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绘画的认识--8

作者:苏诚忠  于 2023-11-28 11:3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东、西方的社会学者,都希望寻找一种人与人的天然联系。认为有了这种联系,才能与禽兽区分。东方人因此十分推崇父子关系,认为它是牢不可破的,其他一切关系都由此来决定。有关的文艺作品非常多。西方人则认为,男女关系是牢不可破的,是一切关系的根本。破坏婚誓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比如《天鹅湖》中,黑天鹅可以用魔法降伏王子。普希金《黑桃皇后》。甚至国王想要离婚,教皇都要干涉。后来“革命”成风,破坏男女关系成了主题。出现了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个》以及中国文革小说《枫》。而中国则是以破坏家庭关系为主题。其实,无论哪种关系,消费过度,都会走向反面。最后还是利益决定一切。讲究父子关系的中国历史上,父子相杀的比比皆是。注重两性关系的西方,夫妻相害的屡见不鲜。法律和道德需要维系的,是理智地看待这两种关系,还能过得下去的话,就不要去破坏。
东方的爱情故事都带有儒家思想。比如,孟姜女哭长城,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等。根本谈不上哪一方变心与否,而是解决两人能不能有条件在一起的问题。牛郎织女则是一个例外。它带有非儒家的,原始、自然的成分。
梁任昉《述异记》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具备雏形,话说天帝的女儿住在银河东边,虽然善于织布,但总是郁郁寡欢,天帝于心不忍,就将她嫁给了银河西边的牵牛朗。谁知织女从此荒废了本业,只知道男欢女爱,天帝大怒,于是命令织女“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也就是说,牛郎织女的雏形是劝男人和女人在男欢女爱之后,不要荒废了工作。
这个故事后来发展成牛郎在水边发现七仙女洗澡,他偷了其中最小的一位(织女)的衣服。没有了衣服,她无法回天庭,正在茫然不知所措。此时,牛郎拿出她的衣服卖好。获得织女的好感。这个故事有些说不通,至少是太粗糙。人家光着屁股找衣服,你拿着衣服走上前去,应该是个怎样尴尬的场面?遇到这个问题,所有的作品就都跳过去了。其实,这才是观众最想知道的内容。
因此,我设想,牛郎还衣服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彬彬有礼,即便是很有礼貌,光着屁股的织女也得恼羞成怒。所以,最可能的结果就是牛郎不顾一切,扛起织女往家跑。欧洲画作中有大量抢女人的场面,比如宙斯、波塞冬、阿波罗等等,都抢过女人。直到亚瑟王时代还能看到很多贵族骑士出门在外,看到那个女人好就抢。在古代,很多地区的习俗就是男人抢女人。抢女人代表心诚,如果女人不是抢来的,她反倒很没面子。直到民国的时候,还有一种抢亲的习俗。富家千金找不到门当户对的,成了大龄剩女。并不是都像虎妞的爹那样,不让闺女出嫁。很多地方遇到这种情况就同意闺女自己找,她看中的穷男人,没钱举办婚礼,怎么办?结婚的那天,女方说好了地点。男方派人或者本人前往,背起女方,跑回家就算结婚。只要乡里人说这女人是被男方抢来的,不是自降身段走到男家的,那就很有面子。至今,欧美国家结婚的时候,还要有一个把新娘抱进洞房的程序。这就是当年抢亲遗留下来的习俗。
这种抢亲习俗,现在人看来很野蛮,但是,当时的人看现代人,却也看不惯。如今,离婚率和结婚率差不多,男女之间,谁也不负责任,如果出现抢亲,那就要看看风俗是否与法制吻合了。而古代人,一辈子就结一次婚。抢到手的其实是给女方定心丸,将来一吵架,女方就会说,谁让你把我抢来的,你当我多稀罕你们家。男方就无话可说。反倒是门当户对的家庭,小两口一吵架,男方就会说,那是我父母做的主,我忍你这么多年,就够不容易的了。
欧美抢亲的,都是强盗,贵族等强势男人。牛郎则是弱势男人抢亲,因此,要表现出一股憨劲,而且女方还要强烈反抗。牛郎既然是弱势,就不必像贵族抢亲那样挺胸昂首用双臂和手抢。而是,不择手段,使用一些贵族们不愿意屈尊采纳的方法。贱点没关系,只要织女跑不了,就是胜利。所有这些抢亲的行为中,都透露出,男性抢亲的勇气来自对于未来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而女性表现出来的是对于未来家庭中,自己该扮演的角色,不知所措。
现代人真要耍流氓要比抢亲高明多了;由于真正的艺术,很难进行准确的评价。尤其是援引法律或者某种规则、分数等进行评价,一般淘汰的是,最好的和最差的。这就是当今世界没有大师的原因。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时代没有学术大师,是学术体制的问题,没有艺术大师,是艺术体制的问题。历史上的大师,一般都是先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再有闲钱‘玩’出来的。当时可能没有人去评价,直到一些偶然的机遇,人们发现它的特殊价值。所以,这种级别的突破,绝对不是乌合之众哄抬起来的。它更需要真正的精英、贵族、有闲阶级的参与。但一些不负责任的革命者,为了颠覆世界秩序,屁股决定脑子,偏要吹捧现代艺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个‘左联’,目的就是培养有造反精神的文人,艺术家,这些人无一列外地在文革中遭到了报应,而且,绝大多数人,到死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死的。直到今天,中共依然靠这种手段制造政治神话。白岩松说过一句话:“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
