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 内在冲突-----伦敦、巴黎掠影感言(9)

作者:light12  于 2016-1-14 18:1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关键词:伦敦, 巴黎


河边 内在冲突-----伦敦、巴黎掠影感言(9)  时间: 13 1 2016 22:25
作者:河边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

内在冲突-----伦敦、巴黎掠影感言(9)
 

九、凡尔赛宫的战争画廊 ---从八世纪到十五世纪
 

上一章顺着基督教对于欧洲文化的影响,介绍了欧洲历史上的无数战争中,有一种是汉文化所没有的“宗教战争”,如我在《默刻尔疯了吗?》里所说,“世界上也只有这个州有着如此复杂的将利益和真理搅和在一起的历史。”这是欧洲文明中关于战争的思想中所存在的冲突之源:战争固然是一种恶,但有的时候是必要的善。所以如何界定与把握战争的必要性是西方文明的内在冲突,是我们这样有着和他们不同文化经历的人难以理解的,容易将西方的做法/说法简单地判断为口是心非,而忽略了后面的历史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其生活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这样的想法早已为人们接受。当然这主要说的是当人类还缺乏改变自然的能力时。过去几个世纪中,很多人都不再认这个理,把个地球弄得千疮百孔,结果发现地球也有可能被人弄得人没法居住,所以现在又开始怀疑“人定胜天”倒底算不算疯话。
 

古代地中海一带据研究是最适合人类居住之地,也是最适合农业文明发展的地方。通过人类大迁徙来到那里居住下来的人因此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个说法不能说毫无道理。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推论说,人类的一支闯进了“华夏”地域,在那里生存繁衍,创造了汉文明。汉文明发育之地的北边很寒冷,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原荒漠,南边是崇山密林,所以逐渐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各部落就都圈在后来发现的“胡焕庸线”的东南,发展出更多的大小部落。他们在公元前770年到前220年间大战550年,杀得天昏地暗,最后杀出来一个始皇帝,成为统一的帝国。这块地方虽然有近400万方公里之大,但不同于欧洲,进出不易,除了被北方的两大游牧民族杀进来两次,最后被其中的满族人统一到他们征服的包括藏、蒙、回等民族的大清帝国,中间就没再有过与其他文明大规模接触的机会。即便与印度文明的接触也是限于佛教,并且主要还是靠汉人去到西域搬了过来。印度人曾侵入到柬埔寨,再没有更向东北推进;阿拉伯人侵入南亚时,也只到印度为止;更早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也是到那儿停了下来。我猜想印度河谷的吸引力是所有侵入南亚的民族不再向东或向北迁徙的理由。
 

所以汉人在过往数千多年里只知道自己的祖祖辈辈都是住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喜欢说“自古以来”,因为我们知道的一切也的确差不多是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模样。这“自古以来”对于欧洲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因为他们无论如何往回寻找祖先的足迹,也只能是一盘大杂烩,不说别的,仅文字这一项整个欧洲就至少有十多种,不像咱汉人13亿人都只写汉字。所以欧洲人一旦回溯历史,一定是说不完的故事,吵不完的架。指望欧洲人来一个“统一思想”,在他们听起来恐怕如汉人听到要把中国分成几个国家一样不可思议。
 

欧洲人最早提出“民族国家”的概念,可是几乎每一个欧洲国家都是一群混血的居民。细想想,其实汉人也是一样的混血居民,并且2500年前就开始了大混血,其中还有至少两次与游牧民族的大混血。不过因为始皇帝用一种汉字放到台面上做了个罩面,结果大家也就因为都用这单一的文字成了汉人。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按照语音来制作文字,汉人至少会有7大不同文字吧?要是再细分一点,最后弄出十多种恐怕也不难。这样下来,就可能因为文字的不同而分出“民族国家”来也未可知。所以文字实在很重要,会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这个话题大了,以后有机会再说,我们回头看画廊。
 

