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車庫的地位尷尬又複雜,卻是獨特的美式文化。大部分美國人不敢打開自家車庫,因為裡頭全是不想讓外人看到的事與物,而且是一眼就被看盡一切。去朋友家如果他帶你走車庫(或後院),表示把你當熟人。車庫(還有後院)是既親密又尊貴的入口,只有搶匪才走正門。在美國,如果你家車庫真的只是拿來停車,你的生活不是太平面,就是還沒養成美國的壞習慣:
文字:鱸魚
在美國,如果你家車庫真的只是拿來停車,你的生活不是太平面,就是還沒養成美國的壞習慣。
美國的車庫未必和車子有關,卻可以是犯罪現場,是偷偷兼差的辦公室,是被遺忘的嗜好歸處,是累積30年的雜物墳場,也是換熱水爐時發現死老鼠的地方。如果有某樣東西全美國的車庫都找不到,它很可能根本不存在。
車庫的地位尷尬又複雜,卻是獨特的美式文化。大部分美國人不敢打開自家車庫,因為裡頭全是不想讓外人看到的事與物,而且是一眼就被看盡一切。去朋友家如果他帶你走車庫(或後院),表示把你當熟人。車庫(還有後院)是既親密又尊貴的入口,只有搶匪才走正門。
車庫是倉庫、是工廠、是有電鋸與工作桌的工作室、是嗜好區,周末從車庫此起彼落傳出來的是電鋸聲、工具聲。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車庫到底有些什麼?園藝工具、聖誕樹與聖誕裝飾全堆在車庫裡,我說的可不是聖誕樹上那些小兒科裝飾,而是能把整棟房屋變成迪士尼樂園的盛大行頭。
早期車壞了多半自己修,車庫裡可能看到拆了一半的引擎。車庫裡還有囤積大賣場冷凍食品的二號冰箱、所有用過的工具、不知如何處理的廢物、成箱衣服、一生所有嗜好的痕跡……美國人喜歡戶外活動又講究專業,只用一次也買,所有曾經或未來可能用上的東西全部都放車庫,從露營、潛水到滑雪裝備無一缺席,特殊點的還有獨木舟和飛機翅膀。
我家車庫裡有過模型火車展示台,兒子5歲時的玩具現在仍深埋於某個角落,天花板上掛了6輛單車,櫃子裡全是單車零件,有買了沒時間更換的,也有換了捨不得丟的,新舊水乳交融占掉一整個櫃子。
我們社區有一間車庫能停下3輛車的90坪大房子,車庫門卻永遠敞開不然太暗,裡頭滿到只剩狹窄通道,車子全部停在外面。在這座巨大的物資墳場裡,東西堆得比人高,永遠不可能找到任何東西。
全美有1億個車庫,每一個裡面都有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垃圾。你的垃圾可能是別人的黃金,這是eBay的發跡基礎,也是貨架上有20億項商品的原因。每一戶人家裡不知道有多少箱紀念物資,不能賣也不能丟,只能一直堆著讓後代子孫煩惱。
我當年從台灣帶來的那把老吉他現在還在車庫,30多年了,如果不是寫這一篇文章壓根不會想到。你說它是紀念還是垃圾?都是。所以就擺著吧,這就是車庫的偉大。
車庫提供了每個不想處理的物品「再說吧」的藉口,給所有的「捨不得」找到台階,然後漸漸遺忘。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車庫塞成這樣還能停車嗎?當然不能。美國47%車庫無法停車,人們任全新的賓士風吹日晒雨淋,讓鄰居的狗每次路過都在輪胎上留下DNA,車庫裡還是得放那些「萬一還用得上」與「再說吧」的垃圾。
