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仲文局长在办公室里挑人:体育成了“后宫局”

作者:8288  于 2025-5-13 13:1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网络文摘-新间与政治|通用分类:政经军事|已有2评论

她们在赛场上拼命,苟仲文局长在办公室里挑人:体育成了“后宫局”
 商道秘闻 商道秘闻
 2025年05月07日 04:26

 


  5月7日,一纸起诉,震碎体坛伪装。

  全国政协原常委、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苟仲文,因涉嫌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检察院已依法提起公诉。

  据检方通报:苟仲文在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委副书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等职期间,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滥用职权致国家利益重大损失,情节特别严重。

 这不是一桩简单的“落马新闻”,而是一起揭开体制遮羞布的公开清算

  金牌,是他掌权时的遮脸锦旗;
  “备战办”,是他权力运作的暗箱机关;
  政绩,是他的护身符;
  女教练、女运动员,则沦为资源、筹码,甚至——牺牲品。

  她们在赛场上摔倒、流血,只为赢得一个公平上场的机会。

   可当她们终于站进国家队选拔名单,却发现命运的裁判不是分数、不是排名,而是——你懂不懂规矩,会不会识趣,愿不愿服从。

  有人拎着一大袋现金上门求名额,被淡淡回一句:“送钱,不如送人”;
  有人“夜访领导”之后顺利续任、经费翻倍;
  有人拼尽数年青春,却因“没打点关系”被打回原点,输得不明不白。

   这些故事,不是杜撰,不是谣言,而是当年体育系统里心照不宣的“默认规则”。

  而苟仲文,就是那个把竞技体育活活演成“权色交易的后宫剧”的导演——
  他59岁空降上任,不懂体育却操控一切,
  搞设权力“通道”,打造“备战办公室”,
   对上靠政绩保身,对下玩人事制衡,
   看似是在抓奥运金牌,实际上是在筑一座自己的权力金矿。

   体育,不是宫斗剧。
   但那六年,中国体坛却亲历了一场权力如何污染公平的公开实验
   当司法大幕拉开,那些藏在金牌背后的交易与龌龊,也终于一个个浮出水面。

  苟仲文,这条在深水中翻腾多年的“大鱼”,终于被捞上来,接受清算。

  一、谁让他坐上了那把椅子?



   2016年,北京初秋,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层会议室里,一场低调却意味深长的人事变动正在发生。

  59岁、毫无体育背景的苟仲文,被正式任命为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这年纪,说难听点,距离退休只剩下一步之遥;这履历,说直白点,跟体育半点不搭边。他是电子信息行业出身,曾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委副书记——在一份份公示简历上,找不到哪怕一段和运动、教练、体育赛事有关的记录。

  但他却坐上了中国竞技体育最重要的位置,成为奥运金牌背后的操盘人。

  外界一头雾水,内部心照不宣。

   流传出来的解释,是一句冠冕堂皇的政治话术:“苟仲文无体育利益牵连,有利于改革。

  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这个人不是体育圈的,不熟潜规则,不知道“旧账”,所以能下狠手、砍旧人、断旧路。

  于是这场“空降”,就被包装成了“打破利益链条”的突破。

  可熟悉体制的人都明白,这种表述,往往是一种政治许可的委婉说法

   一句话掩盖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全国找不到一个又懂体育又能改革的人,非要选一个即将退休的“外行”来整顿体坛?

  更何况,这位“外行”,不仅不懂体育,还格外爱抓权、心眼极小、容不得“专业人说专业话”。

   上任第一件事,他就挥刀砍向体坛的“老炮”——蔡振华;紧接着,一套堪称“外行导演内行人”的制度调整连番上演。表面是改革,实则是“易将换旗、另起炉灶”。

  “一个外行,只要有公心、讲规则,也未必不能管专业事。”——这句话没错。

   可怕的是,苟仲文不是那种外行,他是一个自卑又强势的人,他不是来尊重专业的,他是来征服专业的。

  在他眼里,真正懂行的教练、总监、项目负责人,都是潜在的威胁——必须清除、架空、换掉,才算干净。

  “越不懂,越要强势;越没经验,越要抓全盘。”这不是改革,这是权力占领

  从他踏进总局那一刻起,体育不再是讲专业的地方,而是一个讲听话、讲路线、讲“你是谁的人”的地方。

   而这,仅仅是序幕。

  二、不是改革,是清场:他第一个对准的,就是蔡振华


   苟仲文刚进总局,没花几天“熟悉情况”,就做了一件最能彰显意图的大事——赶人。

  被他“处理”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前任资深副局长、体坛资深干将、老乒乓冠军出身的——蔡振华。

