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坐滑手機 團圓日傷感情

作者:8288  于 2013-11-29 12:2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网络文摘|通用分类:移民生活|已有3评论

好朋友聚餐,你有多久是在看手機?(陸怡雯/攝影)

好朋友聚餐,你有多久是在看手機?(陸怡雯/攝影)
大家低頭滑機,忘了身邊人。(陸怡雯/攝影)

大家低頭滑機,忘了身邊人。(陸怡雯/攝影)
痛症醫師郭政翰。(陸怡雯/攝影)

痛症醫師郭政翰。(陸怡雯/攝影)
眼科醫師杜濤。(陸怡雯/攝影)

眼科醫師杜濤。(陸怡雯/攝影)
紐約市公校禁電子產品,流動手機存儲車受學生歡迎。(陸怡雯/攝影)

          

紐約市公校禁電子產品,流動手機存儲車受學生歡迎。
(陸怡雯/攝影)
等車時看手機。(陸怡雯/攝影)

等車時看手機。(陸怡雯/攝影)
通勤時間看電子書或手機,打發時光。(陸怡雯/攝影)

通勤時間看電子書或手機,打發時光。(陸怡雯/攝影)
三人行,必有低頭族?(陸怡雯/攝影)

三人行,必有低頭族?(陸怡雯/攝影)
等人?查地圖?(陸怡雯/攝影)

等人?查地圖?(陸怡雯/攝影)
過馬路看手機,危險!(陸怡雯/攝影)

過馬路看手機,危險!(陸怡雯/攝影)
喝咖啡休閒時,常見低頭族。(陸怡雯/攝影)

喝咖啡休閒時,常見低頭族。(陸怡雯/攝影)
賓州餐廳Bedivere Pub建議顧客用餐時關上交手機。(Bedivere Pub主頁)

賓州餐廳Bedivere Pub建議顧客用餐時關上交手機。
(Bedivere Pub主頁)
兩老也是潮人低頭族。(李女士提供)

兩老也是潮人低頭族。(李女士提供)
掌中物,真有那麼吸引眼球?(Getty Images)

掌中物,真有那麼吸引眼球?(Getty Images)
感恩節快到了,美國人習慣在這一天全家團聚共享天倫。但自從「電子小三、小四」─手機、iPad日益普遍以來,許多家庭的溫馨時刻大大變了味。有個失望的媽媽嘆氣:「花了一周準備的團圓飯,只見一家老小全低著頭滑手機,不交談,不關心彼此,也完全沒注意吃了些什麼?與其如此,為什麼不各自留在家裡發簡訊賀節就罷了?」

也有人家早早發現了這個問題,事先約好,團聚日不許打手機、玩遊戲,大家要好好「面對面」說說話。

王雲(化名)的說法是,「去年真不像樣,一家人圍著桌子等上菜,一圈人全低頭看iPhone、iPad,腦袋對腦袋,真叫『聚頭』呀!」今年她希望約法三章,移動電子產品一律沒收。「吃飯就是吃飯」。

「低頭族」現象,近年有愈演愈烈之勢。一般來說,通勤時間用移動裝置閱讀、看視頻,甚至使用工作軟件,是聰明做法。但在夫妻、親子、家人親友相處時,還埋頭「指上飛」,那就會對彼此關係有所傷害了。澳洲的麥誇里線上詞典(Macquarie Dictionary)抓住公眾心理,將phone(手機)和snub(冷落)組合成phubbing一詞推出,諷喻光顧玩手機,冷落身邊人的「低頭族」。其創建的「Stop Phubbing」網站推廣「反低頭」運動,提醒那些捧著掌中「電子小三」,不分場合、不知節制地聊天、拍照、打遊戲的人們,該醒醒了!

