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西游记》!——李安纲 (长,慎入)

作者:sujie_alex  于 2010-1-5 14:0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学而|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2评论

关键词:

千古奇冤《西游记》!——李安纲在淮安《西游记》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专家、各位前辈:

   大家好!我叫“李安纲”,诸位都知道,会上好几次都提到我的名字。虽然大会没有安排我的发言,但是大多数会议代表还是希望能听听我的看法,而且无论如何我都应该说几句话,所以便在每个小组都讲一遍。我讲一下十余年来我研究《西游记》的观点,共有七个。

   首先,请容许我说一句话:“第四届《西游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李安纲教授《西游记奥义书》首发式”在京城刚刚闭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西游记》文化学会”也正式成立,这是广大《西游记》文化学家和广大读者所深切期望的事情,标明《西游记》的真正奥秘将得以挖掘和弘扬。作为会长,我今天来参加会议,就是代表“中国《西游记》文化学会”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

   蔡铁鹰先生给我写了一封信,其实是一封战书,其中说道:“分别之后,又见兄声望日隆,在敝地已是家喻户晓,人民公敌(一笑)。此次会议多半是声讨仁兄的罪行,仁兄敢不敢摆摆擂台?”我说:“我是关老爷的乡党,关老爷的本领就是会耍大刀,所以我来此是单刀赴会。”

   我还是直接切入主题,谈我的七大观点:

   第一句话: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的作者。在学术上没有是与不是,没有准不准。只准你说是,不准我说不是,这是不可能的。学说与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各种学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下,才会造就学科的繁荣昌盛。其实,无论我说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的作者,我已经对吴承恩的故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游记》到底在写什么?作者到底是谁?我先讲一下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的五点,或者说他是作者必须先解决的五点。这就是市委朱书记所说的要我叫板:

  第1点,从《西游记》诞生,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作者的署名一直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只是到了二十年代,才由鲁迅、胡适将吴承恩的名字标了上去。根据现代法院办案举证的惯例,必须拿出铁证,才能把丘处机拿下去、吴承恩署上去。而把吴承恩拉上去唯一的一条证据,就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所记载的: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囗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这里明明讲的是“淮贤文目”,即是淮安贤人文章的目录。《射阳集》是个诗、文的集子,自然可以列入“文目”之下;《春秋列传序》自然是一篇文章,而且是《射阳集》第二卷第一篇;那么紧列其后的《西游记》会是什么性质的呢?自然是一篇文章啊!怎么能够看成是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西游记》百回本小说呢?这是吴承恩成为《西游记》小说作者的唯一一条铁证。然而,这篇《西游记》是在《淮贤文目》的栏目之下,什么时候你能把它变成《淮人书目》之下,那就可以算做是铁证了。因此,作为一个大学者和一言九鼎的文化大师,他们这样做,确实对吴承恩的故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于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却是失之草率,而且是“用心何其毒也”!

   诸位请听我说!我一直不明白鲁迅、胡适为什么要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后来我才真正明白了。原来,钱玄同1918年4月在给陈独秀的信(《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发表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说: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陈独秀在《答书》中说道:

       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胡适在《跋语》中说道:

       独秀先生主张“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鲁迅先生则在《关于新文字的答问》一文中提出: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瞿秋白则提出“汉字落后论”,痛骂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瞿秋白文集》二,第690页)

   我一直在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西游记》一直是证道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却被鲁迅、胡适等人给它彻底打翻,说它只是幽默、滑稽、好玩而已。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拿出一个不懂道教、佛学,只会幽默、滑稽、开玩笑的吴承恩来做作者呢?真是用心何其毒也!道理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把中国的所有传统文化全部打倒,硬把中国人的心灵史、文化史、思想史贬得狗屁不如,毫无价值,成为只有儿童能够读的童话、神话、儿童读物。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废孔学、灭道教并且消灭汉字。

   这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要把吴承恩定做《西游记》的作者,必须解决“淮贤文目”与“淮贤书目”。否则,必须把吴承恩从《西游记》的作者地位拉下来。作为吴承恩的乡党,我们要抱着对他老人家负责的态度,来确定这个事实。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要强*他。

   第二个问题,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合不合他自己的意愿。他老人家写过一篇《禹鼎志序》,说自己:

       余幼年即好奇闻。……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转懒转忘,胸中之贮者消尽。独此十数事,磊块尚存;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因窃自笑,斯盖怪求余,非余求怪也。

