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是省水馬桶還是「漏水馬桶」 [2020/10]
- 在美国65岁以上可以享受这么多福利 [2016/06]
- 你适合养什么狗?不同品种狗狗性格、特点大揭秘 [2021/04]
- 海外华人如何继承中国境内遗产 [2023/07]
- 在白牆創作逼真畫作 [2021/04]
- 一个新上海人的观察 [2020/09]
- 北美超市里那些看不懂的Cheese种类及吃法 [2016/01]
- 免费看电影电视剧的19个网站:最新在线电影热播剧 [2021/04]
- 疫期返中難 南加網紅分享攻略…錯一步就無法登機 [2021/08]
- 空气炸锅究竟好不好用?炸锅评测告诉你 [2019/11]
- 看清美國超市那些令人目眩的牛奶! [2016/08]
- 28种超实用的美国家庭常备药 [2017/05]
- 美国华人注意了! 这些你常在自家后院做的事万万碰不得... 一不小心就吃上罚单! [2019/09]
- 逛旧金山湾区9个风情小镇 [2016/05]
- 再来说在美国如何看免费的中文电视 [2016/01]
- 我们回不了中国了......... [2019/09]
- 外國上海人: “作孽,外國待久了,人戇掉了。” [zt] [2010/06]
- 穷人为什么怀念毛泽东,富人为什么崇拜毛泽东,一些人为什么疯狂吹捧毛泽东? zt(转载 [2010/04]
- 百年中国三大怪胎:义和团、红卫兵、爱国贼 [2020/03]
- 金曲情牽半世紀演唱會 [广东话] [2012/05]
- 欢迎新朋友春苗 ( 季家凰 ) [2010/04]
- 久违的朋友你在何方? [2011/11]
- 毕业了 [2012/06]
- 大家都该忏悔 [2024/03]
- 狼心狗肺 的东西 [2023/06]
- 说一下美国这里的一个新的现象 [2023/10]
- 清零三年的代价 [2023/05]
- 所谓的台湾问题是大陆一面之词 [2023/01]
- 《評馬英九的避戰與謀和》 [2022/10]
它曾席卷全国、长达数年,
掀起争议无数,
但如今已面目模糊;
它背后有1700万人的青春,
堪称人类历史的史诗性迁徙,
但却渐渐被遗忘;
为了它,
国家花了300多个亿,
邓小平为它心痛,
但如今却少有人将它提起。
它的名字,叫知青。
1955年,
《人民日报》上一行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
上书: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学生们把报纸传看了一遍又一遍。
正气浩然,一心向党。
青春正好的脸上稚气未脱,
热情洋溢的少年心系家国。
但他们却不曾想到,
这一行红色大字竟成了他们命运的转折。
1966年,运动开始了,
在那些黑白颠倒,似人似鬼的日子里,
学生们的激情,
将动乱的时局搅得更加混沌。
为了稳定时局,让这些年轻人安置下来。
一个方案在仓促中草草落地,
这个方案叫:上山下乡。
而此时,
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生们还没意识到,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人生的极夜。
1968年,
《人民日报》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
题为,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而里面那句: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在一片嘶喊混乱中,如一把火炬,
为学生们指出了一条路,
这条路通往农村、通往边疆,
也通往层层未知与重重迷雾。
年轻的心总是勇敢的,
但也是冲动的,
单单一句,
“青年要下乡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就能轻而易举撩拨起青年们的一腔热血,
于是,
“我要去黑龙江,北大荒!”
“我要去内蒙古,雪域草原!”
“我要去云南,虫谷深山!”
……
一句句誓言,一张张血书,
如万斤铁锤,
将那些未经世事的鲜活生命,
死死钉进了祖国的边边角角。
但更多的,
还是被逼迫的屈从和无奈的妥协。
那么多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家人呵护下的好孩子,
原本有着锦绣的前程和大好的人生,
但只因父辈在“运动”中蒙受了不白之冤,
就也要被牵连、被抹黑,
被打上“异己”的烙印。
一夜之间,天地变色,
他们不再是科学家的儿子、文学家的后代,
而变成了“黑化余孽”、“危险分子”,
眼看着家被烧被砸,眼看着亲人被打被抓,
羽翼未丰的他们都只是孩子,
哭红了眼、喊哑了嗓,却无能为力。
曾引以为傲的优异成绩被统统无视,
曾信誓旦旦的豪情壮志也全部归零。
一纸“上山下乡”的铁令,
压在了他们稚嫩的肩上。
而这场风暴,如黑色的深渊,
将千万学子大口吞噬。
十年间,
1700万城镇中学生被迫上山下乡,
1700万个家庭支离破碎,分隔天涯。
无论是在农村插队落户,
还是在兵团军垦拓荒;
无论是去草原牧马放羊,
还是去农场植树耕田;
不一样的地域,但却是一样的无望。
他们在荒原戈壁上流干了想家的眼泪,
在沙漠旷野里磨练出壮实的臂膀。
修桥筑路、抢险救灾、教书种田……
每一种苦,他们都亲自品尝;
每一滴泪,他们都悄悄抹去。
在时代的咆哮声中,
他们的呻吟和呼号太微弱。
转瞬间,
抗议和哀泣就被淹没在拖拉机的轰鸣声中,
不甘和愤恨也被压制在红星闪闪的赞歌里。
但苦难从不简单,牺牲也不是偶然。
一场突如其来的草原大火,
就能将抢险的知青烧成焦炭;
几捆落水淋湿的木柴,
就能逼一个知青下水打捞,甚至溺亡。
而那些走失的羊群、瘟死的鸡鸭、
危险的矿井、断裂的窄桥,
每一处看似平常的微末小事,
都可能拿走一个知青的生命;
每一次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
都潜藏着折磨知青一生的隐疾。
毕竟,
他们对乡村的土地是那样陌生,
他们成长的环境是那样不同。
但集体财产珍贵如金,
青年的命轻如草芥。
他们不得不咬着牙、挣着命,
爆出青筋在田间地里刨食。
甚至,
不得不娶一个大字不识的村妇,
或者嫁一个草莽无知的农夫;
只为了,饱腹求生。
生存的欲望盖过了一切,
所有的知识才华、所有的理想抱负,
在饥饿和寒冷面前,
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
十年的折磨与锤炼,无尽的希望与绝望,
将那些鲜活透亮的面孔,
刻上了深深地皱纹和沧桑。
但就在他们,
在地狱中苦苦煎熬、几近崩溃时,
一个消息如平地惊雷,
震醒了千万知青。
1977年一切进入尾声,
高考得以恢复。
而这“高考”二字,像是从天边传来,
唤醒了每个知青尘封的记忆。
十年前,
他们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
梦想着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殿堂;
而今,他们已近壮年,
常年的劳作、文化的匮乏,
可却并没有浇熄一颗颗求知的心,
反而在长久的沉寂压抑过后,
如火山爆发般,势不可挡。
全国各地的知青们群情激奋,
请愿、罢工、静坐、游行……
他们用尽一切办法、
耗尽所有积蓄,
不惜一切,只为回家。
终于,1980年10月1日,
笼罩在知青头上的乌云渐渐散去,
那一年的国庆,
意味着1700万知青的重生。
中央正式宣布:
知青可以回城了!
