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冲击“主旋律”--恶搞“红色记忆”为谁献礼?--ZT

作者:黑山老猫  于 2011-1-29 07:5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影视评论|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2评论

转自《中国人权双周刊》


当下“子弹”正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狂热地飞奔,千千万万处在现实极度压抑中的民众,迫不及待地涌进了久违了的影院观看影片,发表观感,宣泄不满。《让子弹飞》票房逼近7亿,刷新了近来国产影片的新纪录。

春节之前,官方正在“唱红”中国,然而民间社会却掀起了一股热议《让子弹飞》的舌尖舆论风暴。人们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认识和话语方式,解读这部影片所透示出的黑色幽默与政治隐喻。网友为此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有的认为影片是对现实腐败、不公的抨击;有的认为导演姜文影射当下群体事件蔓延;有的解读为是中国官民冲突的预见模式;甚至还有不少过度解读,说影片揭示了当今中国体制内改革派要发动群众颠覆保守势力等等。2010年12月26日,《南方评论周刊》等媒体曾发表多篇文章透露:姜文讽刺现实的电影新作《让子弹飞》,实为影射如今贪腐不堪现实,可能会被以“低俗”之名禁演。

为此,我两次看片分析,认同《让子弹飞》的确有政治隐喻,但我更认为该片是一部冲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恶搞“红色记忆”之作。影片导演风格虽有点“痞气”,手法上甚至还有点“流氓”,但却恰恰精彩地表现了影片所揭示这场“革命”的本质属性,使形式与内容实现了如此完美的结合。

《让子弹飞》的时代逻辑

众所周知,自中共“暴力革命”近90年以来,中国现已发展成为贪污腐败、贫穷对立、官民对抗、政治危机一触即发的时代。在“我爸是李刚”的当下,公然发生“优秀警察”张磊掏手枪对公民说出“跪倒,否则我毙了你!”,并果真扣动扳机,草菅无辜民众。 然而,现实中国官方还在用主旋律“唱支山歌给党听”和宣扬“红色记忆”,向民众灌输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2006年中共建党85周年时,官方竟又不惜大笔花钱宣传纪念暴力革命,在央视黄金时段连播充满血腥气味的大型专栏《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并在所有中央新闻单位和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单位一起强档推出以红色革命战争与起义为主旋律,宣扬“阶级斗争”与“英勇杀敌”的英雄业绩,导致这些年来荧幕上铺天盖地的红色影片踢爆大众眼球。今年又是中共建党90周年,眼下国内各大媒体都在“领旨”筹备新一轮“红色记忆”宣传高潮。

这些年来,火炉名城重庆已经成为“红色记忆”泛滥的重灾区。薄熙来在重庆要“唱红”中国,曾受到舆论不少质疑与批判。然而,2010年元旦第一天,薄熙来迎风而上,更是刻意在重庆打响了颇具象征意义的万人攀爬缙云山红色活动的一枪,重庆再次红流如海,队伍除了穿着统一发的红衫外,还打着无数红旗,很有一种要新世纪“长征”的政治味道。今日重庆,除了愈来愈“嘹亮”的红歌,还在发动到红色圣地朝拜潮和大学生上山下乡运动。据2011年1月4日新华网报道,新年伊始,重庆卫视播出节目有重大调整,着力打造省级卫视第一红色频道----晚间黄金时段将不再播出电视剧,而用自办的“红色记忆”节目来代替。如此同时,薄的属下,曾因打击律师和要“双起”媒体的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竟恶搞警察全国统一着装,亲自为女交巡警设计红色外套,指挥交通,并在媒体大肆炒作,全方位染红重庆市民眼球。2011年1月19日,《重庆日报》更是报道,重庆市委正组织干部穿红军装,重走朱毛挑粮小道。由此可见,火炉重庆真可谓“红”不惊人死不休了。

正是如此红潮泛滥的中国,已经导致民众大倒胃口,民间恶搞“红色记忆”随处可见,什么毛家湾饭店、开锅大典、“解放区”指向卫生间等等,应有尽有,充分反映了国民对开动国家机器,滥用纳税人血汗,强制向社会灌输“暴力革命”意识形态和吹捧高大全英雄语话的“红色记忆”的反感与嘲弄。这便是《让子弹飞》影片应运而生,并被广大观众赋予了其奇特艺术生命力的时代逻辑。因此,只有充分解读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才能感悟出导演躲过意识形态审查,隐藏在艺术形象背后的政治用意。

从“马拉列车”到“马列翻车”

《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之《盗官记》。姜文做为一个导演,其真正创意,是对故事发生时间上的刻意错位,否则躲不过政治审查。他玩了一把把“十月革命一声枪响”客串到北洋年间盗贼四起,让出身流寇的“革命者们”演绎了一个借“马拉列车”和“马列翻车”,暗喻“马列主义革命”的经典故事。影片里“革命者们”用暴力加欺骗手法获得县长权力,又用杀死豪绅四郎替身的手法迷惑群众哄抢碉楼。姜文饰演的革命者张麻子一再煽动:“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这就大有“鸡毛能不能飞上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意义了。该影片用黑色幽默,恶搞“苏维埃夺权之路”的三件法宝:暴力、欺骗加煽动。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在“鹅城”。“鹅城”是“俄城”的谐音,暗喻“苏区”(苏维埃政权);而影片里被汤师爷提到,但始终没有出现的“康城”,则暗喻“共产主义社会”(网上有注:共产主义的英文Communism的第一个发音就是“康”),可谓处处玄机,一语双关,环环相扣地印证了来自“红色记忆”的历史渊源了。最后,这场“鹅城革命”又从这个渊源中走向了今天“改革开放”后的大上海、新浦东。在此,姜文又玩了一把时间上的刻意错位,如此明确地提示这部电影的现实性意义所在。

