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传奇

作者:量子在  于 2017-10-11 05:4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相关人物|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关键词:胡治藩

这是一本,名叫《大人家》的传记文学的登场告白。
也是《大人家》的主人公,一个重新被人们回顾的人物——胡治藩——的登场告白。
在传记文学《大人家》的开始,是这样描述胡治藩的,他是:
一个知名的京剧票友。但是他又是笔名《梯维》的,权威的剧评家,他的观点每常被其他剧评人引为论据;
一个权威的剧评家,但是,他又发表过轰动一时的小说;
说他是一个小说家,他又主编过报纸,还创办过风行一时的报纸;
说他一个知名的报人,但是,他又组织并主演过载入史册,轰动上海的话剧;
说他是个戏剧活动家;但是,他又是一个真正的银行家,卓越的电影发行人。
当时,中国有八家最有实力的银行,前四家是国有资本,称四大行;后四家民营,称四小行。四小行当中的翘楚,是《浙江实业银行》,胡治藩则是浙江实业银行总管理处的第二号人物;后来,他主持的以大光明电影院为首的电影业,成为这座城市的时尚生活方式。
一个难以为他定位的人。
回眸往事,吹掉历史的蒙尘,这个人为海派文化创造的诸多闪闪亮点,仍然光彩照人。
的确,一个城市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文化,环宇今古,任何一座城市概莫能外。
城以“文”衡,人也如此。
所以古人曾有:“功名小道,文章千古”之一说。
胡治藩在商业上的贡献固然出色,但和他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价值所添加的亮点相比,后人为他作定位,就很容易了。无疑,他对海派文化的贡献,应该是为他来定位的,最关键的依据,毫无疑问,他应该被定位为:
一个文坛奇人。
共和国建国伊始,周恩来到上海,召集当时上海文艺界的最高领导人,著名的左派文人,长期从事地下党文化工作的夏衍,于伶谈话,布置日后上海的文化工作。在谈话中,周恩来追今抚昔,回顾了上海文化的历史,提出了“上海小报文人两支笔”这么一个概念。
周恩来的话,讲在时代交接之际,所言的两支笔,自然是民国时代的,两个出类拔萃的文人。
今日的读者有所不知,周恩来口中的“上海小报文人”,是一个,当时被广泛应用的概念。所谓的“上海小报文人”乃是泛指,有别于“左”派作家的,平民文学作家们。而这一个“平民文学”流派的很多人,又曾经被贬称为“鸳鸯蝴蝶派”
今日的读者有所不知的是,昔年,上海的小报业,那真是繁荣得不得了的呀!报纸的种类与名目之多,毫不夸张地说,百倍于今日!多到了犹如那南京路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而为这么多报纸写稿的文人,那更是多若满天的群星。
这满天星一般的文人中,有两个人,能在为打天下而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心目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那么这两个人,必定是非常杰出的人物。
这两支笔其中的一支,是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大郎。唐大郎是当年上海人最熟悉的晚报主笔,唐大郎的妙文,不但天天见于报端,有时还同时出现在几份报纸上——当时的上海人有云:夜饭吃过,夜报没看,唐大郎文章没有看过,勿好困觉——可见唐大郎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这另一支笔,就是本文的所追述的,上海文坛奇人;笔名胡梯维的胡治藩。
称之为文坛奇人的第一个理由,是因为胡治藩并非专业文人。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上海工商界重量级的人物;不折不扣的业余作者。
这就奇了。
胡治藩身为工商界重量级人物,也不具备三头六臂,不可能写出大量的文章来,怎么会给日理万机的周恩来留下深刻印象,在如群星般的海派文人中脱颖而出的呢?
回溯胡治藩的文学成就,却是和他的故乡有关,和他祖先的事业有关。
他是绍兴人的后代,他还是绍兴师爷的后代。