1、自相残杀与维京人入侵
 

有了法兰克王国在732年图尔大战挡住了阿拉伯人,才有1100年后法兰西国王路易菲利来回顾法兰西的历史。如上所述,自从496年的曲而皮希大战起,在法兰克宣布立国的日耳曼人就一直在与那块土地上及周边的各民族进行融合,所以到1830年代路易菲利向法国人讲述法国历史时,法国人早已不是当年的日耳曼法兰克人了,那些画作是1830年代的人在述说1100年前或是1300年前的历史。整个凡尔赛宫虽然金碧辉煌,但是找不到一幅有如唐代的画作那样年代悠久的作品,都是17世纪以后的东西。(这也是我质疑大英博物馆(见本系列第二章)的理由,因为欧洲文明的发达其实正是和它独特的“不那么悠久”的特点密切相关,我们会在后面更清楚地看到这层关系。)欧洲民族中的英国人与德国人的文化与血缘上的差别恐怕就如汉人中的广东人与浙江人的相应差别一般。
 

欧洲经历了罗马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的入侵,最后总算把阿拉伯人挡在南欧利比里亚半岛。在这之前更早的居民主要是各个凯尔特人部落,但欧洲的文化的形成却主要是在732年后,基督教在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影响真正确立了以后才开始成形。它的特点是:在欧洲大陆发生了留在欧洲的凯尔特人后裔如南高卢人等、日耳曼人、古罗马文化、基督教信仰的融合,其中基督教通过神学哲学保存了大量希腊学术;在英格兰则是在盎格鲁-萨克逊的征服后,未被征服的爱尔兰人进入英格兰传播基督教;而南欧利比里亚半岛(西班牙)以及中东、北非则成为伊斯兰世界,但穆斯林保留学习了更多希腊学术,并通过征服西班牙将其带到欧洲。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英格兰、利比里亚半岛各有不同的文化在形成,并且相互间有彼此影响着。(东部欧洲由此在文化上与西欧发生较大差别,它和尚存的东罗马有关,不在此涉及。)
 

日耳曼人打破了统一的罗马帝国,在自己建立的王国里封王拜爵,搞出了众多的大小王国,结果互相残杀,征战不已。在把阿拉伯人挡在南部利比里亚半岛后,没想到北边又来了新的入侵者维京人,他们在语系上是另一支日耳曼人,进入欧洲后又引起约两百年的混战。
 

(1)在图尔大战后面的就是发生于785年的萨克森战争(见下图),法兰克国王查理(Charlemagne)接受终于被征服的日耳曼萨克森人领袖维杜金德(Widukind)的臣服。
 




查理除了骑在高头大马上接受卑膝在下的维杜金德的施礼,马前还有两位教士,因为此次征服又是和宗教有关:法兰克人一意要仍然坚守传统信仰的日耳曼弟兄皈依基督教。维杜金德投降后改宗,被查理封为萨克森王以后终老修道院里。查理的胜利为其家族统治的查理曼王国奠定了基础。在主教与国王的联手统治下,原来并不提倡战争的基督教对于日耳曼国王的好战只好眼睁眼闭,乐得国王通过战争帮助自己传播福音。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将利益和真理搅和在一起”的例子。
 

(2)下面一幅是关于法兰克国王厄德(Eudes)885年打退来自丹麦的维京人成功保卫了巴黎的大战。画面后面的城堡据说是巴黎人存放巴黎主教圣杰梅的心脏和骸骨之处,以此表明巴黎战士的力量得自于忠诚的信仰。当然,这样的战争也是为了保卫王国的生存。
 




丹麦等北欧地区过来的维京人当时已近大批侵入欧洲,甚至远到东欧,把早先来的日耳曼人打得落花流水。他们的功力主要来自水上优势,靠着自己建造的吃水浅的长船(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kings#/media/File:Wikinger.jpg ),顺着欧洲众多的河流长驱直入。他们的船也不那么重,可以由一队人扛起来从一条河由陆地移到另一条河。早先入侵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比起他们是“旱鸭子”,罗马军队退走后也带走了水军技术,所以维京人才有如此巨大的水上军事优势。 

来犯巴黎的维京人来自丹麦,当时已经掠夺了鲁昂,乘胜来到巴黎,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有说达到30000维京兵对200巴黎骑兵之数。但巴黎全城人同仇敌忾,一意坚守,竟使维京人花了一年时间才破城。破城后巴黎贵族奥多伯爵赶到法王查理三世处报告,请求援兵,可是查理三世竟然打不过维京人,给了维京人700磅黄金和解战事。消息激怒了巴黎人,他们在维京人退去后把查理赶下了台,推举奥多为国王,查理曼王国从此结束。
 

