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古巴旅游经验谈 [2016/06]
- 温哥华几种主要的樱花品种和花期 [2010/03]
- 温哥华615骚乱后 [2011/06]
- 看过电影<南京,南京>,我同意成龙说的:中国人是要被管的! [2009/04]
- 孩子多大到加拿大读书最好? [2009/04]
- OMG!今天下午温哥华一架飞机坠毁在距我家不到一公里远的马路上 [2011/10]
- 我无奈作骗子的经历 [2009/04]
- (原创)89学生运动的民主诉求及其局限性 [2009/05]
- 前世,是谁埋的你?-----我看红蓝颜知己 [2009/04]
- 爱的迷毒——从乔峰阿朱之爱的两难处境说开去 [2009/04]
- 那一碗越南牛肉粉背后的故事 [2009/05]
- 加拿大BC省AP/IB课程的设置 [2010/01]
- Las Vegas 2009全攻略---经济危机下的腐败生活 [2009/03]
- 给表妹的一封信:如何破解新移民在加国找工作时遇到的潜规则 [2010/07]
- 谁偷了中国人的微笑? [2009/03]
- 咱爹为啥不让咱学文科? [2009/04]
- 怎能“一如往昔”? [2009/04]
- 姜育恒之歌 [2009/04]
- 我大爷爷是怎末被日本人炸死的 [2009/04]
- 爱的占有,到底是不是婚后感情的全部?——从冥想张无忌婚后感情生活侃起 [2009/04]
- 善恶本来就是一种习惯——自天龙八部四大恶人谈起 [2009/04]
(1) 徐悲鸿之蒋碧微廖静文
(2) 张学良之于凤至赵一荻
(3) 徐志摩之林徽因路小曼
(4) 溥仪之婉容文秀
(1)徐悲鸿之蒋碧微廖静文
蒋碧微的爱
徐悲鸿爱过三个女人,蒋碧微、孙韵君、廖静文,其中与蒋碧微的感情最复杂。
碧微相貌清丽端庄,相当程度的教育,良好的秉性天赋和言谈举止,皆是吸引异性的地方。碧微是以爱为中心的人,对爱的过分渴求和倚重,为她的命运铺上了悲剧的色彩。碧微是个坚定的女人,有刚烈的性格和大家闰秀的风范。平凡的一生也因两位出名人物伴随而奏出不平凡的旋律。这两位爱人,一是徐悲鸿,一是张道藩,他们在蒋的生命中交替出现,带给碧微深切截然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也为世人对碧微的评价抹上了一层怪诞的调和色。
蒋碧微出身宜兴名门,十三岁时,许配给苏州查家。 十九岁碧微留下“遗书” ,与徐悲鸿 私奔日本,后到法国巴黎留学。徐悲鸿攻美术,蒋碧微学音乐。二人彼此尊敬,互相鼓励,当时在留法同学中不知引得多少人羡慕。二人也着实尝过一段甜蜜的生活。 在法国,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从徐悲鸿以蒋碧微为模特创作的多幅作品可以看出,他是深爱着蒋碧微的。那在岁月中褪色的画作:《静读》、《韵律》,可以感受到徐对蒋浓烈的爱,深深的缠绵。
在游历柏林时,碧微认识了在伦敦学习美术的中国学生张道藩。张道藩对她殷勤、细致,使她觉得他们两人在一起是多么契合,也为十几年后两人生活在一起埋下了伏笔。
蒋碧微对爱的痴迷,如同徐悲鸿对画的痴迷一样深。当孙韵君,年轻美丽的绘画才女出现在徐悲鸿面前,碧微对徐悲鸿的爱,随着悲鸿爱的游离而撕裂。
孙韵君,又名孙多慈,1935年毕业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安徽寿县人。她是一手创办京师大学堂(北大) 的孙家鼐的孙女。投考中大艺术科而以成绩优异获录取,图画一门得了个100满分。孙多慈温厚和婉,事亲孝,待友诚。"与之相对,如沐春阳,如饮醇醪,无人不觉她可爱。"当年中大女生中,她可称得上凤毛麟角、天之娇女,集全国之菁英。在这些出类拔萃的扫眉才子里面,有两位自幼及长均每门功课必定能拿100分的顶尖人物。那便是媲美居里夫人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和孙多慈。当徐悲鸿遇到孙韵君时,感情如决堤的潮水,他画中的蒋碧微成了孙韵君。当时徐悲鸿赞叹孙韵君有纯洁清新的少女美,给她绘了一幅画像,"台城夜月"图,以玄武湖畔台城为背境,画中徐席地而坐,孙侍立一旁,围巾飘扬,天际一轮明月。
