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是省水馬桶還是「漏水馬桶」 [2020/10]
- 在美国65岁以上可以享受这么多福利 [2016/06]
- 你适合养什么狗?不同品种狗狗性格、特点大揭秘 [2021/04]
- 海外华人如何继承中国境内遗产 [2023/07]
- 在白牆創作逼真畫作 [2021/04]
- 一个新上海人的观察 [2020/09]
- 北美超市里那些看不懂的Cheese种类及吃法 [2016/01]
- 免费看电影电视剧的19个网站:最新在线电影热播剧 [2021/04]
- 疫期返中難 南加網紅分享攻略…錯一步就無法登機 [2021/08]
- 空气炸锅究竟好不好用?炸锅评测告诉你 [2019/11]
- 看清美國超市那些令人目眩的牛奶! [2016/08]
- 28种超实用的美国家庭常备药 [2017/05]
- 美国华人注意了! 这些你常在自家后院做的事万万碰不得... 一不小心就吃上罚单! [2019/09]
- 逛旧金山湾区9个风情小镇 [2016/05]
- 再来说在美国如何看免费的中文电视 [2016/01]
- 我们回不了中国了......... [2019/09]
- 外國上海人: “作孽,外國待久了,人戇掉了。” [zt] [2010/06]
- 穷人为什么怀念毛泽东,富人为什么崇拜毛泽东,一些人为什么疯狂吹捧毛泽东? zt(转载 [2010/04]
- 百年中国三大怪胎:义和团、红卫兵、爱国贼 [2020/03]
- 金曲情牽半世紀演唱會 [广东话] [2012/05]
- 欢迎新朋友春苗 ( 季家凰 ) [2010/04]
- 久违的朋友你在何方? [2011/11]
- 毕业了 [2012/06]
- 大家都该忏悔 [2024/03]
- 狼心狗肺 的东西 [2023/06]
- 说一下美国这里的一个新的现象 [2023/10]
- 清零三年的代价 [2023/05]
- 所谓的台湾问题是大陆一面之词 [2023/01]
- 《評馬英九的避戰與謀和》 [2022/10]
一晃五十四年过去了。
讲“三包一尖”,绝大多数人需要注解吧。
“三包”,当然不是包退包赔包换,而是“包头”(又称大包头),一种时髦的发型;包屁股和包裤脚管,一种时髦的裤子式样。
“一尖”,则是尖头皮鞋,不管高跟不高跟,也无分男女。
为什么是那年夏末?因为818城楼大招手的第二天,大江南北就掀起了“破四旧”的狂潮,并在一周内达到高潮,就是这几天。
而“破四旧”中有一条叫做“抵制奇装异服”。
为什么是上海街头?就1960年代的消费水平而言,又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恐怕只有上海人会有闲情逸致去把裤子裁得那么贴身,头发吹得那么高,皮鞋穿得那么尖。
说起来也是作孽。从1950年代初开始,上海人已经收敛了许多。大家都争着穿“老大哥”的双排纽列宁装、工装裤和“布拉吉”。
那种叫“布拉吉”的裙子,若按张爱玲的讲法,就是“一口钟”,上下一般粗,只适合罗宋大妈,上海女人拿来做睏裙也不情愿啊。
好不容易熬过了搭洋籼米、搭面粉、搭山芋的三年,一口气总算有点缓过来了,老一辈都说,1963年到1965年是最好的几年。
于是,上海人来煞不及要打扮起来。那几年,最流行的女式裤子叫“马裤”,本来骑马穿的。有贴袋,有搭攀、有拷纽、有小开叉。
这样的马裤,国营商店里当然没有卖。
幸亏君子之泽,也要三世而衰,当年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奉帮裁缝正到处藏龙卧虎,出手就是“高定”(高级定制)。
还记得有一次,阿拉几个男小顽在一个同学家里玩。他的阿姐正好请人做了一条马裤,刚刚送来。
她来煞不及到马桶间换上去,然后走到大橱镜子前面,先扭了扭腰,左顾右盼一番。
兴奋之余,她当着众人的面,顺势用手一抄,禁不住对围观的几个小姐姐讲:
