宗教。

这是泰姬陵。我们去印度旅游肯定去泰姬陵参观,已经成为印度文化名片。但是泰姬陵是伊斯兰教的,它就是莫卧尔帝国的一个皇帝给他的一个爱妃建立的陵墓。

到现在为止,南亚西大陆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两个种族的冲突不断。

到十六世纪中期后期后,经过莫卧尔帝国几任皇帝的东征西讨,基本上也统一了印度四大陆的整个地区。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的又一个伟大王朝。

奥斯曼一世(1282-1326)

正当巴布尔在德里巩固他的统治的时候,一支奥斯曼进入了土耳其,开始建立土耳其帝国。奥斯曼人本来是突厥人的一支,是追随着塞尔柱突厥人进入阿拉伯地区,在十三世纪晚期,趁着蒙古人对塞尔柱人形成致命打击之后,这支部落的首领奥斯曼一世率领自己部落从塞尔柱人分离出来,迅速强大起来,到十四世纪占据了整个小亚细亚,当时是拜占廷的领地。

十四世纪中期,他们度过了把亚洲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土耳其海峡,第一次对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进行进攻,但是没有成功。但是,在君士坦丁堡外围,这支军队已经强大到可以消灭马其顿地区、保加利亚地区、塞尔维亚地区等,把这些地区一一纳入帝国囊中。

又过了一百年,到公元十五世纪中期,这支帝国强大到足以对君士坦丁堡发动致命的打击,对君士坦丁堡拜占廷的打击发生在公元1453年。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在东欧已经屹立千年之久。这年春天,十万奥斯曼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虽然守军人数少,毕竟是千年帝国,有坚固的防御,守兵也非常顽抗,这场战阵打了七个星期之久,直到一个下雨天,奥斯曼用大炮打了君士坦丁堡的城防攻势,轰开了一个豁口,奥斯曼大军像惊涛骇浪一样,涌进君士坦丁堡,开始一场为期三天的大屠城。

这是公元1453年。

接下来两个世纪之内,土耳其人再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向东南欧发动攻击,罗马尼亚、匈牙利相继陷落。在公元十七世纪中期直逼维也纳,对维也纳进行一场全面围攻。

在两个世纪中欧洲饱受着强大的压力。

奥斯曼帝国也向他们前面阿拉伯帝国一样,对东、西、南都发动进攻。对南把阿拉伯半岛全部纳入囊中。向西把阿拉伯帝国沿北海岸的所有地区,直到直布罗海峡,直到地中海,直到大西洋岸,犬儒纳入囊中。向东就不像阿拉伯人那么幸运,在他们想越过伊朗高原向东挺进的时候,碰到伊朗最后一个强大的王朝萨菲帝国的崛起。萨菲帝国这回是坚决抵挡住了奥斯曼人的进攻。由于萨菲帝国顽强的抵抗,极大牵制了奥斯曼人对欧洲的压制,以至于欧洲各国争相结交萨菲帝国,作为共同对抗奥斯曼进攻的一个联手。

历史上第三帝国时期,以公元1700年为一个坐标,我们看欧亚大陆上从东到西,南亚是印度莫卧尔,西亚伊朗高原上是伊朗萨菲帝国。整个西亚、北非、东南欧是更强的阿拉伯帝国,这几大帝国主宰了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那么,是不是这些大帝国就将决定世界的命运呢?不是。因为,这个时候世界历史发生了千古未有的变局,这些大帝国虽然形式上庞大,但是,已经成为过时的“恐龙”,已经成为过去的落后力量,这个时候欧洲怎么样呢?

