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非升即走“,抑郁症:南京林大副教授之死,揭开...

京港台:2024-5-21 12:21| 来源:正经婶儿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非升即走“,抑郁症:南京林大副教授之死,揭开...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写在前面的话:

  “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马克思·韦伯《以学术为业》。

  (这里的“鲁莽”主要指的是学术之路上的坎坷,意味着“能够承受年复一年压迫,既不怨恨也无措感”,同时伴随着抑郁,孤独,自我怀疑等精神风险。)

  今年四月份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宋凯的去世,让整个学术圈都笼罩着一层悲伤的氛围。

  青年教师,简称“青椒”,是一群博士毕业之后以学术为志业和饭碗的青年高校教师群体。

  38岁的“青椒”宋凯履历光鲜,依然无法面对这个世界,令人唏嘘不已。

  

  01

  5月2日,网上流传截图声称,南京林业大学教师宋凯博士因首聘期考核未通过,被降级降薪,遂于4月2日选择自杀身亡。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一种知识分子很看重的面子的否定。”

  宋凯属于有编制的人才引进,虽然不是“非升即走”,但面临的状况差不多。

  据报道说,宋凯原生家庭不完美,但他的性格却是“好得不得了”。

  宋凯和妻子很恩爱,妻子的家庭也很疼爱宋凯。

  二人婚后育有一子,在南京买了房,还在还贷。

  认识的人对他的评价,宋凯是个特别温和的人,性格“好得不得了”。

  他的导师也夸赞宋凯是位优秀的研究者,很勤奋,性格好但有些腼腆。

  

  

  但在最后的几个月,宋凯因为基金项目(申请书)要交,忙得不可开交。

  更加明显的变化是,宋凯自杀前最后几个月出现嗜睡的情况,时常在晚上起来工作。

  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不怎么出门,也不能按时吃饭。

  常说最近脑子一片空白,写不出来,还念叨着“来不及了”。

  

  宋凯家人曾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但没检查出什么问题。

  后来发现宋凯的病例,才知道宋凯从高中时便患上抑郁症。

  在情绪低落时,家人曾对宋凯说:“你不能走那条路,你不能对不起我。”

  宋凯当时讲,他不会(走自杀那条路)的。

  但最终,宋凯还是自杀了。

  没留下遗言,只留下爱妻和孩子,以及人们关于“非升即走”作恶的巨大猜测...

  02

  宋凯出生于198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硕士,加拿大(专题)UBC博士,博士后。

  2019年,宋凯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履历光鲜的他,本应该有大好前途,却最终选择了不归路。

  在当代的学术殿堂里,总有一群人,他们年轻时曾沐浴在时代的春风里,如今却以学阀的姿态,稳坐钓鱼台。

  他们制定了一套又一套令人咋舌的考核制度,仿佛考核制度是他们对学术的崇高致敬。

  

  他们引进人才,却又在不久的将来,以“非升即走”的冷酷法则,将他们扫地出门。

  更有甚者,还要追讨那些曾经给予的资助,仿佛人才的价值只在于他们所能带来的即时利益。

  在这样的环境下,毫无感情可言,只剩下冰冷的利益交换。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开。

  选择放弃的人,并非懦弱,而是对生活的绝望。

  宋凯的去世,引发了网络上一些“吃人”的说辞,扭曲事实,胡编乱造,评头论足。

  不敢想象,这对宋老师的家人是多大的伤害,这对温文尔雅又博学的宋老师是多大的伤害。

  

  

  

  

  那些指责受害者的人,与那些指责抑郁症患者的人无异,他们都是有毒环境的帮凶。

  逝者已矣,作为旁观者,做不到共情时,请放下说教身姿。

  不要去冷嘲热讽因制度问题而遭受不公平对待的逝者。

  否则,这才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03

  我们应该对人经历的苦难有所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害者有罪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苦楚,站在自己的角度是看不清他人的经历,感受不了他人的委屈与痛苦。

