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习近平发话了!上海率先强制垃圾分类 市民却叫苦

京港台:2019-6-10 03:2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评论( 28 )  | 我来说几句


习近平发话了!上海率先强制垃圾分类 市民却叫苦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习近平最新动态 追踪报道!

  7月1日!上海强制垃圾分类倒计时 商户一年需缴费14400元

  上海市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目前正对区域内的部分商铺收取餐厨垃圾清运费,根据经营面积分别收取7200元/年和14400元/年的行政费用。有商业店主反映费用太高。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费用真的太高了,大家能不能一起反映一下?”

  4日晚间,上海奉贤区某商业店主微信群里,突然接到要缴纳餐厨垃圾清理费并撤走垃圾桶的通知,张峰(化名)和当地很多商家都在抱怨,他们准备向主管部门反映。

  事实上,这仅是上海即将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一个侧面。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正式实施,目前上海正稳步推进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市覆盖,其中包括全面“撤桶”、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等举措,种种举措皆意味着上海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执行时期的决心与力度。

  

  在此之前,上海已经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成果,同时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尚待提升?

  6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走访了企业、社区及垃圾中转站后发现,当前上海围绕垃圾分类投放、运输与处理等关键环节已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在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 在当前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政策执行“一刀切”急于求成的现状,在关键的收费设置、标准制定、技术运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存在可提升的空间。

  受访专家表示,上海当前大力推进的垃圾分类举措,体现着全球环境治理趋势中的“谁产生谁负责、谁受益谁付钱”的基本原则,也是全国多地加快构建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的有效实践。在当前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对城市整体生活垃圾的投放、收运与处理各个环节进行升级势在必行,但也需要循序渐进、控制节奏。

  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初建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奉贤区市容所了解到,上海市部分地区为推进即将实施的《上海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目前正对区域内的部分商铺收取餐厨垃圾清运费,根据经营面积分别收取7200元/年和14400元/年的行政费用。

  这也正是张峰与众多商家不解的核心所在 ,以往商铺的垃圾处理费是包含在物业管理费中的,又要重新缴纳餐厨垃圾的清运费,且相对标准之高,让众多商家一时间似乎难以接受。

  “缴纳在物业费里的是干垃圾收运费,现在餐厨垃圾属于湿垃圾,需要专门有资质的机构来收运。”奉贤区市容所一位负责人解释称,新产生的餐厨清运费用正是为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而执行的行政收费,将在7月1日正式执行。

  在上海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类似的“不习惯”还有很多,一方面既体现出这场“垃圾革命”的不易,另一方面也反映上海目前正加快围绕垃圾的投放、运输和处理等关键环节的体系构建。

  在关键的前端垃圾分类投放环节上,上海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推进,这一源头分类的体系构建趋势在上海的居民小区内已经较为成熟。

  5月29日,在上海市政协举行重点协商办理“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推进落实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提案专题座谈会上,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介绍称,目前上海全市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已经改造完成约1.03万个,其中静安、长宁、杨浦、松江、崇明和奉贤六区已经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记者在上海杨浦、奉贤等区域实地走访社区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区内都已经建立了“两网融合”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此前居民楼前的垃圾桶也已经全面“撤桶”,不少小区规定了7时至9时、18时至20时两个时间段的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机制。

  唐家富介绍称,目前上海全市60%的垃圾投放点已经完成了容器、标示和收运体系的规范配套。由社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投放的时候就会被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分别由不同的处理资质企业进行上门回收、运输与处理,与以往简单粗暴处理方式早已截然不同。

  当然,分类投放还需要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作为支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发现,当前上海在中端的运输、中转等关键领域,已经针对这些中间保障环节实现了多种布局、改造与提升。

  以张峰的店铺所在的商业街为例,记者从奉贤区市容局了解到,当前该地的干湿垃圾的分类收运正在加紧推进,这也要求区域的垃圾中转站、运输车辆和处理设施等设施建设都必须实现配套。

  在这条商业街不远的干垃圾中转站内,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称,在社区、商业街进行源头分类后,一般干湿垃圾都会有专业的清运车辆和处理公司进行清运,分别运至不同的垃圾中转站内进行压缩处置,再输送至末端焚烧或者其他处理场所。

  “以前干湿垃圾分类运输没有这么严格,现在中转站只能收运干垃圾。”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干湿垃圾外,建筑垃圾等俗称的“毛垃圾”也已经在周边建起了分拣处置场所,这与之前有着很大的改变。

  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已经全面完成了41座垃圾中转站的分类改造,已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4237个、中转站109个、集散场6个,实现可回收物分类量2580吨/日。

  政策落实切忌“一刀切”

  从2000年6月被列为我国首批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到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时隔19年时间,上海围绕垃圾分类构建出较为完善的投放、运输与处理体系实属不易,但要实现垃圾分类的全面落实,当前还面临不少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在垃圾分类处理的体系构建、宣传教育以及市民支持意识等总体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同时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上海城镇垃圾的处理仍有不少可提升的空间。