欧洲开始文艺复兴。我们讲了,自从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在政治上一直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尽管相继出现了法兰克帝国、东罗马帝国。但是,欧洲在政治上始终没有重新统一起来,现在的欧盟是另一种尝试。当世界上很多地方分裂成不同国家的时候,欧洲想统一成一个国家。整个中世纪到现在,千百年间,欧洲在政治上是分裂的。但是,到了我们所说的第三帝国时期,欧洲从中世纪黑暗混乱中走出来了,以1700年为标志,这时候的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已经经历了地理大发现,1492年阿拉伯人在欧洲的最后一支力量退出欧洲,西班牙国王派哥伦布第一次开始远航这一年,西欧国家正是在反对、抵抗和驱逐阿拉伯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最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大帝国。先是十二世纪葡萄牙立国,到了公元1492年,其它王国联合成西班牙王国,西班牙王国不但派出哥伦布探索新大陆,而且最终把阿拉伯人驱逐出欧洲,开始地理大发现时期。后来又相继发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大革命和工业革命,长期分崩离析落后于其它地区的欧洲,这时候突飞猛进,接过历史接力棒决定了历史发展新方向。

后来的历史我们比较清楚了,欧洲国家,先是葡萄牙、西班牙,然后是荷兰、英国、法国相继兴起,接连向外进行扩张,借助地理大发现,借助军事优势和文化优势,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许多海外知名大帝国。尤其是英国,到十九世纪末期,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英语成为世界上多数地区普遍使用的语言。

俄罗斯沙俄和美国主要分别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上进行了大规模领土扩张。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两个大国家。后来到十九世纪晚期又有德国、意大利、日本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作为后起之秀,他们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所以引起西方阵营之间的矛盾,引起一系列帝国主义冲突核战争,引起两次世界大战。所以,近代历史就是一部西方占据世界舞台主角的历史,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东方四大帝国虽然领土庞大,历史悠久,咄咄逼人,但是,已经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沦为半殖民地。印度莫卧尔王朝,从十七世纪起,经过一个多世纪逐步彻底地沦为英国殖民地。我们知道,在公元1857年印度爆发反英大起义,大起义起义者举起的旗帜就是莫卧尔帝国的末代皇帝。起义失败以后英国干脆直接废除了莫卧尔帝国。到公元1858年莫卧尔帝国的王室就像1912年的清王朝一样不再存在了,印度进入了英国直接殖民统治时期。

波斯的萨菲王朝在公元十八世纪就已经衰落,分崩离析,后来相继分裂为几个小的王朝,也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我们看波斯地理位置,它的北边是沙皇俄国,不断向南迁徙,南边是占领了阿拉伯帝国的大量领土以及印度的英国,英国从南向北,俄国从北向南,不断挤压波斯领土,使波斯成为英俄两国殖民地。

庞大的奥斯曼帝国是什么情况呢?从十七世纪末期,对维也纳发动最后一次围攻失败以后,奥斯曼帝国就开始不断解体,分崩离析。首先,是欧洲大国的崛起,对奥斯曼帝国领土不断蚕食。

奥地利是怎么崛起的?就是在率领东欧各国抵抗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的进攻中崛起的,维也纳始终屹立于欧洲东部,没有沦落在奥斯曼人的手中。这使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在中东欧享有巨大威信,以此为基础,奥地利后来联合匈牙利、波希米亚形成一个强大的奥匈帝国。

英国、俄国、法国等等,不断从各个方面蚕食奥斯曼帝国其他领土,沙皇俄国可以说几乎每一带沙皇都经历过与土耳其的战争,不断从北向南进军,最著名的是当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成为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依据。

拿坡仑大军在十八世纪后期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埃及领地。去年讲座有老师讲过,就是因为拿坡仑入侵,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学科埃及学,让我们知道埃及三千年、五千年历史是什么样子。

十九世纪初,在反对拿坡仑的战争中英国进入埃及。十九世纪德国、意大利等等,都相继对奥斯曼帝国的北非、中东土地进行蚕食,不断挤压空间,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不断掀起反抗,出现独立浪潮,先是东南欧,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希腊独立出来,十九世纪后半期,是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独立出来,二十世纪初期,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相继独立出来,整个东南欧江山和意志不再属于奥斯曼帝国。只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这一块是它的地方。在帝国的北非和中东的领地,十九世纪上半期,埃及的地方军阀实际上使埃及独立了出来。十九纪中期沙特阿拉伯伊本•沙特族开始在沙特建立自己的统治。19世纪晚期,是利比亚建立伊德里斯王朝,这些国家都各自自称体系,不再服从帝国的统治。在这种分崩离析的过程中,奥斯曼本身的表现也非常可气。

