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国共都不愿示人!摄影大师镜头下的"1949大撤退"

京港台:2020-6-22 04:54| 来源:联合报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国共都不愿示人!摄影大师镜头下的"1949大撤退"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948年12月23日,排队的人们在拥挤溷乱中,仍希望买到黄金。这张照片成为布列松的代表作。图/北美馆提供

  国共内战失利后,人们印象中的「1949大撤退」,应当是拥挤溷乱、嘈杂不安的。但透过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的镜头下,我们却看见安静诗意、充满反讽的荒谬画面。等候上机飞到台湾(专题)的国民党官员神色平静,手上握着一支网球拍;开往香港(专题)的最后一班船,男男女女慵懒地躺在甲板做阳光浴。然而,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布列松捕捉到他们的眼神—茫然、困惑与惆怅,用另一种方式向观者传达这个动盪而荒谬的时代。

  「布列松在中国1948-1949/1958」摄影展,今(20日)起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展出。展出布列松1948年至1949年及1958年两次在中国大陆拍摄的纪实摄影,是该批照片离开中国半世纪后,首次在华人(专题)地区展出。

  策展人苏盈龙指出,本次展出均为布列松生前亲自冲洗之照片原件,相较于在巴黎布列松基金会的首次展出,本新增约40件展品,并首度展出电报、印样、原版杂志等档案文件,在数量及规模上均更完整。

  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1908年生于法国,其摄影风格受到早年的绘画训练、以及成长曆程中超现实主义风格兴起的影响,特别注重人物神情与整体构图,形塑强烈的个人风格。1947年他与好友创立纪实摄影的指标­­—马格兰摄影通讯社。

  1948年,布列松受美国「生活(Life)」杂志委託,进入中国拍摄记录政权即将易主的关键时刻。12月3日布列松初抵已遭人民解放军包围的北平,随着情势险峻而在12月15日离开、转往上海。他原本只预计在北京待两周,却因战争情势的难以逆料被迫待了十个月。这段意外的漫长旅程对布列松是一场意外的即兴演出,却成为布列松摄影生涯中重要的裡程碑。

  在北平仅10多天的有限时间裡,布列松共拍摄了超过900张的照片,他穿行过雾中的紫禁城、目睹国民党军队的招募、遇见前朝太监、用练拳平抚战争中浮动人心的市民.....这一系列照片随后在「生活」杂志1949年首刊号以「北平的最后一眼」为名刊登专题,为布列松获得超乎预期的国际声誉。

  布列松随后辗转行经上海、杭州、南京、香港,在九个月之内见证了上海金圆券风暴、国共两党南京协商破裂、国民政府自南京撤退、解放军进驻南京等曆史事件,用他平静却充满张力的镜头纪录时代的巨变。

  1948年12月16日,布列松来到上海,意外亲身体验了改变国共内战民心所向的重要曆史事件—上海金圆券风暴。布列松被外滩挤兑的人潮赌在在某栋建筑物中,亲身感受人群的惶惧不安。他在溷乱、稍纵即逝的瞬间按下快门,以胶捲的最后一张底片捕捉到一个溷乱的拥挤时刻。这张照片甚至在拍下的当下布列松都没察觉、在笔记中没有隻字片语描述此一场景,却成为奠定布列松摄影地位最重要的代表作。

  照片中,推挤的人群身体完美交错,脸孔与眼神构成多样表情,或担忧或冷静、或微笑或冷漠,让观者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境,却隐隐感受到一种种介于恐惧和疯狂之间的情绪。这张照片随后在美、英、法等多家媒体刊出,缺乏情境的描述造成各国媒体自行脑补标题。支持国民党的「生活」将之形容为「红色进击让上海恐慌」,英国的「画刊」则命名为「绝望之城」。不管标题如何,这张传递焦虑、溷乱、激烈生存竞争的照片,成为时代的重要隐喻。

  本展策展人、法国摄影史研究权威米榭勒.费佐(Michel Frizot)指出,布列松反对美国杂志将摄影报导视为「影像故事」。他不用照片讲故事,更重视的是照片中人物的眼神—透过他们凝视的方向,引导观众观看的方向,并形塑时代的氛围。

  布列松曾说:「拍照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摄影者)的观点」,因为「照片自己会说话」。半世纪以来,对于国共内战、一九四九前后的时代面貌、曆史真相,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有不同解读、各有各的故事版本,让曆史模煳难辨。或许唯有透过布列松「让照片自己说话」的摄影镜头,我们才有那么一点点的可能,从中找到被掩盖的真相。

  

  布列松拍摄的国共内战照片,在国际媒体引起震动,成为摄影史上震撼人心的照片。记者陈宛茜/翻摄

  

  「布列松在中国1948-1949/1958」摄影展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记者陈宛茜/摄影

  

  在布列松的镜头下,1948年12月,紫禁城中,一万个新召募的国民党新兵正在列队。图/北美馆提供

  

  「布列松在中国1948-1949/1958」摄影展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记者陈宛茜/摄影

  

  「布列松在中国1948-1949/1958」摄影展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记者陈宛茜/摄影

  

  布列松,《孩童正从一幅写着「…妈妈们都是上学去…」宣传标语的看板前经过》,北京,1958年7月。(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布列松,《坐在食肆窗内的跑堂或店主,苦力在簷下用餐》,北平,1948年12月。(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 中国福利基金会。正在等待发放米的儿童 上海,1949年3月

  

  举着毛泽东像及红星的学生游行队伍 上海,1949年6月12日

  

  飓风天 - 上海 - 1949

  

  上海 - 鬃刷小贩

  

  在南市区的一间肖像画舖子,裡头的作品不是实际写真就是从相片临摹。 上海,1949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年的庆祝游行 北京,1958年10月1日

  

  孩童正从一幅写着「…妈妈们都是上学去…」宣传标语的看板前经过。 北京,1958年7月

  《布列松在中国:1948-1949/1958》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其报导摄影生涯中非常独特且重要之集结,也是他中国相关作品的首度研究与专题展出。

相关专题:摄影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6-2 13:3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