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挽歌——数码风潮终结柯达百年传奇

作者:trunkzhao  于 2012-2-1 10: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11评论

数码风潮终结柯达百年传奇
 新华网 ( 2012-01-13 12:11:36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柯达用自己潜心钻研的技术,为人们烹制出一场科技盛宴,最终却发现餐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牛海荣发自纽约 2012年,对被破产传闻折磨得焦头烂额的柯达公司来说,也许真不是好年头。刚刚过去的1月3日,柯达在新年第一个交易日,便再次遭受沉重打击。
    因其股票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天跌破1美元红线,公司已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警告:如果股价在今后6个月内仍不见起色,将被迫从纽交所退市。
    从昔日“蓝筹中的蓝筹”到如今面临被“驱逐”的悲惨命运,人们不禁唏嘘,那个曾陪伴无数人成长的“黄色巨人”可能真的快要倒下了。

曾经的光辉岁月

    柯达最近的困境始于去年9月底《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称柯达聘请了在破产及资产重组方面享有盛名的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进行业务咨询。
    此报道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柯达即将破产的消息传遍华尔街,投资者争相抛售手中的柯达股票,导致公司股价当天暴跌近54%,首次跌破1美元,约3亿美元的市值几小时内蒸发殆尽。
    新年伊始,《华尔街日报》的另外一篇文章,再次将投资者对柯达仅存的希望彻底打碎。报道称,如果柯达出售部分数码专利的最后努力,仍以失败告终,公司可能最快在本月底或2月初提出破产保护申请。为此,柯达已经开始与潜在贷款人进行协商,做好准备,让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维持运营。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一旦柯达寻求破产保护,公司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约1100项专利。
    虽然柯达公司在创出每股37美分的历史低点后,宣布部门重组、加快转型,但是这一切似乎怎么看都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难免让人扼腕叹息,作为美国的产业象征之一,柯达承载着太多的荣耀与梦想,以至于无法不让人怀念。
    当1877年最初的照相设备刚刚问世时,摄影还是件相当复杂且神秘的事情。但是在19世纪80年代,怀揣着“让照相变得像用铅笔写字那么简单”的愿景,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发明了第一卷伊士曼胶卷,取代了笨重的玻璃感光板。
    胶卷时代,柯达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了摄影的代名词。“你按下按钮,我负责其他。”在柯达的第一个户外广告上,一只手高举着柯达相机,旁边是伊士曼自信的如是承诺。1888年,伊士曼发明了历史上第一台小型相机,并模仿快门的“喀哒”声为其起名为“柯达”,从此改变了摄影的方式,一举获得成功。
    随着时间流逝,柯达走进20世纪,推出仅售1美元的小巧“布朗尼”相机,其使用的胶卷也仅有15美分,照相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之后几代美国人的摄影入门相机。
    1981年,柯达公司的销售额一举冲破100亿美元,成为业界无可匹敌的翘楚。

盛极而衰

    然而,就在柯达沉浸在其胶卷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中,流连忘返时,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向新的时代。
    在上世纪90年代,数码相机走进千家万户后,便在随后短短数年间,迅速侵蚀传统胶卷相机的绝大部分市场。与此同时,移动存储设备的不断扩容、电子相册等新型显示介质开始出现,使得照片突破相纸的限制,各种社交网络的兴起,让照片分享变得愈加便捷。这一切,给传统的摄影产品制造商,造成巨大冲击。作为这一行业的领头羊,柯达首当其冲。
    由于胶卷销售的日益萎缩,柯达传统影像部门2003年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41.8亿美元,跌幅高达71%。
    不仅如此,随着竞争对手数字摄影技术不断进步,柯达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即使在本土的美国,2007年,柯达数码相机份额下滑至9.6%,排名市场第四;2009年份额下滑至7%,排名跌落至第七。
    从2005年开始,柯达几乎年年亏损。为节约经营成本,柯达不得不一次次裁员瘦身。时至今日,柯达公司的全球员工人数已经从鼎盛时期的14.5万锐减到将近1.9万。
    去年柯达被《财富》杂志选为“美国500强公司十大烂股”。据纽交所统计,从2011年1月11日到2012年1月5日,柯达股价跌幅为93.7%,令人咂舌。
    有人将柯达今天的衰落,归咎于其在胶卷业务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常说“穷则思变”,在历史的变革中,成功者为光环所累,的确容易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勇气。
    毕竟转型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事实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上绝大多数照片仍采用胶片感光技术拍摄,美国传统胶卷市场的销售增长速度曾高达14%。占据市场统治地位的胶片、随处可见的照片冲印店,不仅为柯达持续带来丰厚利润,而且早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作为这一领域毫无争议的霸主,柯达不敢贸然大举转型至前景尚不明朗的数码市场,保守地希望在传统胶片和数码领域齐头并进。