指聊盡歡 見面無言

王雲快人快語地形容低頭族「那個眼神就像蒼蠅一樣,才趕開,又撲到螢幕上。」

去年感恩節前夕,她跟賓州的表姐夫妻相約到紐約華埠聚餐。一年沒見的兩姊妹,本以為有說不完的話。「前一晚,(我倆)床上還在互相發微信,把好吃的餐館數了個遍;還說要去逛街,要去做Spa。聊著聊著睡著了」。可是一到餐館坐下,表姐把iPhone 5往眼前一貼,服務員問她點什麼菜:「就昨天跟你說的那個吧。」讓王雲和表姐夫面面相覷,不知她說的哪道菜,也不知她跟誰說話。

原來表姐又跟不在眼前的別人用手指「聊」上了。只見她雙唇緊閉,兩手如飛,昨晚跟王雲聊天時有多投入,現在就有多投入。表姐夫苦笑說:「我老是在她跟前晃,最不受待見的人是我。」

表姐最初迷上微信(WeChat)聊天,同王雲的原因差不多:與國內的父母交流方便。比起以前電話問候、更早前的千里傳書,微信簡直相當於讓父母在耳邊嘮叨。後來她就離不開這工具了,7月份有一次微信當機6小時,把她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王雲沒像表姐那樣依賴「指尖上的親人」,但也自有感觸: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現在一低頭就能連上故鄉,不用把思念憋在心裡。等見到親人,以為要一吐為快,那知卻已無語。

令王雲好笑的是,次日表姐離開,前腳剛走,後腳就發來微信,熱聊如初,王雲感覺不是滋味。她聽從朋友建議,準備今年聚會時玩「手機疊疊樂」,各人交出手機放在一邊,誰先忍不住,誰埋單。

如今有一些餐館鼓勵食客繳機入內,帳單打折。喜歡安靜地與朋友享受英式下午茶的孫先生,雖認為這是商家的噱頭,「不過,這噱頭管用,說明用餐時玩手機,實在很討厭。」孫先生認為,「公共場合,需要大家交流時,偶爾看看手機可以,一直黏著看超級不禮貌。」他一般只在等車和旅遊時,用Kindle看電子書,用iPad看電影。有時用iPhone上的Good應用軟件查公司郵箱,「適可而止」。

而喜歡與先生互發短訊的李女士認為,即時通訊只是工具,關鍵看人怎麼用。她與先生有時在家中都用短訊聊天,但不是因為對面無語,而是生活調劑。「有時我躺在床上,懶得動,也免得樓上樓下喊話,就給他發一個消息,讓他去洗衣服」。先生欣然聽命,拎著洗乾淨的衣服回家時,她會很開心。夫妻倆在無聲的交流中,繞過熟悉的話語指令,平添幾分新鮮感。

走哪拍哪 瘋狂取鏡

以前,端起相機,尚能自稱攝影愛好者。現在,舉起一個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眼到機到,無不入鏡,到底有多少值得保留的影像呢?

退休單身的林阿姨每天參加華人社區活動。無論是社團春宴、健康講座、公園跳舞,凡熱鬧地方、或到了該合影的時候,總見她頻頻現身,舉起手中電子產品,指揮眾人:「往左邊站一點,往右邊靠一靠。前排缺個人,你補上……」等她橫橫豎豎照了好幾張,眾人欲散時,她又高呼:「等一等!」央人把她也照進去。

不了解的人,以為她是某團體或媒體人員;了解的人,會刻意避開她的鏡頭,有時嘀咕:「哪個場合都有她,看見什麼都要拍。人家好好在說話,突然躥過來,對著你就拍。」

林阿姨喜歡到處展示她的攝影成果。對照片中各色人物的名號,她如數家珍。有時指著相片裡身邊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她對不明就裡者說:「這是某某企業的董事長,我表哥。」贏得陌生人的尊敬的眼神後,便滿足地繼續翻看下一張。

朋友們不樂意捧場,最怕她低著頭,手在螢幕上一滑一滑。頂多瞧一瞧剛從手機換成的平板電腦:「鳥槍換炮啦?」但不久後,她們的郵箱裡就會躺著林阿姨發送的照片郵件了,一連好幾封,畫面和人物重複。

李迪婭年近六旬的母親則是另一種「瘋法」。每次出去吃飯,大家正要下筷,李母會急呼:「別動,保持完整!讓我先拍。」漸漸地,李迪婭也受母親影響,直到看見朋友異樣的眼神,她才改變這「餐前一照」的強迫行為。

不過,李迪婭最不理解母親在臉書(facebook)上分享外孫照片的行為。「別人都保護小孩隱私,她不怕給陌生人看到嗎?」每當愛玩愛鬧的外婆對著外孫舉起手機,家人就團結護犢,圍住寶寶,無奈老人家的鏡頭無孔不入。

