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的克星--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 (1)--转

作者:黑山老猫  于 2007-10-25 22:3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好文转载|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路易十四的克星--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 (1)

 

作者: 顾剑

碧海,

蓝天,

银沙,

金阳,

 

登高处,望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请你一任思绪飞扬,和笔者一起,飞越大西
洋彼岸,穿过时空,回到叁个世纪之交以前的旧大陆。彼时,彼地,也有一颗“
太阳”,炙烤着欧洲列强。那是荣耀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他的统治下,法国
的势力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叶已达极至,曾不可一世的“罗马人的皇帝”在他
面前发抖,海上霸主荷兰人在他脚下颤栗,昔日雄霸欧洲的西班牙军团一次又一
次屈膝在他的面前。这位骄傲的君主,他拥有整个欧洲最强大的军队,最优秀的
统帅,最坚强的防御工事,和最完善的财政体系,法国周边数百年来形成的习惯
边界,在他的眼里不值一文,邻国的土地,在他的手中予取予夺。

 

尽管他狂妄地自比太阳,但路易十四毕竟不是,他是凡人,而且也不是亚
历山大、凯撒那样的凡人。当年届半百,在位四十五载的路易十四在1688年前后
站上他一生中权力顶峰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无论今后他怎么走,顶峰前面的路
,无一例外地只有一个方向--向下。因为在这个时候,路易十四曾经倚为干城,
所向无敌的法国一代将星,杜伦尼和孔代,已经陨落,而在路易十四对立面的地
平线上,冉冉升起了欧洲军事学下一代的两颗将星,英国的马尔巴勒和奥地利的
欧根。他们的光辉,将使路易这颗薄暮时分的太阳相形失色,黯淡无光。本文,
就是关于这两个人的故事。

 

第一部 时代背景和早期生涯

 

1。 路易十四的大时代

 

路易。德。法兰西,或者叫路易。波旁,1638年生,1643年5岁冲龄即位,成为法
国波旁王朝的第叁位国王,即路易十四。终路易十四一朝72年的漫长时间里,法
国一共进行过5次重要的对外战争。路易十四即位的时候,法国正处於德意志叁十
年战争的最后阶段,当时朝中由王太后奥地利的安娜摄政,实权掌握在权相马萨
林的手里,战场上杜伦尼和孔代两位统帅已经崭露头角。靠了前代贤相黎塞留(死
于1642年)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法国成为叁十年战争最后和最大的赢家。根据威
斯特法里亚和约,法国占有阿尔萨斯、美因茨、特里尔、凡尔登等地。最重要的
是,这场战争打破了哈布斯堡王室对法国的战略包围态势(哈布斯堡家族拥有神圣
罗马帝国皇位和西班牙王位),毁掉了德意志统一的任何希望,给法国今后进一步
向东扩张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德意志叁十年战争事迹,详见本系列拙作第一
篇,古斯塔夫和华伦施泰因) 。

 

因为叁十年战争中法国的对手西班牙不承认战败,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又牵延下
去,称为法西战争,期间又穿插法国投石党运动和内战,孔代亲王甚至还投奔西
班牙人与法国作战。十年以后,靠了杜伦尼在战场上屡战屡胜,比利牛斯和约签
订,法国终於从这场战争中又赢得了一个有利的和平。此战之后,1661年马萨林
死,路易十四亲政。另一个收获是,路易十四为自己赢得了一位新娘,西班牙公
主玛丽亚-特雷莎,这就为四十年以后又一场全欧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埋下伏
笔。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一贯把扩张战略的重点放在东方和东北方向。东北是独
立不久的荷兰,那是法国在叁十年战争和法西战争中的盟友,还有西班牙统治下
的西属尼德兰(大致是今天的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东方隔莱茵河相望是德意
志诸邦,再向南是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当时法国在欧洲列强中的地位非常有利
,英国和法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当年英国完成国内革命,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
以后,法国和克伦威尔的护国政府是盟友。克伦威尔死后,法国转而支持司徒亚
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在1660年复辟,所以英法关系一直友善。在此期间,英国和荷
兰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打了两次英荷战争。在1665年的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因
为法国和荷兰订有军事同盟条约,路易十四向英国宣战,但是英法之间没有作战
的意思,法国其实早已对荷兰这个虽小却极为富庶的邻国虎视眈眈了,因此法国
对荷兰没有实质性的援助,而是出兵攻占了与荷兰紧邻的西属尼德兰的一部分。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到1672年,路易十四终於向荷兰这个昔日的盟友动手了
,而且一出手就是十万大军泰山压顶之势,必欲灭荷兰而后快,这是路易十四的
第叁场重大的对外战争,法荷战争。英国站在法国一边向荷兰宣战,是为第叁次
英荷战争。西班牙、以奥地利皇帝为首的德意志诸邦站在荷兰一边向法国宣战。
两年以后,英国跟荷兰单独缔约停战,法荷战争则一直持续了6年。在战争临近结
束时,法军名将杜伦尼元帅意外地中炮身亡,孔代亲王在接替指挥权,并成功地
指挥了一年的战局之后,也功成隐退。在内梅根和约中,法国获得阿尔萨斯、洛
林、弗赖堡(Freiburg,莱茵河流域)、布莱沙赫(Breisach,莱茵河流域)、弗兰奇
-科姆特(Franche-Comte,今法国东北部),这基本上是路易十四朝扩张的顶点。以
上这些,在本系列的前面两篇里,都已经有详细叙述。