當然,車庫也有獨特的不滅功能──每一個知名樂團可能都來自某間車庫,所以有了「車庫樂團」這名詞。我那玩了一輩子的樂團就是某周末在車庫成立的,還被取締過。警察來了先聽完一整首曲子並鼓掌說你們不錯,然後才順便請我們小聲點。我猜他只是忍著沒一起扭、一起跳。美國這麼多樂團,水準又這麼高,車庫絕對是功臣。
也別忘了,如果沒有車庫就不會有矽谷。美國大部分新創都起於車庫,Google、蘋果、惠普、亞馬遜,統統都是!如果沒有車庫這私密又安全的空間,這些世界巨人都不可能萌芽。就改變世界而言,美國車庫提供的免費工作室應該算得上是沉默的第一功臣。
美國的車庫之所以演變至此,自然與「美國夢」的主體──房屋──脫不了關係,而且主體本人的故事不但更多,還陳述了不同時代的夢。
在美國,沿著城鎮中心往外圍走,就能看到「居住」留下來的刻痕,那就像科羅拉多河在大峽谷留下地質遺跡般歷歷在目。西部地區的刻痕保留得尤其完整,這裡的土地大,城鎮永續擴張,很少打掉重建,讓證據一路保留下來。
這些證據包括了房子的大小、格局、設計、功能。住屋向來是配合市場需要而改變,過去60年最重要的主導族群就是嬰兒潮和千禧世代。中產階級的房子從很小,到小,到大,到很大,到又沒那麼大,到近日開始流行亞洲式公寓,見證了「美國夢」不同的時代定義。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車庫就是「美國夢」的證據首先,「美國夢」多半是獨門獨院的木造房屋。早期要怎麼蓋是房主的事,那是自己興建的年代。藍圖做好自己找人發包,依憑需要打造。今天在鄉下或城鎮內環仍能看到這類老房子。
二戰後進入建商興建模式,三房二衛,兩輛車子的車庫。房間裡衣櫥小,衛浴只裝得下必要設施。後院倒是很大可以踢球,樹下能盪鞦韆,房屋側邊多半有一大塊不知道該拿來幹什麼的空地。那時房子30坪,土地300坪,屬於「院子比房子重要」時期。那是嬰兒潮誕生的時代,每家都三、四個孩子,兩個小孩上下鋪擠一間小臥室再正常不過。
也從這個時間點開始,房子愈蓋愈大,到八○年代已經大了一倍,平均60坪到80坪。土地變小卻要兩倍空間,所以蓋成兩層樓,最大特色是窗戶和衣櫥變大了,主臥室有步入式衣物間,也出現兩個客廳和兩個餐廳。大坪數的話還加蓋遊戲間和辦公室。
兩個客廳的用意是,一是招待客人的正式客廳,一是自家使用的家庭間;餐廳也分正式和私用。私用餐廳是廚房的延伸,是全家人吃飯的地方,是孩子做功課的地方,是生活的重心。那年頭的房子招待客人有面子,自家裡子也照顧得不錯,算是面子裡子都顧到了。
餐廳連著有壁爐的家庭間,落地窗外是後院、游泳池,另一面是整面牆的書櫃。這是家庭電影院,是私用客廳,是抱著狗在搖椅上看肥皂劇看到打盹的地方,也是運動間。從廚房到家庭間是活動最密集的地方,醒著時家人都在這空間裡。這類設計以前並非沒有,只是到了80年代平價化了,中產階級也可以享受富格局、淺嚐小奢華。
這類社區往往出現在城鎮外環,四房三衛,從玄關、客廳到擺八人長桌的正式餐廳都挑高,明亮又寬敞。地上鋪的多半是顏色素雅的短毛厚地毯,60、70年代的古人愛用的藏污納垢長毛地毯顯得老氣到不可思議。
這麼大一間房子,正式大門卻常常幾天不開也沒人用,進出都走車庫。從車庫直接進廚房,超市採買回來把食物搬進冰箱,給人立馬回到家的感覺。孩子放學也從後院走落地窗進屋。
美國後院門都在側面,一拉就開,連猴子都會。進出頻繁的落地窗同樣從不上鎖,每家後門都是大開的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