也就是说,他所搜集的“奇闻”,就是与牛僧孺的《玄怪录》、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相类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并且想写这么一部书,就是《禹鼎志》,而不是如百回本《西游记》一样的白话小说。即使如此,十几则故事也不过万把字,却让他绞尽脑汁,“日与懒战”,说是“怪求余”,而不是他自己的创作。这足以说明他自己都没有说写过《西游记》小说,而我们却非要逼着他老人家说:“你就是写过《西游记》,谁说你没有写过《西游记》呢?”我们如果尊重吴承恩先生的意愿,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第三个问题,是“杂记”。鲁迅、胡适之所以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淮安府志·近代文苑》上说:

       吴承恩,……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淮安当地人吴玉搢、阮葵生以及鲁迅、胡适等,都认为《西游记》即“杂记”之一。《西游记》洋洋八十万言,却成了“杂记”之一,那么“杂记”之二、之三、之四又是什么呢?《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吗?所谓的“杂记”,就是上面所说的记载了三五百字的鬼怪故事的《禹鼎志》,一个就是一种。刚才刘怀玉先生在大会上说的那个人就是我,我从刘知几的《史通·杂述》当中找出了“杂记”的定义:

       史氏流别,其流十焉。……八曰杂记,祖台之《志怪》、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

这才是“杂记”。鲁迅先生这么大的学者,连“杂记”的定义都搞不懂,是不可思议的,除非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四个问题,就是蔡铁鹰先生和北京公安大学的一个副教授刘振农先生,一再强调吴承恩是“八公之徒”。明代最早的关于《西游记》作者的记载,是陈元之的《西游记序》:

       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几乎遗《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这里提出三个推测,一个出处。“天潢”指的是“天皇”,“何侯王”是某位侯王,即某位王爷的领地;“八公之徒”,即如淮南王刘安的八位神仙老师;“出王自制”,即这位王爷自已所创作。吴承恩与“王爷”是无分了,但是不是“八公之徒”呢?

   淮南王刘安善养士,好儒学方术。据葛洪《神仙传》载:有八公诣门,皆须眉皓白,门吏白王,八公皆变为童子。王迎,烧百和香,八童子复为老人,授王丹经。药成,雷被、伍被共诬安谋反。八公谓安曰:“可以去矣。”安登山,白日升天。人传,去时余药器,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尤其是这 “八公”的本领,《太平广记》卷八《刘安》条引《神仙传》有详细记载:

       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龙,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军,白日为暝;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凌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禽兽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驻流,行宫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铅为银,水炼八石,飞腾流珠,乘云驾龙,浮于太清之上。

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就有“八公捣炼,淮南调和”的说法,王充的《论衡·道虚篇》就讲过《八公之传》的书。请问与这“八公”相比,吴承恩能够配上哪一条神通呢?要想让吴承恩合乎这“八公之徒”的名称,除非把他说成神仙。可铁鹰先生与振农先生都要否定作者的神仙、道士身分,即使是如他们说的吴承恩曾经做过“荆府纪善”的官职,那也只是王子的一个老师,怎么能够配上王师、神仙身分的“八公”的称号呢?

   以上四个问题解决不了,吴承恩作《西游记》就不成立。当然,我也希望吴承恩是作者,希望肯定派们能够找出证据来说服我,说服我们大家,说服吴承恩自己。

   第二句话,“美猴王”的出身,不是胡适主张的印度哈努曼,不是鲁迅主张的中国巫枝祁,也是哈努曼,也是巫枝祁,更在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坤文言》中的六句话: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尤其是“美在其中”四字。这位石猴进入水帘洞中,遂把“石”字儿隐去了,称做“美猴王”。“水帘洞”为心洞,为心为中;石猴为阳为一,因为“大圣”就是 “一”,可他没有弟弟。杨二郎被称做二,但却没有哥哥。杨二郎的部下是“梅山六弟”、“一千二百草头神”,这“杨”、“梅”、“草头”全是生火放炮之物,意在完成丹道修炼中的“火逼金行”、“金丹入顶”,所以才叫做“二郎显圣真君”,“显”的是孙悟空这个“大圣”。大圣是一(—)为阳,二郎是二(--)为阴,这《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果然孙悟空与杨二郎打仗的时候,道祖太上老君就出现了,代表道的“太极圈”就会滴溜溜打中孙悟空的天灵盖,正是惟宽禅师说的: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可见,《西游记》中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有来历和出处。