时,岑春煊还只是中级官员。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带光绪仓皇出逃,在危难中岑春煊救了慈禧,平安护送到西安;这一份患难情谊,铺就了岑春煊的升迁通途。而胡济生则是参与了岑春煊的屯垦练兵,千里勤王的全过程。
岑春煊的官声非常之好,这又和胡济生密切相关。岑春煊在大清王朝末年,沾了一个“屠”字,因此和袁世凯,张之洞齐名,叫做“晚清三屠”。
袁世凯在山东杀人平乱,得了“人屠”的绰号;张之洞办实业善花钱,得了“财屠”的雅号;而岑春煊最恨的是捞钱的贪官,混日的庸官,见一个参一个,得了“官屠”的美号。上有太后的信任,下有胡济生的一支刀笔,所以凡是被岑春煊所参的,几乎都丢官被罚,一时之间贪官庸吏闻岑胡而丧胆。像岑春煊、胡济生这样的人到了今天,还是不嫌多的。
胡济生后来出任两广盐法道(财税厅长),广州都知事(市长)。
辛亥革命之后,政声优异的胡济生被革命军政府挽留,请他继续主管两广财税,胡济生谢绝了;因为胡济生要离开广东回浙江圆梦,圆他的银行梦。圆梦不易,辞的是舒适禄位,迎的是辛劳风险,但是,圆的是以金融领实业的振兴中华之梦,在胡济生的心目中,那是值得的,那也是他一生的抱负——尽一介凡俗之力,挽天下颓势于微末。他终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出任第一任董事长。
胡济生在广州做官的初期,1902年,生下了胡治藩。
胡治藩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毫无疑问,从小就必须经历极其严格的训练,当时对刚刚读书,而稍有偷懒幼童的惩罚,在现代人看来,几乎可以称之为“虐待儿童”——命令幼童摊开稚嫩的手心,用宽大沉重的红木戒尺狠打,只需一下,小手就会高高肿起来。但是这一打一打,也就在胡治藩的身上,打下了深厚的文学,书法的根底。
1915年,早就为“浙江实业银行”定下了“站稳浙江进军上海”方针的胡济生,移居上海;华洋杂处,开放繁荣的上海,震慑了少年胡治藩。他看到了迷人的京剧,耳目一新的“文明戏”(话剧),看到了令人眼花缭乱,自由发表,数量浩大的各种文学读物,报章杂志,这一切,引发了他对文学,戏剧的终身的爱好,串起了他人生道路的轨迹。
1921年,十九岁的胡治藩,又一次受到极其严格的训练。
在这一年,胡济生积劳而成重疾,任人唯贤的胡济生把银行大权,交给由他一手培养起来的接班人,后来成为中国金融史上,举足轻重的银行家李馥荪;同时,规定胡治藩成为家族事业的接班人。
于是在1921年,奉父亲的命令,胡治藩从著名的一流学府“东吴大学”,金融管理系辍学,进银行接受银行业务的培训;银行头号人物的公子,照样从最基层,最辛苦的工作岗位开始练历——单就点数银元和珠算这两项,在今人看来,就可以视为奇迹般的特技。当时的大宗流通货币是银元,银元包成长封,一封按规定是100个,只需用手指甲一刮,就能准确地点数,更神奇的是在这一刮之间还能准确判断这100个银元里是否混进了假银元,如果有,就立刻将“哑板”——假银元挑出来;至于珠算,则远比现代银行里的工作人员用电脑计算快得多了。
更重要的培训,是为人处事作风上的严格锤炼,务必使受培训者变成一个,十分严谨踏实,勤劳可靠的接班干部。
上苍既然为开放而自由的上海,送来这么一个文坛奇人,当然就必须给他一点额外的恩惠。上苍不但要让胡治藩具有超常的聪慧和精力,而且还要赐给他丰富的情感。要不然,在胡济生的严格培训之下,一般人能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不错的银行家了,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精力与兴趣,从事广泛的业余爱好。
果然,得到上苍恩赐的胡治藩,在出色地交出一份培训考卷之余,仍然能以敏锐的观察和优美的文笔,在海上文坛里崭露头角。
实际上,早在1916年,十四岁的胡治藩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尝试,把文稿投到了著名报人张恂子,和海派大家包天笑手里,受到二人的激赏。
而观察这个文坛奇人的成长脉络,并不是他十四岁就和海派文化挂上了钩;而是张恂子,包天笑所看到的胡治藩最初的笔名:“不饮冰生”。
胡治藩是务实为国的胡济生的儿子,务实为国的理念,深深扎根在胡治藩的心里。对所有慷慨激昂的高调作风,有着发自内心的抵触,正因为如此,初登文坛的胡治藩对著名的激昂人物,以“饮冰室文集”著称的梁启超,做出了他的反应:不饮冰!
历史的因果,务实派与激昂派的是非,是直到最近的世纪之交,才露出了端倪来,而1916年十四岁的胡治藩,就能以“不饮冰”自号,虽不能说是先知先觉,但也的确难能可贵。

——精英博客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30 23: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