首先,它继续欺压奴役愚弄各个民族,还把阿拉伯帝国早已废弃的哈里发这一称号戴到自己头上按。一方面他们要抵御西方人的蚕食侵吞,一方面要维持自己的统治。所以,当时相继出现两大思潮,一个是泛伊斯兰主义,一个是泛突厥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主张伊斯兰教不分民族不分国家团结起来抵御西方的侵略,反过来又抹煞伊斯兰教各民族人民的界限,麻痹各国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斗争。

泛突厥主义也是一样。突厥各民族在千年过程中,分布在中亚、西亚许多地区,早已不成为一个民族,只是因为他们说各种各样的突厥语,被称为突厥人。泛突厥主义主张所有讲突厥语的人联合起来,一方面抵抗西方的统治,另一方面是要建立一个从土耳其海峡到阿尔泰山的整个突厥语大帝国。奥斯曼帝国把这两种思潮据为己有,用以来维护帝国的统治,同时还参与列强在欧洲在亚洲的斗争,奥斯曼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之一。而且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也是欧洲列强爆发世界大战的远因之一。所以,奥斯曼帝国是又可气又可笑,就像中国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一样,奥斯曼被称为西亚病夫。但是它和中国毕竟不一样,它一方面还在积极参与列强瓜分欧洲的斗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角之一。

第一次大战以后,英属殖民地印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分为两支,一支是印度教民众团结在甘地周围,一支是穆斯林民众团结在真纳周围。在二次大战后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获得独立,但是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分为二,信奉印度较的这支人建立了印度,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建立了巴基斯坦。

印巴两国战后长期对立和战争,1971年巴基斯坦解体,从巴基斯坦分出一个国家孟加拉国。

再说伊朗。

萨菲帝国分裂以后伊朗分裂为几个小王朝,第一世界大战以后,礼萨汗追随土耳其凯末尔的榜样,希望建立一个伊朗国家,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他取得伊朗政权建立伊朗巴列维王朝,礼萨汗是巴列维王朝的创建人。

由于巴列维王朝企图摆脱英国和俄国,后来是苏联,两方面的牵制,巴列维王朝一度跟纳粹德国关系密切。我们知道在二次大战进程中,1943年有一个德黑兰会议,为什么会在德黑兰召开?就是英德两国要强调他们在德黑兰的影响,这时候礼萨汗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小巴列维继承王位,德黑兰决定了欧洲二战的进程和方向。

后来小巴列维王朝在1979年被霍梅尼推翻,从此伊朗一直处在与西方势力严重对立中。上个月举行了大选,这位先生——内贾德再次当选总统。这位先生是当今世界上最言词激烈反对美国的若干领袖之一。还有一位是查韦斯。

土耳其,凯末尔

奥斯曼帝国作为战败国解体了,土耳其何去何从,有几个方向。

一是彻底沦为欧洲战胜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家的势力范围,土耳其人当然不愿意,所以土耳其人在凯末尔带领下发动了独立战争。战争胜利之后,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它的国名叫土耳其有突厥的意思。这个国名非常有意思,奥斯曼帝国晚期,革命胜利之后,泛突厥主义思潮依然非常强大。但是凯末尔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政治领袖,他坚决主张,土耳其独立之后不能继承奥斯曼帝国那样的领土,建立多民族的奥斯曼国家,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他主张我们只建立土耳其自己的民族的国家。但是,为什么把自己的国名命名为土耳其?这就是泛突厥主义的双重影响,尽管他没有采纳泛突厥主义者,泛伊斯兰主义者或者泛奥斯曼主义者的主张,只是建立土耳其的民族国家,而且这个国家是非伊斯兰的,是民主制的共和国。但是他还是以土耳其(突厥)作为国名。他主张那些要争取自己的自由、民主、独立的突厥人可以得到我们的帮助,但是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国家,这是凯末尔的主张。战后的土耳其基本遵循凯末尔的主张。