《台城夜月》让碧微感到凄凉,特别是碧微发现徐悲鸿的手上多了一枚戒指,这枚戒指上镶了一颗红豆。红豆是孙韵君送的,徐悲鸿将其用金子镶成了戒指,并刻了“慈悲”二字,“慈”是孙韵君,而“悲”则代表“悲鸿”了。
心高气傲的碧微与徐悲鸿感情急剧下降,吵闹不清, “吾人之结合,全凭于爱,今爱已无存,相处亦已不可能。徐悲鸿画室里的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额是他的斋名:应毋庸议!意气用事,感情冲动的徐悲鸿,登报声明脱离与蒋碧微的同居关系,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分居。蒋碧微是个看重情感的人,为了爱的幸福,可以不顾一切;同样为了爱的损伤,也可以不顾一切。碧微冷静周密,感情账、家庭责任账、财产金钱账都算得分明。碧微父亲去世时,徐想出资办丧礼,遭到蒋的拒绝;碧微为父亲举办百日追悼会,徐悲鸿为站在家族席还是来宾中行礼而左右为难。两人真的了断时,请朋友沈钧儒协调,在签字离婚仪式上,“徐先生神情颓丧,脸色苍白,自始至终,他一直低着头“。对于蒋碧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内心复杂的感受和情状,非外人所知。他们的心灵的苦涩和痛楚,丹青妙手画不成!“
离婚后的蒋碧薇带着一儿一女走出了徐家,与张道藩同居。1948年,去了台湾。
蒋碧微从不以张太太的名义作任何活动,二人始终没有办结婚手续,原因是张还有个法国妻子在巴黎。蒋碧薇发表的2000多封情书,揭示了与张道藩的旷世恋情,是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死恋中直抒胸臆的真情坦露。如泣如诉,似慕似怨,超尘脱俗,动人心魄。让人难以想象,近四十岁的中年人,兵荒马乱之年,一经情感投入,爱得纯洁、浓烈和持久。她写给张道藩的最后一封信是:“你我用不尽的血泪,无穷的痛苦,罔顾一切,甘冒不韪,来使愿望达成,这证实了真诚的人性尊贵的爱情是具有无比力量的。现在我们再回顾四十年来的重重劫难,不是可以会心一笑吗……宗,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还是坚持那么说,真挚的爱无须形体相连,让我们重新回到纯洁的爱之梦中。宗,我请求你,别再打破我这人生末期的最后愿望,我已经很疲累了,而且我也垂垂老矣!虔诚地祝福你和素珊以及可爱的丽莲……”那是1959年,张道藩逝去前一年,他的法国妻子突然来到台湾,在多方压力下,两人分开了。
蒋碧薇就这样委屈求全地过着,从无半句怨言,一直默默地过了三十来个寒暑。三十年来的烦恼、痛苦夹杂着甜蜜的生活,许许多多、星星点点、各种各样的回忆,这时候,象是一场梦醒过来了!蒋碧薇写道:“我以真实为出发点,怀着虔诚之心,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我半生的际遇……抒写我所敬、我所爱、我所感、我所念的一切人与事,我深信我不会损害到任何一位与我相关人。”
蒋碧微前几年已去世了,遗下了徐悲鸿的多幅名画和张道藩的一些著作及书籍,全都捐给了台湾的历史博物馆。
爱过,又哪管它是否成了“昨夜的雨昨夜的明灯“
廖静文的爱
廖静文,一个平凡的女子,默默的过着平凡的日子。七年夫妻,50年守候,将平凡变成了不凡。爱,可以是轰轰烈烈,长相厮守;爱,也还是平平淡淡,心心相依。“家国恩情剪不断,是非真伪寸心知”。
廖静文的理想是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她考取了成都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并于1942年报名应考中国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帮助徐悲鸿整理藏书和藏画。随着了解的加深,她对徐悲鸿由同情、怜悯到尊敬。独居八年的徐悲鸿由于廖静文的出现,重新燃起渴求爱情和家庭的欲望。当时徐悲鸿四十八岁,廖静文二十二岁。那时静文象所有姑娘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周末的时候,悲鸿就会来看她。傍晚,他们一起在月光下散步,有时坐在路边聊天……
