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粉过敏治花粉症小偏方(转贴) [2010/04]
- 在美国找女朋友为什么这么难zt [2010/10]
- 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方这么多过敏症呢? [2010/10]
- 夏天回国机票好象特别贵zt [2010/04]
- 中国人涌上邮轮,航游业迎来春天 [2013/09]
- 犯罪团伙引诱受害人的新招zt [2010/10]
- 在美华人女性的感叹引热议:找个合适的男朋友怎么这么难?zt [2010/10]
- 美国各类医生的收入状况ZT [2010/02]
- 纽约人要注意: 地壳变化,纽约随时会有大地震 [2011/08]
- 北欧女神夫君声明 [2010/08]
- 山哥:国内同学那些淫乱事儿( men only) [2010/04]
- 为了您身心健康,小鸡鸡保健操(黄色的)zt [2011/02]
- 贝壳网上一男一女死缠烂打对话聊天记录 [2010/06]
- 选房看房有学问zt [2010/10]
- 中国独生子女四字姓名渐多 [2010/09]
- 大有炸平贝壳村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2010/04]
- 为什么要结婚?不如找红颜蓝颜 [2010/05]
- 不让上网隐私泄密zt [2010/08]
- 认识你,真好! read by 娃娃W-W719 [2010/07]
- 老三届 [2011/09]
- 朋友们,请把剑收起来,让贺梅们在爱中成长吧!zt [2011/08]
- 和村里的爱,反党朋友们谈心 [2010/07]
- 老头, 你又不是姑娘, 发这种感慨 [2010/09]
老 一辈的福州移民,早期外出打拚大多靠「三把刀」─菜刀、裁缝刀、泥水刀(另一说是剃头刀),意指福州人最擅长餐馆、裁缝和装修这三种职业,靠「三把刀」创 业起家的比比皆是。为了让下一代过上幸福生活,改变自己靠手艺吃饭的生活型态,他们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秉承「三种师字辈人才最吃香」的观念,大多希望子女 将来成为「三师」(律师、医师、会计师)或工程师、建筑师及药剂师等专业人士,藉此提高社会地位,改变人生命运,不再像父辈那样「『工』字不出头」。
在美学业优秀、进入常春藤名校(Ivy League)的福州二代不在少数。如早期从事餐饮业的张见銮、池玉珍夫妇,一门三杰,三个儿子先后从哈佛大学毕业,其中小儿子张天杰更荣获美国总统学者奖。
来自福州长乐的高凤飞,也有两名子女入读哈佛,女儿现为儿科医师,儿子从事风险投资。
来自福州的董齐超,2009年在密西根大学毕业,获得代表6000名毕业生致词的殊荣。他与父母10多年前移民美国,他对父母心怀感激,「没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巨大的牺牲,不会有我的今天。」
董齐超在毕业典礼上说,对那一代的福州人来说,「美国梦通常意味著开一家成功的中国饭馆。开好车、住大房子,通过努力过上物质富足的生活。福州移民很多在餐饮业取得成功,但他们远离主流社会,不能讲英语、存在巨大的文化隔阂。」
可是,如今对董齐超等福州二代来说,「美国梦已经改变了」!
