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严歌苓的‘寄居者’ 刊于2010926 世界日报

作者:文取心  于 2010-9-27 08:1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13评论

方寸之间

——读严歌苓的‘寄居者’

 

 

 

上海的故事天注定是要被女人来写的,七十年前有张爱玲,三十年前有王安忆,后客堂上亭子间里的悲喜,灶头间里八仙桌上的丰俭,梳妆盒里的人生上上落落,绣花旗袍与双排扣列宁装的风情,横爱司头到齐耳短发的流行,一桩一桩被这两个女人边角料般地剪裁,勾心戳肺的铺排陈列,绣花针脚一样的描述,直看得来女人落泪男人叹息——原来螺丝壳里的道场是如此这般地做出来的。

上海,男人一般很少写得好的。由他们的视角看来,上海过于纤巧琐碎,过于犬儒油滑,过于形而下,过于黄梅天。凡中国男人都是志在庙堂的,哪能钻进婆婆妈妈的瓶瓶罐罐之间去?所以鲁迅忙于横眉,徐志摩忙于风花雪月,巴金茅盾都是一锤子买卖,混出头来就从此歇搁了。再后来愈加不对了,上海堕落到只出拍马屁的文人,张春桥姚文元都是三四十年代的小赤佬混上去的,到了这个地步,人家如果说上海男人是‘六朝无文’,想想也不为过。

一个张爱琳桃红,一个王安忆柳绿,既然‘蔷薇蔷薇处处开’也唱过了,‘雄赳赳,气昂昂’也吼过了,本来我们以为上海的故事也到此为止了,就像咦咦呀呀的沪剧,虽然精致,虽然独特,但是天生局限,难有发展。酒酿圆子当茶果子吃吃是没问题的,以上海做背景写大场面?算了,还是养养精神吧。

我一直是如此作想的,直到一记惊堂木拍响。

这记惊堂木是严歌苓的新作‘寄居者’。

 

严歌苓是个在地域上极其难以定位的作家,她生于上海,长于四川,又常年居住北京,出国之后在芝加哥和旧金山求学工作生活,近年来又随了先生出使欧洲亚洲非洲。她谙熟各地方言人情,再从她书中人物口里活脱脱地说出来,南腔北调各有所妙,东北侉子京油子河南骡子广东佬倌四川瓜娃子都浑然一体,活色生香。但我不记得她曾经写过上海故事。

嗨,严歌苓永远会使人惊奇不已。

故事是在四十年代日据时期的上海展开,那是沪上历史上最为斑斓的一页,占领军,政客,投机者,冒险家,志士,地下党,难民各色人等都在这个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上场,有奢靡有凄婉有醉生梦死有柔肠百转。但有一样逃不过,惊棘年代中危机感像张大网般地罩在每个人的头上,网眼里一个个脑袋探出来,四处张望着寻出路,人性就在此时此刻毕露无遗,聪敏的愚笨的计算的木然的热血沸腾的冷酷无情的,淋漓流淌,就如一只痛苦的柠檬被榨汁器挤出汁液来似的。

那时上海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犹太难民,被希特勒从欧洲赶出来,像丧家犬似的走投无路,也只有上海,在自顾不暇之际,还肯收留他们。犹太人是个漂流的民族,一千八百年前从耶路撒冷被逐出,始终在各个民族耐心的缝隙中讨生活。我们在‘寄居者’中读到;在难民营大通铺上,在施粥所的长队里,在面粉口袋改成的衣服下,在一间间小得如麻雀五脏似的店铺里,再到危难之夜上演的戏剧中,生命以不可思议的顽强,挣扎着活下去。同样地,随着历史的前行,我们也见到被摧残的生命在牛棚里,在五七干校,在学习班,在劳改队里挣扎求生。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施虐者与受难者,昨天是他们,今天就轮到我们,后天又不知是谁。

在这一切纷杂之上是寥若晨星的悲悯,在严歌苓的作品中永远不缺少这种人性的光辉,你不能救出整个受难的群体,那么,能救一个是一个。

拯救,像革命一样,从来不是那么容易,这个词包含了冒险犯难,包含了流血牺牲,也包含了感情错位。女主人公‘妹妹’心心念念地要拯救她的情人彼得跳出苦海,实施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掉包计,一切显得那么荒谬,但一切又显得那么别无它法。魔法师严歌苓善于把特殊的情况写得丝丝入扣,一步一个脚印,读者不由自主地随了她的节奏在锋利的刀刃上跳伦巴走狐步,风吹草动宛如身受,鲜血淋漓却隔世恍然。

有个细节,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节,震撼力却无可比拟;书中女主人公在小时候看人杀鱼,鱼贩掏出鱼的心脏,搁在死鱼身边,那颗心脏却顽强地一直跳动着。

‘搏动出鱼在水中的活泼自在,它不知道自己没有必要再跳了,它失去了鱼美丽身躯为它遮体保护,在一双双眼睛的瞪视下,赤裸裸地跳动,是可悲的。可它跳得非常奋力,就在它死去的躯体边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地跳,没有任何停歇的迹象······’

‘世上总有一些生命像这颗小小的心脏这样不甘心,它要给你看看,你剥掉它所有的掩体和保护它还要跳动,它面对粉碎性的伤害,傻乎乎地跳,傻乎乎地给你看它的生命力。它是最脆弱,又最是顽强,这样不设防,坦荡荡的渺小生命。’

