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腐败高官职业情人卢嘉丽 照片曝光 [2007/08]
- 他低估了美国的心狠手辣,世界500强企业就此被肢解! [2019/05]
- 谷歌“断供”,还傻乎乎相信“科技无国界”吗? [2019/05]
- 胡锦涛和平攻势打懵了陈水扁 [2007/10]
- 美国加州一个餐馆老板的传奇故事, 经验是买不来的 [2007/08]
-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文化嬗变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崩溃 [2019/05]
- 关于美国两万亿美元重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经济迎来增长新动力 [2019/05]
- 美国正滑向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其严重程度堪与1941年的英国相比 [2008/05]
- 他是温家宝弱势内阁中的唯一强人 [2008/06]
- 杰克逊性骚扰案当事男童父亲饮弹自杀, 该死该死,死得其所 [2009/11]
- 美国情报界充斥了市井的妄自尊大 [2019/04]
- 在美国赶时髦:让我真的很心痛 [2007/12]
- 达赖一死,藏独可能转向恐怖主义 [2008/03]
- 有红颜知己 别瞒妻子 [2009/04]
- 收放有度,方寸之间 [2007/03]
- 中国城市新女性标准:斗得过二奶 [2010/01]
- 女人好情;男人好色。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人性。 [2010/06]
- 狐先生:中共平反6•4,准备好了吗? [2012/03]
- 决定你生男还是生女的因素 [2009/06]
- 嫁给不同的男人后的得与失 [2009/07]
- 来自东方的歌曲...... [2009/07]
- 没想到美国的蜗居完了也有这么可怕的后果 [2010/01]
- 文凭造假谁之罪 [2010/07]
- 佚名: 女海归上访:很天真很执著 [2009/06]
- 身为人父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思路新颖 [2009/06]
- 值得尊敬的乡村女校长 [2009/07]
- 转贴:不能忘却的知青生活——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03]
- 推荐给80后以前出生的村民, 我非常赞同这篇关于6.4的评论 [2009/06]
- 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2010/02]
5月10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并将于6月27日辞去首相职务。他同时宣布支持其长期幕僚兼竞争对手、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接替他的职务。
政府领导人的新陈代谢
英国首相易人,再加上5月6日当选的法国新总统萨尔科奇,1月份上台的奥地利新总理古森鲍尔,去年5月代替贝卢斯科尼的意大利总理普罗迪,2005年取代施罗德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3年前取代阿斯纳尔的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完全可以看出,欧洲各大国的新一轮权力传承和嬗变已基本完成。
纵观欧洲大国持续三年多的领导人更迭过程,可以看出这一波权力传承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退位领导人都曾经长期执政——通常连任两到三届,执政都在十年八年,希拉克更达到12年,短的也有5年。正是这一代政治家,把欧洲从政治上加速一体化和扩张版图、经济上增长乏力、外交上同美国保持总体一致的后冷战时代,引领到融合进程逐渐放慢、各项改革收效甚微但开始敢于向美国说不的21世纪。
然而,正是冷战结束后外部压力消除,内部福利社会继续稳定,特别是由于民众对高福利、低增长、低就业背景下,收入和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厌烦,以及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不满等原因,造成了多数选民对他们产生政治上的视觉疲劳和反感。人心思变是促使欧洲目前政治版图变色的最根本动力。
二是上台“接班”的领导人多数是年富力强、个性鲜明的政坛新面孔,无论是在施政纲领上还是执政风格上,都与前任形成鲜明对比。
战后一代年轻新面孔上台
他们中除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出生于战前的1939年外,大多是战后1950年代出生,如法国新总统萨尔科奇生于1955年,德国总理默克尔生于1954年,极有可能接替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的布朗是1951年出生,而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和奥地利总理古森鲍尔则更年轻,都出生于1960年。1962年出生的荷兰首相、基民盟领导人巴尔克嫩德更是少年得志,2002年上台时刚刚40岁,以致有媒体将这位执政迄今的领导人与流行大片小主人公哈里·波特相比。
精力充沛而不失沉稳老练,勇于开拓而远离偏激极端,雷厉风行而不乏灵活机变,是这批先后接班的新领导人的共同特征。他们既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施政纲领,又以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施政风格凝聚人气,给欧洲政坛吹来一股变革图强的清新之风。
除了两党制的英国外,多数新领导人上台都是多党联合执政,是欧洲这一波权力交棒的重要特点。在多党制居多的欧洲各大国中,这一轮上台的政党大多并未在选举中取得绝对优势,以政党联盟形式组阁成为较为普遍的形式。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莫不如此,而媒体也盛传法国当选总统萨尔科奇有可能吸收竞争对手罗亚尔入阁。
政治版图发生微妙变化
这一轮权力交接,无疑使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
一方面,经过这一轮权力嬗变,传统左翼和右翼政党都面临空前挑战,有被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极右翼势力虽然有露头之势,但也很快遭到迎头痛击。包括共产党在内的传统左翼势力,在各国议会选举中所获席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很多基督教右翼政党也失去了往日较高的选民支持率。
以法国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和奥地利自由党以及后来的“奥地利未来联盟”领导人海德尔为代表的极右翼势力,因为排斥移民和伊斯兰,态度极端,曾经吸引了一部分利益受损而在情绪上趋于极端的选民,但很快就成为本国主流民意和整个欧洲的众矢之的,虽然还不至于沦落到像落水狗一般的困窘,但就像过街老鼠那样,早已经恶名远播。
另一方面,中左和中右势力呈现出此消彼长、犬牙交错之势,其中又以中右翼政党稍占上风。从国别看,算得上是中右翼势力取代中左上台的,包括德国、法国和荷兰,而中左代替中右的则先后有西班牙和意大利,奥地利也大体可归入此类,如果算上英国,中左势力似乎在国家数目上比中右略胜一筹。但是德、法、荷等国在人口和国力上要远远超过意、西、奥等国,再算上2006年上台的葡萄牙右翼保守派总统席尔瓦、2001年执政至今的丹麦右翼首相拉斯姆森等,看来经过这一轮政府首脑交替后,中右势力在整个欧洲还是占据上风。
简单地概括,经过这一波权力交替后,欧洲政治版图上代表中右势力的蓝色区域有了明显增加,并占据多数优势;代表中左势力的红色区域虽有所减少,但仍足以与蓝色分庭抗礼;代表意识形态色彩较淡的绿党等其他政党的绿色区域,则有窜升趋势;而代表极右翼势力的黑色区域虽然偶尔浸染一块,最终还是被洗刷一番,甚至无情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