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最早的記憶是六歲時的一幕,在那之前的童年都已忘得一乾二淨,所以後來有了小孩之後,觀察他的心理成長對我是一個全新的學習經驗。在閱讀一些參考書籍並和教育人員交流之後,大家的共識是一般小孩到兩歲左右才發展出人我之間的差別認知,所以美國人有所謂“Terrible Two's“(”恐怖的兩歲“)的說法,就是因為兩歲小孩什麼東西都說是”我的“,並且會因此而哭鬧不停。到了三歲,腦部才有了解(但還是不能分析)因果關係的基本概念,所以會開始到處問”為什麼“。但是因果分析及自制能力要到六歲才因前額葉(Frontal Lobe)的發展而開始有了雛形(但是要到20多歲才完全長成;情緒中心反而在青春期後來居上,主導了中學生的行為);在此之前,小孩是不懂得要犧牲眼前所得以換取更大的長期利益的。所以我也就一直等到小孩六歲之後才跟他講理(並且教他數學),因為我知道在那之前是純粹浪費口舌。
扯了這麼遠,其實和今天的主題沒有關係;只是最近台灣的大新聞就是高中生反課綱活動,很多讀者一副心癢難搔的樣子,若不是我最近對離題的留言大力打壓,只怕人人都要往那個方向扯。為了一勞永逸,我在此澄清:是的,這是無知學生受野心政客鼓動,成為奪權造勢的打手,所用的藉口可笑至極。那麼為什麼我不想讓大家在留言欄討論呢?因為這些學生連“為什麼”都不知道問,他們的行為只有兩歲智商的水平;而這個部落格講究的是事實與邏輯,所以至少要六歲以上智商的行為才值得討論。在此請大家尊重規則,一同維護討論的水準,不要離題去談反課綱。
好,言歸正傳,我在前一篇文章的正文和留言欄裡提到,十年之後共軍的裝備將大致達到美軍的檔次,雙方將平分秋色、各擅勝場,結果有讀者反應說我的看法是“樂觀”的。當然熟悉我思考和寫作風格的人應該知道我做的結論都是以客觀事實經過嚴謹邏輯分析的結果,沒有主觀意見的餘地,否則我會明白標示為“猜測”。我想一般讀者對近年來各國的軍事發展不熟,所以不能看出這個實力消長的交叉點;既然我已經對共軍未來十年的發展做過多次詳細的討論,現在必須提供給讀者的就是有關美軍的資訊。美軍的裝備發展要比共軍公開得多了,這些資訊其實網絡上都很容易找得到;我在此之前一直沒有做系統性的介紹,是因為我對軍事問題的興趣不在這些細節上,而在於它們對戰略政略形勢的影響,即以前提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現在硬著頭皮寫簡介,歡迎讀者指正錯誤;不過我相信任何失誤都會是枝微末節,無關宏旨。某些大陸網友特別喜歡吹毛求疵,然後無限上綱,顛倒因果;希望不要在這裡看到這種非理性、反邏輯的論述。
我們從陸軍談起。美軍現有的M1坦克是1972年美德合作的MBT-70計劃拆夥之後開始研製的,1980年服役,原本其戰力相對蘇軍坦克並沒有完整的代差(尤其是T-80),一直到1986年升級為裝備了德國Rheinmetall為Leopard 2所開發的120毫米滑膛砲(美軍編號M256,其實德國人在1979年就做出來了)的M1A1,才能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完勝伊拉克的T-72(1990年開戰前用特別預算將所有參戰的M1緊急升級為M1A1)。目前M1A1仍然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現役裝備,美國陸軍則使用小幅升級了防護能力的M1A2,當前兩者都沒有開發新坦克的計劃。即使美國在明年(可能性遠小於0.1%)就開始研發下一代坦克,至少也要14年(1986-1972=14;實際上近年來美國武器研發所需的時間和金錢都已成指數上漲)即2030年才能大功告成;而共軍最新的99式改型至少已經與M1A2相當(指其戰鬥性能;其重量輕了9噸,航程也較高,卻便宜很多,其實是更佳的產品),96A式的性能也與M1A1類似(其實重量輕了19噸,航程也較高,價錢更是白菜級的),下一代的兩人制坦克應該會在5-10年內開始量產,2025年時共軍將對美軍坦克形成代差優勢。