慨叹声、啜泣声响彻每个村庄、每个农场,
家家喜极、户户无眠,
苦熬着的孩子们终于得盼与家人团聚,
但那些已在农村成家的知青们,
却面临着更两难的抉择。
当初的少年已为人夫、为人父,
曾经的意气风发已沉淀成斑斑白发。
于是,有人为了责任选择了留下,
留在妻儿身边,
留在这片本不属于他的土地上,
也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与哀伤。
但痛苦的不仅仅是他们,
那些单身的知青,
更面临着更难的关卡......
下乡时是千军万马一条路,
回城时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出身好的可以回城,
有关系的可以回城;
但大多数无背景、无人脉的知青,
却求告无门、天地不应。
“我要回家”的请愿书,
即便是鲜血写就,也无人理会。
那样的时代,
公平与正义是奢侈品。
于是有的人会服用麻黄素、升压灵,
来制造“高血压”;
有的人会喝农药来造成“胃痉挛”、
喝墨水制造“胃穿孔”,
他们怕疼也怕死,
但更怕回不了家!
而那些历经千难万险幸得以回城的知青们,
又因长时间的知识断层和学无所长,
面临着下岗的困境。
企业中,年纪偏大的是他们,
专业不足的是他们,
被强制辞退的也是他们。
知青岁月,
抽走的不只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十年,
更是那段黄金的学习期和上升力。
而当廉颇老矣、迟迟归来,
新兴的行业和更迭的知识,
又不让他们不得喘息。
就这样,无措又无力的他们,
又被卷入了另一种茫然和焦虑。
1978年,邓小平谈起知青时说,
“国家花了三百多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
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
农民也不满意。”
这句话,不知戳痛了多少知青的心、
惹哭了多少走过那段灰暗岁月的人。
但所有知青们的委屈和隐忍,
都深深的被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千万的知青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做出的贡献无法估量。
多少如今的风云人物,
都曾问道于乡下某个知青教师;
多少当今的行业翘楚,
都曾解惑于山里某位知青导员。
知青们,
将生命中最华彩的部分缝进了黑白的年代,
用青春中最宝贵的活力照亮了祖国的边角。
也正因有了这段痛彻骨髓的经历,
正是存了那些微茫光亮的梦想,
史铁生才写出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梁晓声才写出了《今夜有暴风雪》;
叶辛才写出了《蹉跎岁月》……
也许,这些寥寥的智慧之光,
是历史贴在知青身上的疗伤药,
也是后人自我开脱的安慰奖。
天地苍茫,白驹过隙。
不管是“青春无悔”的知青壮志;
亦或是“青春有悔”的知青挽歌,
都不该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强加其上。
“无悔”固有一腔热血的浪漫光荣,
而“有悔”也倾诉了无法释怀的不堪过往。
“老三届”下乡人数达千万,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绝后的文化迁徙。
他们中的大多数历经了种种苦难,
承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
但仍在熬煎中为农村的思想启蒙,
做出了悲悯的奉献。
中国知青,出类拔萃者多,
群星璀璨者多,
而抱憾终身者更多。
文革已逝,韶华亦过;
半生归来,知青仍在。
如今那场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
已过去五十年,
但归来的知青们却恍若昨天。
任科技日新月异,任政界风云变幻,
他们心中最羁绊也最难言的,
始终是那一段激情似火,
又残阳如血的知青岁月。
因为在苦难里浸泡过的,
不只是他们挣扎的肉体,
还有希冀的灵魂。
好想有一个舞台,不用多大;
好想有一束追光,不用多强;
只是送给那些知青,
已白发苍苍的他们,
他们也许会握紧手中的麦克风,
一如当年握紧那张回城的车票一样。
听他们缓慢而坚定地说:
“我怀念草莽关东的黑土地,
也怀念空旷无垠的沙漠草原;
我记得淳朴的乡邻和湿润的泥土,
也记得冤屈的疼痛和无眠的夜晚;
后悔过,为了我枯萎的青春;
不后悔,为了那段岁月如歌!
一段下乡经历,便将一个名字铭刻一生,
从此我的名字不再重要,
但它的名字我会永远铭记,
这个名字就是——知青。
谨以此文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
纪念这些普通但悲壮的一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