福州移民 人数成长快速
来 自香港的纽约执业律师吕兆洪说,近年福州人崛起纽约华埠,福州二代中的「三师」逐渐进入华人社区开业。就以目前在华埠执业的移民律师来说,业务最蓬勃的便 是为福州移民办身分或申请家人来美团聚。近10多年来,广东籍移民日渐减少,许多福州非法移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合法身分,然后纷纷考公民,一旦成为公民, 便可以申请家人来美,福州移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新一代福州籍律师适时占领阵地,与香港或其它外省籍律师形成竞争态势。
吕 兆洪表示,福州人乡土观念重,念旧,凡事喜欢找乡亲,若无特殊关系,一般人很难打入福州人的圈子做生意。福州二代律师的崛起,多少会影响到像吕兆洪这样粤 籍背景的律师业务,但他仍非常佩服福州人,他们胆识过人,性格中带著冒险犯难、敢闯天下的勇气。他举例,福州人开辟巴士线挑战主流社会的灰狗巴士,甚至另 闢路线,将巴士开到偏远地区。这没有胆量和魄力是不行的。
作为一位资深执业律师,吕兆洪表示欢迎更多的福州二代从事法律工作,在教育福州移民奉公守法和改变观念方面,将起积极作用。他说,福州二代除了做「三师」,近年做药剂师的也越来越多,他就认识几位做药剂师的福州子弟。
他 指出,早期移民以谋生为目标,大部分福州人都是为了下一代远涉重洋到美国。广东移民较保守,凡事小心谨慎,稳扎稳打;福州人胆量大,外卖店大多开在治安不 靖的区域,因为他们认为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可以赚钱,有的人比较急于求成。他们刻苦耐劳,不在乎工作时间长,一天做十多小时,甚至即使已经打烊,只要有人按 门铃或来电叫外卖,随时可以一骨碌爬起来服务。这是很多外省籍新移民自愧不如的。
吕兆洪说,随著广东老侨日渐老去,新一代 ABC搬离华埠,粤式酒楼式微,传统广东老侨消费能力不高,繁荣华埠经济的是福州人而非广东人。广东老侨大多「知悭识俭」,在家烧饭,或到老人中心吃免费 或减价午餐,即使吃馆子,两个人消费一般只有三、四十元。福州移民很多在外州餐馆打工,利用休假日回华埠办事或饮喜酒,大多到餐馆酒楼用膳。如果华埠餐饮 业没有这批人支撑,可能早就有更多餐馆倒闭。
他指出,以他长期在华埠观察,福州人参与政治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比广东人高涨,近年主流社会选举,也开始瞄准福州籍选民拉票。他笑说:「如果福州人像台山人一样,早在百年前就移民来美,说不定现在已有可能参选总统。」
成长经历 化为向上动力
世 界周刊访问几位目前从事律师、医师、会计师和药剂师的福州二代,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其父母大多是典型的「男厨女织」(意指男的做餐馆,女的做衣厂)家 庭,由于他们在华埠长大,或曾以香港作跳板来美国,大多掌握国语、广东话、福州话和英文四种语言,为在华人社区执业带来方便。更难得的是, 他们大多出身清贫,从小就在外卖店帮忙,或靠半工读完成学业,由此成为激发他们发奋向上的动力,其成长经历,正应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俗话。
福 州二代人才辈出,在各行各业表现突出。如目前任职长岛刑事辩护律师的唐艳秋、现在纽约华人社区开业的律师郑明佑、陈恒、杨伟麟和刘忠勇律师等;在纽约华埠 开业的心脏科「全美最佳医师」潘耀强、在布碌仑开业的玛摩利医院肝胆肠胃专科医师田晓兴、在法拉盛开业的牙医陈侃及纽约皇后医院(NYHQ)妇科主治医师 黄建群等。
福州二代律师不但在纽约华人社区开业,也向外地发展。如在费城开业的张谊敏律师,拥有宾州、新泽西州及加州律师执照。她在常春藤名校宾州大学(U. Penn)毕业,接著入读加州大学旧金山哈斯汀分校(U.C. Hastings)法学院。
张谊敏的父母都是福州人,1970年代移民来费城,她在费城出生长大,会讲福州话,曾在旧金山的联邦人权机构做实习律师;由于加州福州人不多,她的家人大多在费城,她在费城一家知名律师楼工作三年,直到最近才自己开业,希望为华人同胞争取权益。
「华埠之子」 回馈社区
从 纽约华埠的洗碗工、吸衣工,到连续七年(2004至2010年)被评为大纽约地区(包括纽约、新泽西州、康州)前30名心脏科「最佳医师」之一,并数次入 选「全美最佳医师」(Americas Top Doctors),出身寒门、靠半工读完成学业的潘耀强(Michael Poon)医师,实践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信条。