美軍現役的步兵戰車是M2 Bradley,在1981年開始服役,和M1一樣是超重而且極貴的產品,但是M1至少在性能上還算是先進的武器,M2卻因為大量使用了鋁合金裝甲來減重,有非常不幸的易燃特性,國際上一般認為它是一個完全失敗的產品,外銷客戶只有一個,即財大氣粗又必須給美國人面子的沙烏地阿拉伯。共軍最新的ZBD-04A(參見前文《又見朱日和》)技術指標與其相似,但是在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等三項主要戰鬥性能上都略勝半籌。與坦克同樣,美軍完全沒有研發新型步兵戰車的計劃,所以共軍的優勢在未來十年只會越來越大。
被撃中後引發大火燒成廢料的M2A2。
美軍和國軍現役的自走榴彈砲都是1963年開始服役的M109。因為它使用的火砲年代過於久遠,沒有採用Bull博士發明的ERFB(Extended Range,Full Bore)技術,所以在射程和精度上和現代火砲完全無法相比,現在歐洲國家都早已換裝德製的PzH-2000或英製的AS-90。美國陸軍在1995年也開始研發替代用的XM-2001,結果因為嚴重超支、嚴重超重和嚴重落後進度而在2002年(讀者可以猜猜看XM-2001原定在哪一年服役)被砍掉。同年美國陸軍宣布開始研發“未來戰鬥系統”(Future Combat System,FCS),其中包括新式的坦克、步兵戰車和自走榴彈砲,結果同樣在7年後的2009年因為嚴重超支、嚴重超重和嚴重落後進度而被砍掉,從此陸軍不敢再要求為裝甲車輛換代。共軍現役的PLZ-05已經比M109先進一代;據稱更新一代的底盤、自動裝彈機和電子系統都已開發完成,那麼共軍換裝就只是時間問題。
以上提及的美軍現役作戰車輛都是30年以上的老古董,而且換代的計劃已經屢次因為美國軍工企業無法在合理的時間、價錢和重量範圍內完成性能達標的產品而絕望,那麼美國陸軍有沒有新式的現代重裝備呢?有的,那就是2002年開始服役的八輪M1126 Stryker步兵攻擊車(Infantry Assault Vehicle,IAV),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都相當成功,廣受美軍士兵喜愛,共部署了4400多輛。可是Stryker其實是加拿大製的,加拿大自己的編號是LAV III,1991年開始研發,1995年服役。為什麼加拿大人只花了四年就開發完成呢?因為他們其實只從瑞士的MOWAG公司買了Piranha III的設計,稍微修改了一點,換上自己的型號而已。換句話說,美軍現役唯一的新式裝甲車是歐洲20多年前的設計,由加拿大代工生產,所以才沒有超支、超重和落後進度的問題。共軍的八輪裝甲車當然是自己研發的,性能與Stryker相當,價錢卻絕對不到其(500萬美金)1/3,所以一樣也已大量部署。
為什麼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威名顯赫,其重裝備卻可以如此不堪?這除了美國的宣傳戰力之外,還有兩個原因:首先美國人只挑中東的三流對手打陸戰,連軍工發展已經遲滯25年的俄國這樣的二流陸軍佔領Crimea後都不敢有所反應;其次現代美軍的標準陸戰戰術是以坦克前進到與敵人接觸之後,稍作後退,等待步兵並呼叫空軍飛機或陸軍自己的直升機來把敵方防線炸個稀巴爛(亦即“空地一體戰”,參見前文《當代美國戰略局勢與策略》),所以坦克首重防護力,IAV首重機動性,砲兵(包括火箭砲)可有可無,現有的裝備因此基本夠用。