迷戀社交 活在網路

李迪婭的母親聲言,沒有wifi的餐館她不去,因為她要把美食照片立即上傳臉書。她還喜歡自拍,用美圖秀秀修照片,「乍看認不出是她」。

行動電子產品的普及化,讓社交控(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得以全天候在線,隨時將感想、照片、鏈接文章,上傳或轉發分享給網友,並隨時查閱別人的更新。根據社交帳戶管理網站MyLife發布的「2013年網路聯繫與溝通:社交媒體狀態(Connecting and Communicating Online: State of Social Media)」報告,56%的人在錯過社交媒體上一條重要的事件或狀態更新時,會感到焦慮。

留學生小李在臉書上的朋友最近揚言要把他從好友列表刪掉,因為他不斷刷屏。他拿著個三星智慧手機,動不動拍一張照片,上傳;讀到一則冷笑話,轉發;去了一個地方,打卡;他最喜歡寫紀錄,有時「靈感」頻頻來襲,於是,朋友們的主頁塞滿了他對愛情、友情、人生的最新感悟。他對別人的狀態也報以同樣的熱情,是個名副其實的「點讚黨」。

同學聚會時,他一直低頭玩手機。別人對他講話,經常一兩個字打發;有時問到第二個問題了,他才回答第一個--「下周去不去賞楓?」「最近在看哪部美劇?」--「去啊!」

當他一舉起手機,找三兩同學和美食為陪襯,烘托自己拍照時,本來心不在焉的面容,一秒鐘變得神采奕奕。上傳畢,他就焦急地等待別人點「讚」。

有一次,小李遇見一個女孩。聚會散時,他終於鼓起勇氣向她要了臉書帳戶。從此,他更費心經營自己的網路身分。朋友發現他變得健忘、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就開他玩笑:「生活中是屌絲,網上成了高富帥;網上高富帥,生活中更屌絲。」

後來小李跟女孩再次在生活中見面,再後來就沒有了。

小李依然時不時滑一下手機,看有沒有人點「讚」,下評語,加他為好友。但好友此消彼長,總數遲遲不增加,因為新增的朋友,都被取消關注他的朋友數目抵消了。

他並不是個例。在小李的朋友的朋友中,在小李住處隔壁的隔壁,這樣的戲碼天天上演。

狡兔三窟 網路留情

鍾先生最怕老婆偷看他手機。他給手機設了密碼,在開心網、MSN、推特(Twitter)的手機客戶端登錄頁面都不記錄密碼。他通過這些社交媒體跟同學、同事和網友交流。他是個愛開玩笑的人,尤其愛在網上跟女生開玩笑,對越不熟的人,玩笑尺度越大。

根據MyLife「2013年網路聯繫與溝通:社交媒體狀態」報告,42%上網的成人管理多個社交網路帳戶,在18至34歲年齡層中,這一比例達到61%。有51%的受訪者比兩年前擁有更多社交媒體帳戶,且使用頻率更高。每個成人平均擁有3.1個電郵地址,比去年的2.6個有增加。

每每指尖一點,鍾先生就能找到一個「她」。他跟她在地鐵、路上、辦公室、衛生間,聊得昏天黑地,一天下來,也不知聊了什麼。他曾在候機時通過朋友圈輾轉找到初中暗戀對象,飛機降落時,兩人已打得火熱,但他突然失去了感覺。他曾對著一個「芳芳」叫「恬恬」,與對方不歡而散。

鍾先生很怕老婆知道這一切。為此,他在手機上弄一個色情圖片客戶端,轉移老婆注意力。

鍾先生最初只有一個社交媒體帳戶,之後愈來愈多,最多時有六個。「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發來註冊邀請,那就加入吧。」鍾先生承認,自己害怕落伍,怕被隔絕在那一個個虛擬圈子之外。而他始終沒找到除了「精神出軌」以外更有意思的事做。漸漸地,他發現每天輪流看一圈都累,他正考慮下一個該放棄開心網還是推特。「我不想繼續迴避老婆,為了這些東西沒意思」。

