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周处除三害”会成为禁片吗?谈其中的隐喻

京港台:2024-3-15 05:06| 来源:头牛大观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周处除三害”会成为禁片吗?谈其中的隐喻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周末看了一下最近热映的电影《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据说最早构思于2010年。历经十余年的反复打磨终于呈现在大众面前。影片一经上映也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已经读过不少关于影片的评论。其中不乏学者和著名自媒体人的解读。大家给出的评论普遍非常积极正面。一般来讲,看电影最要不得的就是提前知道内容和结局。但我觉得对《周处除三害》来说应该是个例外。因为这部电影里埋藏了很多隐喻。第一遍观看的时候很容易错过。如果是抱着研究的态度,一边看电影一边和脑子里的某些想法相印证,反而可以感受到更多延伸思考的乐趣。

  这部电影最好是看完整版。其实很多电影都应该尽可能看完整版。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类的感觉器官是懒惰的。“特供”的东西吃多了,就会忘记食物本来的味道。

  如何评判一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我觉得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这部电影到底是在给所有人一个结论还是让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答案。即,引发开放性思考。俗称“后劲儿大”!其实这也是所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例如有人能从莫言笔下的荒诞现实中看到痛苦和反思,粪坑里的蛆虫能看到的只有屎。网上有人用《周处除三害》和《热辣滚烫》相比较。我觉得这两者除了都是电影以外,其它的根本无法对比。把纯粹的商业化操作和十年磨一剑的深刻放在一起,本身就是对后者的亵渎。同时我认为,只有在反复咀嚼,并且充分了解影片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再做出评论,才不失对《周处除三害》的敬意。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施笔墨最多,也最吸引人的的部分应该是“除尊者”。

  

  当网友们还在热衷于讨论其中的“贪嗔痴”的时候,我想对朋友们说,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真能看懂这个部分,就可以对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冼脑免疫。正所谓自古套路得人心。影片中的尊者一板一眼的给观众演示了到底怎样一步步把一个正常人改造成“新造的人”。

  影片中的尊者带着一脸崇高对着脚下的信徒说:“一无所有不好吗?没有目的的活着不好吗?”“生命的意义是他根本没意义”。令我感觉一阵恍惚。仿佛有无数个形象重叠出现在眼前。嗯,对,有那个味儿了!讲真,这年头的大师都是一个培训班出来的吗?要不然怎么套路都如此相似。

  想讲清楚这个部分,就不能不爆一点我自己的“料”。虽然是一名理工男,但我从小就对哲学和神秘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早在2004年开始,我就参加过各种形形色色的“研修班”“总裁班”“EMBA”等等。其中不乏在清华北大(专题)体系下,由清北在职教授亲自授课的课程。令我收获最大的当属在清华园读的“心理学研修班”。我是从2007年开始系统性学习心理学,而且一学就是5年。期间曾准备报考中科院心理所的博士生。后来因为要到山东工作不得不放弃。正是那段时间的学习帮我打开了心理学的大门,也让我突破了原有的认知障碍。很多以前看起来非常神秘和难以解释的事物,在心理学面前都可一览无遗。尤其是在鉴别各种“大师”的套路方面,堪称一招必杀。

  通过破译《周处除三害》中的尊者以及该组织的一系列行为密码,可以了解一个标准的“冼脑”过程。前面讲到了尊者那段禅味儿十足的开示。这其实是套路中最常见的。就像传统武术总要讲究一个“起手式”。不亮出个架势,谁认你这个大师。通过讲述一个玄而又玄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让你不好反驳的观点,让你不明就里,从而感觉自惭形秽低人一头。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人就算满肚子的疑问也会放弃。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那么,如果有人真的勇于提出质疑怎么办呢?“尊者”心情好的话,会用一连串提问的方式把你带入思维陷阱。例如当影片中的尊者问“有没有想过死了以后会去哪里么?”

  小胖回答,“天堂”。

  尊者又问,“你怎么知道一定去天堂呢?”

