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腐败高官职业情人卢嘉丽 照片曝光 [2007/08]
- 他低估了美国的心狠手辣,世界500强企业就此被肢解! [2019/05]
- 谷歌“断供”,还傻乎乎相信“科技无国界”吗? [2019/05]
- 胡锦涛和平攻势打懵了陈水扁 [2007/10]
- 美国加州一个餐馆老板的传奇故事, 经验是买不来的 [2007/08]
-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文化嬗变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崩溃 [2019/05]
- 关于美国两万亿美元重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经济迎来增长新动力 [2019/05]
- 美国正滑向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其严重程度堪与1941年的英国相比 [2008/05]
- 他是温家宝弱势内阁中的唯一强人 [2008/06]
- 杰克逊性骚扰案当事男童父亲饮弹自杀, 该死该死,死得其所 [2009/11]
- 美国情报界充斥了市井的妄自尊大 [2019/04]
- 在美国赶时髦:让我真的很心痛 [2007/12]
- 达赖一死,藏独可能转向恐怖主义 [2008/03]
- 有红颜知己 别瞒妻子 [2009/04]
- 收放有度,方寸之间 [2007/03]
- 中国城市新女性标准:斗得过二奶 [2010/01]
- 女人好情;男人好色。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人性。 [2010/06]
- 狐先生:中共平反6•4,准备好了吗? [2012/03]
- 决定你生男还是生女的因素 [2009/06]
- 嫁给不同的男人后的得与失 [2009/07]
- 来自东方的歌曲...... [2009/07]
- 没想到美国的蜗居完了也有这么可怕的后果 [2010/01]
- 文凭造假谁之罪 [2010/07]
- 佚名: 女海归上访:很天真很执著 [2009/06]
- 身为人父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思路新颖 [2009/06]
- 值得尊敬的乡村女校长 [2009/07]
- 转贴:不能忘却的知青生活——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03]
- 推荐给80后以前出生的村民, 我非常赞同这篇关于6.4的评论 [2009/06]
- 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2010/02]
● 陈子帛
人们注意到,迄今语焉不详的“九二共识”已成了台湾“准领导人”(某华语电视台不得不使用的名词)马英九和大陆对台当局难得一见的政治交集。
对2008年5月之后的两岸关系,人们多有乐观的期待。一则拼经济不仅是马萧配竞选的主要诉求,也是台湾主流民意的期待。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两岸经贸互动持续,台湾经济目前对大陆的依存度已超过25%,台湾当局决心重振经济,就不能不在两岸关系问题上迈出更积极的步伐,因此,“拼经济”意味着两岸经贸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而马英九当选之后在这方面的承诺甚多,诸如开放大陆观光客赴台、台湾金融机构登陆、两岸假日包机直航、人民币兑换等,将逐渐付诸实施;二则胡锦涛在与布什热线电话中,主动提到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交流协商,新华社播发的英文稿甚至出现“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话语,如若北京愿意对“一中各表”采取默认的态度,则两岸关系呈现良性互动的态势是可以期待的。
从“九二共识”重新出发
对马英九当选之后的两岸关系,目前一般存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过多年的互动和磨合,目前台湾民众的心态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大陆以及大陆的政治现实不再那么抗拒和害怕,对进一步开放大陆政策也有更多期待。这种观点在大陆学界和研究机构似乎有较普遍的认知基础。与此相悖的观点很多,除了陈水扁在“马扁会”上质疑“九二共识”之外,陆委会主委陈明通接受《自由时报》专访时也指出,大陆的对台政策并不建基于“九二共识”,而是建基于“一法两公报”(反分裂法、胡连会公报、胡宋会公报),症结点在于如何面对和诠释“中华民国”的定位。
两岸从1949年之后就一直存在“一中各表”的问题,两蒋时期的基调是“汉贼不两立”,但彼此对“一个中国”原则毫无歧义;李登辉主政之后先是设置国统会,颁布国统纲领,并在1992年两岸香港会谈期间透过文件文书,在各自解释“一中”意涵的基础上开启了两会交流,促成了辜汪会谈,短暂出现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再就是“两国论”风波,两会交流陷入停顿;陈水扁主政期间的种种,在此不做赘言。
“九二共识”确实是前陆委会主委、现为马英九的国际与两岸事务智囊苏起所归纳,但决不是凭空杜撰。至于“一中各表”的问题,据前陆委会副主委郑安国所指出,陈水扁在2000年6月27日接见美国传统基金会代表时,说过愿意接受“一中各表”的共识。但北京迄今为止并没有对“一中各表”正式表态。
无论是文献考据学或政治诠释,九二共识毕竟不是凭空想象,它未必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效应,但的确被当时的两岸当局所接受,否则,辜汪会谈无法顺利在新加坡举行,而1998年辜汪上海会晤、辜江北京会谈更难以想象。
如何面对台湾的“身份追求”
马英九当选之后的两岸关系,其实就是恢复到1992年香港会谈以及1993年辜汪会谈的状态。如果对“九二共识”没有太多异议,则从这个基础上再出发,对彼此都没有负面因素。问题卡在有没有“一中各表”之上,如果有,那如何“各表”?马英九已经放出狠话,如果不承认“一中各表”,两岸就不必谈了。在北京还没有作出正式立场宣示之前,这样的放话未必明智,但作为台湾“准领导人”,他只能这样说,也必定会这样做。
我们知道,两岸经历过相当一段时期互不承认的历史,这段历史先由李登辉打破,主要标志是1989年郭婉容率团前往北京出席亚银年会,在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主席杨尚昆入场时,主动起立致意。而国统纲领也是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里程碑。在这方面,北京在政策调适方面显得迟疑,内部曾出现激烈争论。汪道涵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八十六个字”定义,一度遭到强硬派的质疑和批评,尽管其后著名的“一个中国三段论”采纳了汪道涵的主要意见,却无法对已经脱胎换骨的“中华民囯”宪政体制采取务实面对的态度。
马英九本人和国民党并不赞成台独,反对将台独作为政治选项,但他曾明确无误指出,统一不是台湾的选项。他的“中华民国情意结”根深蒂固,是众所周知的。
如汪道涵提出的那样,台湾民众求得内部安定与两岸和平相处,在与大陆走上合作发展道路后,还要追求一个“合理的身份”,即要解决在统一前“我们台湾是谁”,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政府,是中华民国还是台湾共和国;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谋统一,还是台湾与大陆谋统一。“求身份”实际是要对两岸“一百年的隔绝与五十年的对抗”讨一个说法,对历史作出实事求是的交代。这种“求身份”的要求,与搞台独有本质差别。
胡锦涛的“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什么都可以谈”,是否已经包括了直面台湾客观现实的思想准备?也许,2008年的两岸互动以及未来的两岸整合,可以先从互不否认对方开始。这一步能不能迈出,是我们观察中共对台政策新思维的一个切入点。
当然,我们也必须警觉,代表台湾本土利益的马英九执政团队或许还有这样的决策思考方向:经济上尽量从大陆获得实惠和好处,但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台湾的主体性,坚持“一中各表”或有化解僵局、恢复交流的现实考量,但恢复元气之后的台湾,还会和大陆日益接近,抑或在政治上和大陆保持距离呢?两岸新的游戏规则正在酝酿中,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