  “集中体现在很多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不少地方在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一刀切’情况。”曾刚告诉记者, 在垃圾分类管理推进的过程中,基层执行单位既不能简单地依靠“撤桶”、“缴费”等手段进行推进,更不应将惩罚性制度视为最终目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类似“一刀切”情况并不鲜见。

  尤其是社区的垃圾桶“撤桶”节奏上,表现十分急迫,定时定点的垃圾投放举措没有照顾到一些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老人,以及早出晚归的工作人群,由此引发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上海市有关部门也已意识到这一迹象的发生,5月20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发布,对基层分阶段开展“定时定点”的工作方法给予指导,其中就强调了需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的现象发生。

  “强制垃圾分类的这一基本原则肯定要推进,但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告诉记者,按照国际经验来看,在垃圾分类推行的过程中,前期足够的宣传教育与解释,过程中的纠错与反馈机制都需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而这些可能在目前不少地方做得还不够完善。

  宋国君强调,在强制性执行垃圾分类管理措施后,实施惩罚性的举措前更需要足够的宣传教育时间,至少应该一年时间是不罚款的,其最终目的是要为推动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服务。

  除了前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外,在实地采访中, 记者还发现当前上海在末端垃圾处理能力方面也存在提升的空间,集中体现在末端垃圾处理技术运用不足、专业设备与人才缺乏等。

  在张峰等商铺店主看来,当地主管部门收纳的餐厨垃圾清运费用中,如果仅是垃圾清运费收费的标准实属太高,也远超普通生活垃圾的标准,这是普通商家所不解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这笔缴纳款中也还包括了当前上海正在加速构建的餐厨等湿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用来弥补当前垃圾末端处理以焚烧和填埋为主的单一技术运用现状,实现更好的资源化利用。只不过,在张峰等人拿到手的《告知书》中并不会写明这一目的。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上海在将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等分类处理,目的不是为了像之前那样直接送去垃圾焚烧站里一烧了之,而是通过堆肥、碳化和昆虫蛋白等技术路径来实现资源化利用。

  “所以政府收这个钱,也是为了推动垃圾处理后端的技术进步。”杜欢政指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海当前垃圾处理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的不足,也让不少上海的制造企业看到商机并参与其中,谋求一定的市场发展。

  上海莎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洁翔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正在与上海地方政府合作试点研发小型垃圾就地处理设备,正是瞄准了当前垃圾焚烧市场空间大、技术研发相对薄弱的现实。

  “在技术与设备的研发过程中,除了想弥补市场的不足之外,还希望能够为上海的垃圾分类培养出一些类似‘垃圾处理博士’这样的紧缺型专业人才。”杨洁翔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 卢常乐

  背景报道:推进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新华社记者高敬、王优玲

  这是一件人人身边的小事,也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还是一件影响中国绿色发展转型的实事。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习近平(专题)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总书记号召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场化垃圾分类为全民行动,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

  向垃圾说“不”——这是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小事”,更是保护资源环境的一件大事

  白墙黛瓦、街巷干净,家家门口栽树种花,村民怡然自得,一派和谐的田园风景。很难想象,几年前的六角塘村还是一个脏乱差典型。

  六角塘村在浙江省金华市。几年前,村民们下决心从垃圾入手整治全村环境。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放着两个统一制式的垃圾桶——绿色的垃圾桶上写着“可腐烂垃圾”,蓝色的垃圾桶上写着“不可腐烂垃圾”。

  一些人家的外墙上挂着小牌子,“美丽家庭示范户”“美丽庭院户”“垃圾分类能手”等荣誉徽章展示在上面。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好,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差,一目了然。

  不少村民说,以前村里垃圾遍地,蚊蝇多,夏天都不敢开窗,推行垃圾分类后,垃圾不落地,村里干净了不少,很多城里人也来村里玩。

  从抓垃圾分类开始,村民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如今的六角塘村美起来了。村里还建成全国第一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艺术展馆,吸引了各地的参观者。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将垃圾分类这件事儿看得很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是重要会议还是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经常问起垃圾分类进展情况,点赞一些地方垃圾分类做法,要求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

  2016年12月2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召开。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总书记强调说。

  今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

  “小时候,我住在胡同里,都是晚上倒垃圾。现在,条件好了,环境美了,一定要搞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这对我们物业管理的要求又高了,管理难度也大了。要加强管理,不断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总书记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说。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群众说:“从每家每户开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这个习惯。”

  垃圾“小事”,为何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垃圾问题可不是小问题。一些农村垃圾倾倒在河边,污染了河水和土壤。一些城市垃圾填埋场用地紧张,垃圾都快没地方倒了。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之一。

  随着城市加速扩张,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也在持续增长。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一年已经超过2亿吨。

  垃圾问题解决不好,群众不答应。垃圾分类,是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可以促进群众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而不管是垃圾分类投放还是收集、转运、处理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投入,必须有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提出到2020年底前,我国将在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届时我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垃圾分类,中国这道关系群众生活环境、社会绿色发展的必答题,拥有了破题的坚实基础。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垃圾没分类都觉得不习惯了”