  那个年代,若你提起中国体育,有两个名字绕不开:一个是“铁榔头”郎平,另一个就是带着乒乓球队打遍全球无敌手的蔡振华。

  蔡振华不是体制外来的专家,而是一步步从“世界冠军”走上管理岗位的“专业型官员”。他懂训练、懂选材、懂比赛节奏,更懂得中国体育金牌系统的每一个接口与环节。

  但他太懂了。

  对苟仲文来说,这恰恰是个“最大的不安全因素”。

  因为一个外行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局势难搞,是身边人比自己懂,还敢提意见,还不听指挥。

  所以不到半年,蔡振华就被“平调”至中华全国总工会,虽然官位不降,实权却被清空,直接告别竞技体育。

  没有任何公开批评、没有任何组织调查,只是一纸调令,“懂行的老将”就被边缘化了。

  熟悉那次人事调整的体育总局中层干部曾形容:“调走蔡振华,等于把竞技体育的骨架抽了一根主梁。”

  随后,一场系统性的“去专业化”操作展开。

  总局高层全面换血,从“项目中心”到“科研部门”,多个关键岗位被外行占据——而唯一的共通点是:这些人都“政治上靠得住”,都“不跟苟局唱反调”。

  这不是改革,是一种赤裸裸的“洗牌式掌控”。

  你不服气?你有成绩?对不起,成绩不重要,关键看你是不是“自己人”。

  苟仲文甚至不避讳自己对“忠诚”的定义,他在闭门会议中多次提到,“要有人把我的意图落实下去”,而不是“阳奉阴违”。

  于是,那些在专业上辛苦耕耘十几年的中层管理者、科研骨干、教练顾问,纷纷被“架空”、调岗、冷处理。

  “他是来打破秩序的,不是来建立规则的。”一位知情人士说。

  而被打破的,不只是组织结构,还有人心。

  从这一刻起,体育总局悄然发生转变——从“看实力”,变成“看背景”;从“讲成绩”,变成“讲关系”。

  这才刚刚开始,苟仲文的“改造实验”,还将进一步深入肌理。

  下一步,他要动的是——制度本身。

 三、象棋大师跑3000米:一场以“科学”为名的荒唐改革

  如果说赶走蔡振华是清除“人”的威胁,那接下来的动作,就是摧毁“制度”的基础秩序

  苟仲文上任不久,挥出第二把刀——搞所谓的“体能革命”。

  按照他的设想,全项目统一体能测试指标,不管你是短跑、跳水、乒乓球,甚至是下象棋的,统统给我跑!

  他拍着桌子定下口号:“要想拿成绩,先得过体测这道关。体能不过关,成绩再好也白搭。”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科学”?但真到了落实层面,立马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笑话。

 笑话一:象棋大师穿运动服跑长跑

  象棋,靠的是脑力与布局,对抗不是“体能”,而是意志与专注。

  可在苟局的系统改革中,“体测”成为了统一硬指标。于是你能看到,象棋队被要求早起晨跑、测试3000米速度、俯卧撑达标,甚至定期提交体能训练日志。

  “一开始我们以为是搞错了。”一位国际特级大师回忆,“后来真被拉去跑了3000米,我连鞋都是借的。”

  他不是一个人在跑,而是一群“棋手”集体在跑,他们穿着临时发的运动服,神情复杂地绕着体育馆外圈踉踉跄跄。

  这一幕,如同荒诞剧。

笑话二:傅园慧成绩第一,却被体测“淘汰”

  真正引爆舆情的,是2019年全国游泳冠军赛

  傅园慧,在100米仰泳预赛中成绩排名第一,本应轻松晋级。

  结果组委会突然通知:体测不过关,不能进决赛。

  “我练的是爆发力,不是耐力跑……”她一脸不可置信地接受采访时说。

  随后,她苦笑着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句:“想笑,又笑不出来。”

