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ain nino 浅谈西方的 "显性文明" 与 ""隐性文明"的日耳曼基础

作者:light12  于 2014-3-21 19:3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4评论

时间: 21 3 2014 07:38


 
作者:captain nino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

隐性文明与显性文明这个概念由芦笛最先提出, 其意思就是,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其实并非铁板一块, 而是可以分为隐性与显性. 显性就是可以摆上台面的那一部分, 隐性则是民众的 "心理" (mentality) 与由此而有的各类道德规范和习俗. 芦笛的观点就是, 工业化时代以后, 来自西方的显性文明, 几乎彻底取代了后进国家包括中国, 日本, 俄国等的显性文明, 但这些国家的隐性文明则相对而言 "顽固性" 很强, 一直抵抗着西方文明的 "入侵", 最终导致显性文明本来对传统社会的稳定性的巨大作用遭到土崩瓦解后, 隐性文明的愚昧被额外不加约束的释放了开来, 导致一系列人间灾难.

芦笛的这个观点的论证与他的各类具体例子 (比如西方文明的传入如何破坏了中国显性文明最终导致共产党上台, 十月革命为何在俄国发生) 这里不再阐述,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他的相关文章. 此篇文章是针对芦笛的一个致命疏忽, 那就是芦笛看到了俄国中国日本等国的隐性文明, 却对西方的隐性文明缺乏认知, 以致错误的认为, 当今西方社会的 "民主" "自由" 等, 都是希腊罗马等的一脉传承, 却疏然不知, 其实现代西方文化习俗以至于民主制度, 与古罗马古希腊并无传承关系, 而是其 "隐性文明" 的结果. 对西方的隐性文明没有了解, 那么对西方的各类观察得出的结论, 也必定是谬误的, 也不可能对西方社会的很多现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

这篇文章就是从日耳曼起源开始讲起, 对日耳曼文化如何影响和塑造了西方文明, 如何构成了西方的隐性文明, 以及今天的西方世界的 "食色性" 的习俗和文化是怎么来的, 做一个阐述.


1.1 此篇谈论的是什么 "西方文明" ?

既然是谈西方的显性与隐性文明, 那必然先要说说这里所说的西方文明到底是什么范围. 想必绝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在看到西方文明这个字眼的时候想到阿尔巴尼亚, 马其顿这类国家, 西方文明无论是在国人眼里, 还是西方人眼中, 其 "潜台词" 就是英美德法意西等为代表的文明, 而这正是此篇文章所采取的定义.


1.2 日耳曼的概念: 日耳曼就是德国吗?

现代西方文明, 尤其是英美德, 都是日耳曼血统与文化. 日耳曼不等同于德国, 德国是日耳曼文明的一支而已. 德国人自称自己为 "德意志人" ( Deutsches), 而这正是德国被翻译成 "德" 国的缘来, 要是当初大清不按德国人对自己的称呼翻译, 而是按照英语对他们的称呼, 那真会是 "日耳曼" 了.

追根溯源, 日耳曼源于罗马的拉丁语, 罗马共和国时期, 称呼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德国一代的地方, 为 Germania (日耳曼尼亚), 这就是日耳曼这个词的起源.

而德意志这个名称, 是日耳曼人的自称. 其中一个叫 "条顿" (Teuton)的部落就是沿用了这个自己的称呼 . 这个条顿就是罗马共和国早期的一个日耳曼部落, 在人口压力下, 整个部落南下迁徙, 侵入了罗马共和国的领土, 在早期经历了一些胜利后, 最终被组织高效, 策略得当的罗马军队歼灭. 根据罗马史学家的记载, 条顿部落的女性, 派人询问能不能被保障自由, 不变为奴隶, 而去罗马的神庙侍奉, 被拒绝后, 把小孩也一起杀死后集体自杀, 震惊了罗马人, 成为一段神话. 这个其实是日耳曼大迁徙的序幕, 而日耳曼大迁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 之后会谈到.

英语对德国人的称呼比较混乱. 荷兰人之所以被称为 Dutch, 而不是荷兰人自称的 "低地人" (Netherlander), 源于英美人当初把他们与德国人 Deutsches 混淆, Dutch 其实就是 Deutsche 的英语化. 今天的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不少美国早期移民的后代所谓 Pennsylvania Dutch (宾夕法尼亚荷兰人) 其实是德国人, 只不过当初美国人分不清所以一律称为 Dutch.


