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摘]杨国英:人民币“跨境之旅”

作者:sujie_alex  于 2011-5-3 14:0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网文|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2011-03-02 
 杨国英  简介 
  
1979年生,原《华人世界》杂志主笔,现江苏新黄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青年财经评论员。关注经济,爱好金融,心在三农。电子邮箱:
ygy-7906@hotmail.com
***************************************************** 
  
  1月13日,央行2011年1号文件《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一改往日人民币国际化韬光养晦的战略姿态,高调宣布“开放人民币境外直投”。至此,人民币“跨境之旅”从起初的贸易项延伸至资本项,人民币全面国际化大幕开启。
 
  时隔两千余年,今日之人民币“雄姿英发”,力图重拾昔日丝绸之路之辉煌。所不同的是,昔日伴随驼铃声声,广播于西域诸国、乃至地中海沿岸的,是西汉的“五铢钱”;而今日依托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崛起,正以更快的速度、更广阔的路径,渐次流通于东盟、甚至俄罗斯、非洲多国的,是迄今仅有63年历史的“人民币”。
 
  货币从不以任何单向意志为转移,它从来都是追随对外贸易的扩大、自身国力的增强,由近及远、由民间到政府、从结算到储备,依次展开、渐进扩大流通的。正如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引发了“五铢钱”的对外流通一样,人民币的“跨境之旅”,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其萌芽于我国对外贸易量急剧加大的近十年,自发形成于我国与东盟日趋活跃的民间贸易,发展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时,加速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
 
  抛开人民币国际化之于大国形象关联不论,就当下我国经济而言,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身,即能起“既解外储之困、又利外贸之需”的双重作用。但是,如果结合我国当下之实体经济和金融监管现状,我们仍应理性认识到人民币“跨境之旅”风险犹存,宜稳步慢行。
 
 
  渐次推进
 
  盘点人民币“跨境之旅”路线图,我们可以发现基本沿着“东盟—非洲—日韩—欧美”渐次推进。
 
  由于地缘以及早已存在的民间自发贸易的因素,东盟显然是人民币跨境之旅的“第一站”。其实,早在10年前,人民币就已在广西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民间贸易中被广泛使用。而从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其间的种种金融合作,更将人民币从双边民间贸易的结算货币,上升到双边政府间更广泛的合作。
 
  与近水楼台的东盟相比,坐拥资源优势的非洲紧随其后,成为人民币跨境之旅的“第二站”——2009年11月,赞比亚央行批准中国银行在其境内办理包括“人民币账户、人民币现金在内的全部人民币业务”的申请;2010年11月1日,南非标准银行向客户提供整个非洲大陆人民币银行账户业务,进一步突显了人民币在非洲充当主要结算货币的可能。
 
  与人民币在东盟、非洲的作用日益彰显相比,人民币对日本、韩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渗透,意义更显重大,可视之为人民币跨境之旅的“第三站”。2010年07月,交通银行首尔分行成功办理其在韩国地区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期,人民币在日本的业务拓展则更显深入,已有七家地方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结算业务。
 
  而与前三站相比,面对全球最重要经济体——欧美,人民币跨境之旅的“第四站”才刚刚启程——2011年1月,中国银行美国分行开启针对美国客户人民币兑换业务,昭示着人民币欧美破冰之旅的开端。
 
 
  深度迈进
 
  与人民币“跨境之旅”渐次推进相伴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功能延伸亦基本沿着“结算—互换—债券—储备”,逐步向深度迈进。
 
  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与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为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通过货币互换,他国可以将得到的人民币注入到本国金融体系,使本国企业得以借到人民币,用于支付中国进口商口及偿还对中国的债务,以减少因美元流动性缺乏带来的贸易融资萎缩,提高人民币在区域范围内的流通速度。
 
  与此同时,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数额虽然有限,但亦开始在境外发行。2007年以来,我国各金融机构陆续在香港发行了近3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28日,央行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我国首次在内地以外的地区或国家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债。2010年8月11日,由海通证券旗下海通资产管理(香港)发行的首只人民币基金——额度约50亿元的“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面向香港投资者销售,成为香港证券市场首只公募人民币基金。至此,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为陆续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国债和基金品种,境外人民币的回流、增值提供了平台。
 
  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不断完善,许多国家也逐步在其汇率体系中考虑人民币因素——早在2005年,欧洲中央银行已在其每日发布的欧元指导汇率体系中加入了人民币;而印度储备银行亦于同年宣布调整汇率指数,将人民币和港币纳入其一篮子货币。此外,马来西亚和俄罗斯分别于2008年8月和12月,跳出美元“中介货币”功能,直接在双方银行间外汇市场展开“人民币兑林吉特”和“人民币兑卢布”的挂牌交易。而与人民币结算、人民币互换、人民币债券(国债)发行相比,人民币作为他国储备货币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深水区——2006年12月,菲律宾货币委员会将人民币列为该国央行储备货币;2009年6月,马来西亚央行着手启动人民币资产的外汇储备计划;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亦分别于2009年3月和10月宣布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
 
  纵观人民币之变化,可以发现一国货币之跨境之旅皆始于其进出口贸易,而其功能向深度迈进亦源于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回顾人民币跨境之旅,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正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日趋扩大的进出口贸易额,直接推动了人民币的跨境之旅。以近10年为例,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5,100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9,000亿美元,年增速高达25%以上。如此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在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之一的同时,亦将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占比和投票权,从并列第六跃升至第三位。
 
 
  出口之需
 
  央行于2010年6月17日联合六部门发文,“将跨境贸易结算点从广东、上海等省市扩大到20多个省份,境外结算地从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即意味着央行在给予出口企业结算之便的同时,更力助出口企业规避汇率之险。
 