  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批判他人的选择。

  不知他人苦,莫劝人。

  

  社会的舆论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去盲目跟风。

  网络是提供信息的地方,掐头去尾的剪辑引流,真实性并不可靠。

  大家需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别让有不轨行为的人有机可乘。

  至于别人的生活,我们只是旁观者,不做键盘侠,有些伤害就是在无意中造成的。

  有时我们骄傲又优越的评价,却成了他人灵魂中无法抹去的损伤。

  每一个悲剧的背后,都暗藏着深意和代价。

  这个代价,牵涉着我们所有人。

  请“三思而后行”。

  04

  “非升即走”成为了一个制度与社会现状共同编织的樊笼。

  也成为了“宋凯事件”初期大家讨论的聚焦点。

  

  在两大国内顶尖学府的带动下,“非升即走”迅速在国内高校实施开来,可以说是教师从业“物竞天择”的产物。

  让教师们“卷起来”,一方面从新进教师中筛选出优秀者,另一方面逐步淘汰不适合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

  在淘汰,换岗,降级甚至是失业等风险的倒逼下,青年教师大多选择了“卷起来”。

  但在行政指令导向的绩效考核,量化评价等外部压力下,青年教师超负荷工作已经成为常态。

  学术激情和学术志向或许有一部分因素,但不可否认,肉眼可见时间线内的“无法晋升就走人”的焦虑感,对青年教师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05

  不可否认的是,“非升即走”打破了高校教师职业的铁饭碗,改变了“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的身份固化。

  通过一定程度的危机感,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同时巩固了高校的地位和持续发展。

  但中国高校的“非升即走”,是将美国高校超过百年的发展历程,浓缩在了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这也导致了诸多弊端集中显现。

  青年教师焦虑感的背后,是制度应用背后的社会人事管理理念的不成熟。

  西方发展超百年的“非升即走”背后,已经有较为完善的人事制度基础:终身雇佣的稀有性,职业优先级的差异,以及预聘制度的合理性。

  

  国内高校沿用这一制度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对于提高大学质量,促进大学人才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一些弊端并非高校在短期内能解决的。

  “非升即走”下,选择这一条路的青年教师为了“不走”,便只能被动选择在樊笼中焦虑失眠。

  

  06

  世界就是一条无边无际的巨大河流,没有上岸,只有不停地泅渡。

  “非升即走”只是压死宋凯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高校衙门化,官僚化,学阀垄断,学术霸权,学术权力掠夺底层研究人员成果等现象,才是让宋凯染上抑郁症的根本原因。

  以小敌大确实容易被环境所压迫,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也有不少的网友猜测引发这起悲剧因素:

  

  

  07

  眼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系相关负责人出来回应大众。

  表示该宋姓教师确已去世,但网传信息与事实不符,且不尊重家属,暴露家属个人信息。

  

  事件引发了对高校教师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许多声音指出,高校竞争激烈,无形中给年轻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个人性格,心理,家庭关系等众多因素可能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

  

  南京林业大学表示,此事已处理结束,并对宋凯的离世表示痛惜。

  社会各界呼吁,高校在注重科研项目的同时,也应更多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08

  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加上宋凯的抑郁症病史,最终导致的悲剧。

  不论南林大相关人士用怎样的文字游戏敷衍民意,但高校“非升即走”是不争的事实。

  但,考核并不是万恶之首,如若失去竞争后,每个人草草混日子的情形更是不公。

  努力拥有融入体制的能力,随时保持逐梦市场的本事。

  一个人,只要不凌空蹈虚,只要能守着初心,就能摆脱被世俗和权力双重捆绑的囚笼,让自己真正展翅翱翔。

  生活的残酷,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严峻。

  在这个阶层固化的年代,在这个权力掠夺的年代,在这个人人都向往着坐享其成的年代。

  有时学会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也未何不可。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快乐的源泉,学会放过自己。

  如果生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那么,不妨“摆烂”吧,毕竟,在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

相关专题:南京,教授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29 02: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