潘耀强现在是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医学院(Stony Brook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心脏科、放射科唯一一位华裔教授、并在纽约华埠开业。他在分子和血管生物学以及动脉硬化症研究领域屡获奖项,曾任纽约西奈山医院心脏磁共振 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项目中心主任,以及曾任Cabrini医院医疗中心心脏科主任。
他在权威科学杂志「自然」等刊物,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由于学术表现出色,在国际心脏影像学领域享有盛誉,三年前当选国际心脏计算机断层(CT)协会主席。
正值盛年的潘耀强,如今名成利就,「我已经爬到顶,升到不能再升了。」他决定回到熟悉的纽约华埠开业,因为他的父母还在华埠,他的根也深植华埠。他在Chinatown 有「华埠之子」之称,许多老侨都认识他。「我出身很苦,什么都做过。」
潘耀强在福州出生,两岁到香港,在香港喇沙书院读到中四,15岁时随父母移民来美,住在纽约华埠显利街(Henry street),在华埠度过青少年时代。
由 于出身寒门,父亲是海员,母亲是衣厂女工,他十多岁就在华埠银宫、合利、合群等餐馆打工,做过洗碗、企台,也在「洗笼」(洗衣店)做过两年吸衣工,他形容 自己从最低做到最高,能上能下,对他现在回归华埠非常有帮助,因为他对「唐人街的阿婆阿嬷」有亲切感,不像许多年轻的专业人士与她们打交道时,嫌她们「罗 嗦」、「麻烦」。
潘耀强高中是在纽约天主教的Xavier中学度过,该校校训是「为别人活著(Men for Others),他以此为座右铭。他说:「很多唐人不懂英文,我父母一直生活在华埠,我希望尽我所能,帮助那些像我父母一样在华埠生活的侨胞。」
潘 耀强父母那时的美国梦,是希望儿子将来可以开一间餐馆,根本没有想到他会成为一位名医。他那时一边读书,一边打工,非常辛苦疲劳。但他清醒意识到,他没有 傲人的家庭背景,也没有父荫可依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想改变家庭贫穷的面貌,只有努力读书才有出路。从父母身上,他看到未来的奋斗目标, 「我不想将来像父母那么老时,仍要辛苦工作,我要在年轻时多吃点苦,改变以后的生活环境」。
凭著坚强的意志,他在布碌仑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毕业。父母觉得家里出了个大学生,已经很满足,希望他找一份好工作帮补家计。他是个听话孝顺的儿子,也就准备放弃继续读研究所。
就在离校前夕,校务主任找他谈话,问他有什么打算?他表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老迈,不打算继续读书了。校务主任说他聪明好学,学业成绩优异,若不继续深造太可惜了,若经济困难,可以申请奖学金或学生贷款。
校务主任一番说话,宛如指路明灯改变了潘耀强的下半生。他豁然开朗,马上回家征询母亲意见。母亲说如果他能想办法解决学费问题,并不反对他继续念书。
喜 欢挑战性的潘耀强问校务主任哪里间学校最难申请?校务主任说医学院是最多学生竞争的,他就去报考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结果考了很高分,获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录取。由于他是读理工出身,医学院很多基础知识都要死记硬背。刚开始不习惯,头两年念得很辛苦,加上还要 打工,身心俱疲,但他以过人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度过难关,到后来渐入佳境,「一路爬上去,拿了很多奖学金」,成功获得心脏、内科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心脏 协会」提供奖学金,做了五年研究。
期间,他主持研究发明一种名为Rapamycin的药物,用于抑制打通心脏血管闭塞支架细胞的生长,至今仍在业界使用。他的医学研究论文,多次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自然」杂志以及多个专业刊物上,并多次应邀发表学术演讲。美国主流媒体称他为「明日之星」。
回 顾青少年时代那段艰苦的工读生涯,他觉得培养了自己刻苦耐劳的精神。在实验室做研究的日子,有时连续工作十多二十小时,累得几乎趴在地上,但每当想起在中 餐馆洗碗、在洗笼做吸衣工的日子,他就会安慰自己,好日子就在前头,再苦再累也不及在餐馆洗碗累,现在这点苦只是「湿湿碎」(广东方言,意为「小儿科)。
他 说,毕业后一年,他就全部还清学生贷款。总结他的人生经验,他说世事很难十全十美,但遇到机会要把握和善用,才能达到最好效果。人在年轻时吃点苦不要紧, 古往今来,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出身低贱,经过奋发图强终成大器。人在逆境时不要放弃希望,只要目标坚定,努力进取,果实是甜美的。