1.3 英德法等欧洲国家的日耳曼起源

日耳曼部落, 原本分布于今天的德国, 北欧, 荷兰一带. 罗马共和国时期, 有几支因为人口压力南下, 其中就有上面提到的条顿人, 但都最终被罗马打败, 部落民变成了奴隶, 以这种方式"融入" 了罗马社会. 这个人口压力, 据说是气候恶化, 冷到了白熊 (北极熊) 都南下到了今天的丹麦, 当地无法容下过剩人口, 于是几个部落南下出走.

罗马共和国一直不断扩张, 到了凯撒时期, 征服了高卢 (今日的法国一带) 的各个凯尔特部落, 随后又征服了不列颠的各大凯尔特部落, 北进, 直到今天的苏格兰一带, 构筑了所谓的哈德良长城, 以此作为当地的 "文明世界" 与野蛮世界的界限. 其他今日西方的地区, 如西班牙与葡萄牙的伊比利亚半岛, 则也是罗马经营了几百年的土地, 早已完全罗马化.

凯撒时期, 即罗马共和国瓦解后的罗马帝国早期, 日耳曼部落与罗马在西部的界限, 在于莱茵河. 罗马沿河构筑了不少堡垒, 防止日耳曼部落入侵. 在巴尔干半岛, 则多次击败了日耳曼部落的入侵. 当时的日耳曼人, 分布范围其实以现代欧洲的标准来看很东, 西部以莱茵河为界, 一路往东一直分布到今天的乌克兰 (当时斯拉夫人的分布还要东面), 往南则一直分布到今天的南斯拉夫.

在强大的罗马帝国阻挡住其西进的与南下的动力的情况下, 日耳曼部落都是在东扩. 但这一切因为匈人的到来而改变了. 匈人 (Huns) 与匈奴人 (Xiongnu)的关系并未被证实, 所以这里称呼他们为匈人而不是匈奴人, 以示区别. 欧亚草原的匈人到达东欧后直接对当地的日耳曼部落大开杀戒, 其残忍度不亚于后世的蒙古人 (亚洲游牧民族都以残忍著称), 其骑射的战争方式, 对日耳曼人来说是全新的事物, 军事上被迅速击败, 部落村落被大量屠杀.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 出现了大批日耳曼难民向西逃难, 而本来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也因此被迫向西, 造成了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 哥特人原本住在巴尔干半岛, 克里米亚半岛, 以及东欧一带, 在匈奴的入侵下, 分裂成两支, 一支成为东哥特人, 加入了匈奴联盟, 另一只西哥特人向罗马帝国申请避难. 西哥特人获批进入罗马后罗马人背信弃义, 把哥特女人与小孩贩卖为奴隶, 随后西哥特人起义并打败了罗马军队,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洗劫了罗马城, 还占领了南高卢 (今天的法国南部), 以及伊比利亚半岛.

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其前身就是西哥特人建立的王国, 今日的西班牙葡萄牙王室往上仍旧可以追溯到西哥特王族. 高卢则被法兰克人 (Franks) 后来居上, 打败了先来的西哥特人, 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即法国的 "法" 的由来). 意大利则被各个日耳曼部落占领, 包括伦巴第人, 哥特人, 汪达尔人.

三支今天的比利时, 丹麦, 和德国的日耳曼部落, 名叫盎格鲁, 撒克逊, 朱特, 在罗马帝国撤离不列颠的时候, 登陆英伦, 征服了当地的凯尔特人与罗马人, 并称这片新的土地为英格兰 (England), 即盎格鲁人的土地. 这就是英国的名称的来源. 不列颠是罗马起的名字, 而英格兰则是日耳曼部落起的名字.

法兰克王国, 亚平宁半岛的日耳曼部落, 伊比利亚半岛的哥特王国, 因为当地原住民都早已经被罗马化, 人口也较多, 文化上被迅速同化, 即拉丁化, 几代人时间很快丧失了自己的日耳曼语, 改说拉丁语. 而仍旧在今天的德语区, 荷兰, 比利时北部, 北欧的日耳曼人, 则保留了日耳曼语. 在英国的日耳曼人, 因为当地的人口比较稀少, 所以没有被同化, 保留了日耳曼语. 中世纪时期, 语言开始分化, 在英国的日耳曼人因为地理隔绝, 逐渐分化出了英语.