所以美國最重要的陸軍武器其實是直升機,在這方面他也的確領先世界,其代表之作就是國軍也有的Apache。不過我們退一步研究一下就會發現Apache是在1986年開始服役的,比它稍晚的Comanche計劃從1982年開始,到2004年終於被砍,原因大家現在應該可以猜得出:嚴重超支、嚴重超重和嚴重落後進度(所謂無人機可以取代直升機是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下台階;君不見Apache的新型號仍然層出不窮?Comanche並不是超輕型偵察直升機,而是隱身的偵察兼攻擊直升機,稍為放大就可以為Apache換代)。而這個29年舊的Apache直升機的價錢也在近年經歷了指數上升,2010年給印度的報價單(參見美國官方文件http://www.dsca.mil/major-arms-sales/india-support-direct-commercial-sale-ah-64d-block-iii-apache-helicopters;國軍的價錢是絕對機密,但是只會高不會低)已經達到14億美元只買22架AH-64D Block III(後來改名為AH-64E),也就是6400萬美元一架。共軍的WZ-10在電子、結構和武器上都已與Apache同級(但是價錢必定低了幾倍),真正的差別只在引擎上;中國已有多型渦軸引擎在開發之中,五年之內就應該能趕上AH-64E所用的T700-701D的1487KW。此外我以前已經提過,直升機只有在己方擁有空優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台海戰爭中的空優誰屬我在下文再為大家細數。
王孟源【空軍】未來十年的中美武器對比(二)
航空與半導體並列為21世紀美國製造業的兩顆閃亮明珠,所以美國空軍近年的武器採購史沒有陸軍那麼悲催,尤其是Boeing一直到最近十幾年才開始嚴重腐化(最知名的案子是2003年的加油機案,Boeing買通了國防部的一個文職官僚,叫Darleen Druyun,得以用高價贏得好幾個合約),777以及更早的各式大飛機都已成熟,改裝的工作量很小,所以毛病還不顯著;但是其他的公司就不一定有同樣的技術水準,其中最大的問題企業首推Lockheed。
我們從F-22談起吧。它的最早起源點是1981年的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先進戰術戰機)競賽,其目標是在冷戰背景下設計一架能在中歐上空輕易獵殺大量Mig-29的隱身戰機。Lockheed玩弄了很多把戲(主要是把YF-22畫得很傳統很漂亮,卻沒有做真正的工程驗證工作,然後憑空編出在性能和風險上的優勢;換句話說,就是公關主導工程)打敗了競爭對手(主要是YF-23),成為主承包商,隨後其他三家公司受命協力合作,必須反過來倒幫Lockheed完成YF-22的工程化工作,其結果就是F-22。80和90年代是美國國力的巔峰,我有一個美國朋友當時在F-22計劃裡做電磁工程師,他回憶說他們“在錢裡面游泳”(“Swimming in Money”),所以什麼技術問題都解決了。完成後的F-22毛病不在技術,而在於原定的任務使命上:既然是要在中歐作戰,航程就不重要。更糟糕的是80年代的美國空軍主管沒有認識到下一代戰機的費用將會大半來自電子系統,仍然根據以往的經驗法則而限制了飛機的尺寸,這對必須內藏武器的隱身飛機來說是雪上加霜,雖然工程師們硬是滿足了大部分的性能指標,內載燃油還是不得不被犧牲掉了,使得航程進一步下降。另一個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問題是F-22的內部空間空前緊張,不但增加維修的困難,也使日後的一些簡單升級都成為巨大的工程。
共軍的J-20在開始設計時,F-22早已定型,因此得以吸收後者的開發經驗,針對西太平洋的特殊地理環境,強調了航程的重要性。2017年將開始批量部署的J-20第一批次,如果要和F-22單打獨鬥,可能還稍遜半籌,這主要是引擎上的些許劣勢使然(隱身能力上的一點差距可以由光電系統結合較大型的長射程全向紅外線導彈來彌補,共軍的PL-10正是為此而量身設計的)。但是F-22的航程缺陷在西太平洋會有毀滅性的後果:共軍只要先行打擊琉球和關島的機場,即使還有F-22能進入戰區,也必然得依賴大批的加油機。J-20不須要和F-22狗鬥,只要打下加油機,F-22自然就不戰而敗。我在前文《2020年前的台海戰役》中提到的Rand Corporation的論文正是根據這個邏輯所做的論述。到了2025年,WS-15引擎的改進型應該也已經成熟,那麼J-20在和F-22單挑時也不會落於下風。
