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han 乱评中华奇女子之二: 妾身何处(4)

作者:tanghan  于 2006-11-10 06:5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艺术类评论|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5评论

陆小曼

1

陆小曼 (1903919~196543).

陆小曼,别名:眉,又叫龙儿。农历九月十九生于上海南市孔家弄,籍贯常州。父亲陆定,母亲吴曼华。
 1918
年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 1920年精通英文和法文,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 1921年开始名闻北京社交界。 1922年离开圣心学堂,与王赓结婚。 1924年出演《春香闹学》,结识徐志摩,并与之恋爱。 年底 翻译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 1925年年初 与徐志摩进入热恋。 8 拜刘海粟为师学画。 年底 与王赓离婚。 1926814 与徐志摩订婚。 103 与徐志摩结婚。  19271 与徐志摩转上海定居,并与翁瑞午相识。 出演《玉堂春——三堂会审》,任苏三一角。同时受《福尔摩斯小报》污蔑困扰。 19287 与徐志摩合著的〈卞昆冈〉发行。1929 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 5 接待泰戈尔。1931年从贺天健和陈半丁学画,从汪星伯学诗。 1933年整理徐志摩的《眉轩琐语》,在《时代画报》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  1936年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 1938年开始与翁瑞午同居。 1941年在上海大新公司开个人画展。 19564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入农工民主党。 1958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 1959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196543 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曾出演《春香闹学》、《思凡》、《玉堂春》等剧,在北京和上海名动一时。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爱眉小札》记录了徐志摩陆小曼恋爱的情感过程。

 

2

在徐志摩一生的三个女性当中,多年以来,人们对张幼仪、林徽因早已是褒扬有加,唯独对于陆小曼,非但得不到徐志摩家里的承认,并且还因为在与徐志摩婚礼上遭到梁启超的一顿痛斥,此后直到志摩飞机失事,社会上人更加是把徐志摩死的罪孽,一下子如雨点般地全都指向了陆小曼。正如当年凌叔华所说:她有的错处,是一般青年好常犯的,但是大家对她,多不原谅。

 

小曼是娇宠天真的,遇到单纯理想派的徐志摩,仿佛注定了似的就上演了一出在梁任公看来是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无量痛苦的损人又不利己的爱情悲剧。陆小曼的日记是痴缠的,她那一声声的,一句句的我的爱,的确是真挚动人,不愧是一代才女,浪漫透顶。但在世人看来,这一切陆小曼之所以如此痴缠浪漫,皆因生活过得太舒适了,温饱之余,终日无所事事之故。要是在生活上必需她忧柴忧米的话,她一定无心也无力去演绎那段惊世骇俗的”“浪漫爱情了。

 

在大多版本里的徐陆恋是这样的:

 

豪侠的王庚是当时军政府的公安部长,公务繁忙;诗人朋友徐志摩的造访,令他放心地将同样爱好诗文歌画的夫人托付,却没想到两人浪漫过了头,追求常相守。

这个君子王庚成人之美,索性成全了二人。

 

1926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婚后,两人也的确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在《眉轩琐语》那一束日记里,徐志摩曾说,得到了陆小曼,是他从苦恼的人生中挣出了头,比做一品官,发百万财,乃至身后上天堂,都来得宝贵。然而,这幸福是极其短暂的。现实的婚后生活,距离徐志摩爱情生活的理想实在太遥远了。

陆小曼一贯养尊处优,在北平上海是出了名的交际花。物质上的欲望有增无减,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一千多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陆小曼体弱多病,连唱两天戏,旧病复发,得了晕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他是丁凤山的嫡传,常为陆小曼推拿,真能手到病除。徐志摩天性洒脱,他以为夫妇的关系是爱,朋友的关系是情,从这一点说,翁瑞午和陆小曼在罗襦半解、妙手抚摩之际,他亦视之坦然。他说:这是医病,没有什么嫌可避的。翁瑞午本是世家子弟,父印若历任桂林知府,以画鸣世,家有收藏,鼎彝书画,累箧盈厨。陆小曼天性爱美,且喜缯事,翁瑞午则时时袖赠名画,以博欢心。又教陆小曼吸食阿芙蓉,试之疾病立愈。于是,陆小曼常常有翁瑞午一榻横陈,隔灯并枕。而徐志摩有一套哲学,是说:男女的情爱,既有分别,丈夫绝对不许禁止妻子交朋友,何况芙蓉软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做爱。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暧昧最嘈杂的是打牌。所以徐志摩不反对陆小曼吸食鸦片,而反对陆小曼打麻将。女子的心理,是很复杂很神秘的,陆小曼的确爱志摩,但她也爱翁瑞午了。