2. 日耳曼的 "隐性" 文明 - 社会组织方式与封建文化

要了解所谓的 "民族性", 就必须谈到其社会组织方式. 芦笛指出, 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族社会, 而传统俄国是 "村社" 社会. 两者都是极端保守, 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 这种隐性文明深深塑造了这两个民族的隐性文明.

从西方文明来看, 拉丁人 (罗马人) 的组织形式是父权寡头社会, 日耳曼人则是部落社会, 而封建主义是日耳曼部落文化的发展产物.

熟悉罗马政治史的都知道, 罗马社会, 一直是被几个大家族控制着. 以血缘为纽带, 以家庭中的年长男性为核心, 构成了少数几个声名显赫的大家族. 罗马贵族之下是自由民, 自由民之下是奴隶. 罗马社会, 一直是以男性家长为核心. 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候, 还是老样子, 熟悉文艺复兴历史的估计都能叫出些著名的家族名称, 比如 Mercidi. 这种政治资源被少数几个家族垄断的情况是拉丁文化的一大特色.

不仅是政治,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方式, 这种组织模式, 被延续到意大利生活的方方面面. 拉丁文化的父权寡头社会的组织形态一直延续今天. 著名的影片 "教父", 就是现代世界中, 古罗马一路传承的父权寡头文化的延续. 历史上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 之所以称牧师为 "神父" (其实英语中更直接, 就是 "father", 即父亲, 都省去了 "神" 这个前缀), 就是这种父权崇拜在宗教中的体现. 基督教新教则抛弃了这个称呼, 因为认为其违背了基督教教义.

日耳曼, 斯拉夫, 凯尔特等, 其组织方式与这种父权寡头的形式截然不同. 其中, 日耳曼文化是部落文化, 而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部落文化. 日耳曼部落以其酋长或谓国王 (King) 为核心, 国王最初由最勇猛, 最受敬重的武士 (warrior) 推举而来. 日耳曼部落作战时, 其国王也经常亲自上场厮杀, 而不是在后方调兵遣将. 比武士地位相当的, 就是起到宗教职能的祭司. 两个部落之间厮杀, 一般不会杀的太狠, 要是对方求饶, 也就会停止. 战败的部落也不会被屠杀, 妇女儿童也不会被肆意沦为奴隶. 而且战争还会高度仪式化, 非常重视 "礼仪", 会在一个约定的地点, 约定的时间进行战争, 在对方排兵布阵还未结束前不会进攻 (即芦笛所称的费尔颇赖 fair play 公平竞赛精神)

这种有限战争的模式, 在中国的春秋时代有过, 战国时代逐渐崩溃. 宋襄公就是个典型的仍旧固守这种有限战争模式的例子. 春秋战国时期, 其实中原大地, 除了秦国以外, 基本都遵守有限战争的模式. 秦国动不动就屠杀战俘, 奴役和杀害平民, 其实是一个异类, 也是其被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日本. 日本也是专业的武士对武士之间的战斗, 平民还没资格参战. 战胜一方不会肆意屠杀对方的平民. 与之相对的, 就是总体战, 中国自从战国之后大多都是总体战. 总体战不讲荣誉, 不计一切手段赢得战争. 平民也无法置身其外, 不是被强行征用做壮丁, 就是被拉去做后勤. 而要是战败了, 屠杀等各种暴行不可避免.

日耳曼这个部落文化在经历了罗马帝国崩溃后, 发展成了中世纪的封建文化. 所谓封建文化, 就是以军事贵族为核心 (即领主), 对一个特定的军事贵族 (即国王) 效忠, 由农民为劳动力, 基督教僧侣 (替代了原先的祭司的) 进行宗教职能的制度. 可以看到, 这个文化, 是与原先的部落文化属于一脉传承. 而原先的武士法则 (warrior code) 与基督教教义混合后逐步发展成了所谓的骑士精神, 而骑士精神在中世纪后又发展成了所谓的绅士精神. 不论是骑士精神, 还是绅士精神, 绝不是在其概念传入中国后被一些不明所以的国人以为就是 "女士优先" "彬彬有礼" 的这类浅显甚至有点恶俗的理解, 而是从部落的武士精神一脉传承的一整套为人准则.