   当“一”进入“中”字,就成了“申”,在十二生肖中配猴。于是,“美在其中”便成了“美猴”。至于“王”字,则出自《礼记·礼运篇》的“王中心无为也”。当大众都在抢夺石碗、石桌、石橙的时候,他却“端坐”无为,正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说的:

       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心中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者是也。

拙文《美猴王探源》已经揭示了这一点,转载在《新华文摘》1993年第3期上,《美猴王的家世》也讲清楚了。

   第三句话,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写“心猿意马”,孙悟空是“心猿”,“心猿”二字在小说中出现过33次。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首诗赞美美猴王曰: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说得很清楚了,孙悟空就是心,就是你我众生的心,不是别的什么。

   既然是心,自然会有心理活动,那就是七十二般变化;心理活动就会形成念头,筋斗云就是念头云。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而东土西天也是十万八千里。唐僧要走十四年,而孙悟空却是一个念头即到。可见,一念善就在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一念迷即在东土,一念觉即登极乐。六祖慧能《法宝坛经·决疑品》说道: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

可见,十万八千乃是你我心中的十恶八邪,所以孙悟空一路消灭之妖魔鬼怪都是我们心中的私心杂念,就这么简单。这是他的第二大本领。

   还有第三大法宝,就是他的那根“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什么是“如意”呢?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小之则如绣花之针,藏纳于耳,大小随心,变化如意呢?那是“元气”啊,所以《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弥纶于宇宙之内。之所以要“一万三千五百斤”,是因为《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诸真圣胎神用诀·海蟾真人胎息诀》云:“凡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泄了真气。”为了不让真气泄露,两头才用金箍将其箍起。这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就代表的是元气的流布。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心理活动,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意念跳跃,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既是心灵主张,又是元气流布。这心、意、气三者完美的结合,便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是《西游记》作者对人类心灵学史、文化学史、人类学史、意识学史、思想史的最大贡献。截至目前,世界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还没有一个人、一个学派能够把人类的心灵意识提高到心、意、气三者圆融的高度来认识。很有可能,这将是人类认识自身、自心的一大突破。其意义的确无法估量!

   第四句话,《西游记》写的,或者说它的原型,就是道教全真道的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我的《西游记奥义书》第五卷《李世民的解脱》就将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得非常清楚了。《西游记》写的是人体生命学,是内在的精神世界、生理世界,并不是外在的现实。所有想从现实中找到《西游记》的人物、主题、结构、事件、宝贝的原型,并且对号入座,都将是徒劳。“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哪里呢?“隐雾山折岳连环洞”又在哪里呢?“福陵山云栈洞”又在哪里呢?能到现实中找得到吗?

   “灵台方寸”是心山,“斜月三星”是心洞,“须菩提”便是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孙悟空不远千里十数年奔波,从心山心洞中拜见了菩提祖师。一念觉悟,就是菩提,所以王重阳有两句诗曰:

       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

原来他的老师就在此心,莫向外求。

   观音菩萨在哪里呢?我接着来回答这个问题。观音菩萨其实是你我心中的妙观察智慧,绝不是说孙悟空打不过敌人了,便到外边去请人,所以被鲁迅等人判断成是三流小说。当我们面临危险的时候,请闭上眼睛。这孙悟空收视返听,闭目内观,便有妙观察智慧油然而生,邪魔外道倏然而退。观音与菩提祖师也是一样,住在心林心洞。“普陀落迦山紫竹林潮音洞”,“普陀落迦”谐音“普脱罗枷”,让一切众生都得解脱,所以才能慈航普度;紫色象征心脏之色,竹子中空如心脏;潮音乃是心脏跳动之声,如海潮之宏大。可见这位观音菩萨除了妙观察智慧的角色外,还承担着慈悲心的象征。

   当然,也有观音菩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得靠“灵山大雷音寺”的如来。“灵山”是心,《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孙悟空引用了《性命圭旨·涵养本原救护命宝》中的一首诗曰: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大雷音”也是心跳的声音,因为“大音希声”,所以人们听不到。