  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困惑。

  跳水运动员要跑3000米,短跑选手要做柔韧度满分,体操队员因心率不合格被暂停训练,“一刀切”的政策像一把钝刀,把项目特性、专业差异、个人差别通通剁碎

  运动员不是工具,但被当成了“数据条码”

“改革要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苟仲文在内部会议上反复强调。

  但他从不听反馈,也不顾项目差异。整个系统逐渐失去自主性。

  教练们噤若寒蝉,不敢抱怨;运动员则一边苦练,一边算分,生怕因为某一项体测不合格,而被“成绩作废”。

  你不能不练,但你也不知道练得对不对。

  “不是为成绩训练,是为体测训练。”一位省队教练愤怒地总结。

  运动员不是实验老鼠,但在那几年,他们像极了被反复测试、调参数的“工具人”。

  而体测,只是表象。这一切的真正逻辑是:建立一套以苟仲文意志为核心的“控制系统”。

  你只有遵从制度——哪怕制度本身就是错的——你才能“安全地活着”。

 质疑制度?你就是“不服从管理”;
  没通过体测?你就要被替换;
  不是“自己人”?你就连申诉渠道都没有。

  在这一切逻辑的背后,藏着一句不成文的真相:

“成绩不是通行证,听话才是。”

四、“奥运备战办”:金牌是政绩,门口是码头,里面是交易所

  如果说体测是他的一道“全民测试”,那么奥运备战办,就是他真正的“核心权力引擎”。

  这个机构听起来只是协调部门,其实更像是一个体制内的“地下中枢”——不挂靠具体项目,却统管所有资源:名额、资金、器材、政策、科研……几乎所有通向“奥运”的路径,最终都要过这道门槛。

  而这道门槛的钥匙,握在苟仲文心腹、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中心主任刘爱杰手中。

  刘爱杰表面上是搞训练出身,实则在“权力流程”上身手不凡,被称为“苟局最信的那个人”。

  他的一句话,决定一块金牌的预算是否拨得下来,决定一个教练是否能带队,决定某个省队是否能拿到项目扶持。

  于是,整个体育系统的中层纷纷开始“找关系、跑项目、拼人情”。

  奥运备战办的“窗口”,每天都是人山人海

  据一位当时在总局任职的中层透露:“那两年,我们开玩笑说,北京冬奥村没多少人,备战办楼下天天春运。”

  各地体育局的人,带着方案、项目、报告,一趟趟来北京,最后总结出一句话:

“先别写材料,先打听‘主任什么时候在’。”

  有教练为了争一个冬奥训练资源名额,专门在北京租了三个月房子,就守在备战办附近,随时准备“偶遇”。

  “不是没项目、没人才,是没‘门道’。”这句话在体坛私下流传甚广。

  备战办,不是服务窗口,而是权力中转站。

  而所有接触窗口的前提,是你是否“懂规矩”、能配合、愿意花时间花力气去“打通关系”。

    真正的资源分配,早已脱离公开流程

   正常情况下,一个项目能不能进国家战略、拿到支持,应该由数据、成绩、专家评审决定。

 但在苟仲文任内,一切变得模糊又玄妙。

  你可能有世界前十的选手,有科学完备的训练体系,有国际合作背书,依旧被告知“今年重心不在你们这块”。

  而另一些项目,哪怕成绩一般,教练背景普通,却能“异军突起”,迅速获得专项经费、培训保障。

 大家都明白,背后一定有“某个口子”打通了。

 运动员之间私下流传:“想上奥运名单,得先上备战办的‘账单’。”

  什么账单?没人知道。只知道有些人从名单消失了,有些人莫名其妙地上去了。

金牌成了政绩背书,公正却成了牺牲品

一位参加过东京奥运会备战的资深教练透露:

“那两年奥运的确压力大,但不是对成绩的压力,是对‘方向对不对、做法合不合’的压力。”

