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全世界的“90后” 都在疯狂“造人”

京港台:2025-10-31 11:1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我来说几句


全世界的“90后” 都在疯狂“造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参加今年的世界机器人运动大会前,北京具身智能公司星动纪元的工程师在赛场上无比忐忑。公司创始人陈建宇去打探消息,他转了一圈,回来安慰员工:“我问了王兴兴他们人形机器人能跳多高,他和我说了,我觉得我们有戏。”

  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球首次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体育赛事上,星动纪元夺得了原地跳高项目的冠军,以95.641 厘米的高度刷新了世界纪录。而在1500米田径决赛的终点,宇树科技北京子公司“灵翌科技”以6分34秒的成绩夺金,杭州宇树科技排名第三。

  赛场外,《中国新闻周刊》分别在不同场合专访了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和清华大学助理教授陈建宇。这两位“90后”科技创业者虽然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却默契地表达了诸多共识。他们都认可,当前机器人“整活”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干活”,他们的终极目标中都包括“做出通用机器人”,改变人类现有的生产与生活。

  放眼近两年的创业潮,“90后”创业者已经进入AI和机器人领域的核心地带。他们展现出了与前辈创业者的明显不同,这群年轻人更具技术敏锐度和全球视野,他们务实且善于整合资源,正推动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实际应用,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机器人商业化道路。

  毕业即创业

  大二翘课参加机器人比赛时,樊亚洲没想过自己未来会创业做清洁机器人。

  作为“看变形金刚和钢铁侠”长大的一代,他和其他“90后”男生一样,从小就对机械装甲感兴趣。大学选专业时,他终于得偿所愿,读了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而选择深圳大学,则是看中了这座城市的创业氛围。

  从大一开始,樊亚洲就活跃在各大创业社团。他敏锐地观察到,2013年前后,校园竞赛的主流逐渐从沙盘模拟、旅游家教等传统项目,转向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竞赛。他当时便意识到:“创业做机器人的机会要来了。”

  “与传统课堂相比,比赛更契合机器人项目制学习的特点。”樊亚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机器人技术涉及力学、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且技术前沿变化快、实践性强,这些都超出了常规校园教学的深度。

  机器人竞赛的价值逐渐被大众看见。大疆创始人汪滔读书期间曾两度参加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了香港(专题)第一名和亚太第三名的成绩。他对媒体表示,两次参赛经历对他“影响深远”,除了技术提升与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在强烈欲望驱动下把事情做成。

  连续赞助Robocon两年后,大疆在2015年推出了更为“好玩、好看”的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并将当年的决赛设在了深圳大学元平体育馆。在颁奖典礼上,汪滔直言,办赛初衷就是要发掘大学生中的工程师明星,帮助他们实现科技创业的梦想。当时正在读大二的樊亚洲深受鼓舞。

  

  作为连接教育和产业的桥梁,中国的机器人相关竞赛虽起步晚于日、美等国家,但经过近二十年发展,赛事体系日趋完善。在樊亚洲看来,目前基于学术、技术、应用或科普导向的各类竞赛,已经可以涵盖各年龄段群体。而支撑赛事发展的,是国内机器人相关产业的崛起,以及近年来人工智能,特别是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对机器人本体创新的推动。

  “比赛的最大价值则在于模拟了创业环境。”樊亚洲回忆,学生需要自己组队、搭配人员、确定技术方案和实施路径。这种锻炼让他在学校期间就明白了产品开发的整个流程,让他能快速从工程思维切换到产品经理角色,省去了从校园到创业这段可能长达一两年的过渡时间。

  他对“筹集经费”尤其记忆深刻。当时为获得足够费用,团队每个人都会申报不同子项目,然后将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用于机器人项目的研发。凭借完赛的名目,他向学院申请实验室、去校外拉赞助,还要做营销、搞宣发。申请一些大额经费时,他甚至连日蹲守在校长门口要签字。“创业前期的苦在打比赛时都吃过,便没那么容易放弃。”

  樊亚洲后来与企业沟通过,很多公司倾向通过比赛招人,避免传统招聘中的“抽盲盒”情况。企业能更有效地选择与岗位适配的人才,参赛选手也能通过实践明确个人更擅长的领域。樊亚洲就是在频繁参赛后,更加确信自己属于“懂技术,但更喜欢项目管理与市场”的联合创业者角色。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很早就发现了机器人竞赛对选培创业人才的价值。早在2004年,他就把Robocon竞赛搬进了香港科技大学校园,还开设了一门机器人比赛与设计课程,通过8个月“魔鬼训练”,培养学生动手与团队协作能力,尤其是学会运用深圳的供应链来打造产品。

