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张澜澜的档次,与汤灿一比 (少儿不宜) [2014/08]
- 徐才厚情妇张澜澜(图) [2014/08]
- 赖昌星为什么想搞董文华?(18+) [2012/04]
- 彭丽媛并非一只死穴 [2017/07]
- 解密:谁出卖了张玉凤? [2014/09]
- 看女人玩弄男人生殖器有感 [2020/02]
- 中共高层已达成妥协:大阅兵游行十大疑点 [2019/10]
- 红二代聚会发泄对习近平不满 [2017/04]
- 肺科病房淫乱的难言之隐(18+) [2013/03]
- 与高官通奸的杀伤力 [2017/02]
- 中国大阅兵漂亮女兵最新集萃,先睹为快 [2015/08]
- 严重关注:上海市全体党员登记名册外泄 [2020/07]
- 请大家来辨认:她是谁的私生女? [2019/10]
- 耿爽出面收回对美国的肆意攻击 [2020/03]
- 国色天香:中央办公厅直接挑选“两会”女服务员(一) [2021/03]
- 中国官方缘何不为毛泽东“私生子”平反? [2013/04]
- 红军到处强奸妇女是真是假? [2016/09]
- 祖国有难不捐款,你能算是中国人?! [2020/01]
- 南海开战一周后的中国局势 [2016/08]
- 为韩正同志,我再赌一把! [2015/01]
- 最新发布:就上海踩踏事件答记者问 [2015/01]
- 离开主席教导我成不了游泳好手 [2015/07]
- 华人在哪里都不心齐,为什么? [2016/01]
- 一个专门打着名人旗号的写手 [2015/04]
- 上海是重灾区 [2012/10]
- 得天下者是因为得民心? [2014/11]
- 维护毛泽东思想的五种手法 [2012/10]
- 大妈舞与体貌特征(附图) [2016/12]
- 红歌响彻国会山,她的希望? [2015/01]
- 抗美援朝,何必纠结? [2016/09]
社会主义境外宣传的七个技巧(原创)
(注:本文所举实例,均引自博客的某一组系列文章)
一,回避政治观点及交锋
二,以文章结尾为导向性启示
三,标题逆反手法
四,虚设地名
五,将有限的爱融合为无限的情感
六,强调道德和精神层面
七,教人学会看形势
一,回避政治观点及交锋
自“文革”结束,有关“革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把红旗插遍全球”之类的宣传没人要听,对外文化宣传因势利导,随即转变为:不谈政治观点,不强调意识形态,不展开直接交锋的“三不”方针,尽量不再让海外华人对中国社会产生反感情绪,于是以旅游、衣食住行为主题的、祖国各地见闻之类的文章大量涌现。
比如,发表在互联网上的一些类似的博客文章,甚至当读者指出其间的宣传用意,作者也尽量回避争执,顶多通知马甲出手,把“文革大批判作风,比共产党还共产党”等帽子,扔回至读者身上。
二,以文章结尾为导向性启示
谈吃喝玩乐的文章并不等于红色宣传,可只要是狐狸,其尾巴正是在文章的结束,皆为观点性小结;竭力输出国家社会主义,总是要露一露的,比如:“每隔几年都会回国看看。每一次回去,中国在各方面的巨变和进步都让我惊喜和赞叹。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好”。那一组系列文章的每篇结尾,皆如此。
三,标题逆反手法
标题在宣传中尤其重要,目的是引人注意;作者抓住读者在某些语词强烈对比下的第一反应,故意把标题上的话反过来说,尽量吸引眼球,以达到让人看进去的目的。
比如,歌颂祖国到处都在胜利前进的系列文章,标题却是“回国腐败”,然后按各题材的内容,加上副标题,无论高楼高铁还是市场供销两旺等等,其内容哪里有腐败?只有腐败的对立面——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它们都可以作为事实,彻底粉碎反动分子鼓吹的所谓“崩溃论”、“衰退论”、“国不将国论”。
四,虚设地名
这里所说的并非是文学性的虚设,而是一种策略性躲避,其必要性在于避免是非争执。比如“回国腐败”的文章,凡涉及大小城镇,都是用字母代号,作者说:“我总想起我在A市和B县的种种场景”。正因为作者的目的是要全方位地显示中国的强大和繁荣,所以用虚设的城镇来躲避评论者的社会性质疑,否则作者本人将卷入对某个城镇的优劣讨论,GDP讨论,地方债务讨论,生态环保讨论,恩格尔系数讨论,教育投资讨论,医保讨论,社保讨论,扫黄二奶讨论,等等,读者也难免问:在一党集权制国家,它哪个城市显示着社会主义优越性?
五,将有限的爱融合为无限的情感
统战是法宝,宣传有奥秘。这奥秘就是煽情,目的历来都是让我们想起自己亲人的时候,想起毛主席,想起共产党;在我们想起毛主席共产党的时候,想起自己的亲人。八十年代大喇叭对台广播,哭诉骨肉分离,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且不谈政治,一瞬间,无论共匪还是蒋匪,在亲情友情与昔日爱情的呼唤之下,令人厌恶的政治隔阂烟消云散。
“回国腐败”的作者,引证了人类种种的感情后,便上升至那种无限爱国深情:“我知道,中国、家乡、亲人、朋友,故国之情,养育之恩,血缘亲厚,友情浓醇,一切的一切,早已渗透我的生命。”
从概念上讲,“中国”不等于感情,作者却把它置于各类感情之首,一切的一切前面。那么,除了“家乡、亲人、朋友,故国之情,养育之恩,血缘亲厚,友情浓醇,一切的一切”之外,“中国”还能剩下什么?按作者喻示的,就只剩下党和政府了。
六,强调道德和精神层面
“社会主义”在马恩经典著作里,是一种经济形态;在毛泽东思想里,最终被邓小平发挥为,是要两手一起抓的“精神文明”。官方强调的社会主义“五讲四美三热爱”,其核心内容是爱党爱国。这事得先从“回国腐败”的作者做起,犹如江青式文艺战士——台上(演)英雄,台下(做)英雄;其作者“回国”心态被描述为心灵美,而祖国亲人个个给出的回报,更是让其立志报恩,而这一切正是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所致。境外势力不是说中国道德真空么,不是说经济上去了官员腐败了么?
请看,作者给出的评价:
“最近这些年,中国不仅在经济上飞跃,其实在人与人的相处关系上也有了些可喜的变化。”“每一次回去都能感觉到中国的进步,这种社会精神层面上的回归更是可不是说中国没有碰瓷事件没有欺骗诈骗,偶尔碰到为钱为利动点歪心思的人,也不必以此坏了对整个社会的好印象。”
七,教人学会看形势
毛泽东一辈子在教人看形势,这位指鹿为马的导师,想方设法用“九个手指和一个手指”的关系来比喻主流和支流,成绩和缺点,主要和次要;党的宣传部组织无数次教育会,讲用会,报告会,目的都是教人们领悟到:形势大好,不是小好,越来越好,永远好!哪怕是已经大片大片饿死人了(1960年),哪怕是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1976年),两报一刊每年“元旦社论”,始终让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认识到“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地前进!”
“回国腐败”的作者,在一番番文学描述后,总结道:“全国各地都有大把的好人好事,只在于各人以什么心态看待中国的主流而已。”“毕竟主流是好的,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能否善于发现真善美并弘扬她。 ”
不知读者有否同感,这位作者的文字比较粗糙,有些思路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也亏得借助七个宣传小技巧,不然写那种爱国赋,也真是够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