  记者日前在上海采访时看到,早晨七点半,嘉定区赵巷村的垃圾投放点热闹而有序。

  志愿者顾彩娥热情招呼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赵根发,熟练地扫码登记。“滴”的一声后,赵根发收好自己的“绿色账户”二维码,在垃圾厢房配置的洗手台前一边洗手,一边对记者说:“月底我的‘绿色账户’就能有五六百分积分,可以换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绿色账户”是上海市在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上的创新,向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居民只要每天早晚定时定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如今,上海的“绿色账户”已经发卡500多万张。

  能烂在地里的就是湿垃圾,不会烂的就是干垃圾——简明两句话,居民们记得滚瓜烂熟。有居民说:“垃圾没分类都觉得不习惯了。”

  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几位年轻党员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后表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为严防“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问题出现,江苏省苏州市加强监督考核,通过第三方单独收运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等措施,加强对既有分类小区的长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混收混运的监督管理。

  这个市还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开设了混收混运举报通道。市民如果发现混合收运行为,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检举监督。对于发现混收混运的居民小区,当地将取消垃圾分类小区称号,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举报市民200元的现金奖励。

  深圳是我国较早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也创造了不少“高招”——结合当地特点,对产生量大、产生源相对集中、处理技术工艺相对成熟的绿化垃圾、果蔬垃圾、餐厨垃圾实行大类别专项分流处理。

  如一些公园绿化垃圾“变废为宝”,成为肥料或燃料。全市建成30处中小型处理设施,市政公园绿化垃圾就地就近粉碎回填利用,基本不出园。道路绿化垃圾在绿化树枝粉碎场粉碎后可以沤肥再利用,或送到生物质电厂作为燃料。

  对损害生态环境的有害垃圾,全市设置了2.4万个废电池回收箱、1.2万个废灯管回收箱,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分类收运、无害化处理。2018年深圳市回收了72吨电池、135吨灯管。

  上海、厦门、西宁、广州等近30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条例或管理办法,对垃圾分类链条上各相关方责任进行了明确。

  培养垃圾分类意识是推进这件民生“小事”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湖南长沙县湘瑞社区,就有这样一支开展垃圾分类的社区“宣传员”“指导员”队伍。

  “自从社区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小区经常组织好多有趣的活动,居民们学到了不少垃圾分类的知识,效果特别好。”小区的环保志愿者梁细保说。经过大力宣传,社区的厨余湿垃圾从之前完全混合在其他垃圾中,变为每天能分出一车湿垃圾。

  “没有分类以前,我们每天要拉18车垃圾,现在每天只有12车了。”负责收运小区垃圾的工作人员说,减少的6车垃圾,主要是可回收垃圾和干电池类,进了社区设立的小蓝屋,实现了资源回收再利用。

  在福建厦门市,给垃圾找到回家的路、废旧材料变“新装”、剩菜剩饭去哪儿……全市的中小学、幼儿园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开展了一系列“小手拉大手”的活动。

  厦门市还编写了中学、小学、幼儿园三种版本的《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垃圾分类教材,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过去家里不太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现在两个孩子在家当起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和‘监督员’。”市民廖振荣说,“我从大孩子那里知道,原来纽扣电池和普通的五号七号电池不一样,分别是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万事贵有恒——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为绿色发展作贡献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公众都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约三成公众认为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错。

  为什么不“知行合一”?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介绍,很多居民“不知道怎么分类”“太麻烦不愿意分”,有的认为“前端分类、后端混装混运没意义”,使公众对垃圾分类“认知度很高,行动力很差”。

  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等地就开始建设“城市垃圾分类”试点,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明显成效。

  如何让公众了解分类、愿意分类、方便分类?浙江省金华市的农村垃圾分类经验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

  这个市在农村推行垃圾“二次四分法”——第一次村民只需要将垃圾分成“会烂”和“不会烂”;第二次则由村里的保洁员再将“不会烂”的垃圾再分为“好卖”“不好卖”。保洁员把会烂的垃圾送去阳光堆肥房发酵产生有机肥,“好卖”的进行资源回收处理,“不好卖”的进入垃圾填埋场。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涉及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考验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对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一定要有耐心,逐步引导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指明了方向——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好习惯,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垃圾分类应成为人人皆可为的“举手之劳”。一系列举措正在培养人们的垃圾分类习惯。

  从下个月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单位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至相应收集容器的行为,可处以五千至五万元的罚款;个人将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混合投放,或者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合投放的,可处以五十至二百元的罚款。

  前几天北京市也提出,将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通知,要求从今年起垃圾分类工作从前期的46个重点城市扩展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中国积极有效地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付出巨大努力来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这对全世界具有示范作用。”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为中国生态保护的努力点赞。

  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我做起,全社会行动起来,从垃圾分类、厕所革命这样的身边小事做起,为了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健康的美丽中国,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相关专题:习近平,上海疫情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6 00: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