鍾先生的最後一段移動網路情史,是被他點錯一個表情而斷送的。他和「她」有一搭無一搭地通過MSN同時聊著足球、美劇和某位歌手……後來線索亂了,她罵一場足球比賽,他在輸入一段歌詞。她說了一句笑話,遲遲等不到他發送「笑臉」。她說肚子餓,他正好發出一句:「煩不煩啊!」罵的是那個毀了球賽的球員。他意識到不對,偏偏手快,一個「大便」符號已經潑出去。

電子小三 插足婚姻

秦月(化名)找到心理醫師求助,說老公每天下班就玩遊戲,甚至抱著手機上床,視她如無物。「他回來不理我,也就算了,飯後不跟我說話,也算了,可是……」原來他打完遊戲倒頭就睡,甚至影響到兩人的夫妻生活。秦月抱怨,「以前是看著看著電視睡著了,現在是玩著玩著手機睡著了。」

提供手機與網路交易憑證管理(credential management)的加州Jumio公司在7月一份報告中公布美國人在各種場合使用智慧手機的比例,其中,行房中用手機的比例竟有9%。另有研究指出,不少人在行房過後立即玩手機,讓另一半忍無可忍。

Jumio的研究亦指出,12%受訪者認為智慧手機干擾他們與目前愛人的關係。

心理醫師張紅對這類案例不陌生。她回憶有兩對情況類同的夫妻,都是妻子來求診:「一個說,我先生下班後就在手機上看武俠小說,另一個說,我先生下班後就在iPad上看抗日電視劇。他天天玩,不管我,也不理我。我竟輸給了『電子小三』,我一說他,他就發脾氣。」而妻子嘮叨多了,丈夫頂多回一句:「我不管你,你也別管我。玩手機總比玩女人好吧?」

兩個為人夫者分別做餐館工和修甲工,工時長,下班累了想消遣,可不懂英語、無處可去。在張紅約他們面談時,他們擺出事實,反問:「你讓我能幹嘛?」

在挖出丈夫玩機成癮的深層原因後,張紅建議夫妻共治(couple therapy)。她指導妻子敞開心胸,理解丈夫行為的根源。通過給夫妻提供自由、輕鬆的交流空間,她引導雙方達成協議,「每天允許先生玩多久時間,兩人一起相處多少時間。」張紅表示,在女方行為模式改變後,影響家庭關係緩解,男方的行為也開始改變。如今兩個家庭漸漸步上了從前的正常軌道。

同樣喜歡電子產品的趙先生表示,他會在「家中休息的零碎時間」用自己的三星note2智慧機和iPad閱讀、看視頻或上網,但一定尊重老婆的感受。他反映了一個規律:「如果老婆見我玩不爽,一直對我吼,我玩得更多,頭更低。如果她好言好語,我就放下機子陪她聊聊天,做做家務,看電視劇。」

機不離身 遺失焦慮

一天坐地鐵,于蘭聽見熟悉的鈴聲,一摸口袋,空的,鄰座卻接起手機來聽。于蘭的iPhone 5S失蹤了。于蘭形容自己當時「暈乎、心慌、焦慮、害怕,什麼事都不想做了。」以前她也掉過一台普通手機,症狀沒那麼嚴重。

于蘭擔心銀行、股票交易所和社交媒體被人登錄。「我反復在頭腦中確認,自己沒有記錄密碼,但就是怕啊」。另外,少了許多手指動作,讓她不習慣。平時,她十分鐘要滑動一下螢幕,查看手機;每一次機身因郵件和資訊進來而震動,她就興奮;如果聽不到電話鈴響,她會去聯繫人名錄,找個人打過去;與其神遊,她寧願多看幾條新聞。

于蘭亦曾反思,移動網路、一鍵之遙的信息,會讓人產生依賴。「要去苦苦追索的東西,需要鼓勵,還怕放棄。但太容易得到的,完全沒阻力不去索取。」而她就是克服不了自己的強迫性動作,常常無意識打開螢幕後,問自己:「要幹嘛呀?」於是再刷一遍某歌星的新聞,可是這條新聞她都看過好幾遍了,只好心說:記者怎麼那麼懶?