也就是说, 日耳曼的部落文化与封建文化, 促成了西方的 "精神文明建设". 芦笛只看到罗马, 希腊这些 "显性文明", 并对西方的绅士和骑士和 fair play 精神所带来的道德非常欣赏, 以为这些所谓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都是从古典文明的旧书堆而来, 实在是极为的谬误.


3. 保守的态度

日耳曼部落被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形容为一个非常保守, 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度的部落. 这个传统直到今日也被传承了下来. 尽管经历了7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后, 西方的日耳曼国家在性上面要开放的多, 很多方面却仍旧保守. 比如一夫一妻制 (或曰单配偶制也许在现今更加确切), 西方年轻男女, 尽管一生的性伴众多, 但一般同一时间, 仍旧只会有一个男友或女友. 对女的尤其如此. 要是同时与多个男子有关系那是被社会道德所不齿的. 美国校园对女孩最攻击性侮辱性的词汇不是 b!tch, 而是 whore, slut, 后两者是针对性道德, 前者则是性格.

性丑闻一向是美国媒体津津乐道的题材, 而美国人视为道德败坏的丑闻, 在意大利人法国人等这些文化上拉丁化的国家, 则可能什么都不是. 比如意大利前总理的嫖雏妓丑闻换在日耳曼国家早被彻底打下政坛, 永无翻身之日, 在意大利却还有很多支持者. 其实就是一种民族性的不同.

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 是个著名的极端保守的历史时期. 有点身份的人连胸部都不能直接称呼, 而称呼为 "白肉". 同时期的德国也非常保守, 以至于到了希特勒上台后还抱怨德意志妇女过于保守, 要她们放开思想, 早生早育, 提高生育率. 拉丁文化为主的法国在这方面一直是开放的代表.

当然在性这个问题上基督教的作用不可小视. 但即使如此当今的日耳曼文化的西方国家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拉丁文化的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还是可以看出这个隐性文明的影响.


4. 饮食文化

当今西方的饮食文化是不折不扣的显性文明与隐性文明的一个拉丁, 一个日耳曼, 一个被认为 "雅", 一个被认为 "俗" 的代表.

比如啤酒与红酒的关系. 红酒, 即葡萄酒, 起源于地中海, 属于罗马人希腊人的标准酒精饮料. 日耳曼部落的发源地远离地中海, 不种葡萄而是种植小麦做啤酒. 罗马历史学家就写到日耳曼人非常嗜酒. 在与罗马接触后, 葡萄酒也被日耳曼人接受, 但其源于所谓 "文明世界" 这一身份, 使其成为相对啤酒而言要高档多的酒精.

这种一雅一贱的关系从罗马时期一直发展到现在, 就是红酒在现代西方地位高于啤酒. 正式场合喝红酒, 而不正式的场合则喝啤酒. 一个高贵, 一个粗俗. 红酒的这一由历史所赋予的 "高贵" 身份, 还促使其发展出了一个奢侈品产业, 形形色色的极为昂贵的红酒品牌的产生, 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说到底就是一个文化现象, 而不是一瓶几千块的红酒, 真的质量就真比一瓶几十块的红酒好多少.

还有就是总体的饮食文化. 日耳曼文化的地区, 比如英国, 北欧, 德国, 荷兰, 瑞士等地, 都没有为人称道的菜系. 英美传统的早餐, 就是荷包蛋, 培根, 香肠. 正餐也就是牛排之类. 德语地区差不多可能香肠多一点. 中国语境所谓的 "西餐馆" , 其实都是法国餐厅, 意大利餐厅. 而这两个都是拉丁文化. 而这两种菜, 在西方, 也是属于正式的, 高档的菜系. 传统的英美文化中, 正式的活动比如约会或高级商务活动必须要去高级餐厅的话, 几乎铁定是法国或意大利餐馆.

英语有一个词, 叫 gourmet, 有一种高级的美食的含义. 披萨这个意大利菜在西方, 即在廉价的快餐店里有, 也在高档的意大利餐厅有. 而后者无非就是 gourmet 类型的披萨, 与快餐店的那种不可同日而语. 而同样是快餐, 汉堡这类东西, 绝无可能靠口味做成 gourmet, 因为这个不光是美食, 更有一层文化的含义. 日耳曼饮食属于俗, 所以不可能成为 gourmet. 几百美元的汉堡的确有, 据说在纽约有餐馆为了噱头有用松露做馅的几百美元的汉堡, 不过松露又是典型的法国和意大利食物了, 本身就极为昂贵.