拿了黄金退去的维京人走到北部海边的诺曼底(Normandy)后便占据了该地,建立了自己的诺曼底公国,100多年后成长为英格兰的克星,称为诺曼人,于1066年在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带领下跨过海峡征服英格兰,威廉成为英国的新统治者,并把诺曼语也带到英国,融入了当地语言后成为今日英语里的一部分。诺曼人入侵前,英国不断有外族侵入,诺曼人入侵英国之后,英国终于不再有外族的入侵。诺曼人自己封王拜爵,将英国原有的“封建”进一步制度化,文明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以后的欧洲大陆(不包括东欧)也是不再有外界的侵入(幸好蒙古人没有打进来!),已经侵入的维京人在欧洲各地定居,主要在北欧,基督教传教士随后跟来,北欧诸国也都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在欧洲的地位日益强大,好战的日耳曼武士变成了“骑士”,教会利用骑士们的好战精神,于1095年开始十字军东征圣地耶路撒冷,要把耶稣传道之地从被他们视为异教徒的穆斯林手里夺回。勇士们前前后后打了近2个世纪,除了第一次东征曾短暂攻下圣城又被穆斯林收回外,其他的征讨都是无功而返。
 

2、英法的冤家情仇
 

欧洲虽然没有再被外族侵入,但是里面的自相残杀却远未结束,尤其在英吉利海峡两边。直到今天,对于1200年至1450年这两百多年的历史,如果说起英法第一次百年大战,英国人多指1337~1453这116年。但法国却有不少人把这百年算作第二次百年大战,将1159~1259这百年看作第一个百年大战。原因在于欧洲的封建制下还盛行贵族间联姻,以此来加强各自的势力范围。英王亨利二世加冕前于1152年娶了法国西南阿基坦领主的女儿艾力诺(Eleanor of Aquitaine)后,得到了阿基坦为陪嫁,再加上早先从母亲那里继承的诺曼底,于是这个英国贵族就成了最大的领主。过了两年他加冕为国王后,这就不可能不与当时的法国国王发生冲突。路易菲利选择了四场英法大战来记述英法在1212年至1453年近两百年间的冤家情仇,不能不说和这段历史有关。下面说说这四次大战。
 

(1)布汶战役 (Battle of Bouvines)
 
此战发生于1214年7月,它直接的军事胜利表现为教皇英诺森三世支持的法王腓力二世击败了英国约翰王的同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和佛兰德伯爵斐迪南的联军,法军俘虏了斐迪南,教皇从此抛弃了奥托四世,法国获得了布列塔尼公国和诺曼底公国,巩固了法国向东、南两方面在安茹、缅因和图赖讷的领主权。但是,比较起来,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此战对于英国大宪章(The Great Charter of the Liberties)形成的影响。 




前面说到,维京人侵入法兰克,攻破巴黎,后来退到诺曼底,在那里建立自己的诺曼底公国,100多年后征服英格兰,从此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但又是一海之隔的诺曼底公国的领主。法国此战不仅从英国手上夺取了诺曼底,还要英国支付战争赔偿。封建制下的英王约翰只能向下面的大小诸侯收税,结果触发贵族们的不满,他们1215年6月集聚伦敦,夹持国王,要求国王夺回诺曼底。英王不得已签署诸侯提出的“男爵法案”,此法案就是后来的《大宪章》的头版,其中竟然规定25名贵族代表可以集会否决国王的命令。国王如何可以接受?所以一待诸侯离开京都伦敦,国王立即废除宪章,并命令诸侯解散军队,结果当然就是双方摊牌,诸侯“造反”。诸侯找法王路易八世做靠山,许诺拥戴他做英王。
 

