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的风】经济发展,饮食剧变,宋代医生也面对过现在这个难(转载)

作者:枫树下  于 2016-10-21 20:2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健康生活

关键词:中医

I走近经典I  历史背景下的中医经典(2)
原创:鲁阳散人

题图来自网络   王赫 故宫古书画复制师【蓝胖子穿越系列】

上篇文章讲到,公元960年正月初三,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成为中医经典走向的重要转折点。

这个历史事件就是陈桥兵变,兵变结果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大宋王朝建立。

也许有人会奇怪,陈桥兵变跟中医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我们谈到过,中医经典的发展变化,是以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基础的。而随着大宋王朝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之大,影响之深远,是其它朝代更迭难以企及的。

所以,宋代与其后的金元时期,是中医各个学说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阶段。

我们花一点时间聊聊历史吧,当然,不是教科书风格的历史。

宋代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个极为屈辱的朝代,攻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守不能御敌于黄河长江,丢汴梁,失临安,最后崖山十万军民葬身大海。每每读到宋代战争史,都不禁为之扼腕。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宋代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富庶、老百姓生活水平最高的朝代。政府引导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商业手工业中,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这些变革使得宋代(包括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遥遥领先于其他朝代,帝制时代中只有清代中后期达到宋代平均水平,而其人口数量却数倍于宋代,可见宋代人均产值之巨。这还不算,宋代GDP的构成更惊人,作为农耕国度,农业产值只占不到三成,而工商业竟然贡献了70%的比例,商品经济之发达,足以令其他朝代望其项背。

虽然宋代由于外战成绩糟糕而口碑比较差,但黎庶富足,CPI长期保持较低水准。苏轼被贬黄州时曾感慨,上好的猪肉,价格有如泥土,由此可见,宋代人民生活水平比历史上那些所谓的盛世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盛世,没有一个同时满足国强和民富两个条件。在我们熟知的开元盛世中,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是长期战乱后修生养息的时代,而且也饱受游牧民族的战争威胁。而当我们把视线从这些盛世中转移,蓦然回首大宋王朝时,忽然发现,南北两宋的老百姓竟然是如此富有,绵延千年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小麦稻米的大规模种植,普通人也开始大量食用细粮,尤其宋代,中国人把饮食搞得花样百出,真正成为了一种可登大雅之堂的文化。肉也成了家常便饭,你要是吃顿猪肉都不好意思跟人提。那个时候吃牛羊肉才是有钱人的象征,《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羊肉类美食不胜枚举。苏东坡不是也留下过“换羊书”的故事吗?说的是苏轼一个朋友,拿与苏轼互通的信件跟别人交换羊腿,苏轼书法名气大嘛。此人为了多得羊腿,就频繁写信,苏轼回信稍晚,还派仆人上门索取。后来被苏轼发现,就告诉仆人:本官今天不杀羊(本官今日断屠)!

在两宋和金元时期,中国人开始普遍用食用油炒菜,这在中国饮食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一直影响至今。关于食用油和炒菜的历史,是一个漫长的话题,这里不详细聊了。但是有一个跟油炸食品有关的小故事,值得提一提。

油条,作为今天我们最常吃的早餐食品之一,就是在南宋时期发明的。话说当年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抗金英雄岳飞,激起民间强烈愤恨。南宋首都临安一个烧饼铺里,一个伙计把面人捏成秦桧夫妇,背靠背粘在一起下锅油炸,取“桧”的谐音,名“油炸烩”。老百姓纷纷捧场,生意兴隆,忙不过来,就简化成两根面缠一起油炸,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油条了。

我想这个故事虽然多半是虚构的,但是很能说明当时人们的饮食方式。

前文还提到古人吃水果是如此奢侈,但到了宋代,吃水果变得稀松平常。我们今天的饭后水果、水果拼盘,其实早在宋朝就风靡朝野了。跟今天稍有不同的是,由于物流原因,宋代的水果拼盘含有一部分晒干的水果。

要是再翻翻宋代那些笔记杂谈,就更知道宋代人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黎庶的生活是多么舒坦了。

读完这段,如果给你一次穿越的机会,你愿意到开疆拓土的汉武帝时期,还是民丰粮足的宋代?

老百姓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不是好事吗?