 

19311113日,陆小曼与徐志摩大吵一架。素称脾气温和的陆小曼,大发娇小姐脾气。徐志摩本来不想把关系弄僵。他只好探访故旧以消气解愁。14日,到刘海粟处看他海外归来的新作,中午在罗隆基处午餐,午后又回到刘海粟处逗留。18日,他乘早车到了南京,住朋友何竞武家。晚,9时半,他到张歆海家,在那里,他还遇见了杨杏佛。徐志摩与张歆海的夫人韩湘眉继续讨论了11日夜没有讨论定的题目--人生与恋爱。狂谈之间,主人注意到徐志摩穿了一条又短又小、腰间破着一个窟窿的西装裤子,他还像螺旋似的转来转去,寻一根久已遗失的腰带,引得大家大笑。他自我解嘲地说,那是临行仓促中不管好歹抓来穿上的。


说笑之间,韩湘眉似忽有所感地说:

“Suppose Something HappensTomorrow,志摩!
徐志摩顽皮地笑着说:你怕我死么?

志摩!正经话,总是当心点的好。司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不知道!没有关系,I always want to fly,我以为天气晴朗,宜于飞行。

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

小曼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作Merry Widow

这时,杨杏佛接嘴说:“All widow are merry

说罢,大家都笑起来。他们谈朋友,谈徐志摩此后的北平生活,还谈一把乱麻似的国事,不觉已是深夜。临行时,杨杏佛在前,徐志摩在后,他转过头来,极温柔的,像长兄似的,轻吻了韩湘眉的左颊。没想到,这是他们之间永诀的表示。

当晚,他回到何竞武家住宿,那里,离飞机场近。他是要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班机济南号飞返北平。他的免费机票是在中国航空公司财务组任主任的朋友保君健赠送的。


19
日,有雾。想到林徽音当天晚上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要急着赶到,徐志摩还是毫不迟疑地起飞了。
不幸,灾难降临了!飞机于当天上午8时起飞,1010分徐州。1020分再行北飞,午后2时失事坠毁,徐志摩以他36岁的英年遇难。

 

直到徐志摩去世30多年的1965年,她弥留在华东医院的病榻上 时才释然:我要到志摩那里去了。” 她仿佛看见志摩一袭青衫,潇洒如 神,站在病榻前,轻轻念着她1933年清明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吟成的七绝: 

肠断人琴感未消

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

写到湖山总寂 寥。 

3

陆小曼,她不是徐志摩身边的影子,林徽因的陪衬、她是一个生性聪慧多才多艺的女人;一个备受争议却不辩白的女人;一个浪漫孤寂命运坎坷的女人;她被人忽略的才情,即使当年有胡适、郁达夫等名家的夸奖,人们对她关注更多的是她叛逆的个性奢华的生活。陆小曼诗文书画都很不错的,是一个有品位的、见多识广的、有好作品问世的书画家。

与徐志摩的命运相关的女人中,要么是获得了世人深切的同情和爱护(如张幼仪);要么赢得了众生极佳的赞誉和倾慕(如林徽音)——都结善果。惟有陆小曼为千夫所指,以一个万劫不归的下场。自古红颜多命薄,皆因男儿无好汉!