  你不能只想着拿成绩,你得思考“怎样的拿法”才是上面想要的。

  比如,有没有跟“重点科研课题”结合;
  比如,有没有在训练体系里用上指定专家;
 再比如,能不能在采访时讲到“备战办的指导有多重要”……

  运动员成了挂名工具,教练成了报账口径,而“金牌”则成了一个个必须产出的KPI。

  一个系统如果只追政绩,不顾公平,那它培养的永远不是真正的冠军,只是披着金色外衣的“应试机器”。

五、“送钱不如送人”:羞辱、默契与集体沉默

  在竞技体育的语境里,女运动员应当是最纯粹、最刚强的存在。

  她们在赛场上摔倒再爬起,忍痛训练,负伤作战,背负着“为国争光”的期待,以青春为代价拼来那一块金牌。

  但在苟仲文主政的那六年,一部分人,没输在实力上,没输在赛场上,而是输在了“你懂不懂规矩”上。

  “送钱不如送人”——一句话砸碎了她的尊严

  一位女运动员曾在私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当年成绩出色,世界排名靠前,理应进入奥运备战名单。但在项目最终敲定前的一次会议上,她的名字突然消失了。

  她不甘心,辗转找到“门路”,打点了一大袋现金,请求见苟仲文。

  会议室不在体育总局,而是在另一栋大楼。她记得很清楚——那是冬天,自己穿着厚羽绒服,紧张得手心都是汗。

  钱还没放稳,苟仲文抬头看她一眼,淡淡来了一句:

“送钱?不如送人。”

  空气凝固。她愣在原地,脸上迅速涨红,手一抖,钱袋子哗啦掉在地上。

  她没有再说话。默默弯腰,捡起那一袋没来得及打开的现金,低着头,一路逃出了那栋楼。

  “我再没练下去,”她说,“不是因为我不想拿金牌,是我不想再去被人这么看一眼。”

 教练的“续任之夜”背后,是默认的交换机制

  相比运动员的“临时被打回”,教练们的“续命方式”则更隐蔽——

  某奥运热门项目的女教练,本应在评审中被替换。

  她在考核中“未提交关键阶段计划”、在内部打分中“排名靠后”,所有人都知道她“不会过”。

  可就在最终名单出炉前的72小时,名单突然改动:她保住了位子,顺带拿下了更大的编制和科研资源。

 “她夜里来过。”这是办公室管理员的原话。

  没有录像,没有访客记录,但知道她“来过”的人不少。

  而她从来没有解释过什么。也没人逼她解释。

  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系统的运转,不需要理由。只需要“配合”。

“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但谁敢拒绝?”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走那条路,也不是所有人都被“明说”。

  但只要你处在某个圈层、在某个名单边缘、某个节点上迟迟拿不到批复,总有人会来提醒你:“要不要找人去聊聊?”

  那不是一次邀约,而是一次测试——你是不是“懂事”的人。

  有些女教练、女运动员选择了沉默、拒绝、躲避,结果就是项目搁浅、资源被砍、训练中止,甚至无声退役。

 “不是没人拼、没人练,是没人肯低头。”有老教练一语戳破。

 但更残酷的是:不是低头一次,而是一整套规则压着你,直到你适应为止。

羞辱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种机制

 那不是某个人的龌龊,而是一种被制度默许、系统容忍的“羞辱性机制”

  只要上级不查、媒体不报、当事人不说,整个系统就会继续运行:

  • 有人做局,有人做投名状;

  • 有人拒绝,有人沉默;

  • 有人坚持了三年,最后还在访谈里说:“我理解他们也不容易……”

  这套系统之所以恐怖,不是因为多么猖獗,而是因为它——太沉默、太普遍、太“合理”了。

   六、弃疗的足球,堕落的足协:苟仲文的“选择性失明”

  如果说奥运是“政绩工程”,那中国足球,就是一片他选择放弃治理的“废土”。

  在他主政体育总局的六年里,乒乓球改革、女排体测、冬奥备战,他样样亲抓;但偏偏面对烂得最彻底的足球——他几乎“不闻不问”。

  不是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而是——他根本不想解决。

  外行治足协?不,是外行搞内斗,专业搞敛财

  2019年,中国足球迎来两位“重量级”人物:

  • 足协主席陈戌源:外号“程序员主席”,毫无足球背景,曾任上港集团董事长。

  • 足协党委书记杜兆才:苟仲文亲自派来,表面是“加强党建监督”,实为“权力对冲”。

  一个不会踢球的“码农”,一个“懂体制”的“看门人”,联手把足球变成了“政绩沙盘”。

  据后续调查,300万元就能买到一个国家队主教练的位子,钱转到账、职位落地,一条龙操作。

  从青训营到国字号,从裁判任命到赞助合同,一切都可明码标价,权力和金钱滚在一起,搞得昏天黑地。

  但在整个乱象爆发之前,作为“总局一把手”的苟仲文却始终选择沉默。

有人私下总结:

