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医几度秋凉》---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

作者:祝君平安  于 2013-3-26 02:1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中西医学|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12评论

《问中医几度秋凉》---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

中医古籍书读起来还是有点费劲,所以最近同时看了几本简单易读的有关中医的书,如《中国古代的医生》(作者罗大伦)、《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及《问中医几度秋凉》(作者 艾宁)。读后觉得自己以前对中医的认识太过肤浅(此生看中医不超过10次),和大多数不懂中医学的人一样,自己评说中医就象一个上小学的孩子评说高等数学,不自觉地把小学的标准当成真理、是科学是唯一检验标准,很好笑。故从今后,本人除了写学习及思考心得,不再与任何人争论中医的好坏。传统中医学若不没有揭示大自然与人体的真正关系,消失就消失吧,没什么可惜的。若传统中医揭示了人体和大自然的关系,它就不会真正消失,即使全世界都反对它,在所有国家都禁止了它,即使现在没有人会相信它,那么它发现的治疗人体疾病的原理仍在起作用,到将来还会有人再发现它,再学习如何利用它来造福人类。


《问中医几度秋凉》从回忆母亲中医治病开始,一路写来,有中医的神奇、有中医的道理、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有人生的智慧、有豁达的胸襟、有现代人常常忽略的东西、有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下文摘自《问中医几度秋凉》17-18节

女儿在中医药大学读到大二时,便在家乡拜师。她的师傅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妙手回春治肾病的中医。人家本是坚决不收徒的,也很有个性,可女儿更有个性,为了能学到真本事,她说她可以像旧社会学徒那样勤勉。电话一响,师傅还没反应过来,女儿就已把话筒按到师傅的耳朵上了。这样的徒弟任谁也难以拒绝。再说,哪位名中医不想把自己的医术传下去呢?只是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上多不肯谦虚,不肯尊敬师傅。女儿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一辈子尊敬自己的老师。
 
  女儿的师傅就是师传的,医术很高,慕名来求医的还有邻近几个省的,但他没有文凭。女儿说,每当上级领导来视察,询问他的学历,便弄得他有些尴尬。女儿一开始还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开经方而要开大药方,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医院的效益。有真本事,然而没有高学历,使他举步维艰。他必须通过自考取得文凭。每天一上午就要看五十多号病人,休息时间还要准备课业,要学必须备考的英语。虽然他是医生,可他身体很虚弱,他没有休息时间。
 

女儿的师傅诊脉很有意思,他给人摸脉,把在一旁看的我给逗乐了。他对病人说:“你有胆囊炎、肾结石、子宫肌瘤、高血压……”病人不信,他就开检验单,让病人查。全都一一验证。
 
  真没想到,中医会这般发展。是呀,作为考官,如今许多病人来看中医时不是心怀答案,而是手拿标准答案———西医的检验单。对此,我并不为中医叫屈,因为中医在历史上一直是在不断检验下生存和发展的。
 
  女儿的师傅也用西医精确的量化指标时时与脉象、药量、药性做衡量对比,这使他比以往的中医人与西医有更多的结合点,对中医的诊脉、开药时时加以修正。
 
  中医就是在不断的校对、验证、修正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又信西医又信中医在老百姓身上是一点不矛盾,中国人既上西医院检查,又找中医诊脉的局面看似有病乱投医,其实并不盲目。大量的西医检验单为中医的诊断提供了参数,对这些检验单的二次利用是不是提高效率?是不是有利于中西医结合?
 
  中医的整体思维就是把所有能考虑进去的因素全部加以考虑,当然也包括西医手段。
 
  一位香港中医治疗肝腹水,他知道按中医的理论该用泻法,但中医书上又不让对危重病人用泻法,因为泻伤津,病人受不了。这位中医大胆采用泻法,一泻再泻,将一个个病人治好了。他说,我不怕伤津,我给病人挂吊瓶、输液、补血,解决了古代中医解决不了的伤津难题。
 
  西医用放、化疗治癌症,病人受不了放、化疗的副作用,中医给予辅助性治疗,使病人能够完成西医的疗程。
 
  母亲有时面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补不得、泻不得的病症时,她的心情是比较矛盾的。这样的病着实说不破不立,或使其归实,或归虚,然后再重新调整。但这种治法在现代往往不被理解和接受。小时看母亲给病人开过药后,有时告诉病人,这付药下去后,病情会加重。我对此感到不理解,谁肯让自己的病情加重,医生怎么要把病人治重呢?母亲也有这一顾虑,所以,有时她会动员病人到西医那里去治一下,借西医之手为难解之病打开一个缺口,等病人回来后,母亲再一展身手,力挽狂澜,把病人治好。
 
  当有的病形成痼疾,造成五行失衡、偏枯,非一般药能解时,西医的干预正如大毒,改变一下五行胶滞的状态,给中医一个再创平衡的机会,这又有何不可呢?
 