那天于蘭在公司電腦改了手機銀行和股票交易所密碼。做完這些,她又偷偷上了社交網站,學一名同事,掛網一天。智慧手機不在身邊的時間裡,她簡直不知如何自處。

當晚回到家,于蘭一眼看到手機就在枕頭邊,她用「撲」的姿勢把它拿到手的。她自嘲:「我曾想過丟開手機一天,到沒信號的地方去玩。這個計劃現在看來更有必要,但也更難實現。」

智慧手機亦是于蘭愛不釋手的裝飾物件。新品上市時,她排隊搶購回來,就貼上好看的貼膜;她喜歡拿著它,做出低頭沉思的姿勢;逛街時,她一手挎包,一手持機翹在半空,畫出銀色的弧線。剛買來一台iPad Air時,她僅僅為了擺出一個端著iPad的架勢,莫名其妙對著大街攝下好多段錄影。

手、眼、頸 沉重負擔

王女士在新浪微博主頁的置頂信息是:自俺的書桌搬到陽台後,就開始用手機刷微博、收郵件、看視頻、聽音樂、淘寶,長期累積不良坐姿/看姿後終於在上周爆發頭暈,幾乎在沙發上pass out。之後努力休息,多走路,不著涼,終於大部痊癒。發一貼提醒自己珍惜頸椎少看手機。

痛症專科醫師郭政翰表示,長期不良姿勢使用手機,加速頸椎退化和病變。他記得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性會計師病人,長期上班用電腦,下班用手機收發郵件。「有天早晨醒來,她突然頸部劇痛,送到急診室後,轉診到我的診所。」該女子確診患了頸椎間盤突出症。

回憶五六年前接診過的女病人,郭政翰提醒:「在嚴重痛症發生前,很多人感覺手臂、頭頸麻木,不以為然,但其實神經已經壓迫到了。感覺不舒服,要儘早求治。」

他也建議年輕一代低頭族:玩時要經常調整姿勢。「頸椎病本來是中老年病和職業病,但目前在加速低齡化,一些青少年不期然就得了病。」

手部肌腱炎也是低頭觸屏一族的常患病。一位劉先生表示,他最近迷上微信裡的「打飛機」遊戲,常跟老同學在圈子裡曬分數。可最近有人突然宣佈退出,說患了肌腱炎。群裡一片嘆氣,都說「旋轉手腕,牽拉手指,少玩點吧。」

眼科醫師杜濤表示,根據《眼科評論》(Review of Ophthalmology)的數據,讓眼部得以休息的眨眼率(resting blink rate)估計為每分鐘眨眼8次到21次之間。但使用電腦、iPad、iPhone或看電視時,人的眨眼率會減少約60%。「每次眨眼都會分泌一些淚液,不眨眼,眼睛乾,久而久之會發生乾眼症等眼部疾病。」他建議低頭族看一會螢幕,就主動眨眨眼,增加淚液分泌,潤滑眼球,減少眼部疲勞。

此外,杜醫生指出,低頭族不當用眼,容易加深近視。「美國近10年近視率增加1倍,目前近視患者已超出20%。原因之一是生活在城市中,遠眺的機會較少,眼部肌肉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得不到調節。特別是小孩子,像我們以前小時候可能會經常郊遊去捉蟲子,捉蜻蜓。而你看現在的小孩子,出去吃飯,經常是人手一機,低著頭在玩。」他還強調,亞洲人近視率遠遠高於其他族裔,達到80%多。

杜濤提醒,青少年在眼部成長期,尤其容易受到不正確用眼習慣的傷害。他曾遇到一個近視上千度的10歲小病人,「最初發現是4、500度,後來每隔幾個月就加深100度,在教室裡往前坐一坐,發展速度很快。」小男孩的家長和再上一代都沒近視,覺得很奇怪。後來才發現,正是玩平板電腦惹的禍。有時小孩鑽在被窩裡玩,眼睛傷得很快。

杜醫生建議一些青少年近視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鏡。「每天晚上睡覺戴,把拉長的眼球壓平,第二天可以不戴眼鏡去上學。佩戴期間不會再長度數,成年後再脫掉,也不容易再長度數。」

青少年低頭 引憂慮

皮尤研究中心6月份出爐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人擁有智慧手機的比率首次超過半數,達到56%。富裕人士更可能擁有智慧手機。青年人群(younger adults)無論收入程度,都很有可能擁有智慧手機。

