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核心提示: 中国人的优点之一是善于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未雨绸缪,考虑相当长远,考虑到了50年后的事情。
参考消息网3月18日报道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5日发表题为《为何中国人创造了经济奇迹,而我们没有?》的文章,作者为叶夫根尼·别利亚科夫。文章称,今天的中国人制造太阳能电池、生产手机及电脑、推出现代化的汽车。而俄罗斯仍在继续开采和出售石油,并对“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布拉瓦”导弹发射的失败感到不解。中国的现代化经验能否为俄罗斯所用?究
竟有哪些因素妨碍了“俄罗斯奇迹”的诞生?
1.所有投资者都是尊贵的客人
文章指出,要想改变一无所有的局面,完成生产的现代化改造,资金与技术都不可或缺,然而,引入上述两者都需要依赖外国投资者。中国人弄清了事情的本质:外国投资自然越多越好。但如何招商引资?放眼全球,拥有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比比皆是,所以必须想出奇招。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北京为外国人创造了做生意的优惠条件,进口设备可以退税、利润税减半,并大力刺激出口,向出口企业退税。”
外国投资者一贯相当谨慎,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无疑是投资安全。中国政府给他们吃了定心丸,他们不必担心有人会没收自己的企业。
2011年,中国引进外资逾千亿美元,作为对比,同期有850亿美元从俄罗斯流出。
2.模仿和生产
曾几何时,参加某个展览的俄国防企业工作人员向记者抱怨道:“我们简直疲于把周围挤得水泄不通的中国人从展台前赶开。我们送来参展的所有飞机和直升机都是真飞机的精确翻版。中国人从各个角度拍照,半年之后,他们就能造出八九不离十的仿制品。”
当然,要制造飞机,单纯从外观上模仿显然是不够的。中国人还会采取另一种方式。他们购买若干样机,进行零件的拆解和分析,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信息。
一向被俄罗斯人视为本国骄傲的苏—27战机也难逃这一宿命。在上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开始在中国制造该型战机。殊不知仅仅几年后,中国人已经将它仿制出来,再也不需要我们的帮助,当然也不必购买我们的飞机了。
类似的一幕也在其他众多领域频频上演。中国人如今堂而皇之地将自己的仿制品出口到全球各地。
3.工作工作再工作
文章认为,中国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的勤劳。这不单纯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对“大跃进”、“文革”时代仍记忆犹新,非常害怕饥饿、贫穷,所以工作起来格外忘我。俄中经贸合作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指出:“中国人的特点是勤劳、守纪律、能忍耐。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努力创造就业岗位。”
中国政府还做了两件大事,首先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在乡镇,其二是卸掉了很大一部分福利担子,从而节约了大量预算支出。
投资人米哈伊尔·科罗柳克补充道:“的确,中国有不少穷人,他们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致富,但不少国家也有这样的穷人。中国人取得成功,还与领导人的治国才能不无关系。北京开始将一些工作岗位引进国内,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能学到东西。”
4.学习学习再学习
中国人迅速意识到,投资总会有中止的时候,单靠模仿必有途穷的一日,廉价劳动力时代终将过去,因此,要成为全球翘楚,自己必须不断学习。
中国学习新技术的最经典方法便是派大学生出国进修,每年都有约20万中国学子前往海外求学,虽然有半数最终选择留在国外,但学成归国者开始创业,为本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而国内的莘莘学子为争取有限的海外留学名额,也是手不释卷、刻苦念书。
5.宁静以致远
文章称,中国与苏联几乎是同时开始改革,最初的起点也很相似:信仰共产主义、幅员辽阔、潜力巨大。然而,正如俄中经贸合作中心主任萨纳科耶夫所说,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但俄罗斯则是在顷刻间彻底摧毁了整个体系。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但中国人不仅将资金投入未来发展,也积极储蓄。北京拥有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商人已成为所有国家的座上宾,就连欧洲都希望北京出手购买欧元区问题国家的债券,防止后者陷入债务违约。
远东研究所的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国模式不能全盘照搬到俄罗斯,但有些原则是值得借鉴的。
中国人的优点之一是善于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未雨绸缪,考虑相当长远,考虑到了50年后的事情,而俄罗斯的政治家,只会紧盯下一届选举。
萨纳科耶夫指出:“我们应当创造条件,引进外资。总统总是批评我们引进的西方投资太少。但放眼望去,俄罗斯到处是腐败和行政壁垒。”
参考消息网3月18日报道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5日发表题为《为何中国人创造了经济奇迹,而我们没有?》的文章,作者为叶夫根尼·别利亚科夫。文章称,今天的中国人制造太阳能电池、生产手机及电脑、推出现代化的汽车。而俄罗斯仍在继续开采和出售石油,并对“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布拉瓦”导弹发射的失败感到不解。中国的现代化经验能否为俄罗斯所用?究
竟有哪些因素妨碍了“俄罗斯奇迹”的诞生?