 

1680年代,欧洲形势发生对法国极为不利的变化,各国都忌惮法国一强独大的局
面,连横抗法之势渐成。最大的打击来自英国政局的突变。1685年,英王查理二
世驾崩,王弟约克公爵即位,是为英王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是个天主教徒,
他居然希望在英国这个新教国家回复天主教的统治地位,结果1688年激起“光荣
革命”,英国贵族和议会在不流血的政变中推翻了詹姆斯二世,使他流亡法国,
而继之登上英国王位的,是詹姆斯的女婿,荷兰统治者,奥兰治亲王威廉。这样
,一夜之间,英国和荷兰走到了一起,从法国的盟友变成死敌。

 

另一个对法国不利的国际形势变化,出现在奥地利。自从叁十年战争以后,神圣
罗马帝国皇位名存实亡。哈布斯堡皇朝,除了领有帝国皇帝这个虚衔以外,真正
能够控制的,是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匈牙利这些东欧领地,因此,笔者以后将用
奥地利皇帝,而不是帝国皇帝,来指称这个皇室,尽管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号直到
19世纪才正式消亡。奥地利一直以来都与法国为敌,但是他的战略地位却极为脆
弱,因为奥地利在东方还面临着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压力,不得不两线作战
。法国的一贯政策,就是联合土耳其,夹攻奥地利。百多年前的1529年,土耳其
大军就曾经围攻维也纳。在叁十年战争期间,皇帝非常幸运,因为土耳其自身内
乱,无瑕在帝国最脆弱的时候来趁火打劫。1670和1680年代,土耳其国内恢复稳
定,遂又挥师西向,入侵奥地利。1683年,土耳其大军由大宰相卡拉。穆斯塔法
(Kara Mustafa)指挥,又一次围攻维也纳。

 

但是此时的土耳其军队,已经不是当年勃兴时期苏莱曼大帝统治下的大军了,而
欧洲军队经过从古斯塔夫开始的军事体制革命,其战斗力早已登上了一个新的台
阶,即使在欧洲相对效率低下的奥地利军队,在杜伦尼的强劲对手,皇军总司令
蒙特库库尼的领导下,也已经完成了相当程度的军事改革,军队的素质已经凌驾
于土耳其之上。1683年维也纳之围,实已是土耳其最后的天鹅之歌。当时波兰国
王索比斯基(Sobieski)带波兰骑兵勤王,与皇军总司令洛林公爵的奥地利野战军
会合,在维也纳城下一战,大破土耳其军队,宰相逃回波斯尼亚的贝尔格莱德(当
时土耳其在欧洲的主要据点,今天的南斯拉夫首都),被苏丹赐自尽。这次战争对
法国有间接的不利影响,一是法国失去了土耳其这个可以掣肘奥地利的盟友,二
是经此一战,欧洲各国又一次激发起十字军情绪,奥地利在道义上俨然是欧洲征
服异教徒的先锋,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各国贵族和平民纷纷投奔奥地利军队服役
,连法国军官也不例外,路易十四虽然心里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

 

1688年,路易十四发动第四次重要的对外战争,帕拉亭(Palatine,又译普法尔茨
)王位继承战。这次战争起因于路易十四要求由亲法国的人选来担任德意志选帝侯
之一的科隆大主教,并且为路易十四的妻妹,奥尔良女公爵,要求帕拉亭选帝侯
的继承权。战争在整个法国东部边境以外展开,拖延了9年,因此又称“九年战争
”。这是一场相当枯燥乏味的战争,没有决定性的战役,也没有决定性的战果,
如果非要找出这场战争证明了什么的话,那么只能说,它证明了17世纪欧洲流行
的军事思想,那种避免会战的机动游戏和围城战有多么可笑。路易十四是一位成
功的君主,但是他本人并不是战场上的军事家。这时,法军名将杜伦尼和孔代已
经一死一隐,这次战争中法国军队的统帅,一是卢森堡公爵,一是卡提尼特元帅
(Catinat)。按照当时的标准,他们是优秀的军人。但是充其量,他们也就是和蒙
特库库尼同一个级别的机动高手而已,无法象杜伦尼那样超越于时代之上,这就
是军事指挥艺术上匠人和大师的本质区别。

 