  母亲研究西药,她还把西药弄来尝,像李时珍一样,根据西药使用后病人的反应来分寒热五味。比如,她认为青霉素性寒,表证的用上往往就变成里证,虽然把炎症消了,但阳气受抑制,对已接受西医治疗的病人,她总是把西医的治疗也纳入总体思考。我亲眼见母亲将中药与西药配伍着服用。
 
  我们这里有一个长于治小儿病症的中医,他看西医诊所挣大钱而眼红,便开了一家西医门诊。让我觉得可乐的是,同样是西药,他用的效果就比一般西医效果好,到他这来的患者特别多。先前我还为他转型成了西医而遗憾,后来看到他治病的立体打法,算得上是中式思维结合西式武器。
 
  女儿的一个同学,跟一个很有名气的中医实习。他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医还十分擅长用西药,其治疗效果要高出一般的西医,也就是说,做一名西医他也是高水平的,可他仍立足于中医。
 
  与西医要攻陷中医相反,中医从不排斥其他医疗手段,中医不具有战斗状态,只是容纳、吸收和包涵。
 
  女儿认为,西医的发展对中医是个促进,一个没有对手的武士是难以保持活力的。我也感觉到中医在女儿这产生了变化。女儿诊脉直接说西医的病名,说出西医的检测指标来。这又是女儿在西医院学习的成绩。在西医院,她借查脉搏而诊脉,她借写病历而分析各种指标和数据,而这些分析又被她融进中医中,这使她与病人交流时更方便、快捷。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在于人的大脑可能还不适应东西方思维的切换。
 
  有人说中国传统思维是僵化思维应该铲除。我觉得铲除中式思维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人的大脑具有的思维方式,只能压制一时,不可能铲除。如真能铲除,对大脑来说也是损失。我认为中西医之争与其说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不如说是对人类大脑进化的一次挑战,从猿到人,人的大脑进行了好几次类似这样的进化。中西医真是水火不相容吗?意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真就不能统一吗?人的大脑发展到了极限了吗?
 
  我想,用中国思维思考以上问题,考虑如何达到水火相济,达到中西方文化的和谐,推进人类的大脑进化,比铲除一个保留另一个要明智得多,因为中国思维理解的冲克关系不是绝对的斗争和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有如火对金的锻造,金对木的制造。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很可能将我们“冲”起,给我们创造一个建立大文化的契机。在新的大文化中,中西医的结合将得以实现。

 
  女儿也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医生,西医临床是必须拿得起来的。我说,你不能当一个病人需要你抢救时,你说你是中医,无法给予紧急处置。你也不能因为离开医院和医院的设备就无法对病人进行救治。更不能以这是两种思维为借口拒绝对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我说,中西医结合百余年的失败之路并不说明此路不通,中国文化能不能杀出一条生路来,我把希望寄托在中医这里了。医生这个概念在今天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3

支持
9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6 回复 小皮狗 2013-3-26 03:13
LZ对中医西医并存来说,真是一个很好的理解。
听朋友说您还有一篇关于日本汉方医学的好文,前几天太忙,错过了,有时间好好拜读。
4 回复 HappyUSANA 2013-3-26 10:29
“与西医要攻陷中医相反,中医从不排斥其他医疗手段,中医不具有战斗状态,只是容纳、吸收和包涵

现在中医正在渗透到西医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尽管进程慢,而且中医水平参次不齐。
4 回复 sujie_alex 2013-3-27 04:17
给我治神经性皮炎的中医也是类似的态度,他是家传的中医,大学学的是西医,对发病机理的解释中西并重,用药是根据传统的验方定主药,根据我的身体情况调整辅药的量,每周根据身体的反应再调整方子,效果还不错。
3 回复 mayimayi 2013-3-27 07:38
中西医结合--- 好!--good
4 回复 祝君平安 2013-4-1 02:48
小皮狗: LZ对中医西医并存来说,真是一个很好的理解。
听朋友说您还有一篇关于日本汉方医学的好文,前几天太忙,错过了,有时间好好拜读。 ...
不用急,知道你很忙,有空的时候看就可以了。反正只要汉语还存在,中医不会消亡的。   汉语的大量语言都跟中医的哲学思想相关的,如阳刚、阴柔、大动肝火、生气、发脾气、怒火攻心、阴阳两隔等等。
那些想消灭中医的人,首先要先消灭汉语才行。说实话,按照英语的语法标准,中文也是不科学的,也应该被取缔
5 回复 祝君平安 2013-4-1 02:52
HappyUSANA: “与西医要攻陷中医相反,中医从不排斥其他医疗手段,中医不具有战斗状态,只是容纳、吸收和包涵