潘耀强 连获「最佳医师」
由 2004至2010年,潘耀强连续七年被权威刊物「纽约」杂志评为大纽约地区「最佳医师」(New York Magazine’s Best Doctors)之一。(参考网站www.cast leconnolly.com/doctors/full.cfm?source=ny metro&doctorID=81CC022520)。由于荣登「群英榜」,他的许多外族裔病人都是由此按图索骥而来。
作为CMR-CCT成像领域的权威专家,潘耀强是少数有资格核发证书给其它医师的专家,世界各地经常有医师到纽约接受他的培训和认证。他对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以及核磁共振等检查和诊疗,也都相当专业。
潘 耀强本来有很多机会应聘到外州发展,由于父母不愿离开生活多年的华埠,他只好遵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留在纽约工作。不过,他强调,不一定要去最好 的地方,但要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有段时间,他一心想成名成家,建功立业,不断发表研究论文。与此同时,他觉得应将对疾病的研究防治置于个人名利之前,将医 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放在首位,所以他在毕业后没有急著自行开业赚钱,而是花了前后12年的时间潜心钻研,提高医术。
由于潜心研 究,他擅于治疗一种称为「肺高血压」的「怪病」。在华埠诊所,他发现有些福州籍病人也患上这种「怪病」。此病特征是普遍呼吸不正常,容易疲劳,做运动容易 发生危险。有些医生缺乏经验,认为一些心脏病患者过于肥胖,而叫病人「减肥」,反而容易因运动而令肺血管变硬,血积在肺内易生危险。
相 对于许多福州二代选择离开华埠,潘耀强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自己是「华埠之子」,当初他选择在医学界发展,曾决心要做得比主流社会的医师还要出色、出名, 现在这些目标都已达到,没有什么要和谁比的了,回归华人社区,是他的宿愿。他是福州二代,且曾在香港生活,这些独特的背景,令他掌握国语、广东话、福州话 和英文四种语言,为他在华埠的行医生涯提供便利。他说,有些福州乡亲不知道他也是福州二代,在看病过程中,一句福州话,往往无形中拉近他与病人的距离。
目 前,教学、培训、演讲、研究、门诊,构成潘耀强紧张生活的五个部分。他秉承「医者父母心」的想法,在每看一个病人之前,总要详细了解他的所有病历。他强 调,他在石溪大学医学院引进的320剖面断层扫描仪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其应用的CCT快速无侵入检测,可在1秒之内完成,患者在屏息之间,一 张清晰详细的心脏扫描图已经完成。
纽约敬源贸易公司负责人陈丽莲本来是潘耀强的病人,后来成了忘年交。她说:「我最欣赏潘医师的医德,他对病人无微不至,仔细认真负责,看起病来废寝忘食,不知疲倦。」
陈 丽莲说,潘耀强跻身美国主流社会,成为一代名医,但他没有架子,为人慈悲。她在他的诊所,曾经见到有些没有保险的华裔病人走进来询问病情,潘医师不但不会 不耐烦,还和颜悦色询问能帮什么忙。在美国,「时间就是金钱」,这不是一般医师能做到的,令她很感动。「潘医师是华人之光,也是我们华人社区重点保护的对 象!」她认真地说。
刘忠勇 重视职业道德
近年在纽约华埠开业的福州籍律师有增多趋势。家居长岛的福州二代刘忠勇(Jay Lau)律师,则选择在靠近长岛的皇后区法拉盛开业,专营各类商业地产餐馆买卖等。
现 年34岁的刘忠勇,1999年毕业于纽约大学(NYU),200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Benjamin N. Cardozo School of Law),持有新泽西州和纽约州律师执照。在正式开业前,先后任职加州和纽约多家银行、投资公司,负责贷款和房屋过户等业务 。由于自小在家讲中文,并且利用暑假专门去北京大学修读中文,令他掌握国语、广东话、福州话和英文四种语言,为他在华人社区执业提供方便。
刘 忠勇的父亲刘权行,早年是长岛中餐馆自助餐的龙头老大,很早就经营自助餐。刘忠勇从小就很懂事,念中学时,经常在餐馆帮忙。刘权行在1980年代房地产荣 景时,曾投资地产和建筑。因此他希望儿子做律师,可以帮忙家族事业。早在1988年开始,他就开始训练读中学的刘忠勇做「帮手」,每逢周末假日,刘忠勇都 帮忙父亲在中餐馆或建筑工地打工,上屋顶、搬砖头、通坑渠等。