在帕拉亭王位继承战中,占尽兵力优势的法军又犯了和上一场法荷战争中同样的
错误,从路易十四到法军战场指挥官,都谨守军事教条,摆出一副防御的态势,
满足于分散兵力,逐个地围攻荷兰边境各个要塞。他们在荷兰的对手,和上次战
争一样,还是奥兰治亲王威廉,不同的只是,现在他已经是英国国王威廉叁世了
。威廉本人也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他带领的英荷军队,在偶尔几次与法军进行
的会战中,屡次败在卢森堡公爵的手下,几乎就没有打过胜仗。不过威廉是一个
顽强的战士,当年就曾经不惜打开海闸淹没自己的国土,也不让法军轻易地征服
,现在更是愈挫愈奋,为每一寸国土而战斗。而法军空有数量质量优势,却在每
次会战胜利之后,从来不求发展胜利,满足于打跑敌方的野战军团,然后把自己
的兵力,浪费在一次接一次的要塞围攻战上面。九年之后,终於大家都厌倦了这
种没有结果的流血游戏,1697年,法国签订里斯维克(Ryswick)和约,承认威廉为
英国国王,把洛林归还给洛林公爵,把莱茵河边的重要桥头堡菲利普斯堡(Phill
ipsburg)还给德意志,这里曾经是数十年前杜伦尼累次越过莱茵河入侵德意志的
出发阵地。法国并没有在陆地战场上遭受什么大的挫败,为什么路易十四甘于签
订这个不利的条约呢?原来他意在收缩战线,准备为一个更大的目标发动一场更
大规模的战争,而这次的赌注,是整个西班牙王国在全球的遗产。

 

西班牙王位自从两百年前查理五世开始,就掌握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和奥地利
一样,在历次战争中都是法国的死敌。哈布斯堡家族的末代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
世1665年4岁即位,却是个弱智残废,体质羸弱而且无生育能力,从他一即位开始
,整个欧洲都在盯着他死后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因为谁继承了西班牙王位,他
就不仅拥有西班牙本土,而且还包括法国边境的尼德兰(今比利时),意大利的都
灵,佛罗伦撒,撒丁岛,西西里,还有整个庞大的西班牙海外殖民地体系。这块
肥肉谁不动心?按照亲属关系来说,当时有资格的是叁个人,一是奥地利的二皇
子查理(Charles,在德语里是卡尔Carl,在西班牙语里是卡洛斯Carlos,都是同一
个名字),一是巴伐利亚选帝侯的王子约瑟夫斐迪南,还有一个,就是路易十四的
孙子,法国的安茹公爵菲利普。法国的这份继承权,来自于路易十四的前妻,已
死的前西班牙公主玛丽亚-特雷莎。当年法西战争结束,西班牙公主嫁给法国国王
,西班牙人就料到会有麻烦,因此在和约中规定了,一旦公主的嫁妆付清,法国
应永远放弃对西班牙任何领土的继承要求。但是西班牙财政破产,这个嫁妆从来
就没有付清,现在,事隔四十多年,路易以此为根据,为孙子要求西班牙王位的
继承权。当时欧洲大势,如果法国继承西班牙王位,则成为欧洲的绝对霸主,即
便合列强之力都无能遏制法国的势力;如果奥地利继承西班牙王位,那么哈布斯
堡包围法国的态势重现,法国从黎塞留开始几代人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无论哪一
种情况,势必有一方无法容忍。因此1890年代各国达成妥协,将来由第叁位继承
人,巴伐利亚王子继承王位。

 

可是这位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尽管病恹恹地朝不保夕,可就是缠绵病榻拒绝早死
,在王座上整整磨蹭了30年,最后反倒是那位各方都能接受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
人熬不过阳寿,先死了。这下,法国和奥地利的继承要求不可避免地正面冲突。
原本法国和奥地利还准备秘密妥协瓜分西班牙的遗产,但是西班牙人坚决反对分
裂,1700年,卡洛斯终於死去。西班牙人认为法国比奥地利更能有效地保护今后
西班牙帝国的统一,於是卡洛斯在遗嘱中把西班牙王位留给了法国王孙菲利普。
1701年,英荷奥和德意志各诸侯(除巴伐利亚以外)结盟反法,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正式爆发。这次战争将是路易十四朝最后最大的一次战争,表明上看,战争是为
了西班牙王位的继承问题,实质上,是欧洲列强联手,试图遏制法国一强独霸的
战争,因为战争前期,盟国事实上根本没有对法国继承西班牙王位提出异议,本
来这是人家西班牙人和法国人两厢情愿的事情,但是列强要求法国不能独吞西班
牙的遗产,而路易十四针锋相对,同时出兵攻击荷兰边境要塞,而且重新支持英
国废王詹姆斯二世的儿子对英国王位的要求,如此一来,战争不可避免。

 

