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为什么说阿富汗是最不适合女性生存的国家?

京港台:2021-8-20 12:10| 来源:童行书院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为什么说阿富汗是最不适合女性生存的国家?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阿富汗当地时间8月15日,塔利班进入总统府,宣布接管政府。阿富汗的再次“变天”,让这个被炮火与战乱侵袭的国家再次站在大众眼前。这个千疮百孔的地方曾无数次将生命价值削减,今日我们的每一次关注都是对逝去生命的吊唁,更是对美好事物的永恒朝圣。本文将从阿富汗女性的生活现实出发,在残酷现实中探讨教育、女性权利等话题。

想到阿富汗,你能想到什么呢?

战乱?

贫穷?

恐怖?

都对。另外,对女性来说,阿富汗还是这样一个存在:

球最不适合女人生存的国家。

在阿富汗,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普遍存在。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估计,87%的阿富汗妇女遭受过至少一种形式的身体、性或心理暴力,62%遭受过多种形式的虐待。

还记得TIME(《时代周刊》)封面上的这位阿富汗“割鼻少女”爱莎吗?12岁的她被迫嫁人,18岁不堪被丈夫虐待而逃跑不成。

▲后来姑娘经过整容,拥有一个新的鼻子

由于出逃是对夫家人的奇耻大辱,丈夫为换回家族的荣誉,亲手割下她的耳朵和鼻子。

“在阿富汗,‘他们’就是要杀了你,而他们总是比好人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女性患上了患上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

即使是在现在,走在大街上,你依然能看到男人举着棍子毒打女人。

之前这个国家并没有那么糟糕,有一段时间,阿富汗思想开放、国家富裕、人人平等,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女性拥有平等权利

当时的阿富汗女性可以穿着吊带短裙,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周边国家女性都羡慕不来的生活。

▲1962年的阿富汗喀布尔,医学院女学生在了解人体结构

可是后来,发生了战争,苏军入侵,1989年2月15日苏军撤离阿富汗。接下来,阿富汗人民以为应该举国欢庆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内战之后,1996年5月至6月间,塔利班发动了代号为“进军喀布尔”的战役,很快控制了阿富汗全境近40%的领土。

“塔利班”(即“Taliban”),这个词是“talib”的复数,意为“伊斯兰信仰的学生”或“宗教学生”,也有人将其意译为“神学士”。

喀布尔施行有史以来最为严苛的伊斯兰法统治

所有妇女被禁止从事任何工作,这意味着几乎全部小学、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当一部分公共事业的瘫痪。

几十所女性教育机构被强制关闭,将近7000名学生被强行驱赶回家。

有的妇女甚至在被强奸后还被要求嫁给强奸者,否则就会因通奸罪入狱。

这一切的发生,以及阿富汗战乱的历史,动画电影《养家之人》展示了出来。

 

 

在20世纪90年代,全副武装的塔利班战士在街头巡逻,逮捕那些胆敢不穿罩袍——波尔卡的妇女和敢于剃须的男子。

在穆斯林世界,头巾可以粗分为四大种:分别是Burka,Niqab,Chador和Hijab。

其中从头裹到脚踝,连眼睛都没有露出来的Burka(波尔卡,也叫做罩袍)最为臭名昭著。

波尔卡其实是有上百年历史了,一方面是防沙,另外是防阳光,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女人抛头露面

其实防风防阳光,就这种功能性而言,波尔卡也还不错。在北京,风沙大了,人们还会用纱巾将自己的脸给全蒙上。

问题是,在阿富汗,会要求女性13岁后便要穿上波尔卡,只能透过波尔卡上的被分割的小孔向外看,连吃饭喝水基本的生理需求也需要在黑暗中进行。这就有些过份了。

在波尔卡里,因为缺少方位感,走路的时候总会要跌倒。波尔卡将女性的自尊也关进了黑暗之中

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法——齐娅·库菲在其著作《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中写到了穿波尔卡罩袍的感受:

“透过蓝色小网眼,我感觉被周围的一切所包围。山似乎就在我肩上,仿佛世界在变大的同时也变小了许多。在厚厚的蒙面长袍之下,我的呼吸喘息声儿变得很响,身子也越来越热,仿佛就要得幽闭恐惧症了。

“我甚至觉得自己就像被活埋——那块厚厚的尼龙布几乎要把我闷死。那一刻,我觉得这样的穿着很不人道。

“我的信心消逝得无影无踪,人突然变小了,不重要了,孤立无援了,好像穿上蒙面长袍的那一刻,我曾经努力开启的生活大门突然又关闭了。学校、漂亮的衣服、化妆、派对——这一切对我来说不再有丝毫意义。”

在阿富汗女性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死循环。

童婚,在4岁多时候嫁人了,你是个孩子,但你还是个媳妇,婆家会因为你不会做家务而虐打你;

女性不能接受教育,因为接受教育的女性不好控制,于是在你的生命中,你会做的事情只有家务。当你的丈夫因为战争的原因,去世或者离开家门,或者是不想要你了,你能做的事情只能是去外面寻找帮助,如果没人帮你,你就只能饿死。

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就是,女性不是人,只是一种财富,或者说是一种“荣耀”。

在阿富汗,女孩的出生是不被祝福的。生出女孩的妈妈会非常羞愧,像罪犯一样。

受苦的还有女儿,本来应该上学的年龄,只能待在家里,看着哥哥或弟弟上学。13岁之后,就被关在家里,除非有男性陪同才能离开家。

“她也不再是自由的个体了。她成为了所谓的父亲、兄弟和家庭的 ‘荣耀’,如果她违反了那所谓荣耀的准则,她有可能会被处死。”

