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种玫瑰看玫瑰的日子 [2013/08]
- 我的祖国与香港 [2019/08]
- 终于看到了梅花 [2012/03]
- “宽衣”惹出笑柄 [2016/09]
- 分享视频:钢琴协奏曲《一江春水》 [2019/08]
- 《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读后忆旧 [2022/01]
- 摄影:植树 [2013/03]
- 我看刘晓波 [2017/07]
- 欲拒不合意评论,不妨对网友言明 [2018/02]
- 重认樱花Akebono [2015/03]
- 我看毛泽东 [2012/03]
- 对事不对人:也谈游客与瑞典酒店事件 [2018/09]
- 摄影:温哥华龙舟节胡拍乱想 [2012/06]
- 摄影:红梅蜡梅金缕梅 [2016/03]
- 摄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2013/05]
- 摄影:刺槐 [2012/06]
- 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2012/03]
- 端午节谈粽子 [2012/06]
- 做男人半易半难,做自己教人为难 [2012/11]
- 我爱牡丹,也爱…… [2012/05]
- 乐绕烛影忆亲人 [2012/04]
- 手捧槐花望兔来 [2012/06]
- “六.四”与民主随笔 [2012/06]
按语:在故乡中山,冬至是民间不会放过的节日,我离乡数十年,仍然记得那里有吃汤圆过节的习俗。东半球的昨天已是冬至,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和澳洲的同学在微信群聊中大谈汤圆,甚至展示亲手做的汤圆,把加、美两国的同学引入甜蜜的回忆。我今天看到他们的群聊内容,意识到冬天已正式来到温哥华,也产生了做汤圆吃的念头。没想到,不等我动手,一位住在附近的同学就打来电话,并在几分钟后送来她自已做的汤圆。
不劳而获,我今天就不用做汤圆了,但以前做汤圆之事,回想一下并不辛苦,心里还甜甜的,何乐而不为!于是,找出五年前的旧文。
最近从朋友手上接过几种自制点心之后,我常在大快朵颐之后望掌兴叹:自己也有两手十指,怎么连一种点心也不会做!过多的自我批评,引起自我辩护:朋友的精美点心我不会做,家传点心还是会的。
想当年,奶奶不姓李,爹爹不姓张,我也不姓陈,屋里没有一盏家传红灯,锅里常有一种家传点心。那是在样板戏流行的年代,说来话长……
父亲双手能奏多种中西乐器,却只会做一种中式点心。节日大做点心之时,母亲充份表现出她的心灵手巧,平日为我疗饥解馋之际,父亲就表演他的保留节目。
他拿出片糖,用刀子在上面横一道竖一道地刻划,划得棋盘,就把棋盘掰成一枚又一枚的方棋子。接着,他拿热水倒在糯米粉里,和成粉团,再化整为零,弄出一批小粉团。然后,他一只手拿起一丸小粉团,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方棋子,往粉团里一按,双掌一合,搓两三下,掌心就有了点心。他把水烧开,把滚圆的点心倒下去,等到沉珠浮起,就捞一碗给我。
这样的过程重复几次之后,我不但学到父亲的技术,而且感到自己做出来的点心比他做的还要甜。因此,我没法自称不会做点心。不过,听说点心也有南北之分,我懒得追溯自己的门派,不如言之有物,直说会做汤圆。
汤圆虽在我们乡下土气无比,但在不乏洋气的大城市里也能露脸。记得我第一次抵达香港,母亲的二叔常带我出去闲逛,有一天在商店里看到汤圆,就买了一些回家煮给我吃。我夹起汤圆,一口咬下去,顿觉又甜又香,只见双筷之间半个汤圆之中冒出灰黑色稠浆。二叔公告诉我,那是麻蓉。
当时,我已吃过多年汤圆,却没想过那粉团里面能放片糖以外的东西。后来,我吃过多种汤圆,知道馅料还可以用红豆沙、莲蓉以至猪肉,但还是最喜欢麻蓉。
不久前在温哥华市的一家华人超市里发现麻蓉,就买了一盒,另外买了几小袋糯米粉,打算自己做麻蓉汤圆。
麻蓉汤圆,动口吃会觉得好吃,动手做就会觉得不好做了。我的家传技术能处理片糖馅儿,可对付不了麻蓉馅儿。我把麻蓉埋在粉团里,合掌一搓,白雪里就泛起泥浆。小心翼翼地弄了几个不露馅的,放进沸水中一煮,过了一会儿,就看到锅里浊浪翻滚,就像运油船触了礁。
我捞起破油船放进嘴里,感到味同嚼蜡。见麻蓉汤圆遇上技术难关,我索性把剩下粉团搓成“阳春”小珠,抓了一小撮撒落浊浪之中。等到小珠浮起,我把锅里的水倒去一部分,只剩下一点点,加入麻蓉再煮一下,锅里的泥沼地就连连冒泡。终于,我吃到了又香又甜的自制点心,尽管那不是传统的“麻蓉”汤圆,而是新研制的“麻蓉汤”圆。
“麻蓉汤”圆使我尝到“技术革新”的甜头,再加上懒惰成性,我放弃了利用低温使麻蓉变硬或加入糯米粉使麻蓉凝结等设想,转而考虑改用省事的馅料。想着想着,忽觉心头一乐,我知道自己不能不出门了。
回家之时,我的环保购物袋里装着三种巧克力颗粒,那是自制饼干的材料。把手洗干净,我坐在饭桌前和粉做汤圆。这是第一次做巧克力汤圆,但操作之顺利一如所料,而一试吃,不禁喜出望外,因为本来担心经得起烘箱“烤”验的巧克力颗粒不会在汤圆之中软化,没想到一咬下去,牙齿并没受到强硬的抵抗。
巧克力汤圆形成于北美,当然属于北方点心,但就用料而言,很难说究竟是中式点心还是西式点心。尽管庸俗的实用主义者会说,不管中点西点,能够进口就是好点;但是,崇高的理想主义者还是讲究中西之分,凡与中国大陆挂钩的就给贴上爱国标签,凡与西方有牵连就给戴上崇洋帽子。我身上没标签,头上没帽子,但现在已不大有胆子买故国食品,奇缺爱国之心,所以还是找点民族馅儿做汤圆,聊充爱国点心吧。
再去华人超市,看到冷藏的莲蓉,就买了一小袋,准备做有中国特色的汤圆。回到家里一坐下,就失去干劲了。我没和粉,却拿着一斤装的那袋莲蓉捏来捏去,透过无色透明的塑料袋子对着诱人的黄色看来看去。忍不住了,连忙去拿剪刀,剪开袋子,把莲蓉挤在盘子里,再去拿叉子……
到我放下叉子的时候,袋子里的莲蓉已少了三分之一。我看看袋子上的标贴,看到上有中文“丰满堂纯正白莲蓉”,还看到一些英文和法文,其中包括“Product of China”和“Best Before:(see the seal of the bag)”。细看封口之处,并没看到保质日期。我不知道那袋莲蓉有没有过期,努力回想品尝的过程,也没有感觉到异味,于是不再忧虑。
心情一轻松,人就正常了。我可以感觉到,刚才一口口咽下去的莲蓉已合成大汤圆馅儿,自己的肚皮已变成大汤圆皮,到什么时候一泡热水浴,我做汤圆的整个工序就完成了。
晓临
20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