但是乌鲁木齐7•5事件后,我们看到土耳其政府曾多次作了非常不同的表态。乌鲁木齐事件把所谓泛突厥主义概念,所谓东突的概念,所谓疆独的概念摆到我们面前。去年三月份,有一个19岁的维吾尔族姑娘,拎着汽油上了飞机。这是一起针对北京奥运恐怖事件。所谓疆独是主张把新疆从中国独立出去。所谓东突是所谓东部突厥人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什么是东突西突?本来是十九世纪俄国和欧洲人的一个地理概念,把讲突厥语的民族所住的地区,比如西部的土耳其地区叫西突厥斯坦,而东部,比如我们中国的新疆还有中亚地区,叫东突厥斯坦。一个地理概念被民族分裂主义利用。东突主张也是要建立一个所谓东突厥斯坦国家。

刚才已经讲到突厥的千年西迁史,早已证明没有一个统一的突厥名字,只是一种语言上的划分,早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比如中国境内的维吾尔族、哥萨克民族,比如土耳其族。所以,突厥的理论不成立,也完全不现实。

由于一个月以来关于疆独问题一直是我们媒体关注的焦点,所以提出来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这就是几大帝国的历史命运。

这是热比娅在中国驻美国华盛顿使馆门前闹事的照片。

结束语:文明的未来。

我们说文明以后会怎么样?是不是从我们的讲座中,从伟大的世界文明展览中,从秦汉——罗马文明展中我们已经看到,文明在历史上一直个多元的、丰富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今后的文明是什么样的?是西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讨论。

提问部分:

提问1:我有一个问题,回纥族本来是信佛教的,什么时候变成维吾尔族了?信伊斯兰教了呢?

徐波:我们中国境内有十个民族是突厥语系,维吾尔族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回纥族,回纥族最早是居住在漠北,是现在蒙古草原地区。由于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之西,并迁徙到现在的中亚西亚地区。回纥是中国文献中对他们的一个称呼,到了唐朝时期,回纥人自己上书朝廷,要求把他们的名称汉语从回纥转成回鹄,回纥(回鹄)人像很多讲突厥语的其他民族一样,在西迁过程中接受伊斯兰教。突厥人最早信奉的宗教比较杂乱,有萨满教等,进入中亚以后还有信奉明教的、拜火教的、佛教的等等。中亚这个地区曾经是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的中段。从法显到玄奘、义净等很多中国内地的僧人去印度学习佛法时走这条道路。751年中国和阿拉伯帝国爆发了怛逻斯战役之后不久,中国内地爆发“安史之乱”,中国已经没有能力固守西域的领土。这个时候,在西域纷争最激烈的是阿拉伯和吐蕃,唐朝、阿拉伯、吐蕃三国争夺西域地区。吐蕃与阿拉伯人争夺西域的过程中,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影响,进入中亚地区,阿拉伯传教过程非常有意思,“要么接受我的宗教,否则加重税赋”,在这种经济压力下,中亚地区逐渐放弃了以前的宗教,比如天教、明教、佛教等,改成伊斯兰教,后来整个中亚地区全部变成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通过这条途径传入内蒙和新疆地区。阿拉伯帝国,莫卧尔帝国等,东征西讨使伊斯兰教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给人的印象似乎伊斯兰教是武力传教。其实不是,比如在中国就是和平方式传播。两种方式,由于中亚接受了伊斯兰教,新疆成为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地区,另一种方式,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从东南沿海等港口进入中国,使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中国的新疆各民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亚各民族一块接受伊斯兰教。后来的历史比较复杂,需要一些专家解答,大体是这样。

提问2:徐老师您好!请教您一个问题,中国明朝的南方已经开始有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按这条线路走下来的话可能是资本主义,如果这种情形走下来的话中国是不是比今天情况更好一些?