  人民币跨境结算点和辐射区域的扩张,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可谓“守护神”——采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不但可以减少相对繁杂的结汇程序,而且更可有效地规避通过美元结算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在人民币跨境结算之前,我国出口贸易的价格形成,均需通过进口国货币套算美元,最后再由美元结汇成人民币。而近年来持续贬值的美元,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以江苏一家从事氨纶成套设备生产的企业为例,仅2011年1月刚刚完成的一笔对越南市场的出口,即因为采用人民币结算,让这家企业多赚了23.5万元“额外的利润”。
 
  一直以来,越南市场的出口均以美元结算,而由于最近几年美元的贬值加速,使得该企业最近几年产生了不菲的结汇损失——据初步核算,美元对人民币的比价从2006年8月的1:7.9585,到2011年2月16日的1:6.5855,贬值幅度高达20%,公司由此产生的累计损失达到800多万元。并且,今年以来,随着该公司在越南市场的扩大和美元贬值幅度的加大,结汇损失更呈加剧之势。
 
  但在进入2011年之后,结汇损失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额外的利润”。这一切均缘于2010年11月,江苏省确定省内5,000多家企业,可以在出口货物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该企业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这笔“额外的利润”,是由一笔500万美元的氨纶设备出口改用人民币结算后取得的。若以美元结算,按打款——发货——验收——结汇15个工作日计,那么从1月10日到1月25日,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从1:6.6349下跌至1:6.5881,500万美元的出口单也就意味着损失23.5万元人民币——从这个角度讲,这笔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单,意味着让该企业多赚了23.5万元的“额外的利润”。
 
  类似从跨境结算中获益的出口企业很多,仅江苏一地就有5,000家,全国更有超过10万家企业从中获益。
 
  如今,新一轮人民币“跨境之旅”已然展开,其在方便我国出口贸易的同时,更旨在全面地对冲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所来的汇率风险。且在此过程中,更可以将人民币从区域结算货币提升到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
 
  虽然,我国目前已将人民币境外结算地扩展到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但在实践上,只有进口国民间或央行拥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储备,与我国银行间互拥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或者双方存在货币直接兑换机制,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才算真正成型。从以上方面看,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出口贸易真正能够实现人民币结算的区域,仍仅局限于东盟、俄罗斯和非洲少数国家。
 
  但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日益强大的中国经济,正在助推人民币“跨境之旅”进入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人民币跨境结算亦将作为“出口守护神”,对我国出口企业起到愈益重要的作用。
 
 
  风险犹存
 
  央行选择将2011年1号文件定格为“允许试点内的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显然与我国高达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关——高额外汇储备即意味着高额外汇占款,在国内通胀预期日益加大之当下,需要人民币合理流出以减轻通胀压力。
 
  结合去年以来央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我们不难发现,“既解外储之困、又利外贸之需”是当下人民币“跨境之旅”的直接出发点。当然,此出发点更是政策当局打造“大国货币”战略的一部分。早于2009年3月G20会议之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便已公开发表的《应创造可保币值稳定的超主权储备货币》,即昭示着经济体量大增后的中国,其人民币已不满于屈从美元霸主的地位,人民币“大国货币”的诉求清晰可见。
 
  但我们在抒发“大国货币”的豪情之时,也应该理性认识当下之实体经济和金融监管现状,人民币“跨境之旅”的风险犹存,宜稳步慢行。
 
  有人或许认为,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世界第二,“大国货币”自有“大国经济”为后盾,理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各式政策的施行应更具速度、宽度和深度,勿需“过于小心”,。但众所周知,要担当“大国货币”,国际化是唯一通途。纵观美元、英镑、欧元“国际化”之路,则需具备3个充分条件:其一,国际贸易总额足够大;其二,成为国际强势结算货币;其三,金融市场准入和汇率自由化。
 
  就其一而言,经过32年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10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贸易自2004起即稳居世界第三,2010年贸易总额更是高达29,000亿美元。从表面上看,人民币似乎已具备成为“大国货币”的基础要求。其实不然,在我国GDP高速增长和贸易高额顺差的背后,出口产品相对低端和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弱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烂尾。
 
  就其二而言,虽然央行6月17日联合6部门发文,将跨境贸易结算点从广东、上海等省市扩大到20多个省份,境外结算地从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但问题是,只有境外银行拥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储备、与我国银行间互拥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或双方存在货币直接兑换机制,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才算真正成行。就此而论,人民币成为国际强势结算货币,尚需时日。
 
  就其三而言,虽然《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简称《办法》)2010年3月1日在我国已正式施行,但《办法》针对外资金融准入的表述,语气缓和的背后却无“松绑”迹象。就当下针对外资银行、保险、证券的开放性程度,客观地讲,尚处于限制性试点阶段。另外,虽然央行近年来一直强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但客观分析,“汇率自由化”还尚需时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仍将是我国今后汇率政策的主要落脚点。
 
  综上所论,对于我国经济所处的现实状况,当无过多争议。其次,无论是货币结算,还是金融市场准入、汇率自由化,均显示我国当下之实体经济和金融监管政策均不具备人民币国际化“大干快上”的配套体系。如果执意为之,那么人民币急速国际化不但可能会冲击实体经济,甚至会撕裂金融监管之缺口。
 
  虽然,人民币“跨境之旅”足以激发民众想象之豪情,但我们仍需冷静,在我国经济结构亟需调整、金融市场化全面改革起步之际,人民币“跨境之旅”的步幅不宜过大、步速不宜过快。往事历历在目,东南亚各国97年金融风暴,日元危机,均显示货币国际化过程要遵循自然规律,量力而行、逐步推行,方可致远。
 
  《财资中国》3月刊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sujie_alex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1 07: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