在这场战争中,以往法国的敌人,巴伐利亚选帝侯,反而成了法国的盟国,因为
巴伐利亚公爵马克斯。艾曼纽尔(Max Ammaneur)被法王委任为尼德兰地区的总督
。这样,法国在东北部荷兰和西属尼德兰地区与英国荷兰作战,在东部莱茵河和
东南阿尔萨斯洛林两个战区,和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诸侯作战,在西班牙本土和
英国人作战,在意大利北部和奥地利作战。最后,在莱茵河对岸的德意志腹地,
巴伐利亚公爵和法国的联军还开辟了德国战场,直接威胁奥地利首都。法国的军
队数量超越盟国军队的总和,质量更是优越。路易十四的对手中,英国在欧陆兵
少,荷兰已经被法国在历次战争中打怕了,奥地利则有自己的问题:财政困难和
持续经年的匈牙利大叛乱。在那个时代,没有钱就没有军队,奥地利自保都困难
。乍看起来,路易十四获胜的机率非常大。但是太阳王已经在欧洲横行得太久,
该到日薄西山的时候了,他在战场上已经没有象杜伦尼和孔代那样的军事天才作
统兵大将,而敌对方面,却拥有下一代欧洲最伟大的两位名将,英国的马尔巴勒
公爵和奥地利的欧根亲王。1701年,马尔巴勒和欧根都已经在战场上崭露过头角
,尽管还不十分耀眼。他们最伟大的军事艺术杰作,是留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
表现的。路易十四所依靠的法军战场指挥官,主要是以下6位法国元帅:维拉尔斯
(Villars),范多姆(Vendome),维勒洛依(Velleroy),博福勒斯(Boufflers),马
尔森(Marsin),和塔拉尔德(Tallard)。在这6位元帅当中,范多姆和维拉尔斯是
最优秀的。记住这6个名字,因为这6位法国元帅将在以后的战争进程中,作为对
手被马尔巴勒和欧根逐个地击败。

 

 

2。 英国公爵马尔巴勒的早期经历

 

马尔巴勒公爵本名叫约翰。丘吉尔,后来二次大战中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是他的后裔。事实上,马尔巴勒受封为第一代马尔巴勒公爵之后,爵位世袭罔替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祖父是第7代马尔巴勒公爵,父亲是次子,伯父是第8代马尔
巴勒公爵。约翰丘吉尔本人1650年生于英国德文郡(Devonshire),父亲是温斯顿
丘吉尔爵士,跟其他同时代的名将相比,马尔巴勒的出身可以说相当寒微。尤其
是当时处於英国内战以后的克伦威尔护国政府时期,而老丘吉尔是一个保王党,
家道已经败落。马尔巴勒小时候家境相当贫穷,可能这就是他成名以后一贯吝啬
的原因吧。据说马尔巴勒公爵在欧洲大陆打仗的时候,总是去部下将领那里用晚
餐和社交,但是从来也不回请别人。

 

所幸1660年司徒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登上英国王位,丘吉尔一家才算有出头
之日。但是象这样的平常出身,要爬到英国军队的高层,在那个时代是不容易的
,个人才华只是一个非常次要的必要条件而已,年轻的丘吉尔要向上爬,免不了
还要借助一些不那么光彩的裙带关系。他的姐姐Arabella,是国王弟弟约克公爵
(后来的英王詹姆斯二世)的情妇,Arabella和詹姆斯有一个私生子,日后长大成
人,投奔路易十四的法国效力,一直做到法国元帅,受封柏威克(Berwick)公爵,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在法国东部战场领兵,和亲舅舅马尔巴勒公爵对阵,居然
未被击败,调到西班牙本土战场,为法国连连获得胜利。事实上,路易十四正是
靠了柏威克和维拉尔斯两位元帅,才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最后,获得了一个比较
体面的结局。看来丘吉尔家族的军事才华,有不少先天遗传的因素在里面。

 

年轻的约翰丘吉尔多半是靠了姐姐的关系,成为王储约克公爵的心腹,窜升得很
快,也不可避免地引来不少嫉妒之人的闲言碎语,不过他总是能够用战场上的表
现来证明自己。1762年,丘吉尔跟随约克公爵参加第叁次英荷战争中的Solebay海
战,晋升上尉(对比欧根亲王,因为出身高贵,在22岁的年纪已经是上校骑兵团团
长了)。因为当时英法是盟国,对荷兰作战,丘吉尔又赴欧洲大陆,在法国军队中
服役。1673年参与了法荷战争中路易十四御驾亲征的围攻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
cht)之战,并以个人的英勇博得路易十四的赞赏。就在那次战役,大仲马笔下的
英雄,国王的火枪队长达达尼安(火枪手叁部曲的主人公),在接受法国元帅权杖
的同一刻中炮阵亡。而且后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马尔巴勒和欧根最能干的对手
,维拉尔斯元帅,也作为中级军官参加了这次战役。路易十四本人注意到了年轻
的丘吉尔,国王陛下的评价是,此人虽然勇敢,但是过於沉湎于宫廷社交生活,
是个小白脸式的人物,日后终难成大器。后来路易十四在战场上被马尔巴勒一次
又一次击败的时候,不知对当年看走眼的评价作何感想?