“这师傅生活是灵光!裆势一把全部豁牢嗰。”弄得阿拉几个男小顽听得面孔也红起来。
不过,好景不长。那年八月,红色风暴突然来袭。
818的第二天,狠多学生子就开始在学堂里斗老师,还有狠多学生子上街,要拿“封资修”的路名和店名统统改掉。于是,我家门口,永隆改成了永红,宝庆路改成了大庆路。
现在回想起来,抵制奇装异服多半像是他们的副业。
本来就看着样样侪是四旧,侪不入眼,正在革它们的命呢。突然飘过来一只大包头,一条马裤,一双尖头皮鞋,岂能容你。
还记得头两天还好,看到“三包一尖”,只是训斥,并没动手。
到第三天,就上手了。甚至有人特会带了剪刀来,有家里用的小剪刀,甚至还有裁布的大剪刀。
包头要被剪头发;包裤脚管要从下到上剪开来,甚至一直剪到膝盖;再后来,包屁股也要被剪个洞。
尖头皮鞋则被脱下来,扔到半空中。
这样的过程中,难免有动手动脚,言语羞辱。可怜那些女子,有的只好到附近小百货店买根毛巾包住破洞,拎着尖头皮鞋,赤脚逃出人群,落荒而去,身后是一阵哄笑。
必须指出,那几天,各校红卫兵都刚刚开始组织,尚未成型。街上更多的是自发的散兵游勇。
第四天再升级。就在我家附近,常熟路口的岗亭下面聚集了一帮人,开始主动寻衅,发现“三包一尖”就冲过去剪。
华亭路口又是一帮。专门盯牢26路车站和45路车站下车的人,一旦发现“三包一尖”,就一拥而上。据我同学讲,襄阳路口也有一帮。
唉,淮海路恐怕是全上海“三包一尖”最多的地方了吧。
阿拉上方花园也有人倒霉的。有一位小姐姐赤脚逃到弄堂口,还要被华亭路口那帮人围住,尽管她反复讨饶:“已经剪忒了,明朝不穿了”,还是免不了一番羞辱。
好像没有第五天。毕竟上海人乖巧,啥人吃饱饭撞枪口啊。
再则,那几天,那帮人日里斗老师、改路名店名,捉“三包一尖”,夜里则开始抄家。谁还有心思穿奇装异服呢。
女人连胸罩也不敢戴了,真的像电影《小街》里那样束胸。
于是,“三包一尖”不到一个礼拜就统统消失殆尽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可能比较熟悉。
像林风眠那样拿字画泡烂,冲到抽水马桶里去的,绝非个例。在垃圾桶里拾着金戒指,也并不是难事。领带拆开来扎拖畚,我家也干过,可惜真丝不吸水。
至于房契地契(相当于现在的房产证),那叫“反攻倒算的变天帐”。赶紧自己烧掉。
谁又能想到,廿几年后,想要回房子了,人家一句:“侬房契呢?”只好吃瘪。
“三包一尖”消失后,街上只剩下宽大松垮的黑绿蓝加白衬衫。
上海话里是有一句老话来形容这种宽大松垮的,叫“肥大笼子兵”。最早据说是北地丘八的自嘲。
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了大概至少六七年吧。
后来,好像阿尔巴尼亚电影里出现了喇叭裤,上海人又蠢蠢欲动起来。正好那两年,上海人家自家踏缝纫机学做衣裳正大行其道。《服装裁剪》一书据说卖出几百万册。
我也跟风学会了。
记得我在淮海路“开瑞”买了一条蟹青色暗格子的的确良裤子,回来就全部拆开,然后自己“掇裆”(这个狠有技术含量),裤腰变裤脚,裤脚变裤腰,改成了一条裤脚管7寸8的喇叭裤。
在上海我不敢穿,带到乡下头,才敢穿出来。
可惜老表看了笑我,说,哎,你裤子怎么倒转来穿。
顺便说一句,当年上影厂的导演个个是聪明人,那样形格势禁,他们还不忘记要散布时尚。专门设计些奇装异服,给剧中的反派人物穿,从而绕过审查关。
上海人当然心领神会。电影里可以放么,阿拉就穿呀。
于是,裤脚管以及臀围又慢慢地包起来;皮鞋尖的还不来讪么,就小方头;头发也又越吹越高。
讲起来,上海人的爱美之心真是顽强得狠。非常岁月还没完全过去,市面早已恢复得差不多了。
眼睛一眨,半个世纪过去。
当年手拿剪刀的朋友,后来一定也曾经将自己打扮得“三包一尖”过的吧,到底时髦的呀。
所以,我始终想不通,为啥还有人希望这样的日子重来。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