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第一代华裔美国人陈丽妃:保护被忽视的移民历史

京港台:2020-8-13 11:49| 来源:纽约时报 | 我来说几句


第一代华裔美国人陈丽妃:保护被忽视的移民历史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移民、绿卡相关新闻汇总!
专题:华裔相关新闻,最新动态!

  

  2013年,陈丽妃在美国华人(专题)博物馆。她是纽约(专题)华埠的社会工作者,也是华埠历史的保护者。 VIA BARNARD COLLEGE

  以业余博物馆策展人的身份致力于保护几代中国移民(专题)的被忽视遗产的第一代华裔(专题)美国人陈丽妃(Fay Chew Matsuda)于7月24日在位于纽约长岛北岸桑德海滩的家中去世,享年71岁。

  她的女儿艾米·松田(Amy Matsuda,音)说,死因是子宫内膜癌。

  陈丽妃在将纽约华埠历史研究项目(New York Chinatown History Project)转变为华裔移民永久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是一项草根运动,旨在挽救正在消失的文物,记录目击者的回忆。

  1991年,这个历史项目演变为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简称MoCA)。1997年至2006年,陈丽妃在位于曼哈顿下东区的该馆担任馆长。

  在她看来,历史研究项目和这座博物馆的发展,是一场收集、修复和保护不可替代的史料的紧急行动——包括20世纪初的粤剧剧本和戏服、旧店面招牌、照片、日记和剪报。

  “有时候真的就是翻垃圾,”陈丽妃在2013年的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校友杂志上说。(她于1971年在该校毕业。)她还说,“我们正在努力恢复迅速丢失的历史。”

  博物馆的档案还包括对移民的采访,他们更关心的是为子女奋斗,而不是保存自己的过去。

  

  1956年,陈丽妃(右)与她的母亲,服装工人陈碧姑(音)和她的妹妹梅·陈、罗斯·陈在华埠。她的父母是从中国移民而来。 VIA AMY MATSUDA

  陈丽妃的职业生涯始于麦迪臣社区中心(Hamilton-Madison House)的社工工作。该机构最初是两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社区组织,于1900年左右在下东区成立,以帮助犹太和意大利移民适应环境,现在主要为亚裔和拉丁裔群体服务。

  之后她去了华埠历史研究项目,在开办美国华人博物馆之前,她曾在华埠健康诊所(现在的王嘉廉社区健康中心[Charles B. Wa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亚裔美国人联会(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和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工作。她的最后一份工作是麦迪臣小区中心耆英会(Hamilton-Madison City Hall Senior Center)的项目主任。

  父母在外国出生的孩子有时会把同化作为首要任务,但陈丽妃说,她同样担心可追溯到19世纪的华人移民历史会被遗忘。

  她还认识到,虽然纽约大都会区是亚洲以外华人最集中的地方,但那里没有一家博物馆专门介绍移民的经历,以及中国移民对美国所做的贡献。她认为,这样的博物馆还可以探索华人移民社区内部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比如中国出生的父母和他们的美国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所有这一切促使她加入了纽约华埠历史研究项目,该项目始于1980年,由历史学家陈国维(John Kuo Wei Tchen)和华埠居民黎重旺(Charles Lai)创办,前者是一对华人移民夫妇在美国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后者1968年随父母和五个兄弟姐妹从香港(专题)移民而来。

  “我们不可能在图书馆找到有关洗衣工的历史书,”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校刊《哥伦比亚》援引陈国维的话说。他曾是纽约大学亚洲/太平洋/美国协会(Asian/Pacific/American Institute at New York University)的创始理事,现于纽瓦克罗格斯大学克莱门特·普莱斯民族、文化和现代经验研究所(Clement Price Institute on Ethnicity, Culture and the Modern Experience at Rutgers University)担任所长。

  他们的草创工作,如今发展成为美国华人博物馆所称的“第一个拥有全职专业人员,致力于修复、保存和诠释西半球华人及其后代的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

  陈国维说,作为文化遗迹保护主义者和社会工作者,陈丽妃“在很大程度上令华埠能有那么多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令几代人本可能被忽视的故事和财产得以被记住,并为后人安全地保存下来”。

  陈丽妃特别引以为豪的是1991年举办的一场名为“你今天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23小学, 1893-1976”(What Did You Learn in School Today?: P.S. 23, 1893-1976)的展览。它的灵感来自于大萧条时期在23小学拍摄的一张班级照片,这是一所19世纪的学校,位于茂比利街70号,曾有一段时间是博物馆的所在地。

  陈丽妃说,特别令她欣慰的是,展览吸引的参观者反映了该校多年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他们是曾经的爱尔兰、意大利、波兰、俄罗斯和华裔学生。“我们意识到这张照片是最吸引人的,也看到了这所学校对社区的意义,”她当时说。

  

  1992年,陈丽妃在美国华人博物馆对孩子们讲话。 VIA AMY MATSUDA

  1970年代中期,由纽约市拥有的23小学大楼被改造成华埠文化中心,内有美国华人博物馆的展览空间,还收藏了记录160年华裔美国人历史的8.5万件档案。

  2009年,美国华人博物馆搬到曼哈顿下城中央街215号,由美籍华人建筑师林璎(Maya Lin)设计,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华盛顿的越南战争纪念馆。档案则保存在原来的学校里。

  今年1月,一场大火席卷了茂比利街70号的上层。档案馆中的许多物品被博物馆工作人员抢救下来,但一些物品丢失了,还有一些需要进行昂贵的修复。

  陈丽妃于1949年4月11日出生于曼哈顿的一个来自香港附近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台山的移民家庭,在东村长大。她的父亲陈桥诺(Chock Nom Chin,音)在纽约市北部的奥辛宁开了一家衣物手洗店,还有其他几家小生意。她的母亲董碧姑(Bick Koon Dong,音)是下东区的服装工人。夫妻俩还曾经营过一家餐馆。

  陈丽妃毕业于曼哈顿的亨特学院高中(Hunter College High School),并获得奖学金进入巴纳德学院学习,1971年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她获得了纽约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

  她的丈夫卡尔·松田(Karl Matsuda,音)于2016年以曼哈顿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高级制作师(负责安装和拆卸展品)的身份退休。除了女儿艾米,陈丽妃的遗属还包括丈夫;姊妹薇薇安·黄(Vivian Eng,音)、梅·陈·奥蒂兹(May Chew Ortiz,音)、罗斯·陈(Rose Chew);以及一个外孙。

  

  1995年,陈丽妃和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丈夫卡尔合影。陈丽妃在东村长大,获得了巴纳德学院和纽约大学的学位。 VIA AMY MATSUDA

  陈丽妃始终坚持认为,一个关于华裔美国人经历的博物馆必须像她所说的那样,依赖于“社区成员参与博物馆项目的开发、规划和实施”。

  “这是为了夺回我们自己的历史,讲述我们想讲的故事,”她说。

 

相关专题:华人,移民,华裔,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华人社区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2 07:4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