“他不想碰足球,因为足球的烂已经烂到动一下就是炸雷;与其清雷,不如睁只眼闭只眼。”

  苟仲文真正关心的,是能立刻“出政绩”的项目——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短道速滑;而足球?只会拖后腿。

  所以,他干脆选择了三个字:“弃、疗、式。”

足球成了体制“黑洞”,人人捞金,各自为政

  在苟仲文、杜兆才、陈戌源三人构建的“金权生态”里,足球不再是竞技运动,而是一座装满“提款机”的金矿。

  • 刘奕,足协秘书长,名义上是“改革先锋”,实则主导多项“合作外包”合同的内幕交易;

  • 谭海,裁判管理部负责人,靠“判罚打点”吃球员教练“回扣”;

  • 戚军,战略部部长,批项目、接资源,转身做起“中介人”。

  他们一个个都倒了:11年、7年、6.5年……法院一锤接一锤砸下去,才把这座金山上演成了“足球坟场”。

  但他们最初的“靠山”,正是那位坐在总局最上层、却始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苟仲文。

  甚至在一些体育圈老记者眼中,“杜兆才的派驻,就是一种‘影子治理’”,目的是既不让足协脱轨,也不让它干扰苟局的奥运主线。

  足球成了一个“弃疗系统”:上面不想管,下面拼命捞,运动员一茬茬换,结果年年惨败,人人羞愧。

当足球烂到极致,“治不了”也变成了一种“保护伞”

有体育记者写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足球的腐败,不是管理者治不了,而是管理者根本不想治。”

  这句话,在苟仲文任内,被印证得淋漓尽致。

  当年中国队在亚洲杯小组出局后,网友愤怒刷屏,他只说了一句“足球要反思”,就匆匆离场。

反思谁?没人知道。

  于是球迷也学聪明了:

  • 不再看世界杯;

  • 不再骂球员;

  • 不再盼希望。

因为他们知道,希望没死,只是从来就不在这里诞生。

 七、审判与清算:苟仲文的终章与体育系统的“觉醒时刻”

2025年5月7日,江苏盐城市人民检察院,正式对苟仲文提起公诉。

  在这份简洁却分量极重的起诉书中,写下了两个核心罪名:受贿罪、滥用职权罪。

  这位曾高居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之位的“改革旗手”,最终走向了审判席。

  而这一刻,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落幕,更像是整个体育系统,一次迟来的清算。

 公诉的背后,是层层剥开的系统性溃烂

根据检方通报,苟仲文涉嫌:

  • 在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委副书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等任职期间,

  • 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

  • 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情节特别严重。

而外界最为关注的,并不是他收了多少钱,而是他为谁打开了“通道”,又牺牲了谁的公平。

  从奥运备战办的隐秘权力,到运动员选拔的性别羞辱,再到足协烂账连环爆——

  这些都不是某一个领域的腐败,而是他任内主导的“权力结构”,在系统运行中自上而下地生根发芽。

  一个“通道”变成了一个“闭环”:

  • 他设定游戏规则,

  • 他决定谁能入场,

  • 他默许交易方式,

  • 他吞下回报,

  • 然后,在金牌荣耀中用政绩掩盖一切。

  直到纪委铁拳砸下来,这张“体制密网”才终于破了个大口子。

  “备战办”主任刘爱杰成导火索,连锁反应震塌整块系统

一切开始于2023年。

  “奥运备战办主任”刘爱杰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揭开了冰山一角。

 这个曾在苟仲文治下权势滔天的人,被认为是他手中最关键的“资源执行官”。

  他掌握奥运资源分配、项目审批、资金批复,是无数省市体育局、协会负责人争相“跑部送礼”的必争窗口。

  一旦他被查,意味着整个权力链条被切断。

  果不其然,从刘爱杰开始,“倒下名单”一路延伸至足协高层:

  • 刘奕:前秘书长,判刑11年;

  • 谭海:裁判管理部原部长,获刑6.5年;

  • 戚军:战略部原负责人,获刑7年。

所有线索,最终都指向一人:苟仲文。

  这不是“余震”,而是塌方式腐败的原点。

  公信力塌陷,民众怒火被彻底点燃

网友在检方通报后炸锅了:

“送金不如送人,这样的人不落马天理难容。”

“想起曾经看她们比赛热泪盈眶,现在只觉得愤怒。”

“如果连国家队的门票都要靠潜规则,那我们还谈什么全民体育?”

