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他命百科辭典..值得保留 [2007/05]
- 对照生日查查你属于哪一棵树 (太神奇了)! [2006/12]
- 太太的初夜 (限) [2007/01]
- 這個辣喔{限18} [2007/01]
- 申请父母来美探亲的步骤(ZT) [2006/11]
- Medical Abbreviations Glossary [2007/01]
- 哪一個是你(妳)心中的理想卧室 [2007/06]
- 中国人常犯的英语错误(ZT) [2006/11]
- 对付蚂蚁,蚊子和蟑螂的小窍门 [2007/01]
- 测你一生爱几次?(准 到好恐怖啊~~~~) [2006/12]
- 室内插花 [2007/01]
- 外国人学中文的尴尬趣事 (笑翻了) [2006/11]
- 你会念这个名字吗?(ZT) [2006/11]
- 我宁愿你抱着别的女人。。。 [2007/01]
- 华人的骄傲,福州人的骄傲!!! [2007/01]
- 给爱过和正在爱的人 - 快乐的笨着 (ZT) [2007/06]
- 透明flash [2007/05]
- 学学怎样折衣服?这个超强! [2007/05]
- 10种成都小吃的美丽传说 [2007/04]
- 受伤的女人 [2007/05]
- 摄人魂魄的极品图片[25P] [2007/04]
- 能讓老公按時回家的一句話 ...好笑 [2007/07]
- 七彩澳洲 [2007/01]
- 诱人的下午茶点 [2007/06]
- polaroid宝丽莱太阳镜 古老炫酷配件(组图) [2007/05]
- Ivy's closet(组图) [2007/04]
- 插花艺术 [2006/11]
- Genius Dog [2007/04]
- Take a Bow [2007/03]
- 青春气息,迎接春天(组图) [2007/04]
上 海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除了上海传统小吃外,这几年发展起来的“新上海小吃”,它 们有的并非土生土长,却在上海这个土壤中生根发芽,在新一代上海人中口碑甚广。搜罗起角角落落的小点心,慢慢品尝,美味就从小处开始了……
上海除了浓油酱赤的本帮餐饮,其实最令上海人引以为豪的该是上海的各色点心。无论是市井的四大金刚,咸菜泡饭,还是绿波廊里接待西哈努克的鸽蛋圆子、眉毛酥,均是上乘之美味。搜罗起角角落落的小点心,慢慢品尝,美味就从小处开始了……

1.生煎馒头
上海称包子为馒头,因此,生煎馒头实为生煎包子。生煎馒头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生 煎用的是半发酵的面包上鲜肉和肉皮冻,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锅里油煎,在煎制过程中还要淋几次凉水,最后撒上葱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其底部色金黄、硬香带 脆,馒身白色,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的香味。以出锅热吃为佳。生煎馒头原为茶楼、老虎灶(开水店)兼营品种。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 为主。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馒头的专业店,馅心花色也增加了鸡肉、虾仁等多种品种。
美味特色: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着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喷薄而出,味道一级。

2.南翔小笼包
南 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后称“南翔大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 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 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
美味特色: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皮薄、汁鲜、肉嫩、馅丰。

3.三鲜小馄饨
好 像上海人对馄饨的大小分的特别清楚。上海的三鲜馄饨也有别于无锡的三鲜馄饨。馄饨馅并不是鲜肉、开洋、榨菜制成的馅心,而是纯肉的。所谓三鲜名堂皆在汤 里,蛋丝、虾皮、紫菜此三鲜调出薄皮包裹着的鲜肉,口感咸香爽滑。在北美亦曾试做过数次,但北美的馄沌皮做不到上海的水准,因此总无法尽兴。
美味特色:汤烫、皮薄如纱,三鲜份量到位。哧溜一下溜入腹中。

4.油豆腐线粉汤
干 点配湿点,这是平常上海人习惯的饮食方法。而湿点中油豆腐线粉汤则是保留节目。虽然它看上去有点清汤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腻的点心,则是绝配。而且看它的烧 制过程也是一个享受:锅内汤汁翻滚,煮着铁丝网勺里的线粉,闻一闻,香气四溢。老城隍庙原先的双档做得非常出色,今天恐怕再也尝试不到了。
美味特色:汤水够清,味道够鲜。油豆腐、粉丝和百叶包,再加个双档,保证你鲜地掉眉毛。

5.开洋葱油拌面
葱油拌面是我小时候的最爱,清贫的家庭常常以葱油拌面打发午餐。闻到油锅煸炒香葱的味道我就馋地不行。但越是简单的东西,它就越难达到完美,葱油拌面亦如此。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和面条一起伴着吃。除此之外,还有麻酱凉面以及种类繁多的盖交面。
美味特色:面韧劲十足,开洋鲜美,葱油喷香。一碗好拌面在手,既使桌上有再好的小菜,你也不会多看一眼。

6.条头糕薄荷糕
南 南北北,糕点是中国人拿手的点心。论起上海的糕点,恐怕掰上脚趾,你都树不过来。但被上海人广为喜爱的,要数条头糕和薄荷糕,还有双酿团之类的。薄荷糕, 糯米粉里拌着些许的薄荷粉,点缀着红绿丝。条头糕,糯米粉糅合细沙(不是裹着细沙,而是两者揉在一起)做成长条状,油炸了之后更好吃。
美味特色:薄荷糕,甜、凉爽口,夏季吃颇为下火。条头糕,又软又凝,甜度适中。