有绝望的母亲曾在女儿面前哭喊:“我希望上帝不要创造女人。”

在这样残酷的处境之下,女性老得很快,死得也很快。2014年,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也只有44岁

1

奇特现象:男装少女

在动画电影《养家之人》中,11岁的阿富汗少女——帕瓦娜为了养家,只能剪去长发,穿上男装,外出工作。

在90年代,像帕瓦娜一样女扮男装的女孩遍及阿富汗整个社会。甚至对于她们,还产生了一个专属词语——Bacha Posh,男装少女。那个时候,一旦被人发现身份,就会被抓走杀掉。

从塔利班统治时期到现在,20年左右,“男装少女”并没有随历史而完全成为过去。

不过,这个时候,“男装少女”成为了心照不宣的秘密,即便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个女孩,也没人会戳破这个秘密,不过还是会被讥讽,被排斥。相对以前,这已经算得上是一种进步。

如今,将女儿伪装成男孩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是因为家境贫寒需要女孩在外面工作;

再有就是想生男孩,就跟咱们将女孩取名为招娣一样,他们认为将女孩扮成男孩,就可以生出一个真正的儿子;

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压力,没有男孩的家庭是蒙羞的。

阿富汗一名权高位重的议员Azita Rafat,自己在年少的时候曾经就是一名“男装少女”,如今她已经恢复女性身份,成为了孩子的妈妈。

可是她仍会因为没有儿子而遭到了恶毒的嘲笑。

在社会的压迫下,她不得不让一个女儿重复了自己的人生故事,成为一名“男装少女”。

▲Azita Rafat将自己的女儿Mehran Rafaat(左一)打扮成男孩,右边是她的双胞胎女儿 图据《纽约(专题)时报》

在这段时光之中,女孩儿们和男孩一样,享受着难得的自由。

但这终究是一段“偷来的时光”

在进入青春期前,这些孩子就必须恢复女孩的身份,然后被迫嫁人。

曾经享有的男性权利,也在一夕之间全被剥夺。

也有不愿意再回归女性身份的,只能终身不婚

2

幸福的女孩长什么样

在阿富汗,幸福的女孩长什么样并不重要。

但是,幸福的女孩一定都会有一位好父亲,一位爱她们,重视她们,重视她们教育的父亲。

Shabana Basij-Rasikh 是一位幸福的女孩。即使在阿富汗,女孩上学还是非法的时候,她的父亲就鼓励她女扮男装去上学。

她们每天要走不同的路线这样才没有人会怀疑她们要去哪里。

她们都知道自己正冒着生命的危险。她们总是担心会被塔利班发现,会被塔利班跟踪。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Shabana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沮丧,感到害怕,同时因为看不见未来,她想要放弃上学。

但是,她的父亲对他这样说:

“听着,我的女儿,你可能失去你生命中的任何东西。你的钱可能被偷,你可能因战争而背井离乡。而你唯一能够守护住的东西就是这里(脑子里),如果我们不得不靠卖血来支付你的学费,我们会毫不犹豫。即便如此你还是不想继续吗?”

父亲到底在阿富汗这样的社会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Shabana这样说:

“对于阿富汗,我意识到——这是西方国家也不曾意识到的——即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一个这样的父亲——他能认识到自己女儿的价值,也明白女儿的成功,就是他自己的成功。这并不是说母亲们对于我们的成功并不重要。

“事实上,为了女儿的美好未来,她们通常是最初和最有说服力的交涉者,但是在像阿富汗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必须有男性的支持。”

因为家人的坚持,这姑娘最后考上了明德学院 ( Middlebury College ) ,全美国的顶级文理学院之一。再后来,她回到阿富汗,创办了一所寄宿女校。

阿富汗不适合女性生存,它的邻国巴基斯坦也好不到哪里去,都是被受到了同一帮组织的迫害。

马拉拉出生于巴基斯坦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以争取女性受教育权利而闻名,曾因强烈反对压制女童而被枪击头部,伤愈后她继续为此而奋斗。

人们曾问马拉拉的父亲是怎样将马拉拉培养得这般勇敢,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不要问我做了什么,问我没做什么——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3

给孩子的资源推荐

让孩子了解阿富汗的理由:

阿富汗这个社会,好多地方都很反常。在咱们这种正常的社会中,看不明白的东西,在阿富汗就会很明白,比如:

为什么要去上学?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梦想有什么用?

女性的权利……

哲学问题往往能在生活最困窘之处得到答案。就好比是,只有生活受挫了,我们的脑袋才会思考更多。

关于阿富汗,可以给孩子看看动画电影《养家之人》(5岁左右就能看了),这部电影在当年无数奖项中都战胜了《寻梦环游记》,唯独在奥斯卡败了。

《养家之人》是根据《帕瓦娜的守候》这本小说拍的。

想知道帕瓦娜以及她的小伙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读读后面几本,《帕瓦娜的旅程》《泥土城》和《我的名字叫帕瓦娜》

这四本小说,我都读给儿子(不到6岁)听了,他听得很认真,也提出了好多问题。几处血腥的描写,比如砍断手,我跳过去了没读。

在阿富汗的小说中,首推这套,以孩子为视角。孩子以及家长在这套书中可以获得勇气与力量。而在《追风筝的人》之中,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的愧疚。

最后,附上马拉拉父亲TED上的演讲,来看看一位父亲对女儿的骄傲。

相关专题:阿富汗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9 22:4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