徐波:这个问题更超出今天的范畴。我试图解答一下。

环卫工人扫烟囱时用长笤帚,烟囱很高,笤帚必须延伸不断加深。历史发展不是扫烟囱,不能像扫烟囱的笤帚一样不断地延伸,好象从原始社会变成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变成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变成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观念是斯大林主义的基本逻辑,但是不大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不是层层递进,逻辑明确的过程。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欧洲,而且主要是欧洲西部,南部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地区,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事实,这个进程似乎不宜用来衡量世界其它地区,更不宜衡量所有地区。以前建国以后学习马克思主义,有点生吞活剥,用马克思主义教条,一些定律去套中国的历史,发现我们中国明朝有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被清朝打断中国也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把欧洲西欧的历史套在中国的历史上,事实上这种解释无法解释中国所谓封建社会那么长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和欧洲不一样?欧洲最早从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欧洲历史始终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统一起来。我们中国公元前三世纪就统一了,多么多么了不起。这都是简单的逻辑观念套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我个人不主张这样套,应该各个文明有各个文明发展逻辑和方向。包括中国文明的复兴。也不是这种逻辑能够解释得了的。

建议你多看人文社科方面的书。

提问3:请问很多外国报纸上报道中国和某一个国家合作,英文都是用SINA而不是China。

徐波:这好象是语言学问题。

应该是梵语。我们知道,新浪网刚建立的时候用Sina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对中国有点不友好的意思?支那这个称呼,是“秦”这个名字翻成中文的,主要是由于日本侵华,日本人老爱把中国叫支那人,使支那这个名称带上了侮辱性色彩,有一点不愉快的记忆。实际上支那并不是贬义的词汇,只是一种中国的名称。

提问4:我的问题是和展览及您的讲座有关系。刚才您说到欧洲中世纪黑暗动荡一千年的时候,是阿拉伯文化发展保护和传承了希腊罗马文化。但是我在很多展览当中我只是看到希腊继承的是埃及文化,比如在古瓶上。我并没有看到更多的是阿拉伯传承希腊和罗马文化。哪些东西能够引证这个说法?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想了解更多。

徐波:这个非常明显。首先说一个历史概念,因为埃及是人类文明最早发祥地之一,与两河流域一样,它的文明远远早于欧洲。

第二,埃及是与希腊文明欧洲文明地理最近的地区。

因为这两个原因,在欧洲希腊文明产生的时候,埃及人民确实对希腊文明产生很大影响。西方文明一种是希腊罗马文明,一种是基督教文明,还有一种日尔曼文明。希腊文明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希腊文明远远晚于埃及文明的出现。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确实受到埃及文明的很大影响,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埃及虽然是一个文明古国,埃及从公元前三千多年到公元前的若干年,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过程当中基本是自成体系,它不像其他文明之间那样互相交往来往影响很多。到公元前两三个世纪,由于希腊人的扩张,把埃及文明也纳入希腊文明的范畴之内。刚才我们讲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远征,他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建立他的伟大帝国的,他从马其顿越过地中海,进入地中海东岸之后,他没有先向东方波斯进攻,而是向南折,先进入埃及,推翻了当地埃及法老王朝,自己当了埃及的法老。当亚历山大去世以后,马其顿王国分裂,他手下的埃及总督,著名的托勒密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这是埃及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是希腊人建立的。我们看电影《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我们说《埃及艳后》有诸多不妥:

第一、她不是王后,她是法老;

第二、她不是埃及王后,她是希腊人。

通过埃及艳后,马其顿帝国,埃及文明也进入了希腊文明。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希腊更是直接处在罗马的统治之下。

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怎么死的呢?我想是因为在罗马大帝进军下,她曾经先后与罗马两位著名将领结婚并且结盟,后来死在罗马的禁闭之下,罗马也把希腊文明纳入自己的文明。所以,后来埃及文明不是单一的埃及文明。