  李泽湘“投资”的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就是典型案例。作为“90后”,张峻彬从中学开始就接触了不同的机器人项目,在华中科技大学读本科时曾和室友参加飞豹杯机器人比赛,并取得了不俗成绩。其间他还参加了华科的HFR足球机器人团队,主做踢足球的人形机器人。过往参赛经历也助他成功获得了李泽湘的青睐,并成为第一个被引进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项目人才。

  不到一年的筹备时间,张峻彬跟随李泽湘去国内外顶级公司参观、参加机器人学术领域顶会、请教国内外知名科技人士,最终明确了创业方向。2016年,张峻彬创立云鲸智能,核心产品是一款全自动清洁机器人,解决了以往扫地机在回洗途中二次污染地面、手洗拖布等痛点。截至去年9月,云鲸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近7倍,产品出口国家或地区已达30多个。

  除了积累经验,比赛的高额奖金也为这些“毕业即创业”的“90后”极客们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今年7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谈及,2015年还在读研的他,带着自研的纯电驱动四足机器人XDog参加了上海的一项比赛,赢得总分二等奖和8万元奖金。去掉研发投入的约2万元,还赚了一些,算是攒下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2018年,已经毕业的樊亚洲重返校园,这次他是以企业方身份,试图在校园大赛中寻找可合作的技术方案。经同学介绍,他认识了正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读研的蔡毅,以及后来成为团队CTO的宋祖领。

  那时樊亚洲团队遇到了一个算法难题,宋祖领自信地表示“包给他就行”,问题果然很快得到解决。这种基于技术能力相互认可的伙伴关系,也为后来他们再次组队创业打下了基础。

  2019年,蔡毅休学创业,与留英回国的老同学一起创办了武汉创现科技。作为主创之一,有职场经验的樊亚洲继续负责市场,他曾中途离开公司,回到深圳积累市场经验。2022年,樊亚洲重回创现科技,团队当时正“小步快跑”,对初代产品进行升级。

  通过一代产品的消费者反馈,他们发现了更为明确、真实的需求——清洁床面宠物毛发和螨虫。2023年,创现的第二代智能床面清洁机器人X1 robot内测完毕,投入生产,首次面向海外市场就获得了3000多台订单。2024年,创现顺势推出新品牌“喵卫”,目前仅在天猫平台的月销售已达百万元。

  在樊亚洲看来,“抓住细分市场痛点、根据需求快速迭代产品”等务实操作,是这一拨“90后”机器人创业者的共同经历之一。“市场不会因为我们是毕业生就格外优待。”樊亚洲说,他们身段灵活,也是因为现实严峻,“技术本身一直在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也是”。

  “属于‘90后’的具身智能时代”

  在国内这一波具身智能创业热潮中,星动纪元几乎是为数不多同时研发机器人“大脑”和“本体”的公司。这种“软硬一体、全栈自研”的路径,在起步阶段看似艰难,但对创始人陈建宇而言,却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因为我们都能做。”陈建宇先抛出结论,然后理性地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具身智能要实现商业闭环,最终必然是以软硬件协同的整体形态交付给用户。“没有大脑的机器人容易沦为废铁,而没有本体的大脑难以称之为机器人。”

  2011年,陈建宇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这是国内最早做人形机器人研究的单位之一。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他就开始研究双足机器人的步态规划。而在美国加州(专题)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期间,他师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机电控制学科的先驱Masayoshi Tomizuka教授,参与了多个无人驾驶项目。

  博士毕业前,陈建宇面临着在校任教、进入企业、留美或回国的多重选择。最终在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的邀请下,他回国加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成为清华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起初,陈建宇做了大量泛机器人研发,从双足到四足,从无人车、有机械臂的机器人到小型夹爪,他也在探索未来更具发展潜力的机器人形态。学院院长姚期智鼓励他从事“能填补空白、极具挑战性、未来能创造巨大价值”的研究,这更坚定了他做人形机器人的信心。

  “我内心想做的,一直都是通用机器人以及机器人的通用智能。”陈建宇说,在学校,他拥有更多探索前沿技术的空间,可以完成0到1的突破,而要完成从1到10的跨越,将研发创造的价值扩大,则需要创业。

  2023年,陈建宇创立星动纪元,这也是清华大学目前唯一持股的具身智能企业。到今年7月,星动纪元已推出三款成熟产品,年交付量已超300台。软件层面,该公司发布了融合理解与生成式的VLA模型ERA-42,这一“机器人大脑”能深度理解环境并实时预测。不久前,星动纪元刚完成近5亿元的A轮融资。

  如果横向观察这一领域的创业公司,许多创业者与陈建宇有着相似的发展轨迹:他们早年通过优异成绩进入国内外高等学府,具备海外经验,并在顶级研究机构或头部科创企业有过实习经历,最终选择到高校任教,并同步创业。与“毕业即创业”的极客模式不同,他们塑造了另一种学者型创业的范式。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31 11:1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