   这一切都在人体之中。天堂在人的头部,“千里眼”是眼睛,“顺风耳”是耳朵;“九霄雷府”是鼻子,三十六员雷将就住在这里,守护着通明殿;“瑶池”就是嘴巴,舌头两旁有两个穴位“金津”、“玉液”,所以瑶池中有的是“玉液琼浆,千醪佳酿”。正是《黄庭内景经》中说的:“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泉灾不干。” 为了保证全身生理、心理因素的调和,王母娘娘才会每年召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神仙来赴蟠桃会,就是要安心定志,祛除灾殃。“玉帝”的“灵霄宝殿”是“紫巍巍、明晃晃、圆丢丢、亮灼灼大金葫芦顶”,这在医学叫做“丘脑”,像个土丘,所以道家叫做“泥丸”。

   至于“地狱”,自然在于屁股。尾巴骨又称琵琶骨,上有九个眼,丹道学称做“九灵铁鼓”、“九重地狱”、“九幽”;“奈河恶水”是男性**道,“血盆苦界” 是女性**道;“枉死城”便是肛门,丹道学将肛门称做“魄门”,乃是七魄出入之地。“魄”字从“白”从“鬼”,乃是白白地做了鬼,岂不是“枉死”!唐太宗还阳,必须要相良夫妇所存的十三库金银,结果只用了他的一库便过了桥还阳。这“十三”即是十二地支的下一轮开始,为“子”,子时一阳生,就凭这阳气所搭起的“下鹊桥”,才进入周天轮回而还阳世。

   孙悟空既然是我们的心脏,叫做“心猿”,为火;那么唐僧则是你我的肾脏,叫做“玄奘”(玄奘),“江流儿”(水),肾则主水;猪八戒是你我的肝,故称“木龙”、“仁龙”、“木”;沙和尚是我你的“脾脏”,脾为土,所以称做“黄婆”、“刀圭”、“土母”;白龙马是肺,肺色白,主呼吸,为金。这一行五众,心、性、情、意、神五性,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肾五脏,是谁的呢?都是李世民的。这“李世民”即是“南赡部洲”(木之子=火为南方)“东土大唐”(木为东方)的世俗人民,也即是一个凡夫俗子,是你我大家。

   可见,这李世民才是《西游记》的主人翁,但绝不是现实中的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而是所有阅读《西游记》小说的人,是你我所有的读者。这才是《西游记》的妙处,将所有的读者都当做主人公,让小说中的人物在我们的心灵中和身体内修炼翻腾,调整觉悟。这不是不说是《西游记》作者的创造,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这一切,都是对于《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能动、艺术的演绎和敷写。

第五句话,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宋代石杏林的《还源篇》八十一章》。这一段大家可以参看我的《西游记奥义书》的第二卷《唐三藏的磨难》、《观世音的圆照》以及拙文《〈还源篇〉81章是唐僧81难的文化原型》等。时间有限,我就不多说了。

   第六句话,《西游记》的主题是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因为钱玄同、瞿秋白、鲁迅、胡适等人的破坏以及上个世纪教育的模式,我们根本就接触不到道教,更不知道全真道的妙处。只是我家离供奉全真道祖师爷吕洞宾的永乐宫不远,小时候常去那里玩耍,稍稍有些了解。后来,读《道藏》的时候,竟然发现《西游记》中的三十多首诗词韵文都出自这里,出自全真道大师之手,才使我有了道教主题说的观点。其中有位宋代的紫阳真人张伯端,被小说引用过六首诗,而且被搬到了唐代,还让孙悟空把他的诗从口中念出。

   再说《多心经》的问题,鲁迅等人都说作者不懂佛学,把《心经》说成了《多心经》。然而,作者明明在第十九回的回目当中说“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可见作者并非不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让乌巢禅师说“我有《多心经》一卷,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呢?其中一定有深意,只是鲁迅等人不愿意挖掘并去弄懂罢了。

   其实,《心经》在《西游记》中共出现过15次,有五种称呼:《心经》、《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密多心经》、《般若心经》,直到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里孙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的《心经》。只要唐僧在念《多心经》的时候,一定会出现魔难,就是因为他“多心”了。而作为“心路历程”的《西游记》,自然写的是修心的路,那就是将“多心”修成“二心”,将“二心”修成“一心”,将“一心”修成“智慧心”,最后达到无心而成佛。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便有七十二条命,也即是七十条心。这就是“多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中,代表多心的妖鹿(心头鹿撞)要吃唐僧的黑心,孙悟空便变做唐僧:

       假僧(孙悟空)接刀在手,解开衣服,忝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骨都都的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失色,武将身麻。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一个多心的和尚!”假僧将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检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

不管有没有黑心,这么多的心如何能够修行,所以才要让寿星的鹿下凡来捣乱,就是要孙悟空消灭这些鹿撞的心。真是亏他作者能够想得出来!