法王路易1216年5月率军登陆英国,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一路进入伦敦圣保罗教堂,在伦敦人见证下称王,虽未加冕,但不过是指日可待的事。路易很快就控制了英国一多半领土,不想约翰王突然去世,原来因为痛恨约翰王的英国贵族拥立约翰王的9岁儿子亨利三世继承王位,并效忠教皇,获得教皇保护。贵族组成摄政团,多数贵族们又开始叛离路易,操纵亨利三世于1216年底签署修改了的《大宪章》第二版。路易征服英国的努力受阻,并被亨利三世的保护人教皇开除教籍。但路易不甘心,1217年2月回法国召集援兵,4月返回英国,在北方吃了败仗后回伦敦固守,8月法国援兵向英国开发,结果被保皇派击败,路易只好与亨利三世的摄政团谈判,保证不谋求英王之位,同时摄政方保证追随路易的英国叛变贵族的土地不被没收、国王亨利应当遵守在前已颁布的《大宪章》等,并在 1216 大宪章基础上增加了保护贵族财产的条款、限制国王征 税权的条款,这就是 1217 年的第三版的《大宪章》,也就是后来被正式实行的《大宪章》。所以,《大宪章》并不是英国人与生具有的民主天性的产物,而是复杂的各方利益冲突的博弈结果,布纹之战是它的催生婆。
 

(2)塔耶堡之战(Battle of Taillebourg )
 
1242年,也就是布纹之战后28年,当年路易八世攻入英国后就位的亨利三世已经35岁;路易八世也已过世,在位的是路易九世,他比亨利三世年轻7岁。英法两家在今天法国中西部的小城塔耶堡开打。此城现在人口不足千人。这一战是后来的英法百年大战的序幕之战。冲突的起源是位于现今法国西南阿基坦区的小城Lusignan 的首领贵族修(Hugh)的造反。原因就是如前所述的早在1152年英国国王娶出生于该地的艾力诺为妻后所发生的英国王权在法国领地上的渗透,当地领主都保持着对于法王权力的相对独立,是当时欧洲普遍实行封建制的结果之一。英法都有很多贵族领有封地,具有相当的自治权利,同时英法间贵族联姻很普遍,通过联姻来进行结盟,成了纷争的一大来源。 




法王路易九世和其弟阿方索率领法军在塔耶城堡以南横跨夏朗德河的一座桥梁附近与当地领主吕西尼昂的于格十世和英王亨利三世的军队发生战斗,法军赢得战役,普瓦捷当地的叛乱平息。不过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一次叛乱的平息自然意味着下一次在另一地的开打。
 

(3)奥尔良之围 (Siege of Orléans)
 
此战发生于1428年10月12日-1429年5月8日之间,英国军队对法国城市奥尔良进行围攻。围攻战之初,英国人占据着优势而进展顺利,城市似乎已即将易手,但是他们累积半年的胜势被法国人的救兵粉碎:年仅17岁的贞德带兵仅用9天时间即彻底粉碎了英国人的梦想。在整个围攻战中英国人大约投入了5000名士兵(其中包括来自勃艮第的盟军),而贞德率领的增援部队大约为6000人,该战是贞德本人所取得的第一场胜利,也是法国人自1415年于阿金库尔战役惨败之后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贞德从此成为法国乃至欧洲文化里的传奇女英雄。贞德不幸两年后被勃艮第公国的菲利普三世在贡比捏战斗中俘虏,将她卖给英国人。贞德第二年(1431年)被英国人处以火刑烧死,年仅19岁。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故事了,因为很多西方的文学大师都以贞德为题材写过各种作品。 




贞德解围奥尔良。右图为摄之英国博物馆的士兵金属战袍。
 

(4)卡斯蒂隆战役(Battle of Castillon )
 
此战是英法百年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1453年7月发生在加斯科涅的多尔多尼河畔卡斯蒂隆(今卡斯蒂隆拉巴泰尔),法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自此英格兰王国失去除加来和海峽群島外的全部法国领土。法国开始控制自己的全部国土,西欧的封建制也逐渐瓦解。法国的政治体制在西欧诸国中最为强调集权而不是联邦,与英法的历史恩怨大有关系,因为今天的法国正是在打垮封建诸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比较摄自英国博物馆的战马披的盔甲。
 

比较早期的战争,从上面跨度600年的战争画中不难看见兵器与进攻武器都在进步,如上图中的人与战马披戴的盔甲,都未曾在东方人的军队里见过,由此可以想见欧洲人战争相互击杀的惨烈程度。
 

进来做了多出修正。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7 10:1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