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人与按摩小姐的对话(女士和少儿不宜) [2010/03]
- 乱拍美女 [2014/01]
- 孔庆东投降了,村民们别吵了,其是都是打酱油的 [2012/03]
- 乱世危局刚开始--回来冒个泡 [2011/08]
- 北京乡村游--密云贾峪村 [2014/05]
- 旅行杂记--车站和穷人印象 [2014/12]
- 国内情况之三言两语 [2011/03]
- 六四对事件之后中国的影响 [2010/06]
- 乡村随拍 [2014/01]
- 我的六四(89年学潮)期间经历 [2009/04]
- 六四题外话 [2014/05]
- 国内生活--咖啡馆的时光:香茶美女朦胧夜 [2014/04]
- 蓝色港湾随拍 [2014/04]
- 回国经历之---有钱人请客 [2009/04]
- 中国正在找北 [2013/12]
- 兄弟姐妹们,老邪杀回来了,报个道 [2010/12]
- 简短一句话,老胡要连任,我支持 [2010/06]
- 冷血是种文化,受虐是种快感 [2010/06]
- 哈哈,我决定征婚了 [2010/02]
- 男女混睡,一点没事 [2010/06]
- 假命题的台湾问题:一个真独,一个假统 [2012/01]
- 三个初中同学的悲剧故事 [2009/05]
- 中国教育的奴才与否 [2010/04]
- 夜深了,我决定睡前写情诗 [2010/06]
- 童年趣事--偷瓜与摘桃 [2009/05]
- 最近有点晕 ID在另外的地方没有征兆的被封 [2010/04]
- 没有谁是无辜的 [2010/03]
- 风起的时候,我该走了 [2010/03]
- 除了批评,我还能做些什么? 回答网友的道德质疑 [2010/06]
- 千万不要和无聊的人纠缠 [2010/04]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小时候在家乡过的年,才是过年.城里的年,已经越来越象种形式了.
一到腊月,年味就慢慢的变浓了,心里也就莫名的兴奋和期盼起来.
腊八,是要喝腊八粥的.小时候的农村,物质是非常贫乏,贫穷的,我们家,大概属于更贫穷的一类.
小米粥,一年能喝的时候,大概就是腊八了,真是馋人呢,那米粥的香味,到现在想起来,都能勾起我的口水.
腊八过后,乡下是三八有集,腊月十三的集上,就开始有年货慢慢出现了.
到了年二十八,则是大集,其实也是乡下一年之中的集市高潮,可以用比肩接踵来形容. "年三四,没三四".小时候,父亲老说这句话,我现在想起来,大概是年前后的三四天,似乎都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年后三四天,农村可是禁忌多多的,什么东西都买不到.所以,年前三四天,要多买东西,年后三四天,要安心过年吧.
写对联,贴对联,也是过年的一个重头戏.那个时候,农村是不大时兴买对联的,都是写毛笔字好的人来写. 我大姑父,毛笔字写的极好,到了过年,好像家里的对联,经常是请他写,他们村里也是. 很多是诗词,格言啊,对联上都有. 比如"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而成分不会的人家,比如小时候的地主富农,大大的对联,那肯定是毛泽东诗词" 要扫除害人虫,全无敌"之类.革命,雄壮. 每件的门前,都一定要写上"出门见喜"之类的吉利话.从集市上买来的花花绿绿的门联,对子,都是透着喜庆的.
小时候,乡下的孩子,都有鞭炮放的.但是我们家孩子多,又穷,其实自己有鞭炮放的机会不多.看别人家的孩子有,心里是可劲的羡慕人家.还有手拿着放的烟花,山东鲁南农村,叫"滴漏鸡子",也不知道是怎么个滴漏,怎么个鸡子.反正暗夜里放起来,点点的火花,不停的飞溅,非常好看,很多时候. 我是有机会放的,父母多少也会买一些.
至于穿新衣服,我的印象不够深刻.吃却是过年的重头戏. 过年,一定是要有大猪肉,有海带的.猪肉炖海带,是大年初一中午必吃的菜.那也是一年之中,有机会吃到最多肉的时候,奈何小时候体弱,而且胃对于脂肪的承受能力实在不足. 常常吃的肠胃不舒服,或者吐.因此,过年吃大肉的习惯,对我而言,真的既向往,又很有些其他的感觉参杂在里面.
其实过年,重要的是除夕夜和初一的早晨. 初一晚上,全家团员,包饺子.气氛温馨喜庆,几乎家家如此. 我们家孩子多,经常兄弟几个,就能凑起一桌扑克牌,过年的时候,家族的纽带,也显示出来了. 本家族之间的孩子,会相互串门的.族间的大人们,无论平时怎么样,这个时候,对后代孩子们,都格外的好.
中国的传统和习俗,其实在农村的春节,是集中的体现.通常,在大年三十中午之前,一定要去"林里", 也就是祖坟里,把祖先请回来的,而且,三十的中午之前,一定到坟地里烧香上坟,所谓"香火", 就是指这个.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团聚包饺子的时候,要把家谱摆在堂屋的正中间的. 我们那个家族,是从清朝来到现在居住的村庄的,半个村子,都是一个始祖. 农村重男轻女,延续香火,这个时候,也是个体现. 古代的中国人,对祭祀,是非常在意的.这就是普通人家的祭祀. 同事祭祀的,还有灶王爷.
除夕熬夜,吃饺子,喝酒.中国人都是如此. 通常,除夕晚上是不睡,或者少睡的.过了午夜12点,就陆陆续续有人家开始放鞭炮了.初一早上的鞭炮,标志着过年热闹的高潮.
除夕的早晨,是过年的另外一个高潮,拜年. 晚辈们要给族中所有的长辈磕头的,通常是一拨一拨的. 而且,无论谁家刮了家族的族谱,每个人见了,也都是要磕头的. 小时候,每年,都要给族中所有的长辈磕一次头的,每次,我都跟着哥哥们去磕.
过年的另外一项公关活动,就是走亲戚.姑舅姨家,是必不可少的.70-80年代,走亲戚带的礼物,通常是饼干,油炸的丸子,馓子之类. 那个时候,这样的好东西,自己是舍不得吃的,通常要拿来走亲戚. 那个时候,大家都穷,似乎给红包,还没有形成习惯.反正我是能吃到好的饭菜.没有收到过红包的.
哪里都一样,走亲戚,通常也都是晚辈来完成.而且和拜年一样,家里有男孩子,是由男孩子出面的.这也是农村重男轻女的另外一个原因,或者一个标志. 如同家谱一样,这样的时候,女孩子通常是不出面的.
年是一直到元宵才结束的.我们那里,腊月23不是小年.小年就是正月十五,打灯笼,放火把.灯笼可以是及其简单的.将萝卜挖空,里面放上灯芯和菜油,就是灯笼,通常,萝卜的外壳,会刻画成各种的图案和花纹.元宵,其实纯粹是孩子们的乐趣了. 至于火把,小时候最佳的火把,就是用高粱穗做成的,刷锅用的扫帚. 一群的孩子,打着灯笼,满村满野的走,追着火把跑.
正月十五雪打灯,这个灯,我们小时候,就是非常廉价美观的,萝卜灯了. 有雪没有雪,都是要打的.打过灯笼.就标志着,过完年了.
过年,大人主导,孩子才是主角. 祖先,亲戚,族里,神祗,文化,传统,都在其中了. 那些遥远的年,曾经是那么的开心,快乐,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