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哈佛

作者:苏诚忠  于 2023-12-26 12: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中国历史上一直在辩论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的问题。如今,它以更广泛的形式,出现在哈佛大学的讨论中。我曾不止一次谈到,《淮南子·齐俗训》的望旦辩。其中,吕望的观点是任人唯贤,而与之对应的姬旦则是任人唯亲。因为,周朝人的意识形态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后来,凡推崇孔子的历代王朝都把任人唯亲奉为信条;全然不顾一次又一次,骨肉相残,父子反目的历史教训。到了文革中,意识形态变成了“亲不亲,阶级分。”它导致,国家濒临破产。如今的美国,其实是将任人唯亲的观点改头换面,变成了任人唯肤色;“亲不亲,肤色分”。但目的是一样的;用政治观点,意识形态指导其他一切活动。正是这个原因,我将世界政治分成意识形态派,和原生形态派,两种。所有的意识形态派,都是以某种意识形态指导的政治,都用感情代替事实,时间一长,必定迷失方向。而原生形态派则相反,简单一条“任人唯贤”解决一切问题。
将肤色作为标准录取学生,这种意识形态无疑在削弱美国的国力。有人要问,既然以意识形态划分等级的害处这样大,为什么它在历史上不断出现?因为,意识形态特别适合教学。各种意识形态都不需要有什么社会经验就能直接说出来,记述在课本上,是容易记忆的东西。但是,原生形态可不那么容易,它需要很长时间的社会生活经验才能体会到;而且很难表达出来。任何高校,只能教授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因此,只要是教授出来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某种意识形态。按照《道德经》第一章,的话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下面我们一句一句的解释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释:可以说的道理,就不是平凡的道理;平凡的道理,用不着说。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讲,语言的表达范围,它只能是字面上的意义,无法表达背后平凡的故事;否则就太无聊了,(比如:要文明还是野蛮。这道理有必要说吗?可很多时候,意识形态派说到激动的时候就忘了它。在这种情况下,最无意义的,反倒成了最有意义的东西。)这第一句话和李聃后面要说的“道”没有关系,它只是告诫读者,在阅读道德经的时候,自己去体会背后的思想,不要死扣字眼而已。
无独有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第一句也说: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 Ludwig Wittgenstein
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解释:当我们遇到一件事物时,描写它的语言还未在大脑中形成(无名)。这时就是世界(天地)的开始。描写它的语言形成后,才有了可以用于表达、交流的形式(母)。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所谓的‘名’就是单词或者汉字,它是构造语言的基本单位,而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根本,因此是‘母’。《圣经》也把命名看作是神圣的,最基本的工作。因此说,所有的哲学问题,甚至所有的问题都必须从语言表达开始。如果语言是假的,其他的就免谈。
第三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解释:因此,在生活中,总有未曾形成语言的时候,这时,没有语言的束缚,各种感、触可以任意驰骋,最能察觉事物的妙理。(对事物的独特认识不是来自语言,而是来自对它的感悟;感悟在先,语言在后。);同時,也总有被文字表达的东西出现,为的是在交流的时候,让别人理解,抓得着,摸得到。徼这个字的意思是‘边界’,一个人说话有边没边,就是说他的话能否让人抓得住重点。
这一句看似开了一个新思路,其实是继续阐述第一句,告诉你:说与不说具有同样的效果,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下面第四句也是继续解释第一句。
第四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上述两样东西(常无和常有)从同一个地方(大脑)来,却用两个不同的名字代表,两者都有深远的意义,它们到了一起,相得益彰,它俩是认识一切奥妙的大门。《道德经》五十六章说:经过各种磨练后,意境和由它所产生的文字一起到来的时刻叫玄同。那是一个无法言传的过程,能把它准确说出来的人,一定还没理解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三句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学术界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总是不得要领,没有共识。因为,学校无法检查或者监督学生在‘常无’(感触)过程中的体验。学校能够检查的仅仅是最后形成文字的东西。学校不是你肚里的蛔虫,它怎么知道你形成文字以前,是否真的到过那个令人感悟的境界?弄不清楚这个道理,那么,由教育体系产生的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极端主义实际上是某种意识形态流于形式后,用简单,粗俗的想法解释一切。意识形态的特性是:研究得深刻,人数就会减少,理解得肤浅,人数就会增加。只要变成政治运动,一定出问题。
《道德经》的第一章和第五十六章,告诉人们,很多道理不是依靠文字就能够交流的。它需要从个人经历中不断的总结,体会。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名家,撰写了大量的著作讨论事实与文字到底相差有多远。不要说哈佛这位到处抄袭的校长没能理解这些道理,就是天天躲在书斋里查阅资料的教授,未必能够跳出这个陷阱,理清这团乱麻。《道德经》所说的不一定都对,但对它的研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大学本该是引导社会的精英们,探索世界未来走势的地方。一旦从根上先烂了,那么,世人还能相信什么?另一方面,《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他们只会干两件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如果,精英和民众都承担不了引领人类的责任,那么,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呢?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12-26 12:0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