其實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的超支、超重和落後進度的軍工問題在F-22上也都發生了,只是空優隱身戰機是空地一體戰和空海一體戰的絕對支柱,所以美國沒有“放棄”的選項,最終還是靠砸錢解決,也就是把其他問題集中到“超支”上。結果195架F-22一共花了667億美元,平均3.4億一架。金融危機後的美國承受不起這樣的價碼,所以在2009年終止了訂購,最後一架F-22在2012年服役。此後美國空軍、海軍和陸戰隊的隱身戰機夢就只能投注在同樣由Lockheed研製的F-35上。F-35源自1996年開始的JSF(Joint Strike Fighter,聯合攻擊戰機)計劃。這時Lockheed已經比15年前更加肥大,結果JSF只有Boeing做了象徵性的競爭就由Lockheed得標。F-35雖然是冷戰結束後才開始的設計,它的先天不足反而比F-22還嚴重,這是因為政治影響力強大的陸戰隊要求垂直起降能力(嚴格來說是STOVL,Short Take-Off Vertical Landing,短場起飛垂直降落),為了一機三軍通用,有STOVL能力的F-35B成了制約設計優化的緊束衣。明明隱身機的內置彈艙適合雙引擎設計,卻因為STOVL而採用單引擎方案,結果對推力的要求高到連Pratt & Whitney都覺得有很大困難的地步。其他各種大大小小的妥協(包括因為STOVL而對尺寸,尤其是機身長度,有更嚴苛的限制)和Lockheed買通軍方後的腦殘管理(例如軍方居然同意未定型就先批量生產,那個將軍後來被撤換退役,提早成為Lockheed的高薪顧問)總加起來使得超支、超重和落後進度的問題比F-22還嚴重得多,很多美國軍官私底下拿Comanche來和F-35相比(其中有些已經退役的就公開地說)。
F-35B的內部剖視圖,請注意短短的機身中線被推進系統完全佔據,以致空間安排比F-22還要緊湊困難。這是F-35B的肚皮照片,可以看出為了彌補兩側彈艙深度不夠而做的四個弧形突起,也因此使F-35贏得了“懷孕鯨魚”的外號。
這是四種隱身戰機的尺寸對比,由左至右分別是共軍的J-20,俄國的T-50,美軍的F-22和F-35C(海軍版,是F-35最大的一型),可以清楚看出F-35短小緊湊的程度。J-20極為修長,彈艙、燃油和引擎可以自前而後佈置,鴨翼式佈局也使主翼在重心之後,所以橫截面可以控制得很小很均勻;乍看之下是龐然大物,實際上反而是四型戰機中超音速阻力最低的。F-35則剛好相反,機翼、引擎、彈艙和燃油都必須放在通過重心的同一個橫截面上,所以穿音速和超音速阻力極大,既不能狗鬥也不能超巡。
在F-35計劃剛開始的時候,其價錢目標訂在等同最新型的F-16,大約6000萬美元左右;到了2014年,Lockheed的公關報告已經給出從8500萬到1.5億間的好幾個不同數目,《時代周刊》(《Time》)於是做了深入的會計分析,發現實際上美軍的花費在跳動之後應該會穩定在2.2億美元一架,而且這是排除研發費用、實現量產效率之後的數字;Lockheed的數字遊戲基本上靠沿用多年前的老估計值並且排除了引擎、頭盔、塗料、軟體等附件而製造出來的(美國的製造業以製造謊言為核心競爭力,至少對Lockheed是切實的描述)。