不能说得更清楚了,所谓的生命意义,赤裸裸地显示在血色之间。

作者笔力千钧,我佛慈心悲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寄居者’,如草芥般地寄居在遑遑天地之间,历史洪流今天把我们带到东,明天又把我们卷到西。在米烂陈仓到饥寒交迫,在灾难降临与鸿运当头,之间的距离并不很远,在这一呼一吸之际,最容易丢失的就是‘悲悯’。生与死,救与赎,往往就在一念之差。也许我们并不自知,但这个世界上没什么是可以不被知的,老天在看,作家在记录,叙述,演释,一切无所遁形,包括我们这个时代。

哦,上海,丝绸般的上海,织锦缎般的上海,五色斑斓的上海,你可以奢靡,你可以虚荣,你可以玩世,你甚至可以懦弱,都没关系。但你的方寸之地必要有那一腔热血,像那条杀在砧板上的鱼那样。你的方寸之地必要有那么一点悲悯,像严歌苓笔尖下流露出来那样,否则真是行尸走肉了。

 

上海,看不透的上海,永远有她的故事,老天每隔一段时间会挑个女人出来,娓娓地讲述······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1 回复 8288 2010-9-27 08:40
2 回复 8288 2010-9-27 08:43

严歌苓,旅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90年代后曾以《少女小渔》、《女房东》、《人寰》等中、长篇小说获一系列文学大奖
严歌苓生于上海,在安徽马鞍山长大。父亲和爷爷是作家,母亲是演员。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下,从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前半生戎马中国,后半生寄居海外,跟随外交官丈夫游历各个国家。   12岁,严歌苓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舞蹈演员,在祖国大江南北奔波巡演。20岁时,严歌苓在对越  严歌苓
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战地记者。那些伤员对生命的渴望,深深震撼了她。从此,她成了各种反战活动的积极分子。从前线医院回来后,严歌苓含泪写下一些诗歌、短篇小说,并开始在军区报纸上发表文章。1978年发表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1980年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心弦》以生动流畅的语言,感情描写细腻准确,耐人寻味,获得各界好评。仅仅只有二十余岁的严歌苓开始在文坛崛起。自1983年起,严歌苓从成都军区文工团调到铁道兵政治部创作组任创作员。   继《心弦》之后,严歌苓相继创作了《残缺的月亮》、《七个战士和一个零》、《大沙漠如雪》、《父与女》、《无冕女王》等大量的电影文学剧本,这些剧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未能摄成影片,但从中不难看出严歌苓超人的艺术才华。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严歌苓,常常把目光投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描写气势弘大的战争场面的同时,又能加入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除电影文学创作外,严歌苓还创作了大量小说。自1981年至1986年,她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葱》、《腊姐》、《血缘》、《歌神和她的十二个月》、《芝麻官与芝麻事》,中篇小说《你跟我来,我给你水》,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等,多次在国内获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后,严歌苓进入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与莫言、余华、迟子健同学。1988年由严歌苓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避难》再次被搬上银幕,严歌苓又一次把独特的艺术视角投入战争,通过几个女性的遭遇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博得影坛内外的一致好评。同年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访美,进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就读,获艺术硕士学位,并获写作最高MFA学位,成为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百年建校首位华人校友。由她编剧的电视剧《新大陆》是反映留学生生活的成功之作。   为了把戏剧冲突较强的故事写得贴切,她选择多接触与故事中人物类似的人,走访各地采访,搜集资料。此后的十多年,她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穗子物语》、《天浴》、《扶桑》、《人寰》、《少女小渔》、《女房东》、《无非男女》、《第九个寡妇》、《白蛇》、《小姨多鹤》、散文集《波希米亚楼》等几乎每部都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的作品,并多次在国内外高校和文学研讨会上演讲。其中《波希米亚楼》收录了多篇演讲稿,文学评论,电影评论等。   2009年,严歌苓再次创新笔触,出版了关于二战期间的上海与犹太族人的故事《寄居者》,并担任电影《梅兰芳》编剧,中文版讽刺小说《赴宴者》引进出版。   长篇小说《补玉山居》、《老师好美》等也即将出版。
2 回复 lin0219 2010-9-27 09:17
说得真好,我都感觉有点飘飘然。不过如果你也是上海人的话?我们就要说上海的男人也会写些精彩的文章。
1 回复 fanlaifuqu 2010-9-27 09:26
lin0219: 说得真好,我都感觉有点飘飘然。不过如果你也是上海人的话?我们就要说上海的男人也会写些精彩的文章。
他怎么能不是上海男人呢!
1 回复 浪花朵朵 2010-9-27 10:13
我很喜欢严歌苓的书,不知哪里能买得到这本书?
1 回复 xinsheng 2010-9-27 10:37
最近刚看她的《小姨多鹤》,感觉她的描写很细腻。
2 回复 yulinw 2010-9-27 14:47
文兄就写得好啊~~
1 回复 8288 2010-9-27 15:18
浪花朵朵: 我很喜欢严歌苓的书,不知哪里能买得到这本书?
http://www.guyizhou.cn/article/6916.htm
2 回复 九畹 2010-9-28 07:45
8288:
严歌苓,旅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谢谢介绍
1 回复 浪花朵朵 2010-9-29 10:50
谢谢。
1 回复 九畹 2010-9-29 12:03
上周末应邀参加我先生的一位犹太朋友家的节日party,这位朋友的母亲90年前出生在上海。当得知我是中国人,这位90多岁的犹太老人拉着我的手不松手,不停地回忆着,不停地对我说上海人对他们怎样好,没有歧视,她特别喜欢上海,听的我好感动。
1 回复 方方头 2010-10-2 01:43
我们都是寄居者
1 回复 深秋的云 2010-10-5 09:08
she is one of my favorites. i read one of her english books last year but i didn't enjoy it as much as i did with her books in chinese. she wrote very well, but not the same. mother tongue is always mother tongue.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16: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