   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地名、事件都有其原型和出处,我才书中都已经揭示出来了。这就是李安纲这些年来所做的贡献,证明了《西游记》真如杜甫的诗一样,“无一字无来历”。

   第七句话,《西游记》不是如鲁迅、胡适等人所说的是什么神魔小说、童话小说、神话小说、讽刺小说、滑稽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是文化小说。虽然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的载体,但如果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结构、主题、事件、地名、文字都在有意地自觉地承载着文化的话,那就只能将其命名为“文化作品”了。

   《西游记奥义书》五本,是我的博士论文,囊括了这些年来我的所有研究成果,是我贡献给文学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一分礼物。不管我说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的作者,但就我拿出来的这些东西来说,如果他真是作者的话,那么我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吴承恩故乡也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了。我这些年所做的,就是把每一回的回目、诗词、韵文中的名词术语等,都找到了它们的出处。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吧!(这时,几位学者主动让出他们的时间,让我来发言。)非常感谢诸位的支持,那么我就多说几句。《西游记》写了三句话: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窍。

   “心猿牢拴”,所以孙悟空头上戴着“紧箍”,“紧”即是“牢”,“箍”即是“拴”;“意马收缰”,所以白龙马一直骑在跨下,寸步不离;“金蝉脱窍”,唐僧叫做“金蝉子”是在百回本中,是照应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唐僧一路有心求佛,佛皆是魔;无心拜佛,魔皆是佛。只要跪下磕头,那上边坐的佛一定是魔,即是“佛魔”;等到了西天,却没有佛想了:

       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
       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
       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


可见真佛不在求,放下心地,便至佛境。

   接下来,我谈一个关于道教的问题。有人说,西天路上,孙悟空杀的几乎全真道的道士,这是在讽刺道教。其实,《西游记》中的好道士多得很,太上老君、镇元大仙、黎山老母、南极仙翁、赤脚大仙、金顶大仙、太乙救苦天尊,就连孙悟空的老师也是一位神仙道士啊!可见,他打的全真全是假全真,只有假的打了,真的才会出现。这就叫做“打假”,是在“整风”,真的全真必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要有儒教入世度人的精神、道教修心炼性的方法、佛教色空不二的境界。我们现在的整风,缺的就是孙悟空的这双火眼金睛、这根金箍棒,来识破妖魔、扫除邪道。也只有《西游记》的作者才有如此的气魄,不能凭我们自己的狭隘心理去猜度古人!

   下面再说说“人事”的问题。有人说阿难、迦叶要人事,这是小说在讽刺佛教。我们只想到“人事”是钱,却没有想到“人事”便是人间的事务。只有把人的事务交出去了,佛的事务才能得到,叫做“人事去而佛事得”。其中有好多奥妙在里头。比如说,孙悟空要杀“六贼”,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我小时候总想,孙悟空你本领再大,去杀妖魔得了,为什么要去杀贼呢?及至学了佛法一看,原来这六个叫做:眼看喜、耳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他们代表的是佛家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六尘,在修行者来说,是必须先除去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里,那个白骨精为什么要三打呢?是因为“尸魔”有三个,或者叫做“三虫”、“三彭”、“三姑”,其目的就在于“欲人速死”,所以必须三打:“进退天机明六甲,打杀三尸道可期。”因为杀的是唐僧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和三个尸魔,所以唐僧不高兴,才会把他赶走。

   既然有两个心,真心和假心,便是真假美猴王。赶走了真心,假心自然而来,所以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真心打不过假心,假心打不过真心,叫做“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观音菩萨分不清,是因为有心,还有慈悲心,自然会有与之相对待的心。当如来佛给四大菩萨、八大金刚及众罗汉讲法时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如来能识得真假,是因为他无心无佛,无人无我,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还有首诗曰:

       人有二心生灾祸,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由此可见,《西游记》整部便是一个寓言,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我们决不能够中了鲁迅、胡适等人的圈套,将其视作儿戏!

       为了给大家留个时间发言,我就说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转自 http://baiyunsheng.w10.dvbbs.net/cgi-bin/view.cgi?forum=5&topic=9505)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1 回复 qazwsxqaz 2010-1-7 09:26
有趣,就是太--太长了
3 回复 qin-sheng 2010-1-27 01:48
长见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sujie_alex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03:0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