徐悲鸿正式在报上刊登一则声明:“悲鸿与蒋碧微女士因意志不合。断绝同居关系,已历八年。中经亲友调解。蒋女士坚持己见,破镜已难重圆。此后悲鸿一切。与蒋女士毫不相涉。兹恐社会末尽深知。特此声明“。三天后,登了一则启事:“徐悲鸿廖静文在筑订婚、敬告亲友“。
在郭沫若夫妇沈钧儒律师帮助下,悲鸿按照蒋碧微的条件达成协议:除已付的二十万元、四十幅画和五十幅悲鸿的作品外,悲鸿再一次付给蒋碧微国币一百万元,国画一百幅;儿女跟随蒋碧微生活,每月由悲鸿付给每人抚养费二万元。还将一幅油画《琴课》带去送给蒋碧微,那是描绘蒋碧微在巴黎时练习小提琴的油画。
静文和悲鸿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了婚礼,由郭沫若先生和沈钧儒先生证婚。郭沫若先生还写了一首诗祝贺:
嘉陵江水碧于茶.
松竹青青胜似花。
别是一番新气象.
磐溪风月画人家。
简陋的新家充满了愉快和幸福,悲鸿不止一次地对廖静文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能对我有这样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爱情,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我欠着你的情分,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悲鸿把他十分珍爱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将它们全部送给廖静文,题写了“静文爱妻保存”的字迹。
50年9月26日,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突发脑溢血在京离世,留下年仅三十岁的妻子廖静文和一双幼小的儿女。不久,廖静文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以及他收藏的唐朝以来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件,以及各种珍贵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廖静文说:“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1953年,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悲鸿故居”作为徐悲鸿纪念馆对公众开放,后因修建地铁,徐悲鸿纪念馆迁址于新街口北大街。繁华的新街口大街两侧,时装店和快餐店鳞次栉比,独有这座两层小楼一直在诉说着一位艺术家50年前的故事,和他的妻子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护。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岁月无情地打磨着一切。从黑发到白首,廖静文,这个当年痛失丈夫的女子却用坚忍守候着一份真情。
保护徐悲鸿留下的作品和收藏被廖静文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徐悲鸿的作品要被销毁。廖静文说:“那时我也不想活了,若真那样,我对不起悲鸿。后来我找到周总理,总理想办法把馆里所有的收藏送到故宫太和殿旁的一个大殿里锁起来,一放就是13年。因为那里面太潮湿了,等再拿出来的时候几乎都发霉了,一些油画上的色块也掉了下来。” 至今,廖静文还在为修复那些珍贵的油画而努力,现在还有100多幅没有修好。
95年夏末一天,我在徐悲鸿纪念馆偶然遇到了廖静文女士。她身穿一件淡绿色的连衣裙,身材瘦瘦高高,乌黑而略微稀疏的头发垂在肩头。我远远地静静地钦佩地望着她 ,为她当年勇与步入婚姻,更为她50年对爱的守候。我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如此坚贞,由此更加敬重钟情之人。
人生是复杂的,不可能让所有人了解你,但怎样做人自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