这个还真不一定。我们都听说过饿了几天吃馒头能撑死的事,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易发疾病也会随之改变,而医生的观念,未必能够跟得上这种转变。

中医历来强调的是: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而人的本性中却有着强烈的趋利避害性质,因此当日子过好了,新的问题就产生了。

稍微总结一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跟前朝比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变化:

其一就是食物变得更加精细了。古人追求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宋代就连市井百姓也做得到,这意味着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大大增加了;

其二,在食物的制作方式上,煎炒烹炸开始大面积推广,这与之前炖蒸为主的制作方法,在热量上的差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三,随着人们夜生活的增加,伤阴的情况大大增加了。随着宋朝各种文化的空前繁荣,娱乐业大行其道,人们开始享受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日落而息的规律被打破,该睡不睡,收敛失机,造成身体上伤阴血、伤阴液的情况大大增加。

因此,伤寒不再是人们健康唯一的最大杀手了。侵蚀人体健康的病因,随着更加复杂多变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我一直对宋代的历史和中医特别感兴趣,原因之一,就是宋代跟我们今天的情况颇有类似之处:都是经历了长期的贫穷之后,迎来空前的大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新的疾病层出不穷,因此在医学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迷茫。

我们前面讨论儿科时,曾经提到很多名医都说过,富人的孩子不好养,这句话放在宋朝,真是最贴切不过了。

宋代小儿的死亡率奇高,而且有个规律,越是有钱人,孩子越不好养。就说可怜的宋神宗吧,不光因为改革变法殚精竭虑,年纪轻轻的三十九岁就驾崩了,而且后宫给生了二十六个孩子,竟然夭折了十四个。

荣登《三字经》的一方名士苏洵,生了六个儿女,夭折四个,幸存的两个儿子,就是文坛上熠熠生辉的苏轼、苏辙兄弟。

所以,儿科从中医学科中独立出来,是宋代的时代特点决定的。

在订阅号的前几篇文章中我们谈论过的《小儿药证直诀》和《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均出自两宋,这是时代的呼唤啊!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宋代的政府成为封建社会中最具慈悲心的政府,在医药方面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来改善人民的生存状态。比如,我们今天用的古人成方,有著名的两大类:经方和局方,经方指《伤寒论》上的方子;而局方,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载入的方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世简称《局方》,是由宋朝的太医局收集整理编纂的,从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初版,一直在不断丰富,直到南宋的最终版,收录药方近八百首,对中医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活字印刷发明以后,第一部大量印刷的书,就是这部《局方》。

我们知道,中医经典大多出自名医之手,而这本《局方》,是中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政府部门主持收集整理编纂的经典。有个老师就曾经说过,就临床来说,今天用到的局方要远远多于经方。不是因为经方不好,而是时代决定的。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查,局方里有多少象藿香正气散一样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方子。

另外,我们知道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灵枢》,失传于五代十国战乱,也是在宋朝政府的努力下得以存世流传的。

历史就像六月的天气,正在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时局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126年,金兵攻占开封,北宋灭亡,宋政府迁都杭州,史称南宋; 1210年成吉思汗与金朝断交,隔年便发动蒙金战争;1234年,蒙灭金,1279年灭宋。

稍微解释一下,所谓金元时期,是金朝和元朝时期的合称。其中的金,指金与南宋并存时期。在介绍后面的中医经典之前,我们简要谈谈金元时期的经济。

首先,金元时期,在不打仗的时候,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其次,之所以简要说,是因为金元时期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在吃宋朝经济的老本。

1126-1127年的靖康之耻后,宋朝偏安江南。史学界公认靖康之耻后经济重心随南宋政权南移,但是众多史料说明,北边和平时期老百姓日子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限于篇幅,这里只举一例:1169年,南宋使者在河北看到“市井繁盛,大胜河南”、“可知其民物之盛”。

关于元代,我们引用钱穆先生的一句话: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

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马可·波罗游记》,也是一个佐证。

再说一个发生在山西的故事。元代实行刀具管制,连菜刀都包含在内。一个村子只有有限的数量,老百姓做饭只能轮流用。某老汉排队受不了,就捡了个铁片回家。妻子一看没有领到刀,就问怎么切面条,老汉说,切不了,就砍!从此,山西刀削面问世。

有粮食没工具,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奇葩现实。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是很能说明元代政治经济的状态。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尤其是经济背景下,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粉墨登场了。

我们先说被称为“寒凉派”的刘完素。刘完素是河北河间人,人称“刘河间”。这个名字可了不得,在古代必须是名气特别大、贡献特别大、特别受老百姓尊重的人物,才有资格以地名称谓。而且,这还跟政府无关,是民间自发的行为。

中医自古就用寒凉药,但是把寒凉形成一个学说、一个流派,刘河间在中医史上是第一个,这难道不是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再看河南名医张子和,张子和极为推崇刘河间,继承并极大地拓展了《伤寒论》中的攻邪部分,多用汗、吐、下三法,著有《儒门事亲》一书,被后人称为攻邪派。但是大家如果感兴趣想看看这本书的话,一定要有点思想准备,因为内容实在是太劲爆了。里面记录的医案,攻邪方式极为彪悍,病人拉稀拉到站不起来,出汗得周身出遍。呕吐更是骇人,服了吐剂,如果不吐,还要用鸡毛、钗股刺激嗓子,然后再用药、再刺激,最后“无不出者”。甚至说:吐至昏眩,慎勿惊疑。

各位别害怕,张子和的医案虽然骇人听闻,但是疗效奇佳,金史说他“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儒门事亲》里说的非常清楚,什么样的人可以攻下,什么样的人禁用,攻与补如何配合等等。

这才叫艺高人胆大啊!

