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的惊喜 ! [2016/07]
- 一群苦苦找工作的移民们 [2013/06]
- 在新西兰吃 “斐济果” [2009/05]
- 天津一日游 看世界最贵的房子 [2016/06]
- 我在国内国外不同的两种生活 [2008/12]
- 秀色可餐 [2017/03]
- 想家的味道---吃吃吃 [2016/08]
- 在国外上班的美丽与痛苦 [2008/12]
- 如此舒适美丽的城市 [2014/04]
- 回国!这回我彻底死心了! [2011/01]
- --丈夫回国探亲了 [2011/01]
- 北京变了 [2016/07]
- 没想到一名德国女孩有这样的家庭观 [2011/07]
- 面食的诱惑 [2016/12]
- 华人的孩子在那儿都辛苦 [2008/11]
-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愚笨 [2010/03]
- 面食的诱惑 [2010/12]
- 出国带回来的电器“指标” [2009/08]
-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穷人?” [2009/09]
- 请你考试别作弊了! [2009/10]
- “脸红”的经历----同桌的你 [2009/12]
- 有亲情无比幸福 [2011/01]
- 他怎么没有“雄心大志”? [2010/04]
- 想“露脸”的事 [2009/10]
- 唉!一封情书 [2009/06]
-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9/08]
在国外巧遇的经历,让朋友们和洋人同事津津乐道。现实生活中还真是有很多巧合,令人不可思议。
记忆犹新的是发生在刚来新西兰没几天的一件奇遇。
一个中午时分,我和丈夫匆匆忙忙在奥克兰市中心倒公共汽车,去办理行李到达的手续。在往下一辆公共汽车站走的过程中,遇上了红绿灯,我们俩人犹豫开了:车站是在红绿灯前,还是在红绿灯后面?回头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丈夫看见站在我离我很近的一位等红绿灯的、像是华人的女士,向我悄声嘀咕:“问问你身旁的这位华人。”我很快悄声回到:“你怎么知道她是华人?”心想,亚洲人的面孔有时候很难判断出是来自哪个国家的,说出中文来,万一不是中国人,多尴尬;说出英语来,双方听出是中国人,也尴尬。
犹豫之间,忽听旁边的女士开口用中文问道:“你是从澳大利亚过来的吧?”
赶忙回答:“是。”
她又问道:你在澳洲是做 XXXX 项目的吧?
“对呀!”我一脸迷惑。
她接着问:你是来自中国的 XX 市,叫 XX 吧?
“啊?!你是。。。。。。”我惊诧极了。
要知道我刚来新西兰,人生地不熟,怎么忽然冒出一个陌生人对我的进展如此了解的人来?她笑了一笑,看看我,解释了起来。
原来,五年前,在去澳洲之前,澳大利亚在北京的大使馆给我们这些来要去澳洲的、来自不同省份的、公派的人开了一个欢送酒会。 在欢送会上,我遇到了这位来自天津的女士,当时她满面红光,我们说到了各自要去的大学,她将要去悉尼,我去墨尔本, 我俩相约在国外互通有无。可是到了澳洲,学校的华人也不少,我们压根就没有联系。就这样一晃五年过去,我们各自今非昔比,又加上当时那么短暂的一面之交,如今她变得单薄而消瘦,没有了我印象中的样子。
也不知道这一刻、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在一条繁忙的大街上、一个红绿灯路口,只有一面之交的两个女人,在分别了五年之后,在此时此刻,奇迹般的碰见,并且她竟然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认出了我,这种几率该有多小啊!
当天晚上,我又心情激动地给她打电话。她说,他们一家准备重返澳大利亚,很快就走。两个星期之后,又给她打电话,已无人接听了。不知道又是这么匆匆一见,还有没有缘分再次相见?如果相见,还能再次相认吗?
我在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里做研究时,有一天,和系里的一位来自东北的在读女博士聊天,问到国内所学的专业,我们俩竟曾读同一个系的同一个专业的研究生,只是不同的大学,当然这也不奇怪。过了几个月,又聊到了我们专业的、每四年一次的全国学术交流会,有一年在重庆举行。哎,这次会我们俩还都去了,那时还都正在上研究生,还都是跟着导师去的。当时学术会上,学者、教授,年轻的、年老的,济济一堂,是一次很难忘的专业盛会,大会的最后,我们参会的所有人与我们专业的名流一起合了影、留了念。这共同的经历,很快拉近了我俩的距离,在澳大利亚的几年里,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回国之后,翻相片,看见了那张重庆学术会上的合影照片。
让我大吃一惊的是,照片里,二百多人的大会合影,我们两人竟然站在一起、肩并肩、彼此紧紧挨着!可那时的我们却形互不认识,也许从未说过一句话!
连忙打电话到澳洲,告诉她这种早已被安排的相近和相遇。电话那端,她也被这种巧合惊讶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次她来我们奥克兰的家,和我们一起过节,再提照片的事,我们还是觉得,这种巧遇还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的缘分似乎很早就被安排好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