现在中医正在渗透到西医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尽管进程慢,而且中 ...
应该说是学中医的移民为了生存才一点一点地让西方相信中医的价值。

今天早上我刚看到一则旧闻:
提到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不能不提到罗鼎辉的传奇故事。她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1983年在伦敦唐人街开设了一家中医诊所。1986年,一位在英国医院没有治愈的皮肤病患者求助罗鼎辉,服用几副中药之后,病情竟然奇迹般转好。
英国著名皮肤病专家戴维.阿瑟顿注意到了此事。他跟踪那些经过罗鼎辉治疗的病人,定期为其复查检验,证实确有疗效。阿瑟顿为此着文指出,在那些未被医院治愈、后向罗鼎辉求助的病人中,最终有70%的人痊愈。
这些故事经英国广播公司等主流媒体报道后,英国人在罗鼎辉的中医诊所前排起了长队,每天等候就诊的人最多时有七八十人,有时不得不动用警察前来维持秩序。
5 回复 祝君平安 2013-4-1 02:56
sujie_alex: 给我治神经性皮炎的中医也是类似的态度,他是家传的中医,大学学的是西医,对发病机理的解释中西并重,用药是根据传统的验方定主药,根据我的身体情况调整辅药的 ...
谢谢来访。中西医就是要这样结合,才能给病人带来更大的好处。根据我自己的健康体会,也觉得无论看西医还是中医,医生应该考虑病患自身的体质差异而用医或药。
3 回复 HappyUSANA 2013-4-1 07:22
祝君平安: 应该说是学中医的移民为了生存才一点一点地让西方相信中医的价值。

今天早上我刚看到一则旧闻:
提到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不能不提到罗鼎辉的传奇故事。她毕业 ...
谢谢提供事例。针灸能在美国多数州立法,要感谢香港的一位教授:
http://www.wybylw.com/medicine/tcm/acupuncture/201112/51792.html 
5 回复 祝君平安 2013-4-1 09:40
HappyUSANA: 谢谢提供事例。针灸能在美国多数州立法,要感谢香港的一位教授:
http://www.wybylw.com/medicine/tcm/acupuncture/201112/51792.html  ...
谢谢你提供的连接!我看了那个文章,感慨万千,我想把它编辑一下缩短一点当成博文会更好。

针灸因为不依赖中药,才会成为被西方最快接受的中医治疗方式,更因为有类似陆易公医师这样真正的中医大师,才使得针灸成功地走向世界。

可惜中药的来源现在还是依赖于中国,我至今没有听说过哪个在西方的中医大师可以研制开发当地的中药材,以供中医们使用。按照中医理论,一个地方的常见病往往会有相应的植物来治疗。比如毒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往往有治疗蛇毒的药材。

我也没有听说哪个综合性中医大师(非单科)象陆易公医师那样敢出来挑战西医,证明中医的实用效果。非常希望有中医高手勇敢地站出来向世界证明一下好的中医真正的治疗效果。
4 回复 HappyUSANA 2013-4-1 11:51
祝君平安: 谢谢你提供的连接!我看了那个文章,感慨万千,我想把它编辑一下缩短一点当成博文会更好。

针灸因为不依赖中药,才会成为被西方最快接受的中医治疗方式,更因为 ...
这里中医是很困难,实际上不能“开方”的。 你说得这是个大工程,不是10年20年能做的。
6 回复 祝君平安 2013-4-3 12:41
HappyUSANA: 这里中医是很困难,实际上不能“开方”的。 你说得这是个大工程,不是10年20年能做的。
是啊。可中医不能开方,治病的主要手段就差远了。要是有好中医能根据西方本地的植物状况做新的研究,才能让西方接受中药。

我曾经想过这方面的事,可惜我本人没有能力做,对中医学只知皮毛,也没有办法找到好中医可以学习。
6 回复 祝君平安 2013-4-3 12:47
mayimayi: 中西医结合--- 好!--good
管它中医西医,谁能更好地冶病就选谁,咱就是这么势利的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祝君平安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6 02: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