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木渎古镇,第二天就直奔灵岩山。灵岩山位于木渎镇西市梢,沿山塘街古御道可直达山巅。山距太湖约 1.5 公里 ,山高 182 米 ,广 124 公顷 。山多奇石,尤以灵芝石为最,由此得名。又因远望灵岩如巨象伏地,故别称象山。因为西麓产砚石,故又称砚山。
灵岩山向来有“灵岩秀绝冠江南”、“灵岩奇绝胜天台”和“吴中第一峰”等美誉。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皆驻跸灵岩山行宫。登山小径由娄姑岭蜿蜒至山顶,均由石砌砖铺而成,相传即康熙御道。沿路景色迷人,有一径穿亭、苍翠迎人、落红夕照、塔院松风、醉僧待渡、越女遗踪、太湖在望、箭泾采香、秀峰古刹、灵岩塔影、萧寺钟声、万家灯火、山馆拥翠、吴宫遗址、山顶花园、修廊响屧、琴台浴晖、蕲岳同辉等十八景。历代名人李白、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苏东坡、范仲淹、范成大等均曾登临,留下了 400 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灵岩为“山不甚高而幽奇甲于吴中”。
灵岩山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岩石球状风化显著,故山上多象形奇石。旧有十二奇石、十八奇石之称。这些奇石或似人,或似物,惟妙惟肖,颇有幽趣。如醉僧石(俗称痴汉等老婆)、石龟(俗称乌龟望太湖)等,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乌龟望太湖
灵岩山是吴越争霸的见证人。相传春秋时期,西施被越王勾践献于吴王后,深得宠幸。吴王夫差为了讨取西施欢心,便在灵岩山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馆娃宫。至今灵岩山顶馆娃宫遗迹尚多,也留下了诸多佳话传说。现灵岩山寺西侧有花园一座,明代王鏊题额“吴中胜迹”。园中有 “玩花池”,传说是夫差专为西施赏荷而凿。池北有两口井,圆的叫“吴王井”,传说西施常在此对井梳洗,以水为镜;八角形的叫“智积井”,水质甘甜清洌,不竭不溢。花园北侧是假山环绕的“玩月池”,传说因西施懒于仰首望月,吴王便命人开了“玩月池”,让月亮倒映水中。西施常在月明之夜,与吴王并肩赏月。除此还有“西施洞”、“琴台”、“披月台”、“望月台”、“佛日岩”、“献花岩”诸胜,皆有题咏。
玩花池,传说是夫差专为西施赏荷而凿

吴王姑苏台遗迹
灵岩山是“东南著名丛林”,东晋末,司空陆玩曾居此山,舍宅为寺。梁天监二年(公元 503 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时改称“灵岩寺”。宋绍兴年间朝廷将其赐予抗金名将韩世忠,更名显亲崇报寺。明洪武年间改名相国永祚寺,后遭火毁,清顺治六年重建,咸丰十年又毁于战火。 1926 年重建,历时 20 余年,由印光法师易名为“灵岩山寺”。
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
灵岩山寺内建筑气宇轩昂,佛像金碧辉煌,彩塑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并创设中国佛学院灵岩分院。寺院东侧有灵岩塔一座,又名多宝佛塔、永祚塔。初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 503 年),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 1147 年)重建,解放后几经维修。塔高 33.4 米 ,七级八面,黑瓦黄墙,古朴凝重,与整个寺院浑然一体,成为灵岩山的标志。
进山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均高4.5米.
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高6米。两旁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像。
大雄宝殿右边的花园,是春秋时期娃宫的御花园,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圆形的吴王井,又称日井,相传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还有八角形的智积井,又称月井,原为吴王宫井,经南朝智积修浚,题为智积井。井边有玩花池和玩月池,当年西施曾在此观花赏月,采莲为乐。在吴王井后,有梳妆台,是西施梳妆之所,现台上建长寿亭。在池西,有琴台,是西施操琴鼓瑟处,这里是灵岩山绝顶,景致佳绝,“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丛碧,如在白银世界中”,风景秀丽,游人驻足。石上刻有“琴台”二字,并有明代大学士王鏊手书“吴中胜迹”。
西施琴台遗迹 灵岩山的最高处位于灵岩寺之西的琴台,相传西施操琴于此。 琴台
灵岩寺塔位于大雄宝殿东侧,别名多宝佛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高34米,七级八面,楼阁式,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历代屡遭火灾毁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塔内空心,塔身全用砖砌,每层窗口各有石佛.
灵岩寺塔位于大雄宝殿东侧,别名多宝佛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高34米,七级八面,楼阁式,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历代屡遭火灾毁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塔内空心,塔身全用砖砌,每层窗口各有石佛.
唐白居易游灵岩寺诗: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荤血屏除能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
清圣祖康熙登灵岩诗:霏微灵雨散春烟,按辔逍遥陟翠巅。香水通流明若鉴,琴台列石势如拳。诸峰尽在青萝外,万井全依仗前。闻是吴宫花草地,空余种罄梵王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