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约死群”里,很多人在等待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京港台:2023-4-15 19:41| 来源:法治日报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约死群”里,很多人在等待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女心理咨询师卧底约死群8年”的话题,引发社会关注。浙江绍兴上虞区心理卫生协会会长王珍,卧底“约死群”8年,她和她的团队已经成功挽救了10余名试图轻生者,被称为“心灵救援师”。

  “我潜入了约死群,聊天内容震碎三观,这里面的阴暗面让我感到害怕……”最近一段时间,“约死群”再度成为热议焦点。多位曾潜入“约死群”的心理救助志愿者公开发声,讲述“约死群”里不为人知的痛苦和不可原谅的罪恶。

  “网络约死”,并不是新鲜事物。

  早在2016年,就有媒体刊发了有关“相约自杀群”的长篇调查报道。据心理救助志愿者讲述,“约死群”里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迷茫无助,面临着各种各样自身无法跳脱的困境:有人欠下巨额网贷无法偿还,有女孩子被骗拍了裸照遭威胁无路可走,有孩子因学习生活压力寻求帮助却被父母忽视,有人情感受挫无法自拔……一个个表面看似平静、“正常”的年轻人,其实早就有了求死的念头和“抱团赴死”的计划。

  

  其实,网络“约死群”里,很多人在等待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十分重要。当然,一些“约死群”的幕后推手,更值得警惕。

  每个人都可以是“劝生者”。在社交平台,往往不乏这样的留言:“连死都不怕,怎么会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心理承受能力强一点,别矫情!”“谁还没点压力,想开点不就行了?”旁观者的语气总是轻松的,不身在其中,或许始终无法体会赴死者的痛苦与绝望。考虑自杀的人其实内心也矛盾重重、犹豫不决,他们需要的只是帮助。如果在关键时刻看到了一丝来自黑夜里的曙光,很可能就是不一样的结果。

  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有些“约死群”已经明显涉及到犯罪。比如在群里兜售毒药、怂恿别人自杀等,也有一些“约死群”处在灰色地带,可能涉及到心理控制。现实案例中,组建“约死群”的群主,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有群主在群内唆使或怂恿群友自杀,甚至提供自杀建议等,如实施了上述行为,那么群主就具有了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应认为其涉嫌故意杀人。即使群主没有上述行为,但其组建了“约死群”并对群内网友讨论自杀、相约轻生的交谈放任不管,客观上给悲观厌世者提供了轻生的便利,这种情况下,即便无法认定其构成刑事犯罪,也应当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治理网络“约死群”,线上平台监管责无旁贷。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约死群”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存在。很少有类似的群会把群名与自杀相关联,有些群名看起来甚至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平台在享受网络红利的同时,就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正如网友所质疑的:进入“约死群”是要由群主或管理员审核通过的,那么是谁在“经营”这类群呢?是不是找出这些群主,就能阻止一些自杀事件的发生?

  “约死群”里的呼救,应该被更多人“听到”!网络相约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单位以及全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共同预防,发现“约死群”要立即举报,避免悲剧的发生。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9 08: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