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革命,像绞肉机一样,能活下来的革命者都变成市侩。像这种带了革命光环的势利眼,就像历史上所有成功的厚黑学专家一样。“在弱者面前是强者,在强者面前是奴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画廊里,温文尔雅的现实主义作品被边缘化。而现代主义占据了主要位置。画廊本该是帮助观众培养情操的地方,如今被一些人变成火药味十足,刺激神经的场所。
很多画家认为,现代艺术充分发挥了个性的潜力,因此突破摄影术与电脑编辑的限制。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个性来自人类的进化,与其说是你的个性体现,不如说是你祖先进化后遗传下来的能力。据说,南非的一只猪就能画出现代艺术作品。如果盲目发展个性,那么人还真不如猪。但前人没有遇到摄影术与电脑编辑。因此,寻找这两种技术的不足之处,才是艺术得以继续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也应该进步,艺术家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举例来说,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一直被艺术家推崇,但我认为,贝尼尼的大卫像更加完美。因为,如果你不做进一步的解说,前者就是一个美男子。但后者则不需要任何脚注,人人都知道它代表谁。这就是艺术的进步。换句话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尽量地少用语言文字,却传达更多的思想内容。在这点上,我自愧不如。我画的每一幅画都需要长篇大论的说明,我希望后人能把这些文字的东西不断表现在同一张画布内。将文字说明逐渐减少。在中国,宋徽宗对于绘画语言最有研究,他曾经用绘画来替代科举考试。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弄明白了绘画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与它所表达的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现代艺术恰恰是去除了科学合理的内容后,才大行其道。因为这样一来,赞助人就可以任意将自己的想法插入其中。观众看到的实际上不是艺术家的作品,而是主办方的说教。没有思想内涵的艺术,根本就没有价值。音乐也是为了表达思想而变得美好:“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一位笔名Lorinda Mamo的设计师说:“每一件优秀的设计,来自一个更加优秀的故事。”Every great design begins with an even better story.
艺术家应该从敬畏前人的工作开始,但不能失去理智,否则就成了负担。如果既不敢超越古人,也不相信自己会胜过现代人工智能,那干脆就别画了。伯里克利说雅典人民的特色,“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我们能够冒险;同时又能够对于这个冒险,事先深思熟虑。”
我认为电脑在数百年内是无法赶上艺术家的。我的这种想法来自对语言学的理解。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要数电脑翻译了。这个问题开始于美、苏冷战时期。双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开始,双方都声称自己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能够翻译百分之九十五的文字。但是,直到今天,依然还是这个水平。翻译出来的东西,依然半生不熟。必须经过人工校对才敢相信。电脑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减少了查字典的时间。如果你有一点语言学的常识就会明白,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存在好几千年了。有人说,它比任何学科诞生得都早。但是,直到今天,语言学家对于语言交流的机理,依然是摸不着头脑。世界上各大学的图书馆里,语言学的著作汗牛充栋。可惜,谁也说不清楚,语言到底是在人与人之间,大脑与大脑之间怎样交流,单词是怎样搬运一个个意思到另一个大脑,又是如何在新的大脑中重新组织起来的?没人说得清楚。人类自己都没整明白的事情,想让人类制作的工具(电脑)来解决,这就等于问道于盲。这和古人用占卜工具进行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从古希腊起,学术界就不断传出一个个破解语言难题的惊喜,最后都不了了之。如今,由于学习语言学的人越来越少,玩电脑的胆子大了起来,用电脑变戏法,重复古人的语言学奇迹,并把它说成是自己的突破。而且还煞有介事地宣称,电脑将主宰人类命运。其实,那不过是杞人忧天,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电脑技术的广告效应。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11-28 11: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