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赵华军偷瓶子应该是诬陷

作者:qwxqwsean  于 2013-4-5 09:0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9评论

赵华军和导师关系搞僵了,导师人品又下流, 诬陷他偷瓶子是很容易发生的,这类似于诬陷赵华军偷走导师的旧避孕套, 是导师为了抹黑他胡捏的。  

当然,也可能对导师来说赵华军"偷"瓶子是真的, 因为赵华军已经不干了, 正在收摊卷铺盖走人, 肯定要销毁很多他认为没用了的资料草稿, 以及一些瓶子里的自己合成或配制的液体,这和收拾桌上的残羹剩饭是一样的, 但不是偷瓶子, 而是倒入下水道。  

当然, 诬陷他偷瓶子后, 就可以报警搜他的家, 然后在他家的个人电脑上发现啥啥资料, 这也是正常的。 你参与过的研究项目, 不用去你家搜查, 就知道你肯定掌握它的几乎所有资料。

参与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们通常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比导师多很多。 我在中科院做本科毕业论文时, 我做的那个小项目的所有资料我都有, 因为那个项目是我做的, 导师反而只知皮毛。 导师在最早向我介绍那个项目, 指出大方向, 告诉我从哪里领仪器用品, 到那里去测数据之后, 那个项目就全盘交给我了, 我只向到师报告大致的进展情况和最后的结果, 我才是那个项目的真正的专家, 导师只是从我这里道听途说而已。 

高兴

感动
2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4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0 回复 qwxqwsean 2013-4-5 09:10
博导硕导们真的不知道研究的具体情况,最早立项和申请经费可能是导师的功劳, 交给研究生去做之后, 具体情况只有研究生最清楚, 尤其是当只有一个研究生在做这个项目时。

如果有多个研究生同时做一个项目, 并且各人有分工,那么研究生之间会有技术封锁, 一个研究生故意不把自己知道的秘密告诉导师或另一个研究生。

如果一个项目是好几个人一起做的, 你作为参与者, 一般只知道自己分工的那一块的事, 别的研究生一般有你不知道的秘密, 你在开会时听同事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 你只是道听途说。
0 回复 翰山 2013-4-5 09:32
qwxqwsean: 博导硕导们真的不知道研究的具体情况,最早立项和申请经费可能是导师的功劳, 交给研究生去做之后, 具体情况只有研究生最清楚, 尤其是当只有一个研究生在做这 ...
正确。
0 回复 老也不成熟 2013-4-5 17:24
道听途说的事,用可能而不是应该好些。我信不过今天中国年青人的人品。急功近利,无道德底线是他们的通病,是中国今天这个社会造成的。
0 回复 威聯 2013-4-5 21:29
qwxqwsean: 博导硕导们真的不知道研究的具体情况,最早立项和申请经费可能是导师的功劳, 交给研究生去做之后, 具体情况只有研究生最清楚, 尤其是当只有一个研究生在做这 ...
極其贊成!
0 回复 寂禅 2013-4-6 02:46
这种指控往往是借题发挥。如果是一种合成的药物,知道其合成路线就可以重复出来,有这个必要带合成品回去?美国这个制度实际上也是个非常不公平的制度。很多工作都是第一线干活的人干的,甚至整个思路都是这些人的,但最大的得利者是老板,这就造成了实际干活的人心里不平衡。如果是非常重大的发明和发现,这些人就会出带走的念头。但如果要这样做,你就得遵守“游戏规则”,别把自己置于可能犯法的境地。
0 回复 老也不成熟 2013-4-6 03:55
翰山: 正确。
我在美国医学实验室干过4年,弟弟是美国博士,教授。实话实说,现在在美国的中国研究生普遍道德水准差。有时,我们这老一辈的都认为他们丢中国人的脸。
0 回复 qwxqwsean 2013-4-6 07:15
这论坛里研究生多着呢,估计没几个人同意他们的导师真的了解这些研究生做的项目。 研究生向导师汇报的进展啥的,和研究生自己掌握的细节情况和理解是不同的。

好比一个研究项目是去调查上海,导师在美国,从来没去过上海,给一万美元经费派一个研究生去上海调研一个月,研究生做个PPT,一个月后回到美国,向导师和同事花一个小时用PPT演讲他在上海一个月经历。 听了一个小时,由导师和同事尽情提问,研究生也都诚实回答。 但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导师和其他人,通过听这个PPT,能对上海了解多少?
0 回复 qwxqwsean 2013-4-6 07:26
导师除非自己动手去做,否则导师了解的东西,和学生了解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东西,互相不可取代。

一个项目如果分成两部分,由两个不同的研究生分工完成,类似于一个学生去调研上海,另一个学生去调研北京,这两个学生各自对上海和北京的了解,也是相互不可取代的。

事实上,由两个不同的人去做相同的一件事,两人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类似于让某甲考察上海一个月,同时也派某乙调查上海一个月, 两人同时在相同情况下考察同一件事物,两人的观察所得经常很不相同,相互不可取代。导师听到两个学生考察上海一个月得出的结论不同,于是自己也亲自去上海考察一个月,然后发现导师的发现和两个研究生的又不同,而且导师的观察和思考也不见得比学生的更高明。

比如说两个学生都发现上海人做饭时整瓶地猛放酱油,但两人都没在报告里报告这个细节,所以导师看两个学生的PPT报告也不知道,而导师亲自去上海考察了一个月,并没注意到上海人做饭整瓶地往锅里倒酱油, 这样,三个人都在上海考察了一个月,只有导师不知道上海人喜欢把整瓶酱油当饮料喝。
0 回复 qwxqwsean 2013-4-6 09:23
这论坛里有成千上万人在上海呆过一个月以上,但我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上海本地人喜欢把整瓶酱油当可乐喝。 1000个博导硕导专家教授到上海考察一个月,估计能发现上海人有整瓶喝酱油习俗的,只有一个人。 这说明搞科研,不同的人在相同条件下做相同的项目,结果会很不同。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8-10 10:5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