第二,这是在公元前若干世纪,阿拉伯帝国继承欧洲希腊罗马文明是公元后的若干年之后,希腊罗马文化昌盛。但是,罗马毁在从北部侵入罗马边境的大量蛮族的手中,蛮族不管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政治形态还是文化形态,都远远落后于罗马帝国,简直不是一个层次。但是,这些人入主罗马帝国领土之后,在当地建立自己的政权,自己的国家,也把封建制代入欧洲。这些蛮族入主了罗马土地。但是,蛮族文化落后,国王都不识字,在欧洲唯一能够保存一些文化火种的是教会人士,教会人士是受国教育的,他们保存的是欧洲文明中的宗教这一支。而各国统治者政府们大字不识,只是摧残文化,摧残文明。所以,欧洲中世纪前期是黑暗的中世纪,这时候正好是阿拉伯帝国崛起的时期。阿拉伯帝国从东从西与欧洲有大量接触。首先,阿拉伯帝国本身,它在吸收了中东地区几千年文明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次,由于它从部东从西都与欧洲有若干接触,大量的欧洲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典籍,尤其是保存在埃及这些地方的文典籍落入阿拉伯人手中。阿拉伯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穆罕默德有一句名言:“学问虽远在中国,必当前往修之”。学问即使多远也要学习。所以,阿拉伯本身的文化非常发达,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各个方面,天文学、地理、航海、造船等各方面都非常发达。一方面是自己文明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就是学习其它地区的结果。

提问:很多是本土东西,没有更多体现出欧洲希腊罗马文化。哪些方面体现了保留传承希腊罗马文明呢?

徐波:

和中国秦朝焚书坑儒一样,汉朝想读经典时还得去挖掘。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也一样,那些经典没有了,是重新从阿拉伯文翻译过来的。中世纪的时候,七、八世纪,世界上几个大城市:中国长安、巴格达、科尔多瓦、拜占廷。法兰克王国在德国西部一个地方,这个首都只有两千多人,非常小。

可见阿拉伯文化与当时黑暗的中世纪欧洲文化相比多么发达。

提问5:您今天所讲的存在于世界上的三个帝国时代,我注意到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亚洲、中东、北非、欧洲,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北美、南美、澳洲和非洲南部地区,其它几个地区可以理解,它们到很晚才有文明发展的状态。我想问的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应该也是一个比较著名的文明,您今天没有列入演讲范围,原因是不是在被西班牙征服之前和世界其它民族交流比较少?还是有其他原因?

徐波: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伟大世界文明展览中有一个是印第安文明。展览主办者视野很广阔,把美洲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体系中,前几年曾经有过玛雅文明的展览。

今天我讲的几大帝国为什么局限于欧亚大陆地区呢?在几千年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决定人类文明状况和进程的是欧亚大陆。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欧亚非三大陆是联在一块的,由于运河开通分成两个,所以我们讲欧亚大陆已经包括非洲大陆的北部。欧亚大陆是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最主要的舞台,这不是意味着非洲大陆,南北美洲大陆等不重要。但是,毕竟美洲大陆在十五世纪欧洲人航行发现美洲之前,美洲的文明虽然曾经非常发达,印第安人建的金字塔也非常令人吃惊,但是他们自称体系,与外界缺少沟通联系,行政体系非常发达,道路四通八达,全国各地政令贯彻非常迅速有效。数学发达、天文学发达,他们有高度的文明。但是对整个世界没有影响,直到纳入西方整体以后,作为西方的一部分才进入人们的视野。

所以,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舞台。以后有机会多讲讲其它地区的文明。

主持人董丽丽:感谢热情的观众朋友们积极参与。今天徐波老师为我们把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帝国时代作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梳理,我想大家和我一样都是获益匪浅的,让我们感谢一下徐老师辛苦的讲座。

我们的秦汉——罗马文明展系列讲座一共五期,第二期讲座将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先生主讲《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代》,敬请关注。

非常高兴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场讲座中,徐波老师仍然会亲临现场,为大家作主持和大家更好地沟通,让我们共同期待。

本期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徐波老师的到来,感谢大家,再见!

讲座结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1 回复 homepeace 2009-10-7 14:46
sf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sujie_alex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3 20: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