1.所有投资者都是尊贵的客人
文章指出,要想改变一无所有的局面,完成生产的现代化改造,资金与技术都不可或缺,然而,引入上述两者都需要依赖外国投资者。中国人弄清了事情的本质:外国投资自然越多越好。但如何招商引资?放眼全球,拥有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比比皆是,所以必须想出奇招。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北京为外国人创造了做生意的优惠条件,进口设备可以退税、利润税减半,并大力刺激出口,向出口企业退税。”
外国投资者一贯相当谨慎,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无疑是投资安全。中国政府给他们吃了定心丸,他们不必担心有人会没收自己的企业。
2011年,中国引进外资逾千亿美元,作为对比,同期有850亿美元从俄罗斯流出。
2.模仿和生产
曾几何时,参加某个展览的俄国防企业工作人员向记者抱怨道:“我们简直疲于把周围挤得水泄不通的中国人从展台前赶开。我们送来参展的所有飞机和直升机都是真飞机的精确翻版。中国人从各个角度拍照,半年之后,他们就能造出八九不离十的仿制品。”
当然,要制造飞机,单纯从外观上模仿显然是不够的。中国人还会采取另一种方式。他们购买若干样机,进行零件的拆解和分析,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信息。
一向被俄罗斯人视为本国骄傲的苏—27战机也难逃这一宿命。在上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开始在中国制造该型战机。殊不知仅仅几年后,中国人已经将它仿制出来,再也不需要我们的帮助,当然也不必购买我们的飞机了。
类似的一幕也在其他众多领域频频上演。中国人如今堂而皇之地将自己的仿制品出口到全球各地。
3.工作工作再工作
文章认为,中国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的勤劳。这不单纯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对“大跃进”、“文革”时代仍记忆犹新,非常害怕饥饿、贫穷,所以工作起来格外忘我。俄中经贸合作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指出:“中国人的特点是勤劳、守纪律、能忍耐。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努力创造就业岗位。”
中国政府还做了两件大事,首先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在乡镇,其二是卸掉了很大一部分福利担子,从而节约了大量预算支出。
投资人米哈伊尔·科罗柳克补充道:“的确,中国有不少穷人,他们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致富,但不少国家也有这样的穷人。中国人取得成功,还与领导人的治国才能不无关系。北京开始将一些工作岗位引进国内,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能学到东西。”
4.学习学习再学习
中国人迅速意识到,投资总会有中止的时候,单靠模仿必有途穷的一日,廉价劳动力时代终将过去,因此,要成为全球翘楚,自己必须不断学习。
中国学习新技术的最经典方法便是派大学生出国进修,每年都有约20万中国学子前往海外求学,虽然有半数最终选择留在国外,但学成归国者开始创业,为本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而国内的莘莘学子为争取有限的海外留学名额,也是手不释卷、刻苦念书。
5.宁静以致远
文章称,中国与苏联几乎是同时开始改革,最初的起点也很相似:信仰共产主义、幅员辽阔、潜力巨大。然而,正如俄中经贸合作中心主任萨纳科耶夫所说,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但俄罗斯则是在顷刻间彻底摧毁了整个体系。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但中国人不仅将资金投入未来发展,也积极储蓄。北京拥有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商人已成为所有国家的座上宾,就连欧洲都希望北京出手购买欧元区问题国家的债券,防止后者陷入债务违约。
远东研究所的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国模式不能全盘照搬到俄罗斯,但有些原则是值得借鉴的。
中国人的优点之一是善于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未雨绸缪,考虑相当长远,考虑到了50年后的事情,而俄罗斯的政治家,只会紧盯下一届选举。
萨纳科耶夫指出:“我们应当创造条件,引进外资。总统总是批评我们引进的西方投资太少。但放眼望去,俄罗斯到处是腐败和行政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