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裔登上世界音乐剧巅峰的第一人---黎锦扬

作者:拉lala  于 2009-4-11 16:5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新 闻|通用分类:音乐欣赏|已有5评论

关键词:

 

    今天,有幸与为中国文化、科学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富有传奇的“黎氏八骏”之一,也是唯一健在的老八黎锦扬老先生相会。老先生身材高大,约一米八左右,虽然已九十三岁了,身体依然健朗,思维依然清晰,是位谈吐随和、思想开明的长者。我们相互寒暄后,黎老的话匣子打开了,他用那略带乡音的普遍话,时而穿插几个英语单词,时而诙谐幽默地讲着他的故事。

     1917年,黎锦杨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前清举人,父亲黎松安是前清秀才,齐白石的诗友,他的大哥语言学家黎锦熙是毛泽东的老师,二哥歌舞剧大王黎锦晖更是声名远播,兄弟八人皆有专才,人称“黎氏八俊”。黎锦扬六岁那年,在北师大文学院当院长的大哥黎锦熙把他接到京城。 在京城的一所教会学堂汇文中学里,在这里,黎锦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20世纪30年代,黎锦扬曾在上海明月社常住,社里的音乐艺术氛围,无疑也是他日后功成名就的源泉之一。“我那时年轻,只知道追求一些皮毛的东西,大家都学摩登,说几句英文,抱着个吉它弹一弹,用今天的话来说,以为自己这样很酷。”黎锦扬以自嘲的口吻说。“书不好好读。其末一考试,好几门没通过,其中一门就是英文。”

但命运偏偏却让他后来靠卖英文为生。他有幸被聘到云南边境为一位少数民族土司的姨太太当英文翻译。1941年黎锦扬毕业自西南联大。已经来到重庆的黎锦熙惊讶地遇到慌慌张张的小弟,落魄之状,让他顿生怜悯。他果断地当掉了黎锦扬的那把破吉它和土司送的两套新西服,强行将他送上了去美国的邮船。没想到。他这一双脚踏上美洲大陆后就在此生下了根。可以说,大哥黎锦熙是他生命中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精神向导。“我就这么胡里胡涂地来了。”黎锦扬进了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文学系时,他的梦想还不过是将来回国,在大学里混个教职,步他崇拜的大哥的后尘。 一个在中国一家电影厂当厂长的亲戚来美国访问,顺道看望了黎锦扬。”你应该去学剧作,将来到我那儿工作,”亲戚说。黎锦扬觉得戏剧是个颇具诱惑的行业,于是离开哥大,转学到全美最好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剧作系。

  一九四七年,将满三十的黎锦扬从耶鲁毕业了,他的签证也失效了。正当他打点背囊准备”海归”时,有朋友叫他别忙,最好等移民局来赶,因为那种情况下,移民局会提供路费。这时黎锦扬已把出国时的美金花得差不多了,他觉得这主意好,于是去找了份工作,然后坐等移民局请他上路。

  他先在加州的一所陆军语言学校教中文,那里的张大哥传授给他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包括怎样追女孩子,什么样的女孩子可以追,什么样的女孩子不可以追。他后来把这段经历添油加醋地写进了《花鼓歌》。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英语电话,不等对方把话说完,他赶快说:”我知道了。你们准备叫我几号回去?”好几个来回问答后,他才明白过来,对方不是移民局的,而是《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的编辑打来的,原来是他投给该杂志的小小说获了头奖。

  后来他又到旧金山中国城给一家中文报馆写八卦专栏。这是一张专给老年人看的大字体报,由此他认识了一些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念念不忘的老华侨们。

  他租住在一家菲律宾酒吧楼上的一间陋室里,开始酝酿起一个长篇小说。

  1956年,这部名为《花鼓歌》的小说脱稿了,然而,它的问世却经过一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周折。女经纪人Ann Elmo自告奋勇地愿意作他的经纪。 却费了一年也没能推销出去,最后只好对他说?quot;这样吧,我再试最后一次,再不成,你就改行做别的吧。”这一次Ann索性把小说送给一家很有名望的﹑而且十分挑剔的出版商。

  这家出版社每天都接到大量的投稿,编辑们没法亲自阅读所有的来稿,因此雇来人们专门读稿,进行第一轮筛选。《花鼓歌》被送到一位卧病在床的退休老人手上,这是老人一生中阅读的最后一篇文字。他已经奄奄一息,读完稿子后实在没有力气书写三页纸的书评,仅凭着最后一口气地在书稿上写下两个字:读它!然后便与世长辞了。去世老人的临终留言驱使编辑去拾起这本书。

  果然,小说出版后,很快爬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紧接着,不少人来探询改编版权。本来Ann帮他锁定两个目标:一个是独立电影制片商的五万美元买断电影版权;另一个是百老汇的剧作家兼制作人Joseph Fields的三千元买剧本改编权。

  黎锦扬想当然地决定接受第一个offer。他特意买了啤酒庆祝即将到手的五万美金。他并没有喝酒的习惯,两瓶啤酒下肚后,他已不省人事。第二天中午酒醒后,经纪人打来的电话,祝贺他做了个正确的选择,说她自己已经和Joseph签完了约。黎锦扬迷迷糊糊地:”我什么时候说要和 Joseph 签约的?”"昨天晚上,你不记得了?”