 

历史是人写的,中国的历史却是男人写的,在男人写就的中国历史里,女性则多是烟花青楼,或者爱情悲剧中的女主角。历史从来都不真实,正因为人们自身挥之不去的过于浓烈的感情色彩,所谓的人情道德伦理。要比较真实的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三种人进行描述:

一些当时热爱他们的人描述;

一些当时憎恶他们的人描述;

一些当时与之无直接关联旁观者的描述。

 

陆小曼是让人眼红的,在未嫁之前已是社交界首屈一指的名流,素有南唐(唐瑛)北陆(陆小曼)之誉,凡见过陆小曼的人无不被其风采倾倒。那时真是追的捧的数不胜数,怎料一嫁与徐志摩之后,那些平日里对她怜香惜玉的人全部倒戈相向了,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这人言可畏的社会里,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人淹死。这恐怕也是个性醇厚的陆小曼始料未及的。这其中是什么缘故呢?当是爱之深恨之切?从追慕时的追捧到得不到之后的嫉妒种种大同小异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吧。男人的心胸实在大不到哪里去。很多的表面现象从常规逻辑上找不到原因时,往往从深层心理上却能得到答案。

    
在婚恋生活中,陆小曼很难不让人失衡。陆小曼一生所嫁二夫皆是极其出色之男子,有家世,有学问,有地位,有品貌。不论前夫王赓还是后来的徐志摩都为之神魂颠倒。如此堂面上的光彩全让陆小曼一个人给占了。树大招风,一个人太过招摇了,怎不让人嫉妒?只是,不管男人或者女人,一旦心理失衡,便极愿意做那些落井下石,踹上一脚的事,这也正是陆小曼最失败的地方,因为她太天真憨傻了,太缺乏城府和心计了,所以她不懂得世俗中阴暗面的力量。过于率性的她不懂得藏锋纳芒的道理。

    
在个人风采上,陆小曼更具备让人嫉恨的资本,她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不仅能诗会画,还兼擅京昆,法语和英语。看过陆小曼的几幅山水,才发现陆小曼是个富于艺术天赋的女子。能画好山水的女人凤毛麟角,能作毫无匠气的山水在人群中更不多见。不过也难怪,不是才艺俱佳又如何能赢得如此众多男子的迷恋呢。

    
陆小曼的悲剧当然与她的性格有关,陆小曼是感性的,她具有艺术家典型的率性特征,却理性不足(而她所欠缺的这点正是林徽音所具备的)。她的敦厚,率性而为,才艺有余,毅力不足,任性,敢爱敢恨,敢于离经叛道的种种宽仁和前锋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却成了潜藏的祸根。尤其是身上富家小姐的弱点是导致她悲剧的主要原因,而社会环境则是导致她悲剧下场的根本原因,换做现在这个比较开明的社会,人们应该不会如此看待她的个人问题了。但是太过招摇的行为在中国任何时代都会是一样的下场。

 

 陆小曼奢侈挥霍一直被世人舆论针砭,也是遭人非议最多的罪证之一。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造成这个结果的客观原因。就象中国人作生意,永远不会将卖剩的甜面包圈儿倒掉一样。豪门独女陆小曼,奢华是她的习惯。令人敬佩的陆小曼,在失去了奢华的经济条件之后,自食其力,活得蛮不错。

 

4

在志摩遇难以后,小曼的人生历程,却在对于外界非难的默默忍受,以及对志摩的爱悔交加之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在伤逝的巨大悲痛中,小曼一反以往的懒散,全力以赴地谢绝交际为志摩编写全集,全力以赴地谢绝玩乐投入绘画。在《哭志摩》中,小曼向志摩的亡灵痛下决心: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陆小曼拜贺天健为师学习山水,拜陈半丁为师学习花鸟,从此掀开了她一心画画,一改过去慵懒生活,振作精神,重新做人的新页。有意味的是,拜师时贺天健为了防止陆小曼偷懒,他们师生还约法三章:一、老师上门,杂事丢开:二、专心学画,学要所成;三、每月五十大洋,中途不得辍学。就这样,小曼卧薪尝胆,一心画画十年后,终于在1941年假座上海大新公司(今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楼上,开了一个饶有意味的个人画展。画展山水、花鸟都有,作品多达100多件,受到参观者的相当好评。此后又在1949年、1955年以优异的绘画水平,两次入选全国美术展。随之小曼又马不停蹄,再接再厉,并且在1958年加入上海美术家协会和正式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专职画师。接下来在1959年,她还有幸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1964年秋,小曼又投入精力,为成都杜甫草堂画了四幅条屏山水。关于小曼爱画山水,她曾自述:我爱大自然,但我无法旅游(因病),因此我愿陶醉在丹青的河山风景中。


