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反运动中的蒙冤者

作者:ruthrose  于 2008-11-4 02: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1评论

关键词: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镇反运动中错杀的国民党将领平凡录,大意是说:

[转贴]镇反运动缘起1950年3月和7月,中共中央政府先后两 次下达了镇压“反革命”的指示。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还陷于战争时期的宽大政策,力度还不够大。于是1950年 10月,中共中央再次发出镇反指示,即有名的“双十指示”,警告各地纠正“宽大无边”的“右倾”倾向。“双十指示”是一个转折点,镇反运动从此轰轰烈烈地 开展起来,一批批的“反革命分子”被送上了断头台。由于人越杀越多,后期发出了刹车信号,到1953年11月基本告一段落,但零星的案例仍有延续。

例 如起义将领罗广文的堂兄、四川大学教授罗广瀛,解放前夕,罗广瀛以兄长身份冒着危险前往罗广文司令部劝说罗广文率部起义,投向共产党。在镇反中罗广瀛被 捕,他的妻子写给政府请求宽大的信,信上说,一家八口全靠罗广瀛养活,望给予宽大处理,给全家人一条生路,但是罗广瀛的性命还是被结果了。八十年代罗被平 反。

总而言之,一般对被镇压的前将领,可以略加分类:

1) 解放战争末期起义投诚后解职返乡者,被俘后释放(一般都经过几个月的解放军军官教育团学习)返乡者,此类人数最多。

2) 退役返乡已有数年,或闲居,或从商,或从事其他职业(如教师、律师等)。此类人数也不少。

3) 继续作战,打游击而最终在“剿匪”战斗中被俘者,以及特务背景者。此部分人数并不算多。

4) 其他,如因畏惧逃亡外地者,隐姓埋名而被查出者。人数也不多.[转贴]

转贴中:“在八十年代,对前两类别的情况基本上全部予以平反”一说,有很大的漏洞。本文所说的蒙冤者,我的姑父周德藩先生,属于第二类情况,但是,至今也没有得到“平反”。

周德藩先生,湖南沅江人,黄埔军校五期毕业后,在国民党军统机构华北战地督导团,任教官。一九三五年,在开封高中担任学生军事训导教官的时候,经人介绍,与我的二姑王环曾相识,在王家老一辈的反对和阻挠中,恋爱结婚。

抗 战爆发后,二姑伉俪随军一路西迁至洛阳。当时,任国民党第一战区编练专员兼洛阳地区行政监督专员的少将赵理君,是周姑丈黄埔军校的同期校友,正在追求丧偶 寡居的大姑王璞曾(这段惨烈的故事放到以后再写),学友同僚未来的连襟,与公于私两人过往甚密。1942年,赵因军统中统两派系的争斗**,被就地正法。

赵 之死,对周姑丈的触动很大,抗战胜利后,周姑丈带着姑妈和表姐敬宜汝丹,解甲归田,回到湖南沅江,做起了寓公。1951年春天,镇反运动开始不久,此时二 姑身怀六甲,有一天晚上,农会干部来到家里叫走周姑丈,说是要开会,这一开会,就是一夜未归。第二天一早,农会派人来通知,周德藩罪大恶极,已被镇压。一 个因厌倦了争斗而远离是非漩涡的前国民党军官,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蒙冤受死的悲惨命运。


4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0 回复 xiaojeiji 2008-12-5 06:07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4 12: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