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观念

作者:huihutao  于 2019-2-14 12:0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子女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并且提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体现了在世纪之交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这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因此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落实的。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以当前既是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关键,也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仍处于比较典型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在相当的程度上仍受着应试教育的左右。应当看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领域内部是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的。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地对这些因素加以审视,以更新转变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观念及教学策略。本文拟就有关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谈谈素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实施。

一、历史教育的地位

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曾在新中国历次的历史教学大纲中都有高度的概括(更不要说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历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了)。但是在实际上,历史教育的地位问题是受到很多社会因素制约的,这些制约因素往往能“成功地”化解和削弱历史教育的地位。例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的统计,中国内地的大学中,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生在所有大学生中的比例为18%,这一比例不但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即使在亚洲的国家和地区中也仅列倒数第三(如这一比例在日本是57%,韩国是49%,香港是45%)(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1》,14014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由于这种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布局,加之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使得历史学科的教育受到功利性挤压,在实际上成了中学里的一门“小”学科,而不被学校领导和学生所重视,甚至即使将来要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学生,也容易把历史学习只作为一种为了升学的暂时选择。面对历史学科教育这种实际处境,如果我们除了叹息,就束手无策了,是无从谈起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

历史学科涉及的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过去人们常说,历史是指过去,即人类发展的过往历程;历史学科记载了过去发生的事实,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历史,就是学习过去的事实、过程和规律。这样的理解,并不能说是错了,但并不完全。所谓历史学,并不完全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简单的、客观的、直接的记录,因为任何记录都会带有主观的成分,而过去发生的事情只有被人们了解和认识才有意义。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乃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存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历史学科就其性质上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过去的阐释。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历史这一概念含有主观认识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9页,人民出版社,1979。)历史所展现的事实,无论是久远的还是晚近的,无论是辉煌的还是暗淡的,都需要进行主观上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正是这种历史的认识,才使得历史原本具有借鉴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历史学科也才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是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而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生存问题。如果我们把历史仅仅看作是过去的事情,把历史学科仅仅视为对过去的记载,那么就可能会降低历史教育的意义,使历史的教学不是贴近而是脱离社会与人生。这样一来,就极容易使历史教学滑入“应试”式的教学模式中,甚至使那些参与历史教学的人产生自我怀疑,因为教育者是在扮演一种“历史的”转述者、旁白者的角色,而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并逐渐产生识记陈年记录的烦恼,以及陷入学历史有什么用的困惑之中。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明确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应该是广域的,既涉及到世界观的问题,又涉及到人生观的问题,甚至是与对人自身的认识、人的生存价值的认识有关系。17世纪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生的眼目。”(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载《傅任敢教育译著选集》,280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历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于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掌握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即能够全面地、辩证地、客观地、历史地、发展地认识社会事物,认识他人和自我。我们还可以把历史学习当作是一种为提高人生质量的努力,是一种人生经验的体验和积蓄,从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认同,使其个性得以全面发展。举个例子说,英国在编制历史教学大纲时,曾提出学习历史对于学生成人后的工作及休闲都是十分珍贵的准备(注:[英]教育和科学部:《国家课程历史科工作组最终报告》,英文版,2页,伦敦,1990)。若说历史学习有利于今后的工作,这还不难理解,但说又有利于休闲生活,这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设想,在现代化的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和质量问题就日益显得重要了,除了工作、吃睡的质量,还有休闲时间中的生活质量问题。在多样化的休闲活动中,阅读书籍、观看影视、出处旅游、社会交流与交往等活动,都可能会接触到有关历史的信息,处于历史的体验之中。所以,学好历史就与生活的范围、乐趣、感受等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们真是生活在历史中,历史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对历史的认识和感受,并不仅是职业历史学家或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必需的,而且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都应具有的。如果我们把历史教学的意义与所有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更加全面的历史学习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而且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进而学会发展、学会生活,那么历史教学就一定应是素质教育中不能缺少、不能轻视、不可替代的有机成分。

二、历史课程的编制

课程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课程的设置、编排、类型、结构等问题,甚至会直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内容,以至制约着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学校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展开,这是必须要研讨的。所以,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注: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载《中国教育报》1997103。)。一般来说,目前在课程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课程类型比较单一,学科课程占的比重过大;二是课程内容比较沉重,知识含量过大;三是初、高中课程的衔接不够,层次不甚明晰;四是课程的整体编制具有密集性,使教学活动的余地受到限制,等等。我们都知道,片面强调知识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一大特征。而现实中的中学课程,在设置及执行上就是更适合于知识教学的。按照当代课程理论的划分,课程设计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以学科为中心,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三是以问题为中心(注:奥恩斯坦和亨金斯:《课程学:基础、原理及争论问题》,英文版,171页,新泽西,1988。)。而传统教育下的课程,是以第一种形式为主。随着教育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例如,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由于学科课程是由单一学科的内容组成,强调的是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因而就会造成以下的一些问题:1.以成人社会的学问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容易使教学内容相对艰深,相对忽视了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2.学科课程的组织越严谨,其排他性就可能越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就易被削弱;3.分科性的知识越是系统化,在教学中就越容易导致以知识教学为主,以至在教学时偏重书本知识的记忆与复述;4.由于学科性知识的整体构建,知识内容的繁多与密集使得学科课程课时紧张的问题十分突出;5.现代科学的发展特点之一是学科的分化、交*、渗透、综合,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而分科课程不大容易适应这种趋势。正因为如此,学校的学科(分科)课程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课程类型的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灵活化、层次化、综合化、平衡化、实用化、个性化、技术化、乡土化等特点,使得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类型并存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中。国外有学者把课程观的转变概括为:第一,从强调内容向强调过程的转变,过去的学科教学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具体地展开教学内容,现在则重视展开哪些方法和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第二,从恪守学科界域编制教学内容,向拆除学科界域,以学际性的观点改造课程的转变。第三,课程不是预先规定好教育目的的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教学媒体。第四,从以教科书为中心向多媒体组合成复合的教学媒体的转变。第五,教材不是由教师一手操办、提供的,它不过是多种媒体中的一种。第六,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第七,从强调累积知识向强调发展、创造知识的转变。第八,从突出严密组织的班级制向灵活的分班制的转变(注:钟启泉:《现代课程论》,31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我国的中学教学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是应该借鉴和吸取这些当代课程观念的。历史课程是一门传统的学科课程。在当代教育理论及课程理论的指引下,历史课程也面临着改革的趋势。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是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意健全心理尤其是情感的培养。这些都需要对以叙述历史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历史课程加以改造,特别是要更新设计历史课程的观念。这里,我们可以借英国的学校历史课程改革为例。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历史教学界对传统模式的中学历史课程进行了反思,掀起了改革历史课程的运动,从而创立了所谓的“新历史”课程。英国的学者对新、旧历史课程进行了比较,将二者的区别对照如下(注:谢米尔特:《13-16岁学生历史科评价研究》,英文版,25页,爱丁堡,1980。):附图{}英国的历史课程改革,有其自身的背景、目的、原则等,这与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英国历史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在近50年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变动的起伏和调整的频繁,乃是课程发展史上不多见的。尽管目前的历史课程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期,但仍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使中学历史的课程编排、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等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有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5 04: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