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秀“裸骑自行车”令人眼福大饱 [2013/08]
- 三月的樱花,一个人看 [2020/03]
- 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前戴上口罩去超市 [2020/03]
- 沐浴党恩红利 上海新景点时髦打卡 [2020/03]
- 趣话孩子要单独住出去了 [2019/11]
- 老爸感恩深度宅美食,上海今起也封闭 [2020/02]
- 情人节的爱国网购 要情商更要智商 [2020/02]
- 雅加达红灯区的春宵不眠之夜 [2013/09]
- 昨天紧张的晚餐 只有一只便当 [2019/11]
- 沉沦不意外,韩国深夜秀夸张超日本 [2015/12]
- “公开邀请性骚扰”日本空姐来真格 [2014/03]
- 澳门豪秀香云纱,不敌武汉靓颖汉服艳 [2019/11]
- 韩国人气少奶奶 知道有假 还是迷人 [2019/10]
- 搶眼:男女混合裸体橄榄球赛 [2011/08]
- 冬至,去超市买点什么吃点什么 [2019/11]
- 主张啥也別“赤膊”! [2011/06]
- 我赴女体盛宴 [2012/03]
- 东京上野:樱花似倒海 人潮胜翻江 [2012/04]
- 她,悦目赏心,过目难忘 [2011/04]
- 17日下午去震心区的超市・・・ [2011/03]
- 来一碗蝦肉餛飩和生煎・・・ [2011/04]
- 中国道路停工,推土机拆除,印度如是报道 [2017/08]
- 日本8.8級強震 10米大海嘯・・・ [2011/03]
- 牛!国安部常务副部马建竟也被双规 [2015/01]
- 雷人!中华之“天价香烟” [2011/09]
- 論上海人、上海話可以緩行 [2010/12]
- 朗朗,你的音符有错 [2011/01]
- 上海文联的小阿姐 [2015/12]
- 中国,请不要过度崇拜金牌 [2012/07]
- 反台独 不要反台湾的民主法治 [2017/01]
团报《中国青年报》昨天星期三(5日)在头版发表署名文章,罕见地批评《环球时报》拿“爱国”当生意做。
文章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到访中国之日,有报纸社评直接称她是“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
《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纸,不清楚刊登这篇文章有何背景,但是针对《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提出批评实属罕见。
文章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到访中国之日,有报纸社评直接称她是“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
《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纸,不清楚刊登这篇文章有何背景,但是针对《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提出批评实属罕见。
《环球时报》在4日晚刊发了题为《希拉里,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一文。
《中国青年报》不点名批评《环球时报》狭隘:为了自家那点儿零售量,拿“爱国”当媒体生意做。
这篇文章署名徐百柯,题目是《媒体别拿“爱国”当生意做》。
文章称,希拉里曾表示:“南太平洋足够辽阔,可以容下美国和中国共存”,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美前接受《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时说过的话: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的核心内容的高度一致性,这说明中美两国的决策层在达成根本共识方面有了新的推进。然而遗憾的是,当中美双方决策层已经开始以这样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进行沟通时,某些“建言者”却还停留在陈旧的语境中。
在评论《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一文时,《中国青年报》说,作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外交风格与我们有冲撞,某些言论“愣”,甚至拙劣,这些都是事实,中国人可以不喜欢她。但中美决策层是否就“互疑”了呢?在问题的核心层面,国内一些战略专家、评论者的种种意气之论,恐怕并不成立。进而,成天把“霸权、主宰、圈套、野心”挂在嘴边,难道就不是在强化互疑吗?什么叫“互”,一个巴掌拍不响,单方面的极端也难成气候。
《中国青年报》不点名批评《环球时报》狭隘:为了自家那点儿零售量,拿“爱国”当媒体生意做。
这篇文章署名徐百柯,题目是《媒体别拿“爱国”当生意做》。
文章称,希拉里曾表示:“南太平洋足够辽阔,可以容下美国和中国共存”,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美前接受《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时说过的话: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的核心内容的高度一致性,这说明中美两国的决策层在达成根本共识方面有了新的推进。然而遗憾的是,当中美双方决策层已经开始以这样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进行沟通时,某些“建言者”却还停留在陈旧的语境中。
在评论《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一文时,《中国青年报》说,作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外交风格与我们有冲撞,某些言论“愣”,甚至拙劣,这些都是事实,中国人可以不喜欢她。但中美决策层是否就“互疑”了呢?在问题的核心层面,国内一些战略专家、评论者的种种意气之论,恐怕并不成立。进而,成天把“霸权、主宰、圈套、野心”挂在嘴边,难道就不是在强化互疑吗?什么叫“互”,一个巴掌拍不响,单方面的极端也难成气候。
《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还提到“中国学者致希拉里公开信:君子不成人之恶”。公开信也是刊登在环球网上的。
《中国青年报》指责这篇文章的言说方式,依旧属于以斗争性词汇进行描述、气势汹汹地给予谴责这样的“革命语态”,其背后的对抗性心态显而易见。
《中国青年报》指责这篇文章的言说方式,依旧属于以斗争性词汇进行描述、气势汹汹地给予谴责这样的“革命语态”,其背后的对抗性心态显而易见。
该报还说,解析那些逞勇斗狠的话语,其背后逻辑,一是旧思维,二是新市场。旧思维根深蒂固,摒弃不易,但开放社会与开放心态乃是趋势,理性的回归大可以指望。更值得警惕的是另一种狭隘:为了自家那点儿零售量或收视率,拿“爱国”当媒体生意做。近年来媒体市场的一个新动向是,先放狠话挑动公众情绪,以此“培育”市场,再接连放狠话,来迎合这种被裹挟的情绪,收获市场大卖。
《中国青年报》最后说,“不管是报纸版面上,还是电视播出时段里,在公共舆论场中渲染对抗乃至战争情绪的,要么是臆想的受虐狂,要么就是利用商业民族主义来消费爱国。前者可悲,后者可恶。”
徐百柯敲得好,我特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