也许是在美出生的关系,刘忠勇比较注重家庭生活和天伦之乐,有的律师楼一周七天营业,他只做五天,星期天全家上教堂。平时他尽量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有空就陪孩子,是亲友眼中的好父亲、好丈夫。
一般人都认为做律师要比做餐馆轻松,但对刘忠勇来说,他却认为「做餐馆可能比做律师容易,至少工作压力不会这么大。」他经常急客人所急,把客人委托的事情放在心上,凡事亲力亲力,绝不假手于人。
针对目前华人社区有些律师「转卖」案件的做法,他说:「别人是冲著我刘忠勇的名字上门来找我的,如果我将案子卖给别的律师做,不但辜负客人的信赖,也有骗人之嫌。」
他 说有些同行为了「抓住」客人,明知案子没有把握,罔顾职业道德,打包票说官司会赢。他举例,有位建筑商向他咨询,说他经手的一个地盘发生工业意外,一名刚 雇用的散工,上班第一天就摔伤,这名建筑商没有购买工伤意外保险,但他不甘心赔偿。刘忠勇实话实说,美国法律较为保护劳工,看来难免要赔钱。
对 方再去咨询另外一位律师,律师「拍心口」保证可以帮他打赢官司,不用为这次意外事件负责。一年过后,建筑商因其它房屋买卖回头找刘忠勇,说后悔没听他的 话,不但官司输了,赔了一万多元给受伤工人,还要付数千元律师费。此后,那位建筑商成了他的忠实客户,还经常帮他做「免费广告」,介绍他的朋友成为他的新 客户。
刘忠勇说,所有官司都没有百分之百赢的可能,他从不为了多做生意说违心话。「如果一位律师信誓旦旦保证官司会赢,对他的信任就要大打折扣」。
刘 忠勇育有三子一女,他在一个热闹和乐的大家庭长大,喜欢运动,跆拳道学到黑带;被选拔为学校篮球队,学生时代随球队出赛,赢过许多奖杯。他喜欢小孩。小时 候,家中堂兄弟、表兄弟众多,他常拾表哥穿过的旧衣服。在对婚姻充满憧憬的年代,他曾开玩笑说要「生一个篮球队」。他的太太也是美生华人,美丽贤惠,小俩 口协商的结果,最后生了四名子女,「以我们这一代『竹升』(指在海外出生的华人)来说,太太愿意为我生四个孩子,已很难得」。
刘忠勇外型高大英俊,有「靓仔律师」之称。他为人随和没有架子,他的雇员叫他的英文名字Jay。他手下几名雇员都在其它律师楼做过,有比较才有监别,都说刘律师太重视职业道德,不懂算计,「比较吃亏」。
刘 忠勇的主要业务是做地产卖买、房屋过契等。目前在华人社区中,除了移民事务,做离婚也是不错的业务。在福州乡亲中,为了身分离离合合很普遍,但他说自己是 虔诚基督徒,基于宗教信仰,不做离婚官司,不帮福州乡亲办理假结婚、假离婚。他坚持正派经营,不弄虚作假,「只赚该赚的钱」。在福州二代中,算是一股清 流。他说,少做几宗生意不要紧。「神在其它方面会荣耀我」。
由于口碑好,他的客人中不少是白人及其它族裔。他平时不登广告,客人多靠口碑得来。他认为看广告上门的客人,不大注重律师的服务质量和口碑,只顾打听收费,往往因为多一、两百元而挂电话,他也不大在乎这种客人的生意。
从 小跟父亲去教堂的刘忠勇,在一个「爱人如己」的环境长大。他的父亲刘权行,对美国为新移民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充满感恩。据刘权行了解,越来越多的福州二代 在哈佛大学等常春藤名校毕业。他说,经过在美多年奋斗,全家享受丰衣足食的生活。他希望新移民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旦有能力就要回馈美国社会,既享权 利,也尽义务。
他说,福州新移民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有些乡亲在经济上翻身后,马上「财大气粗」,他希望从教育入手,改善福州人一些不良形象。他经常捐款做善事,希望福州下一代也能感恩及回馈。
黄建群 心疼父母牺牲
化 学博士为了子女在美国接受更好教育,不惜放弃在中国的舒适生活,甘愿在纽约治安不靖的地区冒险送外卖,子女亦不负所望争气成材。 现任纽约皇后医院(NYHQ)妇科主治医师的黄建群,拥有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并具有史丹佛医学院妇科专科医师和康乃尔医学院副教授资格。皇后医院公共 关系负责人Cynthia Bacon强调,黄建群是皇后区首位达芬奇机器手微创手术专家,也是该院的优秀妇科医师,擅长妇科肿瘤手术。
身 为女医师,黄建群年纪轻轻,却非常热爱为病人做手术。她说在手术过程中,享受到满足感。她曾接受史丹佛医学院妇科微创手术严格的专业训练,发表多篇微创手 术研究论文。这种新的医疗技术,被用来治疗妇科常见的疑难病症,如卵巢囊肿切除、子宫肌瘤切除,子宫内膜异位、股盆腔沾粘等,优点是手术切口小、流血少、 复原快,大大减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为福州二代,黄建群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广东话。她说移民来美后,一直住在纽约华埠,无意中学会了广东话。