但是Lockheed的政治遊說力量已經大到不可能讓F-35被取消的地步,而且空軍和陸戰隊的幾千架舊飛機壽命即將屆滿,F-35是替換它們的唯一選項(海軍的F/A-18E/F還半新不舊,對F-35就完全沒有熱情),所以在延誤超過十年、性能因超重而大幅縮水(最近在不用新式傳感器的傳統狗鬥試驗中被F-16打得落花流水)、價錢已超過目標值三倍半的情形下,美國只能硬著頭皮繼續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其實F-35的性能缺失並不完全是意外,Lockheed和美國軍政菁英在計劃一開始就知道一機三軍通用會使得F-35的性能平庸。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冷戰後盟友們都在削減軍事預算,剛好可以用大家合作建F-35的藉口來消滅西歐的戰機研發和製造能力,並且為Lockheed開拓更大的外銷市場。為此國會還通過特別法案,禁止F-22的外銷,讓F-35成為唯一的選項。既然F-35主要是外銷機,那麼個別子系統的技術可以是極度先進的,但是整體性能卻不能接近F-22。反正技術分享只是騙顧客簽約的假話,事後可以賴賬;而且用外國顧客的錢發展出來的新銳子系統,可以用來升級F-22。沒想到Lockheed的超支、超重和落後進度等等問題會如此嚴重,更沒想到F-22的短航程會使它在西太平洋無用武之地,以致害人卻先害了自己。目前F-35還沒有定型,卻已生產了100多架;美國最新的計劃是還要買2400架左右,盟友們(包括日韓)的訂單則超過800架。依2.2億美元一架來估算,美國自己在F-35上的財務支出還有5300億的購買費,現代戰機的使用費是購買價的250%左右,所以全壽命費用是1.9萬億美元,這是美國每年國防總預算的三倍。從共軍的觀點來看,F-35的隱身和格鬥性能都與J-20有代差,在西太平洋戰場完全沒有意義;看著美軍浪費三年的總軍費在這個項目上,實在是夢寐以求的好事。
在大型飛機方面,美國有民航工業的先天優勢,到2025年為止,共軍以C919為載機的預警機、加油機和反潛機可以大致追到沒有代差的地步,在預警機的雷達和電子系統上應該還有很大的領先(NATO計劃到2035年才替換E3,即使沒有延遲,E3現在已經落後一代,未來20年只會越加落伍;參見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5/02/01/us-nato-arms-idUSKBN0L51SE20150201)。不過共軍在現代轟炸機上是一片空白,未來十年只怕還無法完成與B-2同級的產品,最有可能的是開發出類似B-1B的超音速轟炸機,但是去掉可變翼,加入局部的隱身處理,也就是B-1的現代化升級版。這會留給美軍突擊共軍縱深的單向透明能力,是在推倒美軍支配西太平洋戰場能力的過程中的最大阻礙之一。美軍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未來十年固然會浪費很多資源在沒有實際軍事意義的F-35上,但是還是會維持甚至擴張三個主要生產項目和兩個研發計劃以因應未來西太平洋戰場的需要;那三個生產項目是Virginia Class核子攻擊潛艇、Arleigh Burke Class Block III防空驅逐艦和Ford Class航空母艦,兩個研發計劃是替代Ohio Class的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和B-3隱身轟炸機。除了B-3之外,都是海軍的計劃,我們在下一篇文章再繼續探討。
關於B-3,基本上是縮小廉價版的B-2。原本計劃叫做Next Generation Bomber(NGB,下一代轟炸機),2004年開始,預計2018年服役,2009年被砍,改名為Long Range Strike Bomber(LRS-B,長程攻擊轟炸機),新預計在2025年左右服役,空軍希望以5.5億美元的單價購買80-100架。目前有兩個團隊在競爭,今年年底前應該會決定由誰得標。依美國軍工近年的表現來做樂觀的推測,這個計劃會延遲五年,單價會倍增到11億美元左右(因為已經有B-2做範本,超支、超重和落後進度可能不會太離譜;不過F-35也有F-22做範本,結果還是一場大災難)。