影片中这场“鹅城革命”也说要公平,但却仅仅是打土豪、分田地、分财产、分银两,因此这些“革命者”身上,也就免不了“占山为王”的匪气、霸气和痞气。

此外,影片还暗含着借统治者视角看待民众的逻辑:他们有银子时在打麻将,没银子时也在打麻将;有枪时在打麻将,没枪时也在打麻将;谁赢跟谁,有自由就会抢夺。为此,影片借一群鹅的形象隐喻:千百年来,暴力之下的百姓都是任人宰割的动物,是随意被人煽动的一群没有脑子的鹅,任由胜利者们以其意志需要被驱赶向不同的路----一会儿“苏维埃”,一会儿“中国特色”。

“姜文的时代来了!”

姜文导演的作品在大陆虽属“非主流”,但他却很用心。其名作《鬼子来了》就是一部非主流的抗战时期影片。该片里的人民不再是“勤劳勇敢”,甚至没有出现英勇威武的党哥带领人民走向抗日胜利,结 果此片就被封杀了。而影片《让子弹飞》中那种言不由衷、话里有话、隐喻、双关、反讽等等极具中国历史文化智慧的独特视角和技巧,处处让人回味无穷,正如俗话所说的,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姜文曾说过:“导演永远在拍自己的内心”。《让子弹飞》更显示了姜文独特张狂的影像风格,再加上姜文、周润发、葛优三大影帝的同场飙戏,更让影片吸引了不少眼球。正如一网友所言:“这部处处流溢着自由理想主义和‘反动’隐喻的电影,靠紧凑精湛的台词和看似混乱无逻辑的节奏,居然神奇的骗过了审查部的那些智障老头们,打入万马齐喑的中国电影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片竟把当下中国如张艺谋等几个已被权力驯服的导演们委实酸溜了一把。为此,有人说:“姜文的时代来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个只能用恶搞、调侃式的黑色幽默赢得观众、冲击“主旋律”的时代。

然而,这部叫座的非主流影片,也惹恼了那些为“主旋律”服务的孝子贤孙们。网上也有一些“五毛党”奉旨讨逆,群起猛批《让子弹飞》政治反动,格调“低俗”。《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就在博客上评论《让子弹飞》低俗,说:全片充斥粗口和色情,“情节不合逻辑拖沓冗长,让观众感觉极不舒服,青少年看了会给正在成长的身心注入一股非理性冲动。”而姜文则反唇相讥到:这也是我对《新闻联播》的看法。这个如此精彩的回应,恰恰印证了他对当下官方宣扬的主流价值观----来自“红色记忆”的匪气、霸气与痞气----的理解。这个精彩的回应让我们更加印证了,恶搞“主旋律”就是《让子弹飞》影片的“主旋律”。

《让子弹飞》之所以在中国异常叫座,乃是公民心中久蓄的反抗情结和对官方一贯灌输的“主旋律”的拒绝。姜文正是把握了如此时代的脉搏,紧叩了现实的主题,释放了民众的情绪,他才能“站着就把钱挣了”。

“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艺术恶搞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先抽离恶搞对象的原先叙说,然后使之贬值。你越是正经、严肃、强制灌输,我越是搞笑、嘲弄、蔑视,甚至拆解、颠覆,使之化为乌有。姜文这种用如此“黑色幽默”调侃“红色记忆”,很可能成为今后艺术作品赢得掌声的一种时尚。今日中国社会,处处充满压迫和不公,人们的怨气无处宣泄,《让子弹飞》不仅恶搞了历史上的“红色记忆”,更借用了时代性的话语,影射今日中国贪污腐败、官民对立的现实,让民众在影片里大大释放了反抗激情。这是影片歪打正着的另一成功之处。

富有艺术生命的文学作品,总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影片的结尾,就是借助一只自由翱翔在天空上的苍鹰,与一群“革命队伍”再次乘坐“马拉列车”开往上海浦东,形成“革命”后的效果反差。这个结尾告诉我们:理想在天空,现实是苦难。如此“鹅城革命”,只能是千百年来无数次的夺权与夺财中的一次,其实它任何民主性的制度建设都没有完成,而只能继续通向下一个腐败与不平等的地方----上海浦东,而有意避开了北京。行文至此,姜文恶搞背后便产生一个严肃问题:这样的“红色记忆”还需要宣扬、重复吗?这个问号,难道不是姜文为中共建党90周年的绝妙“献礼”吗?

最后,我还要借姜文的一句戏词做为本文的结尾:“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吧!”看看这“子弹”究竟能飞向哪里!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5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2 回复 Helenzhao1959 2011-2-4 02:00
   富有艺术生命的文学作品,总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影片的结尾,就是借助一只自由翱翔在天空上的苍鹰,与一群“革命队伍”再次乘坐“马拉列车”开往上海浦东,形成“革命”后的效果反差。这个结尾告诉我们:理想在天空,现实是苦难。I agree.
2 回复 黑山老猫 2011-2-4 02:23
Helenzhao1959:    富有艺术生命的文学作品,总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影片的结尾,就是借助一只自由翱翔在天空上的苍鹰,与一群“革命队伍”再次乘坐“马拉列车”开往上海浦东, ...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19: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