  小胖答,“因为我乖,没有做坏事情”,引起现场一片笑声。

  于是,尊者又抛出“你有伤害过小动物吗?”“你有吃虾子吗?”“鱼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尊者把一个没有明确意义的“做坏事情”引入到具体的“伤害小动物”,再加以极端化。即“吃鱼和虾子=伤害小动物=做坏事=不能去天堂”。哪怕你说自己从来不吃虾子和鱼,甚至天生吃素,他一样可以用更极端的例子来迫住你。例如问你你小时候有没有踩死过蚂蚁、打死过蚊子,有没有对人出过恶语甚至腹诽。总而言之,想要从一个人身上找出不符合上天堂的“污点”简直太容易。最多五六步的极端追问就可以让一般人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攻击”,继而低头就范。尊者也就在第一轮的“认知交锋”中获得了主动权。

  那么接下来,尊者及“组织”里的几位核心手下会做局,由“吹鼓手”渲染尊者的神奇,下毒以伪造被选中的信徒“重病”,逼迫其贡献财产。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细节是,要求信徒把自己最宝贵最值得纪念的东西牺牲掉。包括陈桂林的手表和孩子妈妈的结婚戒指。只要信徒流露出不忍就会当场受到要挟。例如当孩子母亲祈求保留住结婚戒指的时候,尊者说“你现在都是为了你儿子。就是你这种执迷才害得你先生早早往生。你现在再不悔改,下一个受害者就是你儿子!”这一句话,就把孩子母亲的软肋捏得死死的。使她陷入自卑自责的黑暗境地。但仅仅贡献财物还远远不够。被选中的信徒还要一边承受“剪头发”“鞭打”的洗礼,一边跟着尊者承认自己“有罪”。直到痛哭流涕的“解脱”。人在这一刻,放弃了对自我尊严的维护、对自己感知的信任、以及保护自己的本能,变成了听命于尊者的傀儡。甚至非常满意自己身上的鞭痕。

  如果我们复盘这个标准化的过程就会从中找到规律。

  首先必须要提出一些普通生活中根本体验不到的大词儿。例如生命的意义、主义、伟大之类的。这些大词儿往往定义模糊,所以更容易被赋予不同的特定含义。而无知者从来不关心细节和逻辑,越是假大空越无从考证越容易收割情绪。一旦情绪调动成功,人就开始“上劲儿了”。接下来的过程可以归纳概括为“踩、拔、斗、服”四个字。首先要“踩”:用跨维度的认知碾压和人格攻击,逼迫你承认自己的卑微。然后是“拔”:道德绑架是必须要有的,为了使人就范可以不惜上纲上线,把矛盾无限升级和拔高。如果效果不明显,就开始“斗”:包括软肋要挟、肉体惩罚,以及群众性的批斗。给对象施加更广泛的力量,令其产生严重的孤立感。这个时候大多数都会选择“服”:在精神上完全被支配了,发自内心的自愿臣服。然后他们会让你捍卫你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并且把这当作自己的信仰。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尊者和组织存在。例如在一些以暴力和血腥著称的极端宗教里,强迫信徒上交财产,并且剥夺底层民众受教育的权利。印度(专题)的低种姓人群也是如此。被剥夺了经济权利就是剥夺了挑战权力的资格。束缚心智就是堵死了为自己谋求权利的路径。这样才能保证高种姓的印度人可以世世代代成为食利者。无论社会结构有多么复杂。只要做不成食利阶层,就只能沦为纳贡阶层。为了保证纳贡阶层不会有朝一日反水,食利者们一方面会神话和抬高自己,另一方面会给下层民众树立一个敌人。活跃在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尽管可以用宗教束缚民众的思想,但“消灭以色列(专题)”依旧是他们整天挂在嘴边的大词儿。哈马斯高层一边挥霍着花不完的美金,一边告诉底层巴勒斯坦人,他们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不公都来自于以色列和美国这些外部敌人。现在的牺牲就是为了彻底消灭以色列人,建立一个从河流到海洋的巴勒斯坦伊斯兰王国。但哈马斯不会告诉底层民众,他们的孩子在迪拜、卡塔尔享受着王子一般的生活。任何提出反对意见的人都会遭到惩罚。当然不会像《周处除三害》里面,陈桂林被鞭子抽那么简单。

  在网络世界里也不乏尊者的存在。他们化身成为意见领袖和教主,在他之下聚集着一批依靠尊者食利的“部众”,类似于刹帝利阶层的存在。主要是吹鼓手和打手。再往下是水军粉丝团裹挟的愚众。最底层的人负责奉献利益上交头脑的管理权。无论是司马美房攻击联想,毛星火起诉莫言,还是大小网蛆污名化农夫山泉,谁的调门儿高、端出来的大词儿耀眼,他们就一窝蜂的跟着摇旗呐喊迎风接屁。归根结底,大词儿的作用不外乎两个,激发仇恨和矮化人格。激发仇恨可以释放出人性中最恶的部分,唤醒人的暴力冲动。矮化人格可以让人无限压低道德标准,干出匪夷所思的坏事!流氓无产者们并不是真的明白大词儿的具体含义,更谈不上有什么信仰。让他们乐意这么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让他们在相对安全的条件下肆意打倒和批臭别人。在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获得快感,或者在整人和害人的过程中获取利益。