 

丘吉尔回到英国以后,继续作他的风流美少年,甚至和国王查理二世的情妇有染
,以至於有一次被国王堵在情妇的卧室里,不得不跳窗逃走。据说后来国王得知
真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着对别人说:“我才不来怪他,他找情人恐
怕是生活需要呢”。此事见于2002年出版,由这一代马尔巴勒公爵亲自作序的传
记,应该是真有其事。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观念,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真的是难
以理解。

 

1674年,丘吉尔又以中校军衔回到欧洲大陆,在法军杜伦尼元帅手下,参加了杜
伦尼平生军事艺术的杰作,1674-75年冬季战局。没有人知道日后马尔巴勒在多大
程度上受益于在杜伦尼手下服役的经历。丘吉尔最终于1675年离开法军,因为作
为一名英国军官,在法军中的晋升前景并不光明。回英国以后,丘吉尔认识了15
岁的贵族小姐萨拉。詹宁斯(Sarah Jennings),两人于1677年不顾双方家长的反
对秘密结婚。这位未来的马尔巴勒公爵夫人在宫廷中有不少关系,对日后马尔巴
勒的升迁和解职,都有重要影响。

 

1678年,英国开始与荷兰寻求和解,共同对付日益坐大的法国,丘吉尔奉派出使
荷兰办理秘密外交,他在宫廷里锻炼出的外交手腕得到充分施展余地,并且结识
了日后成为英国国王的奥兰治亲王威廉。因为外交的成功,丘吉尔于1682年被封
为男爵,1683年任命为皇家龙骑兵团长。1685年,他的保护人约克公爵即位,成
为英王詹姆斯二世,丘吉尔帮助国王平定蒙默斯公爵(Manmouth)的叛乱,晋升少
将军衔。

 

但是詹姆斯二世国王在英国回复天主教地位的政策非常不得人心,以致仅仅3年就
落到众叛亲离,1688年英国公众拥戴国王长女玛丽的夫婿,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
在英国登陆,是为“光荣革命”,就连国王的次女,安妮公主,都背叛了他。国
王提升丘吉尔为中将,要他带兵抵抗,没想到丘吉尔也拥戴威廉,詹姆斯二世只
好出亡法国。威廉叁世即位之后,器重丘吉尔的军事才能,任命他重新组建整个
英格兰的陆军(不包括爱尔兰和苏格兰) ,并晋封为伯爵。

 

在随后英国与荷兰、奥地利对抗法国的帕拉亭王位继承战(九年战争)中,丘吉尔
伯爵带兵在荷兰作战,但是1692年突然被解职,召回英国关进伦敦塔监狱,罪名
是与流亡在法国的废王詹姆斯通信,阴谋叛国。所幸,此时英国王位确立的继承
人,是王后的妹妹,安妮公主,也是詹姆斯二世的二女儿,而丘吉尔的妻子萨拉
,恰好是安妮公主的闺中密友,靠了这层关系,丘吉尔只坐了5个月牢狱就被释放
。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爆发前夕,丘吉尔重新被启用,出任英国驻荷兰大使
,1702年,英王威廉驾崩,安妮公主即位,成为安妮女王。她任命丘吉尔出任英
荷联军总司令。

 

马尔巴勒公爵所担任的职位,表面上是叫作“Captain General”,似乎直译为上
将,事实上,一两百年以来,在尼德兰地区的军队总司令,一直称为Captain Ge
neral,从西班牙人开始就是这个称呼,而且Captain General之下,往往管辖着
好几位元帅,所以实际上还是以意译成战区总司令为宜。

 

丘吉尔这时52岁,第一次独立指挥一个重要战场,没有大战的经验,也没有军事
声望,基本上只有他自己才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艺术充满绝对的信心。历史上,有
的名将是在长期的战争考验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提高,达到炉火纯青的
境界,象杜伦尼,象中国的林彪。另一类人是天生的奇才,在第一次独立指挥军
队时,就能发挥出令人惊叹的才华,象拿破仑,象隆美尔。丘吉尔无疑是属於后
者。在军事指挥艺术方面,马尔巴勒公爵是那个时代绝无仅有的具有真正攻势心
灵的人物,他以迅速的机动见长,但他机动的目的,一贯是逼迫对手接受会战,
在战场上打出决定性的成果。这跟那个时代流行的围城战、被动防御的军事思想
大异其趣。但是这种超出历史时代的军事思想,不被当时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
战争开始的头两年,丘吉尔处於一种处处遭到掣肘的焦躁不安的状态。他指挥的
是一支由英国、荷兰、德意志诸邦拼凑而成的联合军队,战略上、政治上矛盾重
重。当时要指挥联军取胜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就连法国孔代亲王那样的名
将,当年投靠西班牙,指挥西班牙、勃兰登堡和法国投石党联军的时候,都因为
协调不畅而屡遭挫败,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1702年和1703年,丘吉尔不是没有
机会打胜仗,他有6万联军在手,面对法国博福勒斯元帅指挥的6万法军,有过两
次,丘吉尔以一系列的快速行军,切断法军的交通线,已经把博福勒斯逼进死角
,眼看就能在战场上压倒对手,但是荷兰的国务代表(象是荷兰政府派出的监军的
角色)却强烈反对会战,丘吉尔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法军从罗网中溜走。两年的战争
,他所能作的,充其量只是把法军从列日、科隆、波恩几个要塞挤走而已。在别
人看来,他的战绩已经很出色,1702年,安妮女王封丘吉尔伯爵为马尔巴勒公爵
,但是只有马尔巴勒自己清楚,荷兰人掣肘所放过的机会有多么可惜。

 