“我们要的是公平,不是金牌。”

  这些声音,和几年前“仲文局长英明神武”的热捧场面,形成了冰与火的对比。

  曾经的“奥运英雄”如今成了“司法阶下囚”,曾被神化的“金牌政绩”如今成了通往看守所的“通行证”。

  这是一次对“政绩崇拜”的警示——

  如果你只看结果,而不在意过程;只追金牌,而不守规则;那最终收割的,只会是废墟。

  他落马了,那些无声的她们呢?

  苟仲文终于要面对法律的裁决。

  可那些被他伤害、被他无视、被他牺牲的运动员、教练和普通体育人呢?

那些:

  • 在寒风中等待审批的省级项目主管,

  • 因为拒绝“献身”而永远无缘奥运的女运动员,

  • 拼尽青春却被一句“没关系你等下次吧”打发的基层教练……

他们谁来赔偿?谁来还清?

  法律终将落锤,但那一代人被“恶性权力结构”裹挟过的命运,还没有人认真地书写。

  苟仲文落马,只是开始,不是终点。


高兴

感动

同情
1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1 回复 emo 2025-5-13 23:09
党员
回复 Wuming123 2025-5-14 08:11
小编其心可诛!“送钱?不如送人“,好像就是送女人!送人也可以是送人才,送能拿到金牌的人才。你看看起诉的罪名,: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并没有以权谋色。况且运动员都是练得身体硬梆梆,还不吧一个六十岁的老头折腾死?贪腐这事,有受贿的就有行贿的,什么时候把行贿的判的和受贿的一样重,受贿的也就会大大减少!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8288最受欢迎的博文
  1. 究竟是省水馬桶還是「漏水馬桶」 [2020/10]
  2. 海外华人如何继承中国境内遗产 [2023/07]
  3. 在美国65岁以上可以享受这么多福利 [2016/06]
  4. 你适合养什么狗?不同品种狗狗性格、特点大揭秘 [2021/04]
  5. 在白牆創作逼真畫作 [2021/04]
  6. 一个新上海人的观察 [2020/09]
  7. 北美超市里那些看不懂的Cheese种类及吃法 [2016/01]
  8. 免费看电影电视剧的19个网站:最新在线电影热播剧 [2021/04]
  9. 疫期返中難 南加網紅分享攻略…錯一步就無法登機 [2021/08]
  10. 空气炸锅究竟好不好用?炸锅评测告诉你 [2019/11]
  11. 看清美國超市那些令人目眩的牛奶! [2016/08]
  12. 28种超实用的美国家庭常备药 [2017/05]
  13. 美国华人注意了! 这些你常在自家后院做的事万万碰不得... 一不小心就吃上罚单! [2019/09]
  14. 逛旧金山湾区9个风情小镇 [2016/05]
  15. 再来说在美国如何看免费的中文电视 [2016/01]
  16. 我们回不了中国了......... [2019/09]
  17. 外國上海人: “作孽,外國待久了,人戇掉了。” [zt] [2010/06]
  18. 穷人为什么怀念毛泽东,富人为什么崇拜毛泽东,一些人为什么疯狂吹捧毛泽东? zt(转载 [2010/04]
  19. 百年中国三大怪胎:义和团、红卫兵、爱国贼 [2020/03]
  20. 金曲情牽半世紀演唱會 [广东话] [2012/05]
  21. 欢迎新朋友春苗 ( 季家凰 ) [2010/04]
  22. 久违的朋友你在何方? [2011/11]
  23. 毕业了 [2012/06]
  24. 大家都该忏悔 [2024/03]
  25. 狼心狗肺 的东西 [2023/06]
  26. 说一下美国这里的一个新的现象 [2023/10]
  27. 清零三年的代价 [2023/05]
  28. 所谓的台湾问题是大陆一面之词 [2023/01]
  29. 《評馬英九的避戰與謀和》 [2022/10]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4 08: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