  不要同情那些最后倒在陈桂林枪口下的信众。尊者已经寄生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尊者只是走上权力制高点的他们,而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变身成为新的尊者。

  

  今天最后想聊的是,为什么“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能够流传甚广,深入人心。

  提起周处,历史上大大的有名。在《晋书·周处传》上有过详细的记载:周处出身将门,“未弱冠,膂力绝人”。想必“除三害”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在此不做赘述。我想补充给大家一个历史的真相。周处在除“三害”后幡然醒悟励志图强。有文记载他“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最终得到朝廷重用。周处虽然浪子回头,但性格依然刚正不阿。说白了就是情商低,不太“懂事儿”。和朝堂上的食利阶层尿不到一个壶里。如果在民间倒也罢了,但身在官场就只会害了自己。周处在做御史中丞的时候得罪了梁王司马肜(晋宣帝司马懿第八子)。297年,氐人齐万年造反。曾被周处得罪过的朝臣一致推举周处为国出征。伏波将军孙秀明白周处这一去必死无疑,给他出主意说:“你不妨以家有老母这个理由推辞。”但周处的直男性子当时就上来了,直接来了一句“自古忠孝难两全!自当辞去亲人为君王效死。”

  叛军首领齐万年听说周处领军讨伐,对属下说:我知道这个周处,不仅文武双全,人品也是没说的。如果是他做主帅来打我们,我们必败无疑。但如果他受人节制,则他们必败,周将军也定会被我们活捉!之后,梁王司马肜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是周处的顶头上司。周处知道司马肜肯定会陷害自己,“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当时叛军有七万人。司马肜却任命周处为先锋官,仅带领五千军兵正面迎击。司马肜还切断了周处的后援。开战时,周处的士兵连饭都没得吃。就这样,周处率军从白天杀到黑夜,“斩首万计”,终于“弦绝矢尽”。身边将士劝周处撤退。周处却说,“这是我为国尽忠的日子……我用生命报效国家,难道不好吗?”并最终力战而亡,全军覆没。

  故事讲到这里。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周处没有选择战死沙场而是杀出重围,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怕是十有八九会被扣上一个“畏战脱逃”的罪名。轻则丢官,重则死于牢狱。既不会有死后追封平西将军的待遇,正史怕是也会有另外一种写法;更不会动用官方喉舌为周处扬名。说到底,周处之所以会被历代皇朝拎出来夸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哪怕是在面对一个非常荒谬错误的安排,依然选择为皇帝尽忠而亡。并且把尽忠摆在尽孝的前面。简直太符合皇帝的价值取向。其实像周处这样结局的还有一位名人。那就是岳飞。无论是周处还是岳飞,一位死掉的忠臣远比他们活着对皇权更有意义。历代皇帝对他们不遗余力的夸赞,就是为了PUA民众,获得前赴后继的死忠粉儿。皇帝就是电影《周处除三害》中的尊者。只不过真实历史中的周处并不会像电影里的陈桂林,敢于反对皇帝的暴虐寻求自由;而是像那位孩子的母亲,选择用结束生命的方式表达不满。至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可悲,可叹,可惜……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皇帝。当跪下去的人多了,就有了皇帝!

  美国作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写道:自由并不见得会让人欣喜若狂,实际上,自由还可能让人感到强烈的孤独、迷茫与恐惧,而当这种感觉将人吞没后,人们就会急于寻找一个代表着权威和希望的个体与组织,将自由交付出去,来交换确定感和希望,哪怕这个过程是百般受虐的,甚至是虚妄的,但一群人一起去编织一个梦,遵守一种确定的规则,也要好过一个人独自面对巨大的、令人窒息的未知。这便是电影中的孩子母亲则是在看到真相,发现可以依赖的尊者只是一个衣冠禽兽的骗子后,巨大的落差让她难以接受重新获得自由和独立,反而陷入恐惧和失控的原因。这个结局的隐喻同样值得深思。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娱乐八卦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6 09:5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