后来的军事历史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荷兰人的消极避战大加鞭挞。笔者觉得
,荷兰人自己的理由其实不难理解。战争是在荷兰家门口进行的,英国没有遭到
入侵的威胁,荷兰的赌注却是整个国家的命运,他们输不起,所以就不敢冒在一
次决定性会战中失手的风险,宁可跟法国在边境要塞线上打一场静态的消耗战,
希望跟前两次战争一样,把法国拖到筋疲力尽为止。英国和荷兰国家战略不同,
所以导致指导思想不同,这是古今中外所有联合作战不可避免的痼疾。

 

当1704年战局来临的时候,马尔巴勒的天才头脑,再也无法忍受这样无所作为的
空耗。他决心要么辞职退休,要么就另辟战场,打出一番新天地。他的眼睛,越
过尼德兰战场,远远地投向德意志腹地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在那里,他终於找
到一个能够跟他积极进取的战略观念引起共鸣的知音,另一位思想超出时代,并
且愿意与他通力合作的军事天才人物,欧根亲王。欧根亲王比马尔巴勒年轻13岁
,但是早已在对土耳其的战争中树立起了欧洲名将的声望,时任奥地利的战争委
员会主席,奥地利军界第一人。自此,这两位欧洲第一流的名将拉开了合作的序
幕,他们将成为欧洲军事史上无可争议的黄金搭档,合作无间,战无不胜。而且
他们两人联手,将逐个打败当时所有法军的着名元帅,最终决定这场战争的结局

 

 

3。 欧根亲王的早期经历

 

笔者在此,愿意首先指出两点通常容易发生的误会。一是所谓“亲王”prince,
在西欧各国并不象在中国清朝那样,是高于公爵的一级爵位。事实上,prince可
以泛指任何拥有大片领地的独立或半独立诸侯和他们的近亲。这些诸侯,可能是
公爵,也可能是伯爵侯爵甚至主教,而作为近亲,无论皇帝、国王、或者诸侯的
近亲,都可以称为亲王prince。第二点,欧根亲王尽管是德意志历史名将,但他
本人却不是德意志人,甚至不太会说德语。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有“欧
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党卫军有精锐的SS“欧根亲王”第7山地师。但是实际上,
欧根亲王本人从血统上说,是意大利人,从政治关系上说,是法国人,这是个令
人惊讶的事实。

 

欧根亲王,全称是萨伏伊的欧根亲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萨伏伊是意大
利北部一个独立的大公国,欧根的家族族长,就是萨伏伊公爵,但是他的父亲,
却不是公爵本人,而是近亲支脉。欧根亲王的母亲,也是意大利人,是法国首相
红衣主教马萨林的侄女奥林匹娅。曼西妮(Olympia Mancini) (马萨林本人就是意
大利人),当年从意大利经由马萨林介绍进入法国上流社会,一露面就艳惊宫廷,
成为社交名媛,年轻的路易十四为之神魂颠倒,没多久就成了路易国王的情妇。
直到1680年突然失宠,被迫从法国流亡到西属尼德兰的首都布鲁塞尔,在那里一
直居住到1708年病逝,而那时,她已经看到她的儿子欧根成为名满天下的常胜将
军,土耳其人和法国人的克星,奥地利的军界第一人,想必她也会感到意大利式
的复仇快感吧。

 

从血统上说,欧根是纯正的意大利人,但是他的父亲,是法国国王的臣属,不但
是萨伏伊的亲王,而且是法国香槟地区总督,封苏瓦松伯爵(Soissons,有些资料
称苏瓦松公爵),并指挥法国军队中精锐的瑞士雇佣兵军团,欧根亲王本人1663年
出生在巴黎,所以从政治关系上说,他可以算法国人。欧根可以熟练地运用法语
和意大利语,但是去奥地利之前并不会说德语,甚至到他成为奥地利元帅的时候
,德语也说不连贯。1673年欧根10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1680年出逃布鲁塞尔
,但是就算在法国的时候,母亲也是一天到晚忙於社交应酬,从不顾家,所以欧
根和他的几个哥哥姐姐是由祖母养大的。可能是因为少年时期家庭的缺陷和丑闻
,欧根从小养成孤僻好静的性格,长大以后几乎从不对人谈及个人的情绪和思想
,而且终身未婚,也没有子女。

 

象欧根亲王这种贵族家庭的非嫡长子弟(长子可以继承爵位和领地),一般有两个
出路,要么投入教会,要么投入军队,这在当时都算是高贵的职业。欧根祖母对
他的培养,一贯是向教士这个方向引导的。没有想到,欧根长大以后,却执意从
军,要在战场上去寻求光荣。欧根最初想加入法国军队,这是很自然的想法,他
在法国出生成长,法国又拥有当时欧洲最强大的陆军。1683年,20岁的欧根向路
易十四要求加入法军,并指挥一个连,可是路易十四看不上这个身材瘦弱,其貌
不扬的毛头小子,当即拒绝了欧根的请求。将近十年前,路易十四看错了马尔巴
勒,现在又错过了欧根,日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被他们两人打得狼狈不堪的
时候,想必也会有噬脐莫及,悔不当初的感觉吧?欧根被路易十四拒绝之后,准
备转投奥地利军队,因为1680年代初的欧洲,奥地利皇室正在和土耳其大军作战
,1683年正是土耳其兵临维也纳城下的时候,欧洲各国的青年贵族,抱着十字军
式的宗教狂热,纷纷投效奥地利军队,连法国人也不例外。路易十四的法国,在
对付奥地利方面,跟土耳其是非正式的盟友,所以路易十四私下里禁止法国贵族
子弟投奔奥地利。欧根正好有一个哥哥在奥军当骑兵团长,在几个月前阵亡,他
就瞒着路易十四,于8月间从巴黎秘密潜逃出法国国境,加入维也纳城外的帝国勤
王大军,希望能接替哥哥指挥一个骑兵团。