日耳曼传统食物的特点, 就是比较简易, 味道不重, 花费的时间和技艺都不多. 这和法国意大利饮食是相反. 当然, 拉丁饮食与日耳曼饮食的界限已没原来那么大. 通心粉等在二战后已经逐渐成为了英美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其实中餐在欧美的普及, 很可能是占了一个廉价 "复杂" 食物这么一个生态位. 中餐普及之前, 要吃那种复杂技艺的, 味道好的食物, 一般就是去价格不便宜的意大利法国西餐馆, 而中餐的廉价, 使其迅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廉价的西餐. 本来中餐并无面向西方主流社会的意思, 而是纯粹在美国的唐人街里为华人服务的, 后被西方人发现而开始风靡. 而今, 中餐仍旧是一个廉价的形象, 而且大多还有专门的外卖可供带走, 甚至发展出了形状特殊的专门的外卖纸盒. 而法式意式的西餐厅仍旧属于中高档餐厅.

从中餐与法餐意餐在当代西方的不同价格定位来看, 显然, 法餐意餐属于昂贵饮食, 仍然主要是文化现象, 而不是其烹饪技术多么复杂, 材料多么昂贵.


5. 法律制度与民主

英美的普通法系 (common laws), 源于日耳曼部落的习惯法. 今日的所谓的大陆法系则是起源于罗马. 这里不想争论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优缺点, 而是想指出, 对英美乃至整个世界都有巨大影响的普通法系, 其起源是日耳曼部落的习惯法. 仅此, 就可以看出研究西方社会, 不看日耳曼, 只看希腊罗马, 会有多么的谬误.

至于民主制度, 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源于英国的大宪章, 是利益博弈的结果, 而根本不是学者从故纸堆里面找到了希腊的民主. 美国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宪法, 也没有多大古希腊的影响.




总而言之, 今天我们所言的所谓"西方文明", 其"隐性文明" 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日耳曼文明. 例子还有很多, 上面谈到的四个方面只是我随手想到的几个地方. 史学界其实一直都在错误的关注着以希腊, 罗马的所谓的 "显性文明", 把他们当成是西方文明的前身, 而忽略了日耳曼这个基础, 其实是极大的谬误. 不过这也本身就是所谓 "隐性文明" 之所以被称为隐性的原因, 就是指这种视而不见的状态. 正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 总是过分关注政治, 艺术, 宫廷, 正史等 "显性文明", 而对古代中国的隐性文明也严重失明一样的道理.

芦笛认为, 西方文明的传入, 导致了原文明的显性文明崩溃, 而隐性文明顽固抵抗. 我认为随着互联网等技术愈发发达, 西方的隐性文明正在高效的直接蚕食和转化着其他地区的隐性文明. 西方文明颠覆其余地区显性文明的高峰期的19世纪与20世纪, 电影, 电视, 网络等技术, 远远没现在发达或者根本没有, 所以国际交流, 也就局限在知识分子, 科学家, 工程师等, 引入的也是科技, 政治, 经济等领域的内容. 正因为传播和通讯手段的相对落后, 造成了显性文明与隐性文明的引入的 "落差", 在两者落差足够大的时候, 就能造成社会的动荡.

而现在的21世纪, 在信息科技极为发达的背景下, 西方的 "隐性" 文明可以通过电影, 卫星电视, 视频, 乃至社交网络, 直接对世界其余地区的隐性文明产生影响, 这是之前前所未有的情况.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4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1 回复 徐福男儿 2014-3-21 23:42
很好的一篇普及知识文章。这位作者有关于西方隐性文明如何影响东方世界的论述吗?
3 回复 light12 2014-3-22 00:36
徐福男儿: 很好的一篇普及知识文章。这位作者有关于西方隐性文明如何影响东方世界的论述吗?
有了再转
1 回复 meistersinger 2014-3-22 01:41
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国王。
0 回复 sissycampbell 2014-3-22 04:48
你很了解欧洲史,,很受益.大学里也学过欧洲史,世界史.早已忘了不少.而今又从读很感兴趣..而且与当学生读书时感觉不一样.对,有了再转,不用再找书从头读了.谢谢分享!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6-9 02:0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