在绘画上,小曼不但近师贺天健,并且还对元朝的倪云林,明朝的沈周,以及清初的王鉴,投入了很大的兴趣。加上平时又和当时画家名流如吴湖帆、钱瘦铁、孙雪泥、应野平等多所交往,彼此切磋,所以铢积寸累,到了后来,小曼的画艺便自然而然,大有进境了。在一本由陈蝶野题写签条的《小曼女士画唐宋人诗意》的画册中,钱瘦铁先生曾经题为:烟霞供养。并下评语道:甲戌嘉平之月,读小曼此册,神韵满纸,文人慧业,信有然也。作为老师,贺天健在看后也不觉落笔题跋:小曼天姿超逸,此册实为其最精之作,读竟欣然。

 

从小曼的绘画中,看到的不仅是小曼出类拔萃的画技,更加可贵的是绘画背后蕴蓄着的那股自立自强、独立不阿的精神和人品。非人磨墨墨磨人,当人们撰写文章和画图画的同时,反过头来又受到文章和绘画的淬砺磨练。从一个娇惯慵懒,甚至一度吸食鸦片,没有事业心和上进心的女性,从遭受志摩之死的切肤之痛,以及万人责难的打击和朋友遗弃中默默忍受,破釜沉舟,最后终于打破牢笼走出困境走向新生中,我看到的正是曾经因为志摩所爱志摩所死而轰动一时的二十世纪中国名媛的巨大变化。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怕挫折,不怕沉沦,只要一旦振作精神,便会形成一股无穷的力量。佛门有句古话,叫做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一阐提人就是无药可救的人,当年小曼虽然还不至于无药可救,然而她的告别过去,走向新生,其意义对于今天社会上因为五光十色,太多诱惑而一时糊涂者来说,就自然非同一般了。

 

爱情,不过是一片阿司匹林,它只能镇痛,而不能把它当作救命药;

爱情,就是生活中的一味药,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可惜,人们总是知道的太晚,或者永远都不知道。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7 回复 redbud 2009-4-4 22:30
这篇写得很好,我很喜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8 回复 tanghan 2009-4-4 23:04
redbud: 这篇写得很好,我很喜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是吗?那就多看我的论述吧.还有对日本韩国等看法,恐怕和你这乖乖女所受正统教育均不一样.
6 回复 redbud 2009-4-4 23:09
tanghan: 是吗?那就多看我的论述吧.还有对日本韩国等看法,恐怕和你这乖乖女所受正统教育均不一样.
背景很重要,但是我更看的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经历。我觉得陆小曼如果在现在这个时代,可能命运也还是一样?比如她成为明星,也吸毒。跟背景有关,更多跟她心灵的成熟和性格有关,这个无论在怎样的时代下面,更多左右一个人的性格。

比如张,是缺乏爱的家庭里长出来的,所以她的小说里,很悲凉的爱情。而她现实的故事当中,一直没有走出她自己所描写的爱情,张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她的人生可能一直没走出她的书。

我觉得后面志摩的死,反而成就了小曼的性格和心灵。
5 回复 tanghan 2009-4-4 23:13
redbud: 背景很重要,但是我更看的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经历。我觉得陆小曼如果在现在这个时代,可能命运也还是一样?比如她成为明星,也吸毒。跟背景有关,更多跟她心灵的
知音!至少这个问题上.冒昧问一句:你很成熟,为啥遇小事还想不开,还要哭?
6 回复 redbud 2009-4-5 03:22
tanghan: 知音!至少这个问题上.冒昧问一句:你很成熟,为啥遇小事还想不开,还要哭?
呵呵,我觉得这跟对于哭的看法有关,如果你觉得哭是悲的,那么就会觉得我想不开。

以前没信耶稣的时候,很少哭,信了耶稣以后发现这样不好,哭是一种很中性的情感,并不是想不开,而是悲伤要表达出来,如果表达出来了,心里面就没有东西,才会有新的激情和情感进来。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1 17: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