  事后表明黎锦扬在酒醉后确实做了个正确的选择,因为 Joseph请到百老汇音乐剧最杰出的搭档为《花鼓歌》作词作曲,他们是RogersHammerstein,他们的作品有家喻户晓的《音乐之声》。黎锦扬做梦都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和这两个天才合作。

  小说的出版使黎锦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畅销书作者。

  那一年,又有一件幸运的事降临到黎锦扬身上。《花鼓歌》出版的前后,黎锦扬和当时好莱坞著名的华裔摄影师黄沾交往密切,黄沾的太太是个文学爱好者,经常组织作品朗诵会。这天,她邀请黎锦扬带新作来参加聚会。黎锦扬怕自己英文口音重,就请别人代读。一位金发碧眼的漂亮小姐自告奋勇站起来。她后来成了黎锦扬的太太,和他相依为命度过四十个年头,并育有一女一儿。黎锦扬认为那是命运赐给他的第三个好运。

  在黎锦扬身上,融注了艺术家那横溢的才华和文学家的广博知识,凝聚着湖南人的机敏睿智和美食家的生活情感气质。作为作家,《花鼓歌》的巨大成功带给黎锦扬的,不是沾沾自喜,更不是一劳永逸。他毕生处在创作的激情之中,时而如脱缰之马,狂放不羁,奔驰在西方世界的原野上,时而像一位恪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老学究,游荡在传统与现代意识的中间地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他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年龄越大越疯狂。不仅在音乐剧领域,在电影、歌剧和文学领域也有出色表现。在30多年间,他共创作《花鼓歌》、《天之一角》等英文小说和《旗袍姑娘》等中文著作共11本书,每本书都具善于描绘人情的特点,写作的题材也全是以中国人为主,其中他最满意的是《情人角》(Lovers Point)、《处女市》(The Virgin Market)和《金山姑娘》(The Land of the Golden Mountain),其中,《金山姑娘》为华人淘金史英语小说,已被翻译成中文版。他说,自己是华裔,要写西洋情景和心态,东洋人总写不过西洋人;同样的,西洋人写的中国,总不比中国人笔下的中国来得深刻。他一直十分关切中国社会与政治局面的变化,最近的三部作品──《愤怒之门》(Gate of Rage)、《太平天国》以及《中国外传》(The Chinese Saga),正与这些主题有关。其中《天之一角》由台湾中国电视公司改编成连续剧《怒江春暖》,曾轰动暇迩。1989年,波士顿大学在莫迦纪念图书馆设立了黎锦扬文库。

2004年出版一本题为《跃登百老汇》的自传作品,回忆他在美国以英文写作,作品被两度搬上百老汇舞台的历程。难能可贵的是,在写作这部自传的同时,年届87岁的黎锦扬,同时还在写作3个剧本。《中国妈妈》,《番担王》,《美国梦》。《美国梦》剧本辛酸中不失幽默,还放入了黎锦扬哥哥黎锦辉脍炙人口的《桃花江》以及黎锦光的《夜来香》等音乐作品。

对于黎锦扬先生的艺术生涯,中外艺术界都有过极高的肯定和评价。“黎锦扬无疑是20世纪中叶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美学精神在华人世界的杰出继承者和当时中国与百老汇音乐剧在域外共生同步的第一座高峰,堪称近代以来操华语的中华民族拥有的最杰出的剧作家。黎锦扬之于中国现代音乐剧,正如黎锦晖之于中国近代音乐剧,王国维之于古典音乐剧,他们和他们的作品都可以说是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历史价值的艺术高峰,甚至可以说,在整个20世纪,就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经典地位而言,在我们整个华人世界,如果有人比黎锦扬更伟大和更有天赋(如中国近代歌舞大王、他兄弟黎锦晖和新一代作家、托尼奖得主黄哲伦),却绝对没有人比他更重要。这种《花鼓歌》之后的受宠、这种歌舞精神的丰富多产、这种无以复加的荣誉、这种一般人很难遇到的幸运、这种美金滚滚而来的经济效益,足以使他成为华人世界中音乐剧人的最高楷模。我们不断地看到,黎锦扬的影响不绝如缕,灿烂之极趋于平淡,不知不觉中显示出痕迹的深远。所以,把黎锦扬的历史贡献局限于华人地区,必然低估黎锦扬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品牌力。那是多么绚丽多彩的时刻:在1944—1964年美国音乐剧发展的黄金年代,他就与世界音乐剧界顶尖人物手拉手,尾随其后,翻越重重山峦,登上了当时世界音乐剧的巅峰。会当凌绝顶,一览天下小。正是这一境界的写照。黎锦扬不仅属于华人世界,更属于全人类。”

整个下午的交谈让人感受到一位老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认识。感受到一位功成名就的老华侨对祖国的关注和期盼。黎老现在每天还坚持游泳,跳舞。他说要保持坚强的体格,还有好多事要做,并与我约定,共同把我们华人150多年来为美利坚的强大富有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用影视作品表现出来。

傍晚,黎老先生的舞蹈老师来接他去跳舞,我送他至车,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默默地为老人家祈祷,也暗暗激励自己要努力!

 

                                                                       04-09-2009洛杉矶 San Gabriel


6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5 回复 marnifan 2009-4-14 02:07
请问他的英文名字是Laurance Yep吗?
3 回复 拉lala 2009-4-14 14:03
marnifan: 请问他的英文名字是Laurance Yep吗?
真不知老先生他的英文名,我帮你问一下再告诉你。
4 回复 marnifan 2009-4-14 14:05
拉lala: 真不知老先生他的英文名,我帮你问一下再告诉你。
谢谢。google了一下,只找到这个, 好像不对
4 回复 奉化雪窦山 2009-8-19 10:43
听过不少黎锦晖写的歌,那些旋律就是三十年代的上海的印记
4 回复 拉lala 2009-8-19 14:44
奉化雪窦山: 听过不少黎锦晖写的歌,那些旋律就是三十年代的上海的印记
你真行啊,刮目相看的人物也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3 02: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