而中小學青少年智慧手機擁有率近年也大幅提高。紐約市教育局1998年立法規定禁止電子設備進入公立學校,並在2005年發起打擊校園手機活動。但這項規定被許多學生忽略。在一些執行法規嚴格的學校,學生則會把手機存在校外流動存儲車,每天交一元錢,放學取走,讓商家大賺其錢。有人批評禁止校園手機的做法並無實際意義,候任市長白絲豪也曾在今年4月舉行的市長候選人科技論壇中表示,上任後將廢止上述法規。

紐約市華人家長學生聯合會會長周燕霞表示,她在每學期第一節課就會約法三章,讓攜帶手機的學生關機。「上課時,手機收發訊息時經常『叮咚』、『叮咚』響不停,會干擾學習,分散注意力。」

手機幹擾校園學習環境,不僅表現在影響平時教學。去年6月,明星高中史岱文森高中傳出考試作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校長引咎辭職。而華人新校長張潔上台後,立即著手加強校園手機禁令。但該校許多家長反對,他們的理由是,許多學生不滿13歲,上學路途遠,要坐三、四小時校車,手機是家長與孩子間保持聯繫的最佳工具。

周燕霞認同校園禁止手機的規定。她理解家長的焦慮,但指出,學生用手機拍題作弊,用手機上課發短訊,嚴重幹擾正常教學秩序。此外,她強調一個現象:「有的學生明明坐在走廊兩邊,扭頭就能打招呼,但偏偏發短訊說『Hi』,久而久之,社交能力得不到鍛煉。」

經常參加社區警民會議的周燕霞亦指出,手機搶劫,已躍升為當前校園犯罪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上學放學時維持校園秩序的警員,最常接到的報案,就是小孩子手機被搶了。」

「還有電子產品的輻射呢,家長是不是該關心小孩子為此受到的健康影響?」周燕霞提醒。

移動時代 大勢所趨

一路追逐新潮電子產品的80後方遇認為: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使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是大勢所趨。每一種新發明的問世,都會從好壞兩方面影響人類生活。而人類似乎總要被自己的新發明沖昏頭腦一陣,再漸漸學會如何駕馭它。

方遇表示,他當年買iPad就是因為筆記型電腦太重。「即使是超級本,也不能在重量上和平板電腦比,而iPad的iOs系統和iWorks的辦公軟體已經比較成熟,能夠應對辦公需要。」另外,他認為智慧手機已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從2007就一路買智慧機。

曾因玩電腦玩出頸椎病的方遇,尤其注意趨利避害地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他自稱不是低頭族。「除了工作之外,我不常使用iPad,或者更準確的說,工作時間之外不常用。在工作時間裡,比如開會的時候用iPad刷刷微博來打發無聊也是不錯的。」

方遇表示,微信一定程度代替短信和電話的功能,方便了他和朋友的聯繫。「在公交地鐵上刷微博或發微信的隨處可見,這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遠距離聯繫,而這種聯繫的特點不是智慧手機造成的,只能說智慧手機從物理上拓展了這種聯繫方式的時間與空間,它取代原有聯繫方式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就好比電話取代了寫信一樣,從物理上先是影響了人心,而人心又強化了這種模式,這就是所謂的路徑效應吧。」

至於有些人過於依賴微信和社交媒體,方遇認為問題不在智慧手機和微信本身,而在於人。「使用智慧手機從表面上看是打發無聊時間的一種方式,在沒有這種方式的時候,高中生在佈滿霧氣的玻璃上寫數學題,而村上春樹用手指數自己口袋裡的硬幣數目,其本質上是一致的,打發無聊的時間,如果做更深層次的探討,那就是害怕孤獨,再深層次一點,害怕發現自己的內心。」

感恩節就快到了,接著是聖誕節、新年,在舉家團聚的日子裡,聰明的您,請暫時停下滑動的手指頭,和身邊的人說說話,別讓親人因您的電子小三、小四,成為距離最近的陌生人。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1 回复 卿心依旧温柔 2013-11-29 13:12
现今潮流兴玩手机~
2 回复 8288 2013-11-29 14:07
卿心依旧温柔: 现今潮流兴玩手机~
您的電子小三、小四
1 回复 卿心依旧温柔 2013-11-29 14:18
8288: 您的電子小三、小四
都没有,我不用智能手机,就是怕抵挡不住引诱~~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08:2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