黄建群清楚记得,她是于1989年8月1日来美,当时刚念完小学四年级。父亲原任教福州大学,1987年来美留学,攻读分子化学博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任助产士的母亲来美陪读,由于大陆留学生大多没有家庭背景,经济拮据,母亲一肩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到华埠衣厂工作。
黄 建群说,父母原在大陆都有不错的职业,为了她和弟弟做出牺牲。因为在大陆竞争激烈,学习成绩好不一定就可以进入一流大学,有时还要送礼「走后门」。在美 国,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公平竞争入读名校。黄建群与弟弟都非常争气,先后考入纽约明星高中史岱文森(Stuyvesant High School),大学念的也是名校。
在黄建群小时候的记忆中,很少看到父母亲。因父亲在学校实验室通宵达旦做化学实验,不能 停下来,否则全功尽弃。母亲披星戴月工作,上班时间非常长,有时甚至从上午8时做到翌日凌晨1时。在她念初中最后一年,母亲由于长期车衣,劳累过度,腰椎 盘突出症转趋严重,咬咬牙决定自己开外卖餐馆,在史泰登岛一个治安不靖的地方,顶下一家外卖店,周末全家总动员。姐弟俩从华埠到史泰登岛外卖餐馆帮忙听电 话接外卖订单,功课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晚上就睡在餐馆里。周一大清早就要起床赶回学校上课。
黄建群在高中修了许多AP课程,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康乃尔大学,提早一年毕业。弟弟也很优秀,去年高中毕业后,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录取。
黄 建群至今想起仍然心痛父母的付出。父亲是位文质彬彬的化学博士,却经常外出送外卖,「不知被抢过多少次」。每当父亲接到订单送外卖时,她一颗心就会悬起 来,直到父亲平安归来才放下心头大石。父亲怕他们担心,每次被抢都轻描淡写,她常替父亲不值。「一个化学博士却要送外卖。」他们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 育,甘愿作出牺牲,这就是移民的代价。
她心疼父母为子女受苦受罪,决心好好学习,将来有能力回报父母的深恩,同时也为了自己有个美好的前途。
出类拔萃 非凡人物辈出
福州二代进入华尔街金融投资公司工作的不乏其人。在纽约曼哈坦一家犹太人金融投资公司做会计的张清,1987年12岁时移民来美,当时小学刚毕业,英文读写能力一窍不通,「只认得26个英文字母」。
张清父母在布碌仑治安不好的区域开设外卖中餐馆,也是经常被抢,她那时也像很多福州子女一样,一边做功课,一边帮忙接外卖订单。现在回想,在那种地方讨生活,真是不堪回首,「越想越恐怖」。后来父母觉得太危险了,1997年卖掉餐馆。
张 清小小年纪,就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否则就只能像父母这代人从事餐馆、衣厂等低下层的 工作。「我觉得父母工作那么辛苦,每天都超过12小时,都是为了我们下一代有更好的前途,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 果说一生中影响自己最重要的人,张清说母亲对她影响最大。「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女强人,能干肯吃苦,里里外外一把手,是我的学习榜样。」她的母亲在中国任职 会计,也许是遗传,张清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最初想读金融,后来考入纽约圣约翰大学攻读会计;姐姐在纽约首府奥伯尼读药剂。姐妹俩没有辜负父母期望,一个做 会计,一个是药剂师。张清并因此认识姐姐的同学、也是福州子弟的药剂师高杰夫,后来成了她的丈夫。
张清母亲在开外卖中餐馆之 前,也在衣厂工作过一段日子。她说母亲上班时间非常长,可以用「披星戴月」形容,经常闻鸡叫而起床,一直做到夜晚才回家。她看到一些年纪相仿的福州子弟, 有时行差踏错一步,命运截然不同,让她心生警惕,时常提醒自己引以为戒。她的二姨妈有三个子女,表姐、表弟相继考上哈佛大学,为她树立了一个很好的目标。
张 清丈夫高杰夫1990年从福州长乐移民来美,父亲从事装修工作。高杰夫初中毕业才来美,虽然英文比较吃力,但由于数理化成绩好,高中毕业后在纽约州首府奥 伯尼一家大学读药剂,并顺利考取药剂师资格,曾在一家连锁店药房任职经理,此后先后在多间药房工作。他谦虚地说,像他这样的福州二代太普通了,他们认识不 少亲友和同辈人,都非常出类拔萃。
世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