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指標,美軍的採購數量應該不會被大幅削減;但是等到它批量服役,已經是2030年代,屆時VHF雷達的演進有可能已經能抵消這類飛機的隱身能力(目前只有龐大而且固定的HF陣列雷達才能對抗B-2和B-3;參見前文《雷達與隱身技術之間的矛盾關係》);共軍自己的版本在15-20年後也極可能已經實用化,所以即使美國的軍工業沒有把LRS-B計劃搞砸,它仍然可能是Too Little Too Late,而沒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
美軍雖然想打空海一體戰,卻因西太平洋沒有足夠的機場,空軍只有戰略轟炸機才能參與戰事,最後重頭戲還是得留給海軍來唱。美國海軍的戰力支柱是它的航母,航母戰鬥群若是不能進入攻擊位置,仗就打不起來。共軍有了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之後,攔截彈道飛彈成為美國海軍的第一要務,但是Ticonderoga級防空巡洋艦正要開始退役,所以這個任務將完全交給Arleigh Burke級防空驅逐艦。
Burke級的開發計劃自1980年開始,1989年第一艘下水,1991年入役。雖然只有24年的服役歷史,整體設計已經落伍,噸位也嚴重不足,更糟糕的是發電量極為有限,改裝先進設備的前景十分黯淡,但是海軍要花大錢的重要計劃很多,實在負擔不起CG(X)(原訂為替換Ticonderoga的新型防空巡洋艦,1994年開研,2010年取消,花費不詳),也只好將就了。換裝了新雷達和新導彈的Block III第一艘預計明年開建,從2017年起每年開建兩艘,一般美軍驅逐艦從開建到服役需要三年,所以到2025年應該有13艘服役。Block IIA三年前的造價是18.4億美金,我估計Block III應該至少要25億一艘。共軍的052D已經裝備了和Burke Block III同級的雷達,單艦價錢據稱只有5億美元;未來的055級會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到2025年的版本應該與美軍原先設想的CG(X)類似,而且單價大概不會超過10億,可以批量部署,所以十年之後共軍的防空艦艇將明顯優於美軍。很多這方面的細節我已在前文《055級的設計概念》討論過,就不再在此贅述。
前面提到美國海軍原本自1994年起就花了大錢來研發下一代的水面作戰艦艇。這個計劃叫做SC-21(Surface Combatant for the 21st century,21世紀的水面作戰艦隻),其中巡洋艦部分CG-21就是後來的CG(X);驅逐艦本來叫DD-21,因為超支和落後進度,在2001年計劃重整,改稱DD(X),也就是現在的DDG-1000 Zumwalt級。很不幸地它完全是為了砲擊無還手之力的弱國而設計的,所以不但本身不能用來對付共軍,連子系統都牛頭不對馬嘴,沒有搶救的理由。最後在花費了225億美元(至2014年)之後,海軍只訂了三艘就叫停了,所以平均每艘單價會在75億以上。第一艘預計明年服役,到2025年這三艘豪華的擺設還將繼續提醒美國海軍他們上一代的傲慢與愚蠢。
Zumwalt級並不是美國海軍序列中唯一的豪華擺設。為了保護Zumwalt級進入海岸附近的火砲射程內,在SC-21計劃之後,海軍又啟動了LCS(Littoral Combat Ship,濱海戰鬥船)計劃。在設定原始性能要求的過程中,只根據Cole號驅逐艦在2000年十月被自殺快艇炸出一個洞的經驗,居然就把極高速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要40節以上(一般現代作戰艦隻的極速在30節左右)。其結果是兩型3000噸級的設計(共軍的054A護衛艦是4000噸級的),分別由Lockheed和General Dynamics得標,兩者都基於民用的高速船,極速分別是47節和44節,但是反潛作戰性能卻還不如共軍1300噸級的056輕型護衛艦。