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遇海归 [2008/12]
- 我乳房小我怕谁 [2008/11]
- 纽约妓女与国内妓女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2011/07]
- 我流氓还是你流氓 [2008/11]
- 芳邻刘亦菲 [2008/09]
- 谁支撑着中国 [2008/12]
- 年年都是坎 [2008/12]
- 梅西的马琳 [2008/10]
- 哭泣的老母亲 [2008/12]
- 离婚大队 [2008/10]
- 撩开美国高官腐败的面纱 [2008/12]
- 回国散记: 海外华人基本算乡下人 [2009/05]
- 女人的第三只眼 [2008/11]
- 你能不能不显呗? [2008/11]
- 唱歌能治更年期综合症 [2008/11]
- 回国散记: 中文万岁,中国式英语万岁 [2009/04]
- 回国散记: 生孩子还是越早越好 [2009/03]
- 相声不止在官家 [2008/12]
- 回国散记:中国咖啡的贵族主义 [2011/07]
- 旅英华裔灭门案:当西方法制撞上东方伦理 [2011/06]
- 如今爱国可真难 [2009/05]
- 高铁必须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2011/07]
- 夏教导员 [2011/06]
- 回国散记:不了不了不了情 [2009/01]
- 回国散记: 生孩子还是越早越好 [2009/06]
- 改了国籍当然可以称自己是中国人! [2009/08]
- 我那些消遁的朋友 [2011/05]
朝鲜送来的阶级教育课
陈九
事隔三十多年,朝鲜歌剧《卖花姑娘》再度赴华演出并引发极大反响,此事值得深思。在少数人富起来之后的今天重温这部歌剧,感觉是复杂的。
我们这代人是唱着《卖花姑娘》长大的。1972年我在部队第一次看以歌剧改编的电影《卖花姑娘》,当时很多战友包括我自己,电影没演完就会唱里面的歌了,回到营房已是歌声一片。副连长说,小陈,上次让你背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你说背不下来,怎么《卖花姑娘》一学就会?不行,你要不把《愚公移山》背下来就不许唱《卖花姑娘》。没折,为唱歌我只得咬牙跺脚给背了出来。
本以为都很遥远了,几乎可与春秋战国并列。那时的生活与今天完全不同,我们拿着最低的津贴费,却从事着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我们可以用一百天打通三公里长的隧道,可以光着身子在深秋的河水里连续工作两小时抢修桥梁,为救战友,我们可以两个人轮翻背他,徒步跑二十里地,把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我们做过的太多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那时我们就不信还有什么我们不能做的,因为我们心中有个梦想,有种精神,要把青春溶入到为更多人幸福的事业中去。
今天讲这些故事已是一种与愚人节相关的玩笑。有人会问我为什么那么傻?为什么做这赔本的买卖?你那时沾过女人开过大奔吗,如果没,要就这么死了多亏呀。我要有你当年的劲儿,早成大款了,起码也是外企部门主管,超女也行。你们那时的青春呀,嗨,糟蹋了。
当朝鲜的《卖花姑娘》再度来华公演,我不由想起这些往事。这不仅是怀旧,更充满晃如隔世的感慨。说真的,那时看这部戏,印象最深的是戏中美妙的音乐,至于剧中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富人不择手段欺负穷人,反倒感觉一般。因为那时生活完全没有与此相联的参照物,什么地主什么压迫,大家生活都差不多,当官儿的又怎样,危险来临还不是班长排长抢先上,牺牲也先牺牲他们。
今天当《卖花姑娘》再次扑面而来,看着这部戏,观众心里的感觉或许不仅停留在艺术层面,还会向更广的想像空间延伸。新闻报道中用了‘掌声雷动’,‘潸然泪下’,‘宣泄情感的机会’这样的词汇,只有强烈共鸣才有这样的效果,何况观众中老中青皆有,绝非怀旧二字能说清的。历史在回旋中前进,没人想让时光倒流回到老路上去。可此时此刻,面对《卖花姑娘》中被地主逼得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花妮,她的瞎妹妹,她哥哥,伴着优美伤感的旋律,我们就不该对未来的路深思片刻,细想三分吗?
扫拉扫扫,斗来米米,斗米扫,扫米来。卖花来哟,卖花来哟,花儿好,红又香。我那时要用这个记忆力背英文单词儿,如今就能,就能,就能怎样,就能比美国人还美国人吗?如果真是如此,那才真是‘嗨,糟蹋了’。我记住的何止是几首动听的歌曲,还有一双历史的眼睛,这里的坚韧丰厚之感,岂止是几枚轻飘飘的英文单词儿比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