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制造2025让欧洲科技业陷入恶性循环

京港台:2019-7-5 01:33|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17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制造2025让欧洲科技业陷入恶性循环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制造2025”出台已经将近5年,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自身,对待这一长期规划的态度都有所改变。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本周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的目标其实始终没有改变,欧洲各界必须保持警惕。

  

  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部分领先于欧洲

  位于柏林的这家德国智库,并非首次就"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布研究报告。时隔两年半,参与撰写了两次针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研究报告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学者曾林(Max   Zenglein)对德国之声表示,如今,欧洲各界在对待中国此项规划时,至少态度上有了一些变化:"比如,欧洲对待来自境外的直接投资项目,有了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欧盟内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战略性对手。我想,这正是我们起初一直在呼吁的,现在,呼吁的核心内容已经被广泛接受。"

  不过,在本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曾林等作者再次强调了"中国制造2025"对欧洲构成的威胁。并且认定德国更是首当其冲。报告认为,尽管中国政府这两年面临贸易战等外部压力,有意识地不再多提"中国制造2025"这一字眼,但是其借助国内外各方力量实现本国科技升级的大目标始终没变,而且已经在稳步推进。目前,德中之间的科技产业合作目前已经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实践应用的方方面面;积极参与的不仅仅有德国企业,还有德国的各大高校以及弗劳恩霍夫、马普等负有盛名的研究院。曾林批评,许多德方人士似乎根本没有认识到德国产业的核心技术会因此被悄悄转移。他对德国之声说:"近两年,大家在与中国打交道时,确实是更加谨慎、更加批判了。但是依旧有不少行业觉得自己正受益于和中国的合作。"

  北京如何摆脱"阿喀琉斯之踵"?

  研究报告将欧洲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分为了三类形式。那些被中国政府认为战略价值不大的产业,正在加快向外资开放的速度,比如餐饮、快速消费品等行业。甚至传统的燃油汽车行业近期也被纳入了这一范围,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合资股比限制获放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作者认为,这些"低价值"的企业被中国当作了谈判的筹码。

  第二类则是"有意愿"的科技合作伙伴。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用各种优惠条件说服这些企业将其产业链中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转移到中国,而北京的目标始终是借机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攀升到全球产业链的更高层次。报告指出,中国的电子产品行业就是典型例子:早年间只是为国际厂商进行代工组装,而如今已经有不少中国本土企业能够生产重要的核心组件。

  第三类则是那些拥有"仍然难以得到的科技"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在各自行业中具有领军地位,其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部分依然在中国境外。而为了获得这些关键科技,中国政府正在采用多种手段,比如许诺以这些企业更多的优惠条件、让中国企业直接去海外收购相关企业、将这些企业中的关键员工"挖角"至中国公司,必要时甚至会动用间谍手段。这是因为,北京方面认识到,在某些核心领域对外国企业的依赖,将会成为中国科技升级的"阿喀琉斯之踵"。

  

   欧洲可以借鉴日本(专题)经验

  曾林认为,随着中国政府坚定地推行"中国制造2025"规划,欧洲科技业的创新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部分领先于欧洲;而中国企业不追求技术上的极致、而是力争用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足够好"产品的特点,则正在极大地压缩欧洲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将进一步限制欧洲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随着中国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正主动将高价值的研发岗位转移到中国。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研究作者呼吁,德国等欧洲国家不妨借鉴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经验。这些国家与中国经济的连接远远比欧中之间更为紧密,但是同时也在科技合作上更加谨慎。日本等国制订了明确的方针,在不损害经贸关系的同时,也防范自己的核心技术外流。

  曾林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批判性地看待中国"并不是要减少与中国的合作,而是在加强气候保护等领域合作的同时,在科技合作方面更加谨慎,制订更加明确的规则。"欧中经济关系不会变成零和游戏,但是在中国力推其产业战略的情况下,继续将欧中经济或科技合作视作双赢,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相关专题:中国制造2025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0 13:1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