刘河间之后,还有一位以地名尊称的名医,朱丹溪。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确立“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被后世称为“滋阴派”。

“滋阴派”与“寒凉派”,也被后世合称为“河间派”。

朱丹溪的理论,在后世引起巨大争议,包括很多名医,也颇有微词。我想,这里面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历史的因素。而这一点,我想很大程度上跟古人缺乏资讯有关。今天的我们,交通的便利和资讯的丰富,是古人无法比拟的。

金元四大家居然有三位,以擅用寒凉滋阴著称于世,这难道是偶然的吗?这三个医生,前两位生活在北宋被灭后的金朝,当时蒙古人尚未南下,天下还算太平。朱丹溪生于元灭南宋的三年之后,去世后十年元朝灭亡,所以朱丹溪也没有太经历战乱。

唯一例外的,就是李东垣,他的一生,真可谓冰火两重天。李东垣早年十分幸运,生于富家,喜欢中医,可以携千金拜名医易水人张元素为师,并“尽得其学,益加阐发”。李东垣又十分不幸,三十岁那年,蒙金断交,之后就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中。

李东垣最著名的两个方子,就是普济消毒饮和补中益气汤。

普济消毒饮创立于1202年的一次瘟疫之中,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当时立此方于路口,百姓传抄,因效果奇佳,人称“仙方”。

补中益气汤则是创立于蒙金战争中。在蒙金战争中,金兵被蒙军打得落花流水,都城也从中都(今北京)迁到汴梁(今开封)。蒙军铁骑也长驱南下,包围汴梁。

当时蒙军围困汴梁数月后退兵,昔日繁华富庶的东京汴梁,成了人间炼狱,“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李东垣以补中益气汤等诸方,“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之后,李东垣写下对中医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名著《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等方也收入其中。李东垣也因为此书,被后人称为“补土派”。此外,李东垣与其师张元素(著有《医学启源》)一起,被称为“易水派”。

后世认为,易水派和河间派从此并立江湖。

其实,我们如果认真读这些经典,就会发现真正的名医,无不是因人施药,因病组方。只不过因为所处的时代,疾病有着非常大的某种特征,才使后人以宗派相论。

正如普济消毒饮和补中益气汤,一个清热,一个温补,均出自李东垣。倘若东垣老人复生,或许会对所谓补土派的说法付之一笑吧。

因为,对于大德名医来说、对于经典来说,没有门派,只有以人为本,只有大医精诚,只有济世慈悲。

下一篇,我们将会看到又历经了五百年沧桑的华夏大地,等待着来自江苏淮安的一个书生,把中医经典推向下一个巅峰。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枫树下最受欢迎的博文
  1. 闲话篆刻 (十二) 汉印 [2010/06]
  2. 【古韵诗社·廿四期】京剧-春闺梦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 [2015/04]
  3. 【枫声】山楂树(男声二重唱) [2016/11]
  4.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2015/02]
  5. 【京剧·太真外传】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2015/03]
  6. 【锁麟囊】春秋亭外 [2015/02]
  7. 【京剧·玉门关】听树梢风悠悠人烟寂静 [2016/04]
  8. 【京剧·麻姑献寿】瑶池领了圣母训 [2017/01]
  9. 【京剧·天女散花】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 [2015/04]
  10. 【京剧·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 [2015/03]
  11. 【京剧·太真外传】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 [2016/09]
  12. 【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2015/02]
  13. 【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古韵诗社第32期活动通知 [2016/03]
  14. 【京剧·穆桂英挂帅】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2015/03]
  15. 【京剧·群英会】人生聚散实难料 [2015/05]
  16. 【古韵诗社第十六轮】续诗+集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2011/09]
  17. 红薯、八杯水和张悟本的绿豆汤 [2010/06]
  18. 【古韵诗社·廿四期】七绝 云花 征结句结束 [2015/03]
  19. 【写字】梅尧臣诗 [2011/01]
  20. 醉枣 [2010/10]
  21. 女儿生日快乐! [2010/11]
  22. 【古韵诗社廿五期】寄意·次韵晏几道《鹧鸪天》 [2015/06]
  23. 什么是“羊羔体” [2010/10]
  24. 【古韵诗社·廿三期】梦刘郎 [2015/03]
  25. 【古韵诗社32期结集】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 [2016/04]
  26. 【枫树影】冬之挽歌 [2016/03]
  27. 【印稿设计】全家福 [2010/05]
  28. 【古韵诗社34期·题画】远迷 [2016/12]
  29. 【写字】临五湖散翁诗作 [2016/04]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0 21:3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