转型之痛

    实际上,柯达已经算是数码领域的先行者,早在1975年,柯达就率先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然而,数码产品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柯达的预料。在对手们纷纷抛弃传统胶片业务,大举转向数码市场时,柯达还在犹豫不决。
    2000年底,胶卷需求开始停滞。两年后,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仅仅约为25%,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这个数字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
    同样,尽管当时柯达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的销售额,仅次于索尼,位居第二,但这一成绩却是以每卖一台相机亏损60美元为代价换来的。
    为了加快跟上数码时代的步伐,柯达随后进行了两次重大战略转型。
    2003年,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业务重心全面向数码、医疗影像以及喷墨打印机等倾斜,毅然决然更换了公司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黄盒子”和“K”标志,以彰显公司拥抱数码时代的决心;2007年,柯达公司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全球裁员2.8万人。虽然2007年成功扭亏为盈。然而,不幸的是,柯达还在转型中痛苦挣扎时,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市场需求极具萎缩,扼杀了柯达短暂的复苏势头。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柯达在其转型过程中因为作风保守、缺乏战略性前瞻,已经错过最为珍贵的历史机遇。而后柯达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经不足以挽回公司走向衰落的命运,而且柯达所选择的新商业模式也很难奏效。
    于是,柯达用自己潜心钻研的技术,为人们烹制出一场科技盛宴,最终却发现餐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

也许并不是偶然

    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80%的时间中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后面。
    有人预言,柯达盛极而衰的历史,将成为商学院中研究企业战略失败的经典案例,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其实柯达沦落到今天,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跟上,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时代后面。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时,柯达表现出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开始狂奔。直到苹果这些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时,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十足是个专利巨人。但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的10年间陆续推出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寻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
    这让人不禁想起同样来自罗切斯特城的著名科技公司施乐。施乐发明了第一个计算机鼠标、第一个以太网、第一个个人电脑图形接口运行系统、第一台激光打印机……然而,除了打印机,施乐在其他源于这些发明的业务中,从未成为强者。
    此外,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并非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全新领域更多时候并不是个好主意。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
    从某种程度上讲,柯达的衰落也许是时代的必然,人们为柯达伤感,不仅因为它为摄影行业带来巨大变革,更在于这家百年公司曾如此之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柯达时刻”这一特有名词会随着柯达公司的破产而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但毋庸置疑,又会有新的科技企业继续用人们无法预想的技术,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
    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在77岁时不堪疾病缠身,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留下的遗言中写道:“我的使命已经完成,还等什么呢?”也许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他亲手缔造的柯达。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4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12 回复 fanlaifuqu 2012-2-1 10:24
当年曾与柯达CEO同机邻座,相谈甚欢。
8 回复 oneweek 2012-2-1 10:41
this post is well organized.
7 回复 trunkzhao 2012-2-1 11:14
fanlaifuqu: 当年曾与柯达CEO同机邻座,相谈甚欢。
How many years ago?
6 回复 trunkzhao 2012-2-1 11:15
oneweek: this post is well organized.
So you mean the posts before were not?
6 回复 oneweek 2012-2-1 11:21
trunkzhao: So you mean the posts before were not?
some were.
12 回复 fanlaifuqu 2012-2-1 11:22
trunkzhao: How many years ago?
maybe 15-18.
6 回复 Lawler 2012-2-1 11:33
不胜唏嘘
2 回复 Giada 2012-2-1 13:51
听着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但很不幸是事实。
4 回复 nierdaye 2012-2-17 17:47
非常的令人感慨和惋惜。不过,科技大潮滚滚,没有公司能够幸免。创新+市场,这个才是能够两条腿走路。看看国内的海量山寨,海量的供应链的最低层的工厂,真的敞开竞争,如何生存?

另外,我记得保定还有一个胶卷厂,现在如何了?

还有几个人记得中国的陕西咸阳的中国彩色显象管生产基地?希望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能够学习和总结经验。
4 回复 牛妞妞 2012-2-17 21:45
可惜啊!
5 回复 trunkzhao 2012-2-17 22:25
牛妞妞: 可惜啊!
真的很可惜。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0 08: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