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又来“一定是美国人干的!”人们为何热爱阴谋论

京港台:2024-5-18 04:25| 来源:维舟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又来“一定是美国人干的!”人们为何热爱阴谋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遇刺。这一事件爆出后,有一个阴谋论在中文网上悄然传开:“一定是美国人干的!”

  当然,信奉这一看法的人可不觉得这是阴谋论,那即便不是真相,至少也是合情合理的推断:这位总理是亲俄派,去年竞选时就曾说过“一颗子弹也不援助乌克兰”,在如今日渐对峙的形势下,西方势力想干掉他,难道不是很合逻辑吗?

  是否如此,眼下不得而知。像这样的推测当然也不过只是喧嚣舆论场上的一种声音,但我感兴趣的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这样一种社会心态:许多人惯于用阴谋论来解释新闻事件的背后真相。

  就在不久前的农夫山泉事件中,一波网上舆论捕风捉影地将这一品牌旗下的“茶Π”标志与日本(专题)靖国神社联系起来,怀疑其中存在不可告人的阴谋;连河南大学的大礼堂在维修失火之后,都立刻有人揣测这背后有什么敌对势力。

  

  肯定会有人满不在乎地说,那只是网上玩梗,没必要太当回事。然而,在公共发言中,无人能得知你说的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只能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而当有足够多的人发出相似的论调时,一种特定的舆论气候就形成了。哪怕起初只是半真半假地,久而久之你就会习惯从这一角度去想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拥抱阴谋论?因为当你急切想知道真相时,阴谋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它能撇开那些复杂冗长的推理和调查,直接给你一个简洁生动的答案。更妙的是,那个答案是你早就知道的,那就是:但凡是一些不好的事,必定是敌人在暗中搞破坏。

  如果说有什么争议,那就是不同的人会对那个敌人究竟是谁产生分歧。在土耳其,不同的阴谋论者对1908年革命的主谋究竟是谁,一直争论不休,到底是犹太人、共济会、罗马天主教会、实证主义者、奥尔良王室、德国参谋部,还是英国外交部?

  甚至天灾都逃不开阴谋论。前些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灾后谣言和阴谋论盛行,土耳其国内就有传闻,说那是库尔德分裂主义游击队造成的;但也有人说,那些衣衫褴褛的山民没那么大本事,还是美国佬干的,而且他们虚伪地开着一艘军事医疗船假装援助。

  在每一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阴谋论都会迎来自己的辉煌时代。人们从狭小社区的熟悉环境中抬起头来,骤然看到眼花缭乱的陌生世界,谜团太多,而答案太少,何况许多答案还可能是虚假的,又或者,就算是真的,你也很难相信。

  其结果是一个悲剧:大众在知识精英眼里总显得太不可理喻,他们追寻真相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转向谣言和阴谋论,因为那至少能给他们带来暂时的慰藉,在混沌的世界中找出某个易于理解的线索和秩序,避免内心的困扰。

  

  在一个复杂混沌的世界中,要得到洞察和智慧是需要耗费相当多时间和精力的,何况那通常远不如阴谋论那么曲折生动。

  真相有时简单而无趣,有时甚至没办法确定地告诉你什么,像肯尼迪总统遇刺案早有调查结论,但从未能说服所有世人相信,被抓获的奥斯瓦尔德就是真凶,要说在他背后再没有别的阴谋了,那简直太难以置信了。对阴谋论爱好者来说,你相信奥斯瓦尔德是个人行动?那你是不是太头脑简单了?

  人们需要一个答案,但那个答案又必须符合他们对世界图景的理解,否则是难以接受的。虽然人人都宣称寻找真相,但怎样才是真相,其实我们在大部分时候只能凭借主观判断。此时,一个能言之成理的“故事”几乎肯定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小说家马伯庸就曾坦率地承认,这是他历史创作的原动力:

  身为一个阴谋论者,我的信条是: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么就制造一个出来。对于小说来说,其实历史的真实性并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意思。我喜欢阴谋史观,不是因为那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也不是因为那更能反映出人性的暗面,单纯是对于这种体制式的诡计与内幕有着叶公好龙式的兴趣罢了。阴谋对我来说,有着一种别样的美感与质感,流光溢彩的政治殿堂中隐藏的黑暗,才是最富魅力的宝藏。

  这无可厚非,往往也确实更有趣,问题是很多人无法分辨想象和现实的区别,天真地相信凭借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能轻而易举地解释自己所遇到的困惑。

  

  正如《文化性动物》一书所言,只须用想象来填补推论的空缺,每个人都能解释几乎所有现象:

  人类这种寻找根本不存在的联系和模式的倾向,正是构成迷信和魔法思维的基础。[……]另一种相关的倾向是人们会夸大真实存在的模式。大致来说,“有时候是真的”会被转化为“通常是真的”,甚至“总是真的”。更确切地说,人们会把弱相关误认为是强相关。例如,在判断他人的行为时,人们往往会高估他人个性特征的一致性。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是对当下情况的反应,而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和意图。‍

  人性或许就是如此,但也不必讳言,这是一种思维上的偷懒和退行:深入思考太累了,简便一点,依据本能反应迅速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答案要让人愉快多了。

  但人们应当为此而受谴责吗?平心而论,现在的人都已经活得够累的了,每天纷至沓来的新闻又如此之多,人们早就没有余力去处理那么多超负荷的信息了,谁又能有那么多精力一一辨别真假?

  按理来说,此时的社会因应之道,应当一是拓展心智和自我认知,二是让更多有公信力的机构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你无须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去查清,但新闻单位、调查机构等等会去做这些事,你只需将自己的信任委托给他们即可,他们会告诉你答案。

  然而,我们知道,问题恰恰就在这里:近些年来,有太多这样的第三方机构,要么无法独立发出自己的声音,要么丧失了公信力,这使得很多人更转向自行判断,而此时如果独立思考的能力尚未形成,反而还被反智浪潮所席卷,那么阴谋论就成了最具诱惑力的解释。

  这就是我们当下的现实。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6-2 03:4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