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卒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城门和陆城门毗连,亦系砖石结构,分内外二重。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

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 、炮洞、闸口 、绞关石 、天井(防火设施)均历历在目。盘门原有城楼,抗日战争时被焚毁。近年新建的城楼为双层楼阁式,飞檐朱栏。那块潇洒雄建的章草扁额,是被称为当代书圣王蘧常的墨迹,"中吴锁钥"四个字概括了盘门独特的战略位置。出水城,迎面便是古老的水关桥,从水关桥洞中穿出,便进入了宽阔的大运河。此处形势险要,水流湍急,是大运河绕过苏城西南角的一个急湾。北面城墙高耸,下临深渊,为古代舟师出没之所。
苏州有水陆城门十座,它们是:葑门、相门、娄门、齐门、平门、闾门、金门、胥门、新胥门、阊门、葑门;盘门。
而盘门是苏州现存最古的一座城门,也是国内外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阊门、葑门;现在重建恢复了水陆城门,因是复建的而且景区也少,就不如盘门价值那么大了。
(瑞光塔)
(丽景楼)
盘门城楼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为吴国“阖闾大城”八门之一。现存的盘门为元代所修,城楼是1986重修的。现有城墙300多米,高5米
盘门由两道水关、三道陆门和瓮城相互组合而成。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卒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分内外二重。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水城门由两重拱式城门和水瓮城贯穿而成。水闸用绞关可随时开闭。
(从交关口可控制水城门)
(水城门近看)
(水城门侧看)
吴门桥位于苏州城西南的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以后历代均有修建。目前为苏州留存最高最大的单孔石拱古桥。用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城门外的吴门桥)
“古吴城阙川原壮,旧国干戈战伐多”。当你欣赏着城楼上的这一副抱柱对联,面对着历史的陈迹,何尝不会激起思古之幽情呢。
盘门和吴门桥,瑞光塔并称为“盘门三景”。
视频:苏州盘门三景