 

当时维也纳围城战期间,帝国皇室已经撤出了首都,但是维也纳还在坚守,土耳
其大宰相的军队,也没有重型的攻城炮,所以战事拖延下来。在此期间,奥地利
皇军总司令是洛林公爵查理,他的洛林被路易十四侵占,而他本人是皇帝的连襟
(娶了皇后的妹妹),就担任了奥地利军队总司令。他的野战军团,会合了巴伐利
亚选帝侯马克斯。埃曼纽尔(Max Emmanuel)和巴登(Baden)亲王路易斯为首的德意
志诸侯勤王军,再加上波兰国王索比斯基的波兰骑兵,在维也纳城下一战成功,
击溃土耳其大军。年轻的欧根亲王正好躬逢其胜,赶上这次大战。不巧的是,他
哥哥的骑兵团已经解散了,所幸欧根和两位统兵大将,巴伐利亚公爵、和巴登亲
王(侯爵)都是远房表兄弟,在他们的旗下参加战斗。战后的12月,欧根亲王因功
被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Leopold)委任为一个新组建的龙骑兵团的团长。

 

欧根20岁才投军几个月,就当上上校团长,跟马尔巴勒的经历比起来,确实可以
看出,当时欧洲军队军官选拔看重门第的程度。不过欧根当时在维也纳可谓举目
无亲,当时象他这样来投效奥地利的德意志诸邦亲王,在维也纳一抓一大把,欧
根算不上门第特别显赫,他也没有固定的住所,好多年一直借住在朋友西班牙大
使的官邸里,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那点团长的收入,根本不够上流社会应
酬的支出。欧根甚至不会说德语,所幸欧洲上流社会都流行讲法语,所以还算混
得过去。这几年中,只要欧根亲王不打仗,住在维也纳的时候,他一直收到叁位
表兄弟的接济,其中两位是巴伐利亚公爵和巴登亲王,都是朝中大将,还有一位
血缘关系更近,是他自己家族的首脑,表兄萨伏依大公维克托。阿马达斯(Victo
r Amadeus)。数十年后,这四位表兄弟将各为其主,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维也纳围城战后,奥地利大军乘胜东进,不仅克复了百年来被土耳其侵占的匈牙
利全部领土,而且攻占特兰西瓦尼亚、比萨拉比亚等地(今天的罗马尼亚一带),
甚至在1688年,一度攻克土耳其在欧洲的最重要前进基地,贝尔格莱德(今南斯拉
夫首都)。在此期间,土耳其大宰相被赐自尽,苏丹马哈迈得四世被废(Mehmed),
在与土耳其数百年的争斗中,欧洲人第一次尝到大获全胜的滋味。欧根在对土耳
其的战争中,也慢慢建立战功,开始出名,1687年,24岁的欧根已经升迁至中将
军衔,他当时在巴伐利亚公爵手下服役的同事,后来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最大
的对手,法国元帅维拉尔斯,那年曾经品评欧洲军事人物,把欧根列为在时人中
排位第17名的将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排名是太保守了。1688年,在奥军围
攻贝尔格莱德的时候,欧根的膝盖受重伤,回到维也纳修养叁个月才痊愈,后来
他一生中,每逢寒冷天气膝盖关节还是疼痛。

 

1688年,奥地利对土耳其战争告一段落,法国与英荷奥反法同盟之间的帕拉亭王
位继承战(九年战争)展开。欧根亲王主要在北意大利战场跟法军作战,先后在叁
任北意大利战场奥地利军队总司令手下服役,包括表兄巴伐利亚选帝侯、萨克森
选帝侯、和Caparara元帅。数年之后,1693年欧根在叁十岁的年纪晋升元帅军衔
,1694年出任北意大利战场奥地利军队司令,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不过在当时
,元帅军衔不象今天那么稀罕,有资料显示,在1705年,光奥地利军队,就有22
位元帅。所以欧根要想脱颖而出,还必须在战场上证明自己。另外,路易十四看
到欧根在战场上的表现,大概也后悔当年错过了这样一个人才,所以曾经答应欧
根,只要他投入法军服役,将给他法国元帅军衔,和他的父亲当年担任过的香槟
地区总督的官职,不过欧根拒绝了。

 

