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业毒于蛇 [2011/08]
- 对婚姻我现在怎么看的 [2013/12]
- 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2012/06]
- 殷秀梅:女人,歌,大时代 (上) [2012/06]
- 散文第五次获全国性奖项 [2012/05]
- 走出植牙诊所,我两泪涟涟 (上) [2011/02]
- 怀念我开过的两辆车 [2014/03]
- 奥运女剑客申雅岚的眼泪 [2012/08]
- 职场内外:袜子这档子事 (图) [2011/11]
- 来到咸阳瞻仰茂陵 (图文) [2018/04]
- 恋母情结和爱屋及乌 [2012/08]
- 绝对猜不到,儿子从德州带给我什么 [2015/06]
- 小说获第20届汉新文学佳作奖 [2012/09]
- 为什么女人的钱比较好赚 (图) [2014/04]
- 感恩节就医,感恩节祈愿 [2011/11]
- 即景:生米已成软粥的老夫老妻 [2010/10]
- 血热水醒:有感于龙应台女士的北大演讲 [2010/10]
- 一无所有 (附北大毕业照) [2013/05]
- 虔谦散文将入编中文教材 [2012/05]
- 叔叔,你那眼神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2010/11]
- 儿子获得全美高中演讲比赛第二名! [2011/06]
- 半碗人参汤折腾了我两礼拜 [2012/05]
- 作品荣获一等奖 (图) [2011/07]
- 今天同事就中越危机发难 [2011/06]
- 生日感言 (附图) [2013/03]
- 257字小说:小青 [2011/10]
“爱情是分阶段的,爱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自己都在不断变化中,爱情怎么可能一成不变呢?”傅晓琳的道理是一套一套的。
有一天吃饭时,男同学叶湘禾端着饭走了过来。叶湘禾往玲玲边上一坐,问:“傅晓琳怎么不跟你一起了?”
玲玲:“她有男朋友。”
“有道理,可以理解。”叶湘禾狡黠地笑了一下。他看看玲玲吃的饭菜,说:“我怎么觉得你总是吃熬白菜?”
“便宜。”玲玲实话实说。
“这个不行。你还长身体呢,这边学习任务这么重,长此以往,你非得累趴下不可。”叶湘禾说着,起身去食堂窗口,买了份鱼香肉丝,放在了玲玲跟前。“吃,有肉,有土豆,有豆干……这才顶用。”
玲玲觉得有些难为情,没动手。叶湘禾索性亲自夹起菜来,放到玲玲饭盒里去。他突然意识到这是道辣菜,连忙提醒:“小心点,这菜有些辣。”
玲玲夹起来一点鱼香肉丝往嘴里去,“好吃,谢谢了!”她道着谢,仿佛根本没觉得什么辣。
湘禾松了口气:“看来你能吃辣,有口福。我们老家的菜大都很辣。”
“你们老家?”
“就是湖南啊。”
晓琳是江苏的,湘禾是湖南的……这个世界真大。玲玲心想。
湘禾见她默不作声,又问:“你这个寒假怎么打算?要不然我带你去我们老家逛逛?”
“这个寒假我打算回家。”玲玲说。
湘禾坐着又聊了几句,然后起身道别:“我得先回去准备下午的课,回见!”
“再见!谢谢你的鱼香肉丝!”
“别客气!”
玲玲望着叶湘禾的背影,有些孤单的感觉。
那以后,叶湘禾几乎每个午餐时间都在同一个地方找到玲玲。有一次,玲玲跟他借书,他就在午饭时间把书送到玲玲跟前。临别时加了一句:“对了,里面有张条,你留意一下。”
“条?”玲玲还没来得及反应,叶湘禾就已经匆匆走了。
玲玲打开书,一看:这哪是一张条子,分明是一封信!
叶湘禾在信中写着,要玲玲注意营养;实在费用有难处,他可以支持她,身体比什么都重要。接着他又写道:世界上的女孩子很多,他都看不上眼,唯独从山里来的庄玲玲,给他一种清新、质朴和真实的感觉。“你很真,我喜欢你这样的女孩子。”他说。
玲玲读完“条子”,有几分迷茫。记得在中学的时候,也有男同学给她递过条子,她看了看,不介意地把条子扔了。这一次她没扔,但是也没怎么上心。她把条子夹回书里,离开了食堂。
第二天,叶湘禾照例找到了玲玲。这次,他的眼光有些不同。他不时瞟玲玲一眼,琢磨着她的神态。见玲玲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他终于忍不住问:“你没有看我的条子?”
“哦,看了。”玲玲说,继续吃饭。
“看了……你有什么想法?”湘禾说着,往玲玲饭盒里放一块肉。
“湘禾,以后不要给我肉吃了。我阿爹说过,男人很需要吃肉。我以前也很少吃肉,不是活得好好的。”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现在学习任务这么重,你不加强营养不行的。等到累病了就来不及了。听我的没错!”
玲玲低下头来。湘禾的所言所行,让她有种感动。可是她不知如何表示这种感动。
“玲玲,”湘禾叫她。她抬起了眼,看着他。那一刻,她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点什么,她的心里一颤,连忙又低下头来。
“玲玲,我很喜欢你,也很关心你,这些日子来,你都没有感觉出来?”
“感觉出来了,你是我的好同学,谢谢你!”
“就这些?”
“嗯。”
湘禾看看四周,人太多,他不好做什么明显的动作。
“玲玲,今天晚上九点半,我在你宿舍楼后门等你。”
“等我?有事吗?”
“有,有重要的事。记住了,你一定要来,要不然我就等到天亮!” (发表于《中国文学》2015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