更離譜的是價格:美國國會預算研究室預測單價最後會降到6億美元一艘,但是幾艘早期艦的平均單價是18億。2014年,時任國防部長的Hagel實在受不了了,下令LCS只建到32艘為止, 要求重新設計較大較有戰力的新艦,並改名為SSC(Small Surface Combatant,小型海面戰鬥艦)。海軍只給了幾天的報價時間,所以只有現有兩型LCS的厰商來得及申請,決定拉長LCS至4000噸級,Hagel隨即批准了20艘的訂單,預計2019年開建,目前最樂觀的估價是7億美元一艘。2015年一月,海軍宣布將把LCS和SSC都改稱為護衛艦,所以在折騰了20多年,花費了大約500億美金之後,美國海軍終於即將在2022年開始接收一艘與054A大小類似的新型護衛艦,除了速度驚人之外,它的戰力將明顯弱於054A;當然,屆時共軍的下一代054B級反潛護衛艦早已服役,所以性能的差距會更為巨大。
到2025年,美國海軍唯一對比共軍裝備會有明顯優勢的水面艦隻是Ford級航空母艦;研發費用至今是363億美元,建造單價估計是104億,第一艘預計明年服役。它將配備電磁彈射器,使艦載機有更高的出勤率。共軍目前在建的017號是將遼寧號稍作改進而成的無彈射器設計,在2025年前後可能服役的018號和019號應該都還是傳統動力、蒸汽彈射,亦即類似美軍已退役的Kitty Hawk級航母。020號有可能是與Ford級同級的電磁彈射核子動力航母,但是大概要到2030年以後才會服役。不過共軍在西太平洋有極大的地利,可以充分利用陸基航空兵來彌補己方航母的不足;反觀美軍的幾個陸上機場在戰事發起之後的第一小時就必然會被打成廢墟,航母將是所有空優戰力的唯一來源。
其實Ford級相對於現有的Nimitz級航母,性能的提升根本不到一代的差別,Nimitz級的戰力已是舉世無雙,若是真要換裝電磁彈射器也只是一道小手術,實在不到必須淘汰的地步。不過核子動力引擎的壽命是無法延長的,所以到了預定更換的時間就非換不可。Ohio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面臨同樣的引擎壽命時限,所以雖然一樣也已是全球最先進的設計,美國海軍還是非得花大錢替換不可。這兩個燒錢的項目再加上浪費在DDG-1000和LCS的大筆經費,才迫使CG(X)下馬。
美國海軍最後一項主要計劃是繼續生產並改進Virginia級核動力攻擊潛艇。攻擊潛艇最重要的性能指標不是噸位,不是潛深,也不是極速,而是所謂的靜音航速,亦即在不發出強烈噪音前提下的最高持續速度。當潛艇須要逃避敵方的獵殺或自己要追踪獵物時,靜音航速基本決定能否成功轉移位置。傳統的柴電潛艇潛航時使用電動馬達,沒有什麼噪音,但是續航能力微不足道;當前第一代的AIP可以以4節左右的航速潛航七天;但是Virginia級的靜音航速在20節以上(有說22節,也有說25節),這使它能夠輕易脫離敵方反潛兵力的搜索區並快速重行佔位。共軍的095級核動力攻擊潛艇應該會在2020年左右首航,2025年時大概會有3-4艘,但是它的靜音航速可能還是低於Virginia級。有傳聞稱共軍正在研究小型核動力攻擊潛艇(約3000噸?Virginia是8000噸級的),以便大批生產部署,以量取勝;也就是跑不過對方,就乾脆到處埋樁。不論如何,攻擊潛艇是2025年時美軍仍會有明顯優勢的一項武器,而且對爭奪制海權來說極為重要,所以共軍應該會繼續投資研發,或許在2030年左右有能與Virginia比肩的097級出現。美軍的下一代核動力攻擊潛艇目前預計2034年開建,共軍的099級會是它的競爭對手。
【後註】Burke III的總預算剛公佈,22艘共560億美元(含雷達,不含飛彈),剛好是我估計的底限25億一艘。美國軍工採購有超支的傳統,所以實際花費只高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