7、海棠糕
海 棠糕可是点心中的老一辈了,年轻人恐怕有很多都没吃过。它的外层是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于模子的形状象海棠花,故得名。记得三 年自然灾害时连热门的糕点均需天亮前排着长队守候开门。有钱人家散一些小钱,而我们这些清贫家庭的孩子便成了为他们代为站队的对象了。哈哈,又跑题了。
美味特色:外形呈咖啡色,吃表面撒着饴糖,吃口分外香甜。

8.蟹壳黄
蟹
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此饼味美咸甜适口,皮酥香脆。有人写
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蟹壳黄的馅心有咸、甜两种。咸味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品种。该品以
上海石门一路威海卫路口的吴宛饼家制作的为最佳。

9.排骨年糕
排
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有两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鲜得来”。“小常州”排骨年糕选用常州、无锡
等地的猪脊骨肉,用酱油腌渍后,再放入用酱油、油、糖、葱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锅中氽,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煮熟
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再入酱汁油锅中煮氽,吃时,洒上五香粉,
则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淮海路上的“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是将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
熟。这种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与红酱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酱,浇上辣椒酱即可。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

10.糟田螺
糟
田螺是著名的特色风味小吃。这种小吃是用个大肥美、肉头厚实的安徽屯溪产的龙眼田螺为原料,进店后先用清水养两天,使其吐净泥沙,然后再放入锅内,加上茴
香、桂皮等煮较长时间。最后将烧好的田螺放上陈年香糟,糟制而成。这种糟田螺呈褐灰色,肉质鲜嫩,汁卤醇厚,入口鲜美,十分受人欢迎。此美食是上海五味斋
点心店和鲜得来点心店的著名特色风味小吃。
注:在贝壳类河鲜清水静养期间点上几滴香麻油,躲在贝壳内的蚂蝗便自然漂游出来了。
11. 十三香小龙虾 以
洪泽湖天然养殖的龙虾为原料,配13种中药材精心烹饪而成的十三香小龙虾,其色泽鲜红,肉质细嫩,虾黄鲜美,麻辣醇厚,麻不伤舌、辣不过口、油而不腻、入
口醇香,诸味齐全,深受大众的青睐。红红的一盆龙虾热气腾腾,香味扑鼻,诱人食欲,挡不住的诱惑。吃的时候,麻、辣、鲜、美、香、甜、嫩、酥、肥、亮,令
人欲罢不能。吃后余味不绝,绕手三日,叫人无法忘记。
12. 枣泥酥饼
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枣泥为馅,经油炸成熟的面食。其色泽金黄,小巧玲珑,外皮酥松,馅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游者欢迎。
13. 蒸拌冷面
是
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加调味拌食的面食。上海饮食市场上,冷面一向是夏季旺销品种。1937年前后,制法都是将面条煮熟后,用冷水冲凉而成。
1949年后,卫生部门因冷面用生水冲凉而予以禁售。1952年,四如春点心店采取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的办法加工冷面,获得成功。不仅符合卫生
要求,且加工后的面条硬韧滑爽,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14. 阳春面
又称光面。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开洋葱油拌面又称海米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
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1945年后,城隍庙有个姓陈的摊贩运用苏北家乡日常的方法熬制葱油,用来拌面。葱香浓郁与众不同,很受欢迎,流传至今。现为湖滨点心店的特点小吃。
青团豫园商城上海梨膏糖商店专卖。
15. 奶油五香豆
奶油五香豆以本地绿色蚕豆为原料,伴以茴香、桂皮、精盐、白糖、香精、奶油等佐料精制而成。其特点是微带甜味,清醇可口、色泽光洁,回味久长,又能生津开胃。
16. 条头糕薄荷糕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
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
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17. 百果馅酒酿圆子
以果料为馅,滚包糯米粉的小圆子与酒酿同煮而成。酒酿味浓甜润,圆子较糯,馅甜香。
18. 擂沙圆
糯米汤团煮熟后滚上一层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里三牌楼附近的雷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结果采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欢迎。
19. 猪油百果松糕
用糯米、粳米掺和,磨成粉,加赤豆、果料等蒸制而成。为旧岁暮新春的时令米食。糕身松软香甜,糯而不粘,果仁口味多样。
20. 鲜肉猫耳朵
传统的猫耳朵是用凉水和面制成猫耳朵形疙瘩,用鸡丁、肉丁等作配料,带汤食用。上海乔家栅的猫耳朵独创一格,用手□面皮,包入肉馅或豆沙,油汆而成,风味特异。
21. 高桥松饼
用精白粉、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精细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为高桥四大名点(松饼,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高桥食品厂门市部专营。
22. 城隍庙梨膏糖
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庙开设了果膏糖店,由于业主善于经营,使城隍庙梨膏糖扬名中外。此糖分疗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两类。疗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之效用。
系采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红等药材和白砂糖一起经煎熬精制而成。花色梨膏糖则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
南南北北,糕点是 中国人拿手的点心。论起上海的糕点,恐怕掰上脚趾,你都树不过来。但被上海人广为喜爱的,要数条头糕和薄荷糕,还有双酿团之类的。薄荷糕,糯米粉里拌着些 许的薄荷粉,点缀着红绿丝。条头糕,糯米粉糅合细沙(不是裹着细沙,而是两者揉在一起)做成长条状,油炸了之后更好吃。
美味秘笈:薄荷糕,甜、凉爽口,夏季吃颇为下火。条头糕,又软又凝,甜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