相对於西欧列强的军队来说,奥地利帝国军队的效率和战斗力是相当落后的,这
与其说是军事体制上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国家制度的问题。军事体制上,欧根亲
王时期的奥地利军队,已经经过了军事改革,并不比英法军队差。当年杜伦尼的
对手,蒙特库库尼元帅出任帝国战争会议主席和皇军总司令的时候(1668-1680年
),曾经摒弃旧式西班牙步兵方阵体系,模仿古斯塔夫瑞典军队的组织,进行相当
全面的军事改革,兵器方面,也采用新式燧发枪和接合式刺刀,以及比较轻便灵
活的火炮。在机动性强的轻骑兵方面,因为奥地利可以征召匈牙利、塞尔维亚、
摩拉维亚等地的农牧民入伍,甚至比西欧军队占有一定优势。奥地利军队最致命
的弱点,是后勤和财政运转不灵。当年的奥军将领,从洛林公爵到巴登亲王等人
,在战场上可能骁勇善战,可是下了战场,从来也不去关心军队的后勤供应,他
们总是认为,这些事情不是高贵的总司令应该过问的,军队的供应可以自己解决
,无论给士兵供给什么士兵都会吃,结果奥地利军队的士气和体制是列强中最差
的。更糟糕的是,奥地利经年战争,国库早已空虚,在那个时代,没有钱就发不
出饷,欠饷军队就消极怠工,甚至会哗变。英国荷兰垄断海外贸易,有来之不尽
的滚滚财源,法国路易十四有完善的国家财政体系和税收体系,相形之下,皇帝
的军费只能依靠来自奥地利和一部分波希米亚(捷克)的收入。匈牙利和巴尔干领
土刚刚收复,几乎是千里无人烟的荒原沼泽,就算有些人口,还尽是反抗奥地利
统治的“叛乱者”,根本谈不上任何税收。所以奥军人数远比法国甚至英国少,
就是在战场上的奥军,也经常欠十几个月的饷,军无战心,欧根亲王在意大利的
时候,常常要一面催维也纳发饷,一面用严刑峻法弹压兵变,根本谈不上能有什
么建树。

 

欧根毕竟是个聪明人,他自己也看出,跟法国的这场战争没有什么战功和荣耀可
获,与其如此乏味地耗下去,还不如换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战场。正好此时,奥
地利东方的土耳其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力图趁奥地利忙於西线作战的时候,反攻
收复失地。於是,欧根自请转调奥军东线,出任驻匈牙利军队总司令,1697年获
得批准,率军3万驻屯匈牙利的多瑙河畔,向南警戒,防御土耳其入侵。因缘附会
,就在这一年8月,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御驾亲征,挥动大军北渡多瑙河,入侵匈
牙利。这次,欧根亲王终於赢得了平生第一个独立指挥大会战的机会。

 

欧根见土耳其军势大,先暂时向西退到赞塔(Zanta),会合一支援军,使兵力增加
到5万人。苏丹不去追歼奥军,却去围攻Szeged要塞,而围城战中,听到奥军野战
兵团获得增援的消息,又怕遭到两面夹击,遂放弃围城,向南在赞塔附近渡Tisz
al河,试图凭借河流掩护,站稳阵脚,但是土耳其军的行动速度实在太慢,尤其
要掩护御营辎重先过河,早就犯下了作战决心犹疑不定,行动迟缓的兵家大忌。
欧根在前线拥有灵敏的战地轻骑兵侦察网,获得这个消息,立即以强行军赶来,
把正在渡河混乱中的土军逮个正着。欧根本人,也是个为求一战可以置任何军事
教条于不顾的个性,看到战机当机立断,连阵形都不摆,就让奥军从行进间展开
队形,对土军半渡而击。这就是欧根的成名作,赞塔战役。奥军突然出现的时候
,土耳其苏丹和一部分骑兵已经过河,大宰相指挥着步兵主力尚未渡河,近10万
人的土军主力仍然比奥军占有数量优势,但是在心理上,遭受奇袭的震撼作用不
可小视,何况背后就是浮桥,渡过浮桥就安全了,所以并无拼死作战的勇气。当
遭遇战最初的混乱过去之后,欧根看到土耳其宰相仍然试图聚集兵力,保卫桥头
堡,他派出一支步兵,从战场右侧翼下河,涉水绕到土军桥头堡的背后袭击土军
。这一击,土耳其的抵抗立刻土崩瓦解,奥军进攻如入无人之境,连土耳其宰相
,也在争相逃命的混乱中,在浮桥上被自己的乱兵砍倒。赞塔战役,土军大部溃
散,阵亡2万人,淹死1万人,奥地利军队不抓俘虏,屠杀了几乎所有伤兵,甚至
缴获土耳其苏丹的金帐和军费金库。这是欧洲军队第一次击败一位苏丹御驾亲征
,而且取得最彻底的胜利。赞塔战役的胜利者欧根亲王,几乎是一夜之间在整个
欧洲声誉雀起,成了打击异教徒的欧洲英雄。实际上,土耳其的军队数量虽巨,
质量上,比欧洲军队早已落后,对土耳其的胜利,不过是欧根牛刀小试而已。仅
仅4年以后,欧根将在西欧战场上,遭遇真正强劲的挑战,也会遇到军事艺术上真
正的知己。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1 07: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